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报告新意解读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rewq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汪洋——
  十七大报告举旗定向与时俱进
  
  十七大报告是一个举旗定向、与时俱进的报告,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大成,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文献,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报告最鲜明的特征是改革创新,最显著的特色是与时俱进,最突出的特点是求真务实,通篇贯穿着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想。学习这个报告,最重要的是从这些创新之处进行解读和领会。
  一是报告科学把握了过去5年与新时期近30年的关系,凸显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成就和功绩。报告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总结回顾改革开放,对新时期历程“三个永远铭记”的表述,对新时期特点“三个最”的阐发,对改革开放经验“十个结合”的概括,以及对改革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的论述,都体现了一个“新”字。
  二是报告科学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与创新的关系,凸显了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十七大报告一个最大的贡献,就是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这个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进一步凸显了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决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个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
  
  三是报告科学把握了发展目标与总体布局的关系,凸显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新举措。比如建设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等等,都顺应和体现了现阶段的发展要求。
  四是报告科学把握了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关系,凸显了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新思路和新任务,清楚表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围绕党的伟大事业来展开,向全党提出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团结奋斗的新要求。
  要切实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结合重庆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要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特殊市情的科学发展新路子,尤其要在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能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库区生态,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方面尽快有新的突破。
  二要坚定不移地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确保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实现“加快”和“率先”的进程中,更加注重发展的协调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提高群众的文明素质,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
  三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创新之路,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解决农民工问题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在统筹城乡的体制机制方面大胆创新,尽快取得突破,起到示范作用。
  四要坚定不移地创新党的建设,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党建工作新格局,使重庆党建工作走在西部地区前列,为党的建设积累和提供更多有益经验。
  
  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鸿举——
  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宏伟目标激动人心
  
  十七大报告旗帜鲜明地回答了中国未来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关键问题,科学发展观的脉络和改革开放的思路更加清晰,所描述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更加激动人心、催人奋进。
  十七大报告行文平实无华,但却气势恢弘、立旨高远。
  报告以十六大以来5年的发展成就和改革开放29年的显著成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巩固和进一步发展,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尽管这条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最终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
  重庆这些年来的发展、老百姓得到的实惠就是改革开放成果卓著的生动写照。特别是在关注民生方面,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我们初步汇集了一下,光是2005年到2007年,就有1100条,为了让更多群众了解党和国家给予的关心和扶助,市委、市政府把这几年的惠民政策汇集成册,一共有1100多条,条条都关系到群众最直接的需要。目前,重庆正在尽其所能建设公共财政框架,多渠道增加市民收入,大力完善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从一个侧面证明,改革开放给群众带来的巨大实惠,十六大以来中央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精辟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本质,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新的实践要求,进一步理清了科学发展观的脉络,凸显了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导方针的历史地位。
  报告在十六大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提出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用“五个成为”总体描述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勾勒出一张无比美好的宏伟蓝图,既符合民心民愿,又具备很强的现实指导性。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这一目标不懈努力。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全市上下要抓住机遇、积极创新,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尤其针对重庆是老工业基地这一现实,要加快产业的优化升级,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承接东部产业的梯度转移,要大力发展环保生态型企业,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市委副书记张轩——
  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催人奋进
  
  十七大报告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首次完整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内涵,既为党的理论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又为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奠定了共同的思想基础,必将引领我们走向更大胜利。
  报告凸显出“三个一”的鲜明特色,即“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明确提出了我们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信仰和理念。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只有高举这面旗帜,才能不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中国才能发展和进步;只有高举这面旗帜,才能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完成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只有高举这面旗帜,才能更好地团结海内外各族各界人民,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报告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完整阐释,既全面准确,又精辟凝练。首先昭示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党才能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次明确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从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基本国情出发;第三强调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从这些阐释中可以看出,我们党的宗旨始终根植于人民的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 一条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体系。它会通过实践和探索不断充实和完善,不断兼容并蓄,吸收新的先进理论成果。希望广大党员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报告中对成就的总结要言不烦、惜字如金,而对今后工作中的问题作了客观冷静的分析,充分证明党中央对国家发展面临的困难有清醒认识。这就要求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切实保持忧患意识,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畏风险,为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宏伟目标不懈努力。
  (本刊分别摘编自汪洋、王鸿举、张轩在参加重庆代表团讨论十七大报告时的发言。)
  
