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代画像砖是汉代社会生活、意识形态、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的集中反映,汉代画像砖作为建筑和墓葬的装饰工具,兼具装饰、祈福、祭祀多种功能,汉代画像砖展现出的特有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研究汉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汉代画像砖;工艺;题材;文化
画像砖是指用来装饰古代建筑和古代墓室墙壁、地面的纹饰砖,一般采用模印、彩绘、刻划、雕刻等技法制作而成,集合了古代朴素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当时社会的文化习俗与宗教信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思想的大发展时期,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对当时社会的文化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汉代统治者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忠孝”、“仁义”思想,厚葬之风盛行。画像砖作为汉代丧葬文化的附属物,通过各类纹饰题材来展现汉代社会生活、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方方面面,是汉代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精神文化的艺术体现。
我国最早的关于汉代画像砖的记录始于清代,1877年(光绪三年),四川新繁镇出土了一批汉代画像砖。清末至今,全国各地发掘出土了大量汉代文字砖和画像砖,为我们更深层次的研究汉代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汉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大发展时期,封建礼教思想形成,“孝”文化思想盛行,佛教、道教宣扬的生死轮回,灵魂不灭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了让逝者死后灵魂有所归属,继续生前的享乐生活,大量的随葬器物伴随着逝者下葬,装饰墓室的画像砖也被赋予了更深一层的意义,当时的工匠们在画像砖上模印、雕刻描绘生活场景、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题材的纹样,寄希望于逝者死后可以延续生前的享乐生活,
是古人美好的世俗愿望和乐观的精神境界的集中展现。
汉代画像砖的制作工艺是采用印模压印的手法,以阳线刻、阴线刻、浮雕、凹面刻四类雕刻技法制作而成。阳线刻的印模画面线条印刻凹入,压印在画像砖画面线条凸出;阴线刻的印模和阳线刻雕刻方式相反,印模画面线条凸出,压印在画像砖画面线条凹入,阴线刻的画像砖线条流畅、纹饰生动,多用来表现祥瑞神兽动物纹饰;浮雕的画面线条凸出砖体的平面,一般根据画像砖画面凸起的高低分为平面浅浮雕、浅浮雕、高浮雕三类。平面浅浮雕一般采用小型体积的印模印刻在砖坯之上,凸出的画像低矮、细腻平整。浅浮雕一般采用大型体积的印模制作,凸出的画像立体,配上各类纹饰线条,富有动态的美感;高浮雕画像砖凸出的砖体平面较高,立体感十足,画面生动;凹面刻的画像砖的纹饰一般下凹于砖体平面,此类画像砖是采用阳纹模具在砖坯上压印制成,局部采用阴线装饰,凹面刻多用来描绘人物、鸟类、树木等纹饰题材。根据考古发掘资料记载,河南、四川、山东、浙江等地出土了大量以阳线刻、阴线刻、浮雕、凹面刻四类雕刻技法制作而成的空心画像砖,这些画像砖纹饰题材丰富,画面布局生动别致,充满了刚劲细腻的艺术美感。
汉代画像砖纹饰题材内容丰富,通过典型的场景及人物故事情节来描绘汉代的社会生活以及民俗风情,为我们研究汉代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根据学术界的相关研究结果,汉代画像砖的题材大概可以分为五类:1.社会生活、2.历史故事、3.神鬼祥瑞、4.花纹图案、5.建筑树木。社会生活题材有反应农耕生活的播种、收割、酿酒、畜牧、捕鱼、采桑等生产活动,也有反应生活娱乐的乐舞百戏、宴会、驯兽、车马出行(图1)等场面,还有龙纹、虎纹、鱼纹(图2)、鸟纹、龟纹、蝉纹等各类动物纹饰,这些纹饰反映出汉代社会生活百态,具有丰富的历史研究价值;历史故事题材来自汉代以前各朝各代的历史事件和典故,例如伯乐相马、孔子问老子、孙子六博、荆轲刺秦、楚子问鼎、二桃杀三士等题材;神鬼祥瑞题材源自汉代社会流行的神话传说和迷信思想,例如女娲伏羲、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图3)、仙人六博等题材,反映出古人对“神仙世界”及美好生活的向往,富有浪漫主义情怀;花纹图案在汉代画像砖经常出现,包括波浪纹、云雷纹、乳钉纹、菱形纹、兽面纹、人形纹、卷草纹等纹饰类型,花纹图案通常不作为汉代画像砖主要题材,穿插在主题形象周边,起着装饰砖面的作用。建筑树木题材包括庭院、重楼、楼阙(图4)、桥廊、门阙、树木、等题材,此类纹饰多出现在汉代俯首画像砖体上,再现了汉代古朴的社会风貌。
汉代画像砖是反映汉代社会政治、经济、艺术、意识形态等历史文化的民间艺术,是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灿烂的文化瑰宝,作为墓葬的装饰工具,汉代画像砖兼具了祭祀和祈福的双重功能,体现出古人美好的世俗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其纷繁多样的纹饰题材和精细的雕刻工艺,代表了汉代高超的生产工艺水平。
