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职高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了研究。
关键词:设疑 质疑 习惯
心理学研究指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的方法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学习。”作为化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而且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教师更要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那么,职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呢?
1 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
(1)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能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当学生的思维限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抒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在讲解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演示氢氧化铝分别和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什么氢氧化铝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呢?氢氧化铝究竟是酸还是碱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
(2)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地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思考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一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在讲授了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教师应在此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耐心讲解问题,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思考;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从直观进行启发;同时,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3)应在关键处设疑。众所周知,中学化学教学中注意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一节课上学生最疲劳时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设疑时应注意恰当地组织问题,人为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例如:在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由氧化剂生成的产物是什么产物?由还原剂生成的产物是什么产物?为什么?
2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主动质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设疑外,还必须鼓励学生学会主动质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千万不要因为学生有时所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而去打击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因为学生是否具有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鼓励学生在讲解新课时要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发问,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例如在讲授《卤素》一节后,我就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我国部分地区缺碘而引起大脖子病的资料,资料谈到大脖子病是由于缺碘引起的,因此市售食盐中必须加碘﹙碘酸根离子﹚。那么怎样检验市售食盐中含有碘呢?这个问题就在学生的大脑中产生了。在教学中对于不同视角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给以解决,主要有因果法、反问法、推广法、比较法、极端法、转化法、推理验证法、变化法等。
教师激发学生质疑的另一个途径便是善于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讲解某个学生在课外的提问时直接鼓励学生自己来讲,并对经常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例如赞扬问题提得巧妙、提得深刻,或是赠书给某个学生,这些方法都能在其他学生身上引起震动,因为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这样长期坚持,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为了诱导学生提问,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教学中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可适当留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使学生有问题可提。甚至可以故意提一些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自己重新思考。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有个过程,切不可心急,欲速则不达。因为有的问题具有隐蔽性,往往不能一下子就可以看出,这就需要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慢慢地去体会、去发现。教师应因势利导,逐步克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的倾向,使提问更有价值。不能硬性规定每个学生要提几个问题,而应让学生感觉到确实存在问题可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即有一个由初级阶段到熟练掌握的阶段。学生质疑技能的培养也要遵循这个规律。马卡连柯曾指出:“一般地说,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中学化学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理论,才能在处理各种教学问题上游刃有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设疑 质疑 习惯
心理学研究指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的方法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学习。”作为化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而且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教师更要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那么,职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呢?
1 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
(1)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能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当学生的思维限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抒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在讲解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演示氢氧化铝分别和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什么氢氧化铝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呢?氢氧化铝究竟是酸还是碱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
(2)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地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思考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一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在讲授了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教师应在此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耐心讲解问题,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思考;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从直观进行启发;同时,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3)应在关键处设疑。众所周知,中学化学教学中注意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一节课上学生最疲劳时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设疑时应注意恰当地组织问题,人为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例如:在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由氧化剂生成的产物是什么产物?由还原剂生成的产物是什么产物?为什么?
2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主动质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设疑外,还必须鼓励学生学会主动质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千万不要因为学生有时所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而去打击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因为学生是否具有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鼓励学生在讲解新课时要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发问,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例如在讲授《卤素》一节后,我就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我国部分地区缺碘而引起大脖子病的资料,资料谈到大脖子病是由于缺碘引起的,因此市售食盐中必须加碘﹙碘酸根离子﹚。那么怎样检验市售食盐中含有碘呢?这个问题就在学生的大脑中产生了。在教学中对于不同视角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给以解决,主要有因果法、反问法、推广法、比较法、极端法、转化法、推理验证法、变化法等。
教师激发学生质疑的另一个途径便是善于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讲解某个学生在课外的提问时直接鼓励学生自己来讲,并对经常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例如赞扬问题提得巧妙、提得深刻,或是赠书给某个学生,这些方法都能在其他学生身上引起震动,因为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这样长期坚持,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为了诱导学生提问,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教学中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可适当留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使学生有问题可提。甚至可以故意提一些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自己重新思考。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有个过程,切不可心急,欲速则不达。因为有的问题具有隐蔽性,往往不能一下子就可以看出,这就需要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慢慢地去体会、去发现。教师应因势利导,逐步克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的倾向,使提问更有价值。不能硬性规定每个学生要提几个问题,而应让学生感觉到确实存在问题可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即有一个由初级阶段到熟练掌握的阶段。学生质疑技能的培养也要遵循这个规律。马卡连柯曾指出:“一般地说,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中学化学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理论,才能在处理各种教学问题上游刃有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