  权威专家解析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君如——十七大报告高瞻远瞩新意迭出
  十七大报告围绕大会主题,分12个部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这12部分,如何理解它们的构成及关系呢7
  第一、二部分,就是回顾总结十六大以来5年的工作成绩,回顾总结近30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和经验,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四部分,就是阐述了我们站在历史新起点上,如何继续往前走,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也就是总论了当前和今后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战略部署,所以第三部分讲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四部分讲的是全面小康的新要求。
   第五到第十一部分,展开论述了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围绕全面小康这个目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加强建设,在军队和国防建设、祖国统一、国际关系等方面加强建设,展开论述我们的战略思想和战略部署。
  最后一个部分就是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整个报告是一个完整白勺、有体系的报告,如果用24个字来概括这个报告的特点,就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也就是报告第一部分,通过历史经验的总结,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瞻远瞩、求真务实”——就是中国进入21世纪,站在这样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想继续往前走,既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又要脚踏实地地行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就是后面的7个部分,再加上最后一个部分党的建设,体现了我们在贯彻中央的战略思想和战略部署时,要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
  十七大报告新突破及新意亮点很多。首先,经过29年的改革开放,我们以非常鲜明的语言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高举这面旗帜,这就是这个报告最大的新意和亮点。此外,在一些具体的方面,中央也体现出了新的思路和举措。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战略思想,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报告进行了四个方面的解读:一是发展是第一要义,二是以人为本是核心,三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四是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这些就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新举措、根本举措。与此相联系,国民经济追求又好又快发展,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民主政治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文化上要进一步大发展大繁荣,尤其是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建设上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要开创新局面;两岸关系上呼吁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协商正式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这是造福两岸人民的一个重大举措。我们党提出这样的呼吁,是一个理念上的创新。
  
  链接——
  十七大报告新提法
  十七大报告有许多新提法、新表述,比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到“发展”: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报告在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报告提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翻两番”由“总量”到“人均”:报告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
  “统筹兼顾”多种重大关系,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摆上重要位置:报告在“五个统筹”之外,提出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扩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据新华社)
  
  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原理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秦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报告最重要的新名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报告最重要的新名词,它说明指导中国发展的理论有了新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个新的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之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根据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两大任务——民族独立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分别形成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后者的继承和发展。在这一理论中包含了众多新名词,“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个。这两个理论名词反映了中共执政理念已经由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向和谐发展转变。
  
  链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邓小平提出的。自邓小平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从十三大到十七大,连续5次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标题中,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字样。其中,十七大报告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六大报告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五大报告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四大报告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 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三大报告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十七大报告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贺福——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报告提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一论断非常正确。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领导探索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实践中形成的,就其对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构成的意义来说,的确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找到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所在,找到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路径,找到了中华民族重新走向世界走向振兴更加自信的光明坦途。但是,事业愈是伟大,就愈是挑战重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需要重新回答的重大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结合新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智慧给予科学解答。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就是对深化改革开放作出的科学回答。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新时期教研室主任、教授陈述——克服改革阻力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
  
  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为何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原因有三:第一,这是由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决定的。第二,29年改革开放实践取得巨大成就,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第三,这也是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必然选择。不同于此前的改革,现在的改革改到改革者自身头上了,可能面临许多阻力,如何克服呢?
  首先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进领导和执政方式。政府要依法行政,通过改革规范政府行政职能。当前改革已经进入与以前不同的阶段,即改革改到了改革者自身头上,自然阻力会有所增加,这是一场攻坚战。如何克服这种阻力,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规范权力、约束权力。
  另一方面,应该在现行的国家宪法框架内,加强各级人大及常委会对各级政府的监督,履行法律赋予的权力。只要各级人大及常委会能发挥作用,就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各部门的行为,减少因部门利益而对改革施加的阻力。
  
  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博士、党的学说史教研室副主任张荣臣——
  科学发展观不要仅仅停留在“观”上,而要上升为我们党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
  
  十七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这次大会的主题性内容——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什么?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些内容非常丰富。我们在学习十七大报告精神时,一定要牢牢抓住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于科学发展观怎么理解,有的同志说科学发展观不是理论体系,也没有说它是一个思想体系,它只是一个“观”,分量是不是轻了些?我们不能这样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分量是非常重的,为什么这么讲7因为它是对中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系统回答。就其实践渊源来说,它是对我们党领导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的科学总结;就其思想渊源来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就其科学内涵来说,它是从回答发展问题入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其精神实质来说,它是要实现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既是对现代化建设前途命运的深思熟虑,又能够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活力;就其重大意义来说,它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上,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因而与其一脉相承。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你说它的分量轻吗?一点都不轻。所以,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观”上,而是要上升为我们党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
  
