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当今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共同问题。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更是大力提倡推行素质教育。为此,我国必然不会坐视观望,无动于衷。前几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中小学学生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也明确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近几年来,我国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界人士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深入研究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施途径,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丰富和完善。一些地方和单位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这些经验和成效主要是针对普通教育的,因受历史的现实诸多因素的制约,有关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阐述并不多见。从宏观上来说,中等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与普通中学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都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己任;从微观上来看,由于教育对象、教育目标不同,两种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素质”内涵必然有所不同。因此,笔者认为,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在职业学校里实施素质教育,应突出以下重点:
一、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道德素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一个道德素质很差的人,即使他有很高的文化素质或较高的技能,对社会来说也是“知识越多越反动”。从某种意义来说,文化素质与道德素质有一定的联系,人们普遍认为:接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人,其道德素质就会相应的高一些,其实并不尽然,我们只要留意一下近年来的许多腐败案件就会发现,那些腐败分子中绝大多数都曾接受过高等教育。相反,有很多农村上的文盲或半文盲,由于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其道德素质却反而较好。基于这种认识,我认为在职业学校里应该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放在首位,花大力气来抓,把“成人”重于“成材”的教育思想落到实处。针对职中生的具体情况,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措施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学校的德育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立足于现实,就是从实际出发,承认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如果否认这些客观存在,德育工作就会无的放矢,显得苍白无力;承认现实并不是说现实都是对的,而是要高于现实。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学生。
2.要切实加强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要求学生树立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3.德育工作渠道要多样化,要分层次实施德育目标。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常规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品德。首先,面向广大团员和入团积极分子,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让“团员群体”带动全体学生,共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其次,组织要求入党的学生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从思想上、行动上争取入党。抓住这部分积极向上的力量去从正面带动影响其他同学;再次,实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校外辅导员制,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一些社会上的英模人物、解放军官兵、公安干警和教子有方的家长等,来给学生做有教育意义的报告,促进德育工作。
4.抓好起始教育和系列教育。起始教育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在学生入学之初施教,从严要求,从严管理,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品质,同时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使之系列化、科学化、长期化、制度化,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融思想性、趣味性于活动中,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各种不良品德行为。
5.坚持对学生进行耐挫折能力教育。学校德育工作者,特别是政治课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为将来进入社会迎接激烈的挑战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
6.结合专业学习,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二、突出专业技能素质教育,正确处理专业课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方面,从大教育观来说,素质教育应使每一个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所要求的。但素质教育的发展性告诉我们,更应注重和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就整个教育体系而言,中等职业教育可以算是一个“个性”教育,这一“个性”教育的教育对象大部分是初中阶段的“学困生”,面对这样的一群学生,在有限的二至三年时间内,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用之才”,关键的问题是合理设置课程。培养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对教学模式的建立,课程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培养途径的形成都起到统领作用。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就业教育,职教的培养目标,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具有实践技能的初、中级专门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是第一线的生产者、经营者、服务者和管理者,而不是去当干部、当领导。了解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也就确定了课程目标,就要选择相应的课程体系来实现。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对能否实现培养目标,对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很大。培养目标是课程计划的灵魂,课程设置及学校的其他教学活动从根本上都是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而课程设置又是课程计划的核心。一方面,课程就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必须组织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课程的设置也必须以培养目标作为依据,以保证目标的实现。
根据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我认为,在中等职业学校里,在以坚持素质教育为中心,兼顾社会发展、科学体系与学生身心教育的课程模式下,应着重加大专业课程的比例,特别是专业实训课的比例。因为中等职业学校里教育对象,绝大部分都是初中“应试教育”的牺牲品。面对这些学生,我们职教工作者应支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与其花很多时间去教那些学生根本就学不进去甚至已经厌倦了的课程,不如把时间多花在学生感兴趣的专业课程上,尤其是专业技能训练。因为对一般的人来说,其形象思维能力都先于或优于逻辑思维能力。我们面对的这些教育对象,其形象思维能力并不差,也就是说,只要经过训练,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同学是能在专业技能方面掌握好技能、技巧的。而技能、技艺的形成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经过反复的操作训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因此,我认为,对于农村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来说,为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课程设置上应坚持:
1.根据当地或其它就业地区经济建设需要,确定培养目标。
2.设置课程时,基础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突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增加新技术方面的内容,以强化专业应用能力为突破点。据此,应按以下比例设置课程:全部课时以100%计算,则文化课程占25%,专业理论课占25%,专业训练课占40%,其它课程占10%。
