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生物学教学中,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利用科学史素材,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设疑问难,进行联想、想象、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训练, 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拓展思维空间, 活跃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培养 创造性 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各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对于人的一生成就的大小至关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其创造能力的中心环节。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越是善于给学生思维活动赋予解决任务的性质,那么学生的智慧力量就越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那么如何上好中学生物课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设学习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所谓创设学习情境,就是教师利用模型、生物标本、录像、实物等条件,或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生物学现象,为学生创造的学习境界。例如在讲“蛋白质”时设计这样的引言:“请同学们观察这些食品的制作材料或产品说明书,思考它们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什么?”这样由悬念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产生思考,能够强有利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利用科学史素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生物科学史中,不仅记录了生物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蕴涵着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教材中介绍了部分经典的生物科学发现,如光合作用的发现,酶的发现,遗传的基本定律的得出等。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领悟科学发现过程的方法,总结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检验假设—得出结论,学习科学家持之以恒的科学研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不仅获取了科学知识,还受到了科学思维的熏陶,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增强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字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创造性想象力。”纵观生物科学发展史,任何科学发现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学习“人的性状和遗传”时,学生提出了许多疑问:自己为什么像父母?父母都是有耳垂的,我怎么没有耳垂?父母都是双眼皮大眼睛,我为什么会是单眼皮小眼睛?学生处在自己发现的问题情景中,思维空前活跃,对遗传的本质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进而形成创造性思维习惯。
四、设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中对问题的讲解不应该总是给予思维结果,而应经常有意识地创设有一定模糊度的问题,给学生以利用原有知识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的机会,让学生去发现探索。例如讲完“顶端优势”后,向学生提出“果树修剪为什么能提高产量?”学生议论后得出:果树修剪是为了打破顶端优势,使侧枝生长良好。接着追问:“所有的植物都要打破顶端优势吗?松树、杉树长到一定高度打顶,会获得高大的木材吗?”这样有意制造冲突,学生思疑,进而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习成。
五、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进行想象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例如把DNA的结构比作“螺旋状的楼梯”,把生物膜上的载体比作“渡船”等。再如将DNA的结构模型拆卸成零件,再让学生动手组装成结构模型,启发学生也重新来一次创造。
(二)进行联想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联想是指由所感知或者所想事物想起相关的事物的思维活动。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由想象,可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当看到光合作用的公式( 二氧化碳+ 水→有机物( 储存能量) + 氧气) 时,立即会想到呼吸作用的公式( 有机物+ 氧气→二氧化碳+水+ 能量)。
(三)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可以采用“扩散性问题”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例如“对某一问题的解法或思路你想到了哪些可能性?”“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它所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的正确解法,这些问题会促使学生产生和提出尽可能多独创的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来作出回答,并显示创造性思维的成果。
(四)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为达到某一目标,将通常考虑问题的思路反转过来,以背逆常规、常理、常识的方式,出奇制胜地找到解决问题良策的一种思维方法。如市场上可见到发育不均匀的西瓜,若切开观察,可见其凹侧部分的种子发育不良,原因是什么?若按常规,从果实和种子发育过程方面分析,将一无所获。若反过来思考:西瓜(果实发育←生长素←发育着的种子)。学生猛然醒悟到原因是种子发育不良。
(五)进行连续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标志之一,就是要敢于凭借已有的知识,探究未知的问题,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例如在讲“生物与环境”时,当说到雌蛾周围总有一群雄蛾追逐时,这时同学们就想到一定是雌蛾体内释放了性激素所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时代的需要,教学中要全面灵活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金小英.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生物学教学,2007(8).
[2]李红舟.生物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9 (6 ).
[3]高志恒.生物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城乡教育
[4]白秀云.论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途径与方法[J]. 赤峰学院学报,2007(10).
[5]管宇红.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科学教育,2005(5).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培养 创造性 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各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对于人的一生成就的大小至关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其创造能力的中心环节。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越是善于给学生思维活动赋予解决任务的性质,那么学生的智慧力量就越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那么如何上好中学生物课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设学习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所谓创设学习情境,就是教师利用模型、生物标本、录像、实物等条件,或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生物学现象,为学生创造的学习境界。例如在讲“蛋白质”时设计这样的引言:“请同学们观察这些食品的制作材料或产品说明书,思考它们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什么?”这样由悬念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产生思考,能够强有利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利用科学史素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生物科学史中,不仅记录了生物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蕴涵着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教材中介绍了部分经典的生物科学发现,如光合作用的发现,酶的发现,遗传的基本定律的得出等。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领悟科学发现过程的方法,总结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检验假设—得出结论,学习科学家持之以恒的科学研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不仅获取了科学知识,还受到了科学思维的熏陶,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增强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字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创造性想象力。”纵观生物科学发展史,任何科学发现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学习“人的性状和遗传”时,学生提出了许多疑问:自己为什么像父母?父母都是有耳垂的,我怎么没有耳垂?父母都是双眼皮大眼睛,我为什么会是单眼皮小眼睛?学生处在自己发现的问题情景中,思维空前活跃,对遗传的本质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进而形成创造性思维习惯。
四、设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中对问题的讲解不应该总是给予思维结果,而应经常有意识地创设有一定模糊度的问题,给学生以利用原有知识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的机会,让学生去发现探索。例如讲完“顶端优势”后,向学生提出“果树修剪为什么能提高产量?”学生议论后得出:果树修剪是为了打破顶端优势,使侧枝生长良好。接着追问:“所有的植物都要打破顶端优势吗?松树、杉树长到一定高度打顶,会获得高大的木材吗?”这样有意制造冲突,学生思疑,进而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习成。
五、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进行想象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例如把DNA的结构比作“螺旋状的楼梯”,把生物膜上的载体比作“渡船”等。再如将DNA的结构模型拆卸成零件,再让学生动手组装成结构模型,启发学生也重新来一次创造。
(二)进行联想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联想是指由所感知或者所想事物想起相关的事物的思维活动。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由想象,可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当看到光合作用的公式( 二氧化碳+ 水→有机物( 储存能量) + 氧气) 时,立即会想到呼吸作用的公式( 有机物+ 氧气→二氧化碳+水+ 能量)。
(三)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可以采用“扩散性问题”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例如“对某一问题的解法或思路你想到了哪些可能性?”“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它所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的正确解法,这些问题会促使学生产生和提出尽可能多独创的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来作出回答,并显示创造性思维的成果。
(四)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为达到某一目标,将通常考虑问题的思路反转过来,以背逆常规、常理、常识的方式,出奇制胜地找到解决问题良策的一种思维方法。如市场上可见到发育不均匀的西瓜,若切开观察,可见其凹侧部分的种子发育不良,原因是什么?若按常规,从果实和种子发育过程方面分析,将一无所获。若反过来思考:西瓜(果实发育←生长素←发育着的种子)。学生猛然醒悟到原因是种子发育不良。
(五)进行连续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标志之一,就是要敢于凭借已有的知识,探究未知的问题,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例如在讲“生物与环境”时,当说到雌蛾周围总有一群雄蛾追逐时,这时同学们就想到一定是雌蛾体内释放了性激素所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时代的需要,教学中要全面灵活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金小英.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生物学教学,2007(8).
[2]李红舟.生物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9 (6 ).
[3]高志恒.生物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城乡教育
[4]白秀云.论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途径与方法[J]. 赤峰学院学报,2007(10).
[5]管宇红.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科学教育,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