  链接
  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历程
  科学发展观的正式提出是在2003年10月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将其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之一。
  在同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再度提出。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国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其外延有所扩展。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在中央党校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曾庆红、温家宝先后在开班和结业式上作重要讲话,正式使用“科学发展观”概念。
  2004年3月,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强调,科学发展观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并对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分别进行了阐释。
  2004年12月,胡锦涛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而在2005年4月的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再度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005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发展的指导方针,必须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在2006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连接起来。
  在今年的“6·25”重要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权威解释:“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要素”在以前中央有关讲话、文件中均有出现,各自也分别经过充分论述,但完整地统一在一起还属首次。
  十七大报告和《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 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并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本刊根据《嘹望》等媒体报道综合整理)
  
  中央党校哲学部副主任、教授韩庆祥——
  “生态文明”内涵丰富
  
  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批判反思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中国生态文明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另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反过来又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前两个文明。
  
  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杨凤春——
  打造和谐社会的强大政治基础
  
  十七大报告不仅提出了实现小康社会新目标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战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仅是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而且是重要的实现手段。将政治领域的民主建设视为小康社会的组成部分,并以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旨在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改善党与人民群众关系、反腐倡廉等的具体政策与措施,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旨在确保实现小康社会新目标的具体的、系统化的政治发展、政府改进设想。可以预期:这一设想的实现,将会打造出一个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大政治基础的政治新局面。可以说,报告所提出的这一新命题、新战略,不仅是我国目前复杂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刻反映,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实现和谐小康社会的政治路线图,同时其所蕴含的深刻政治意义将会随改革开放的发展而逐渐显现。
  
  回顾历次党代会,放眼未来的小康社会建设,应当说,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打造建设和谐社会的强大政治基础,顺平民心,关乎大局。
  
  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良栋——
  一项非同小可的建议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一建议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意义非同小可,表明我们党对选举民主的规律认识得更全面、准确、深刻。以前,城乡人大代表的比例的确定是不太合理的,城市比例偏高,农村比例偏低。报告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说明我们党对选举民主的规律认识得更加全面、准确和深刻,这个建议毫无疑问有助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更加全面,无疑会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入发展。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苏海南——
  报告对收入分配的论述有六大亮点
  
  十七大报告关于收入分配的论述,文字虽不是很多,但内涵非常丰富,新意很多,亮点很多。
  首先,对收入分配制度的性质进行了阐述,这是以往党的政治报告没提过的。“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将社会公平作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本质要求,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是一个创新。
  第二,把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是以往党的政治报告没有讲到的。
  第三,第一次明确提出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是针对当前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不足提出来的新要求,表明中央着眼于国民收入分配大格局,体现了党中央总揽收入分配全局的战略眼光和关心全体人民基本利益的胸怀。
  第四,抓住当前收入分配中的突出问题提出要求和措施。报告中提到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第五,报告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既是对以往强调的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的进一步具体化,又是一大创新。
  第六,报告提出“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这是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关键点,这一论述有利于引导我们从分配的起点至终点看待公平问题。
  以上六个亮点,相互联系,一脉相承,贯穿收入分配的论述之中,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精神。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尚希——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 拥有财产性收入”是一大亮点
  报告第一次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是一个很大的亮点,这对我国目前乃至今后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有着极其重大的指导作用。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当然最主要靠提高劳动报酬,靠积累形成财产,但是在此之外,财产性收入也是城乡居民提高收入很重要的途径和方式,也是解决社会财富分配的一个重要思路。有些人虽然不能通过劳动提高收入,但是,可以通过房产、证券、基金等一些财产性手段提高自己的收入。这些财产本身就是通过提高劳动报酬转化、积累而来的。这些财产性投资手段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必要内容,同时也可以缓解分配差距的进一步加大,促进实现较为合理的社会分配制度。
  
  链接
  财政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全、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现在统计中常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四部分构成,按照占比大小分别是:工资性收入(工资等)、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经营性收入(商业买卖收入等)和财产性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大约占70%左右,财产性收入大约占2%左右。据测算,2006年,中国内地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40多元。
  (据新华社)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教授、博士辛鸣——
  改革次序:民生为先
  
  报告将和谐社会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明确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其实社会建设的内容繁多,包括方方面面,但报告将民生单列一章,可见中央旨在以民生作为突破口来推进社会建设的一个整体改革思路。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十七大报告中的这些表述,回应了民众对于教 育、医疗和社保等重大民生问题的关注,既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实施民生战略的总结,也预示着这些问题将成为未来改革的重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唐钧——
  教育:着眼民生更着眼公平
  