3.各专业突出各自主要工种特色,并以其它工种为辅,把学生真正培养成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的职业道德,具有适应岗位要求的综合素质,具有主干专业过硬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健康的心理,能适应当地或其它就业地经济发展要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几年来,我国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界人士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深入研究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施途径,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丰富和完善。一些地方和单位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这些经验和成效主要是针对普通教育的,因受历史的现实诸多因素的制约,有关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阐述并不多见。从宏观上来说,中等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与普通中学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都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己任;从微观上来看,由于教育对象、教育目标不同,两种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素质”内涵必然有所不同。因此,笔者认为,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在职业学校里实施素质教育,应突出以下重点:
一、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道德素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一个道德素质很差的人,即使他有很高的文化素质或较高的技能,对社会来说也是“知识越多越反动”。从某种意义来说,文化素质与道德素质有一定的联系,人们普遍认为:接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人,其道德素质就会相应的高一些,其实并不尽然,我们只要留意一下近年来的许多腐败案件就会发现,那些腐败分子中绝大多数都曾接受过高等教育。相反,有很多农村上的文盲或半文盲,由于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其道德素质却反而较好。基于这种认识,我认为在职业学校里应该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放在首位,花大力气来抓,把“成人”重于“成材”的教育思想落到实处。针对职中生的具体情况,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措施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学校的德育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立足于现实,就是从实际出发,承认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如果否认这些客观存在,德育工作就会无的放矢,显得苍白无力;承认现实并不是说现实都是对的,而是要高于现实。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学生。
2.要切实加强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要求学生树立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3.德育工作渠道要多样化,要分层次实施德育目标。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常规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品德。首先,面向广大团员和入团积极分子,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让“团员群体”带动全体学生,共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其次,组织要求入党的学生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从思想上、行动上争取入党。抓住这部分积极向上的力量去从正面带动影响其他同学;再次,实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校外辅导员制,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一些社会上的英模人物、解放军官兵、公安干警和教子有方的家长等,来给学生做有教育意义的报告,促进德育工作。
4.抓好起始教育和系列教育。起始教育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在学生入学之初施教,从严要求,从严管理,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品质,同时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使之系列化、科学化、长期化、制度化,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融思想性、趣味性于活动中,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各种不良品德行为。
5.坚持对学生进行耐挫折能力教育。学校德育工作者,特别是政治课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为将来进入社会迎接激烈的挑战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
6.结合专业学习,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二、突出专业技能素质教育,正确处理专业课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方面,从大教育观来说,素质教育应使每一个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所要求的。但素质教育的发展性告诉我们,更应注重和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就整个教育体系而言,中等职业教育可以算是一个“个性”教育,这一“个性”教育的教育对象大部分是初中阶段的“学困生”,面对这样的一群学生,在有限的二至三年时间内,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用之才”,关键的问题是合理设置课程。培养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对教学模式的建立,课程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培养途径的形成都起到统领作用。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就业教育,职教的培养目标,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具有实践技能的初、中级专门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是第一线的生产者、经营者、服务者和管理者,而不是去当干部、当领导。了解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也就确定了课程目标,就要选择相应的课程体系来实现。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对能否实现培养目标,对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很大。培养目标是课程计划的灵魂,课程设置及学校的其他教学活动从根本上都是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而课程设置又是课程计划的核心。一方面,课程就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必须组织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课程的设置也必须以培养目标作为依据,以保证目标的实现。
根据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我认为,在中等职业学校里,在以坚持素质教育为中心,兼顾社会发展、科学体系与学生身心教育的课程模式下,应着重加大专业课程的比例,特别是专业实训课的比例。因为中等职业学校里教育对象,绝大部分都是初中“应试教育”的牺牲品。面对这些学生,我们职教工作者应支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与其花很多时间去教那些学生根本就学不进去甚至已经厌倦了的课程,不如把时间多花在学生感兴趣的专业课程上,尤其是专业技能训练。因为对一般的人来说,其形象思维能力都先于或优于逻辑思维能力。我们面对的这些教育对象,其形象思维能力并不差,也就是说,只要经过训练,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同学是能在专业技能方面掌握好技能、技巧的。而技能、技艺的形成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经过反复的操作训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因此,我认为,对于农村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来说,为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课程设置上应坚持:
1.根据当地或其它就业地区经济建设需要,确定培养目标。
2.设置课程时,基础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突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增加新技术方面的内容,以强化专业应用能力为突破点。据此,应按以下比例设置课程:全部课时以100%计算,则文化课程占25%,专业理论课占25%,专业训练课占40%,其它课程占10%。
3.各专业突出各自主要工种特色,并以其它工种为辅,把学生真正培养成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的职业道德,具有适应岗位要求的综合素质,具有主干专业过硬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健康的心理,能适应当地或其它就业地经济发展要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