作者简介:方波(1985—),女,安徽池州人,2012年7月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生院考古学及博物馆专业,2014年2月至今工作于海南省博物馆征集部,主要从事古陶瓷等相关研究。
关键词:汉代画像砖;工艺;题材;文化
画像砖是指用来装饰古代建筑和古代墓室墙壁、地面的纹饰砖,一般采用模印、彩绘、刻划、雕刻等技法制作而成,集合了古代朴素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当时社会的文化习俗与宗教信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思想的大发展时期,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对当时社会的文化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汉代统治者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忠孝”、“仁义”思想,厚葬之风盛行。画像砖作为汉代丧葬文化的附属物,通过各类纹饰题材来展现汉代社会生活、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方方面面,是汉代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精神文化的艺术体现。
我国最早的关于汉代画像砖的记录始于清代,1877年(光绪三年),四川新繁镇出土了一批汉代画像砖。清末至今,全国各地发掘出土了大量汉代文字砖和画像砖,为我们更深层次的研究汉代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汉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大发展时期,封建礼教思想形成,“孝”文化思想盛行,佛教、道教宣扬的生死轮回,灵魂不灭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了让逝者死后灵魂有所归属,继续生前的享乐生活,大量的随葬器物伴随着逝者下葬,装饰墓室的画像砖也被赋予了更深一层的意义,当时的工匠们在画像砖上模印、雕刻描绘生活场景、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题材的纹样,寄希望于逝者死后可以延续生前的享乐生活,
是古人美好的世俗愿望和乐观的精神境界的集中展现。
汉代画像砖的制作工艺是采用印模压印的手法,以阳线刻、阴线刻、浮雕、凹面刻四类雕刻技法制作而成。阳线刻的印模画面线条印刻凹入,压印在画像砖画面线条凸出;阴线刻的印模和阳线刻雕刻方式相反,印模画面线条凸出,压印在画像砖画面线条凹入,阴线刻的画像砖线条流畅、纹饰生动,多用来表现祥瑞神兽动物纹饰;浮雕的画面线条凸出砖体的平面,一般根据画像砖画面凸起的高低分为平面浅浮雕、浅浮雕、高浮雕三类。平面浅浮雕一般采用小型体积的印模印刻在砖坯之上,凸出的画像低矮、细腻平整。浅浮雕一般采用大型体积的印模制作,凸出的画像立体,配上各类纹饰线条,富有动态的美感;高浮雕画像砖凸出的砖体平面较高,立体感十足,画面生动;凹面刻的画像砖的纹饰一般下凹于砖体平面,此类画像砖是采用阳纹模具在砖坯上压印制成,局部采用阴线装饰,凹面刻多用来描绘人物、鸟类、树木等纹饰题材。根据考古发掘资料记载,河南、四川、山东、浙江等地出土了大量以阳线刻、阴线刻、浮雕、凹面刻四类雕刻技法制作而成的空心画像砖,这些画像砖纹饰题材丰富,画面布局生动别致,充满了刚劲细腻的艺术美感。
汉代画像砖纹饰题材内容丰富,通过典型的场景及人物故事情节来描绘汉代的社会生活以及民俗风情,为我们研究汉代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根据学术界的相关研究结果,汉代画像砖的题材大概可以分为五类:1.社会生活、2.历史故事、3.神鬼祥瑞、4.花纹图案、5.建筑树木。社会生活题材有反应农耕生活的播种、收割、酿酒、畜牧、捕鱼、采桑等生产活动,也有反应生活娱乐的乐舞百戏、宴会、驯兽、车马出行(图1)等场面,还有龙纹、虎纹、鱼纹(图2)、鸟纹、龟纹、蝉纹等各类动物纹饰,这些纹饰反映出汉代社会生活百态,具有丰富的历史研究价值;历史故事题材来自汉代以前各朝各代的历史事件和典故,例如伯乐相马、孔子问老子、孙子六博、荆轲刺秦、楚子问鼎、二桃杀三士等题材;神鬼祥瑞题材源自汉代社会流行的神话传说和迷信思想,例如女娲伏羲、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图3)、仙人六博等题材,反映出古人对“神仙世界”及美好生活的向往,富有浪漫主义情怀;花纹图案在汉代画像砖经常出现,包括波浪纹、云雷纹、乳钉纹、菱形纹、兽面纹、人形纹、卷草纹等纹饰类型,花纹图案通常不作为汉代画像砖主要题材,穿插在主题形象周边,起着装饰砖面的作用。建筑树木题材包括庭院、重楼、楼阙(图4)、桥廊、门阙、树木、等题材,此类纹饰多出现在汉代俯首画像砖体上,再现了汉代古朴的社会风貌。
汉代画像砖是反映汉代社会政治、经济、艺术、意识形态等历史文化的民间艺术,是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灿烂的文化瑰宝,作为墓葬的装饰工具,汉代画像砖兼具了祭祀和祈福的双重功能,体现出古人美好的世俗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其纷繁多样的纹饰题材和精细的雕刻工艺,代表了汉代高超的生产工艺水平。
作者简介:方波(1985—),女,安徽池州人,2012年7月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生院考古学及博物馆专业,2014年2月至今工作于海南省博物馆征集部,主要从事古陶瓷等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