  报告对教育的问题谈得比较多,其中谈到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和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等等。教育对于中国来讲非常重要,中国不可能永远靠廉价的劳动力来赚钱,从长远来看,发展要讲统筹兼顾,教育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人口相对来说会减少,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劳动者的教育素质和文化程度,未来才可能以智力取胜。要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产业结构升级问题,下一步普及高中教育将是目标。
  报告特别提出要重视学前教育,最主要的是要让农村广大儿童都能够接受学前教育。学前教育能够让孩子早一些进入学习环境,有利于孩子今后的成长。现在农村许多孩子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成为留守儿童,一些孩子只能读到初中就辍学,又不能参加工作,因此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报告提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这一要求非常好。总体来说,教育不但要着眼于民生问题,而且要着眼于公平问题。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海军少将杨毅——
  科学发展观指导国防思想的两大亮点
  
  报告提出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这在党和军队有关文件中,可以说是第一次出现的提法,是科学发展观指导国防思想的一大亮点。
  另一亮点是,报告提出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强调“融合式”的发展,这既是党代会的全新提法,也是未来中国军队发展的特点所在。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博士、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所长孙云——
  “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意义重大
  
  报告就台湾问题提出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引起了外界的普遍关注。
  有关两岸结束敌对状态的提法,首先出现在2005年胡锦涛同访问大陆的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会面后发表的新闻公报中。当时的表述是:“促进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建构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架构,包括建立军事互信机制,避免两岸军事冲突。”这些内容出现在十七大报告中,意义重大。
  这些内容,特别是有关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的表态,表现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试图建立一种新型两岸关系的努力。而这种新型两岸关系又是建立在和平稳定及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台湾地区要实现和平与稳定,先决条件就是反对“台独”、不搞分裂。十七大通过在党的政治报告体现上述内容的举动,向台湾岛内传递了和平、合作、和解以及以此实现双赢的意图。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周永生——
  倡导和谐世界重视持续发展
  报告提出在构建和谐世界的过程中,各国人民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弘扬民主、和睦的说法,过去更多用于国内,而这次则具体到了国际交往中。这反映出中国的独特外交精神,在实质上是倡导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追求利益分享的和谐世界。
  第二,报告特别提到“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这是以往党代会报告中所没有的。这体现出我们党从人类发展大局出发,重视世界可持续发展。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戴焰军——
  党建明确主线布新局
  
  党的建设新的总体布局在报告中被正式明确。报告提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这是我们党在正式文献中,第一次对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和重点的全面阐述,它标志着继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作了创造性回答以后,我们党对自身建设问题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
  首先,突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论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执政党建设问题上的理论创新,它抓住了执政党建设的根本,抓住了执政党建设的纲。
  其次,强调了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这就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从计划经济和在相对封闭条件下执政,到市场经济和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执政,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党组织、党员、干部在实际活动中面临的任务更加复杂,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要使我们党在整体上能够经得起新的历史考验,担负起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从严治党。
  再次,明确强调了党的各方面建设的重点任务。要使我们的工作更有实效,就不能泛泛地去抓,而必须突出重点。理想信念问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问题,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党的领导工作和组织工作中的民主集中制问题,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问题,都是我们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中非常突出的问题,都是关系到我们党能不能为人民执好政,能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大问题。所以,强调这些重点,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抓党的建设思路更加明晰,任务更加具体,目标更加确定,工作也就更能落到实处。
  
