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活动及组织竞赛、构建网络学习平台等方面发表一些教学改革的看法,以此来提高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效能。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中各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基本掌握计算机操作及应用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渐渐成为在各行业应用中都应具备的基本工具,企业对求职者在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集中地,更应着力于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才能满足学生未来择业的需求。而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效能与信息时代对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客观需求形成的矛盾,在阻碍着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能力的发展。我们应该着眼当下,反思不足,敢于创新,不断提高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工作。
一、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合理的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
课程建设是教学计划的核心部分,它规定所学习科目的教学活动,并围绕其展开。课程建设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为培养大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就必须在其课程建设上将目标与科学性、规范性与灵活性有机的统一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不断对本课程进行结构分析,对评价进行反思,对新知识进行探索,更新教学模式、教法,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知识的不同程度的需求,大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另外,计算机技术在各个学科领域不断渗透和发展,不同专业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学生需要掌握的软件技术基础应当能够为其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所帮助,能够起到基础性、引导性、开拓性作用。[ 1 ]因此,各个专业、不同的学科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针对较为重要的技术基础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从而推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1+X”模块教学方案。“1”是指必修的计算机文化、办公软件的基础课,“X”是指各专业针对专业特点及需求为学生开设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学生在大一期间,通过“1+X”模块教学,不仅可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对办公软件有较好的学习,又可以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在计算机技术上所需要的应用软件,为以后学习本专业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一方面,因材施教,动态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对教师的教学的专业能力素养也提出了挑战。
(二)良好的教师专业能力素养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
“大学者,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门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先进的教学理念,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终身学习时代的要求,改变传统的“传授”式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随着教学模式的探索、不断改革以及学生的发展,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也逐渐提高。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虽然不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及灵活主动的教学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不如预期所想。有些教师仍然一味灌输,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一成不变,缺乏创新,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减弱。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笔者认为要在提高教师对职业的认可与职业素养的重视上下功夫,而后才会主动地尊重学生、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需求更改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教学评价,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个人专业技能与素养,从而不断调整改进,增强教育教学的感染力,更具方向性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三)开展专业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往往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不进要利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知识点与模块设计不同的竞赛,通过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教师可以课外开展相对应的辅导交流会。一方面,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对模块知识的掌握。学生根据自己爱好与擅长选择对应的竞赛内容,对每次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与表彰,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除此之外,在举办本校计算机竞赛的同时,可以从中发现对计算机掌握较好的学生进行培训,组织他们参加省级比赛,通过实践大大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综合应用的能力,并在经验中取长补短,逐渐完善教学结构体系。
(四)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师生互学互促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在教学手段上能够实现多媒体手段的多样性,在教学方式上突破了传统时空的限制,实现最大程度的教学资源共享。[ 3 ]各高职院校中,计算机教研室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反馈,在本校校园网上建立一个有关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网站。例如可以分为:教学素材、教学课件、实际案例分析、试题材料、学术文章等教学资源共享到网站上供访问者下载,充分自主学习,另外可以建立交流区、线上线下答疑等,促进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充分调动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积极性。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影响,其优势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虽然目前有些高校的網络学习平台的响应度较为不理想,教师可加大宣传力度或者通过安排平时教学及作业的相关材料通过平台下载,从而提高学生对网络平台的访问需求;另外,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学校、专业特点,构建独具特色的学习平台,由此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二、结语
2012年12月7日、8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应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作为执教一方,我们只有积极探索,不断改进创新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办好一流学科,办好一流大学,为国家、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肖彦昌,何灵敏,周杭霞.计算机基础教学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初探[A].见:浙江省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会编.计算机教学研究与实践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C].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8-12.
[2] 宋哈娜.关于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思考[J].企业导报,2009(7):166-167
[3] 肖晓梅.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7):67-69.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中各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基本掌握计算机操作及应用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渐渐成为在各行业应用中都应具备的基本工具,企业对求职者在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集中地,更应着力于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才能满足学生未来择业的需求。而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效能与信息时代对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客观需求形成的矛盾,在阻碍着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能力的发展。我们应该着眼当下,反思不足,敢于创新,不断提高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工作。
一、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合理的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
课程建设是教学计划的核心部分,它规定所学习科目的教学活动,并围绕其展开。课程建设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为培养大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就必须在其课程建设上将目标与科学性、规范性与灵活性有机的统一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不断对本课程进行结构分析,对评价进行反思,对新知识进行探索,更新教学模式、教法,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知识的不同程度的需求,大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另外,计算机技术在各个学科领域不断渗透和发展,不同专业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学生需要掌握的软件技术基础应当能够为其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所帮助,能够起到基础性、引导性、开拓性作用。[ 1 ]因此,各个专业、不同的学科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针对较为重要的技术基础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从而推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1+X”模块教学方案。“1”是指必修的计算机文化、办公软件的基础课,“X”是指各专业针对专业特点及需求为学生开设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学生在大一期间,通过“1+X”模块教学,不仅可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对办公软件有较好的学习,又可以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在计算机技术上所需要的应用软件,为以后学习本专业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一方面,因材施教,动态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对教师的教学的专业能力素养也提出了挑战。
(二)良好的教师专业能力素养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
“大学者,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门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先进的教学理念,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终身学习时代的要求,改变传统的“传授”式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随着教学模式的探索、不断改革以及学生的发展,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也逐渐提高。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虽然不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及灵活主动的教学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不如预期所想。有些教师仍然一味灌输,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一成不变,缺乏创新,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减弱。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笔者认为要在提高教师对职业的认可与职业素养的重视上下功夫,而后才会主动地尊重学生、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需求更改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教学评价,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个人专业技能与素养,从而不断调整改进,增强教育教学的感染力,更具方向性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三)开展专业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往往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不进要利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知识点与模块设计不同的竞赛,通过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教师可以课外开展相对应的辅导交流会。一方面,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对模块知识的掌握。学生根据自己爱好与擅长选择对应的竞赛内容,对每次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与表彰,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除此之外,在举办本校计算机竞赛的同时,可以从中发现对计算机掌握较好的学生进行培训,组织他们参加省级比赛,通过实践大大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综合应用的能力,并在经验中取长补短,逐渐完善教学结构体系。
(四)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师生互学互促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在教学手段上能够实现多媒体手段的多样性,在教学方式上突破了传统时空的限制,实现最大程度的教学资源共享。[ 3 ]各高职院校中,计算机教研室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反馈,在本校校园网上建立一个有关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网站。例如可以分为:教学素材、教学课件、实际案例分析、试题材料、学术文章等教学资源共享到网站上供访问者下载,充分自主学习,另外可以建立交流区、线上线下答疑等,促进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充分调动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积极性。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影响,其优势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虽然目前有些高校的網络学习平台的响应度较为不理想,教师可加大宣传力度或者通过安排平时教学及作业的相关材料通过平台下载,从而提高学生对网络平台的访问需求;另外,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学校、专业特点,构建独具特色的学习平台,由此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二、结语
2012年12月7日、8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应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作为执教一方,我们只有积极探索,不断改进创新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办好一流学科,办好一流大学,为国家、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肖彦昌,何灵敏,周杭霞.计算机基础教学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初探[A].见:浙江省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会编.计算机教学研究与实践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C].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8-12.
[2] 宋哈娜.关于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思考[J].企业导报,2009(7):166-167
[3] 肖晓梅.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7):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