  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喆——
  我们党找到了一条反腐的新路
  
  报告将反腐倡廉放在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强调,并且提出“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再次强调了中央对反腐败的态度。
  报告提到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这说明反腐败并非只有孤立的做法,报告实际上强调了将预防与党员教育、监督联系在一起,表明中国共产党已找到了一条“以教育为基础,以制度为关键,以监督为保障”的反腐新路。在十七大前夕,国家预防腐败局的成立,与此次报告强调“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是一脉相承的。
  (以上文章除注明出处外,均由本刊综合摘编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广州日报》等媒体。)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微博和微信在高校突发事件传播中的异同和优劣,以更好的服务高校,维护高校形象。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新媒体微博微信  高校突发事件是公共突发事件的一种,在新媒体环境下极容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2015年4月21日,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某女生“失联”多日的消息引起了浙江高校乃至社会的广泛关注。事件的起因是,暨阳学院大二某女生于4月17日左右与校方及家长失去联系,随后该女生的室友
一口锅里可做出三种软硬不同的饭,数字电视可以跳过烦人的广告……在第七届高交会上,这些地地道道的“重庆造”高科技产品,让市民大开眼界。  把新概念变成产品,需要一个舞台。而“重庆造”最大的舞台,当数市科委倾力打造的三大科技平台。    “1+1>2”催生三大科技平台    1990年代末,位于石桥铺的重庆市计算机研究所陷入困境,科研人员纷纷流失。而与此同时,地处北碚区的重庆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有着
今年是张元济逝世60周年。这位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出版家、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图书馆学家,毕生与书有着不解之缘。身处乱世中的张元济,依靠“为古人续命”的强大信念,仅凭着一己之力,几乎保存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部精华。一入官场险误终身  1867年,张元济出生于浙江海盐的一个书香世家。1892年,26岁的张元济考中进士,受到光绪帝召见,随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与他同年考中进士的还有他的浙江同乡蔡元培。
编辑同志:  我是梁平县职业教育中心的一名高中学生,在我青春年华中有一件事让我遗憾,那就是与《当代党员》相识太晚。  2005年4月,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当时,我在班里担任班长,在学校担任学生会主席,老师和同学都夸我有思想,人成熟,但是我自己觉得离党员的条件还差得很远,所以我就不断地学习党的知识。  今年2月,我照例跑到学校政教处去拿书报,突然,眼前一亮,在办公室李主任的办公桌上看到了
“爸爸,这是啥呀?”女儿望着石仓壁头上残剩的香烛问。  在她幼小的心灵里,从来没有饥饿的记忆,有的只是讨厌吃饭。我把她带到山里来,看看麦子,看看挑粪、挖地的农民,让她知道,面包是怎样从地里长出来的。  “土地神。”我告诉她。  “土地神是菩萨吗?”女儿那时还小,就几岁吧。  “是菩萨,土地菩萨。”我一边回答,一边往那岩仓里望去。  麦子地边,是一块陡峭的岩石,岩石缝里长着野草和灌木。凹进去的石仓壁
目光炯炯有神,脸上始终挂满笑容,没人能想到42岁的他同病魔斗争已经9年。面瘫、胰腺炎、尿结石、膀胱癌、糖尿病、肩周炎,这些常人难以忍受的疾病,竟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却没能把他打倒。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他所从事或主管的工作多次被市、区评为先进,他还荣获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这个铁打的汉子就是重庆市监狱劳动改造科副科长陈庆。他用乐观筑起一道生命的长城,捍卫着工作了20年的岗位。   病魔跟陈庆较上劲是在
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黄金莲在荒山上建起了残障儿学校,而为了申请办学补助,十几年前,带病进京的她曾在国家有关部委的门前苦坐三天。  闻听民间疾苦声,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动容地流下了眼泪。  人们常见的是吴仪副总理果敢而坚韧的一面。1991年底,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美方代表一落座,就极不友善地说:“我们是在和小偷谈判。”面对美国人的无理,吴仪毫不留情地说:“我们是在和强盗谈判,请看你们博物馆里的展品,有多
【摘 要】本文以探索频道《南极洲日全食》这一事件类科学纪录片为例,探讨西方事件类科学纪录片的叙事特色,以期能为我国事件类科学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纪录片 叙事特色 《南极洲日全食》  一、事件类科学纪录片  事件类科学纪录片,是以一个或一系列人类活动为契机,通过科学的角度对该事件进行记录并解析事件,得出一个开放性的发人深思的结论。事件类科学纪录片,应当归类于纪录片题材
十六年前,野心勃勃的韩国导演奉俊昊推出了他的犯罪影片《杀人回忆》,无煽情、无商业元素、无高颜值主演,甚至无圆满大结局,在127分钟里将某个贫瘠小镇上的连环谋杀案做成了一个无解的闭环,从警察、受害人、证人,乃至嫌犯,都在这个闭环内受尽磨难,也圈定了韩国市民三十余载的恐惧——因为那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而真凶则一直未曾归案。乡间恶徒的诞生  位于韩国首尔南面八十公里处京畿道华城市,曾经一度是与繁华
2007年8月28日,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洪安镇党政办公楼前,在党委、人大、政府的吊牌旁,又多了一块崭新的吊牌:中共重庆市秀山自治县洪安镇、雅江镇、峨溶镇、中平乡,中共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民乐镇,中共贵州省松桃自治县迓驾镇、木树乡边城联合支部委员会。这块单位众多的吊牌,标致着渝湘黔8个乡镇“党建工作统筹协调”机制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协作的“钥匙”开混乱的“锈锁”    在小说《边城》里,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