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图式理论框架下轭式的认知构建及解读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bg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意象图式理论为视角,探讨了轭式的认知构建及解读。研究发现如下:一是轭式的构建源于强制力作用图式,其中语境及构建者的主观思维缺一不可,且构建者的主观思维居首位;二是轭式结构可以用路径和障碍清除力共同作用图式来解读,我们常以常规搭配为出发点,以非常规搭配为目标点,将轭式置于特定的语境中来解读,在解读过程中解读者的主观努力,即关联性的假设推理占首位,语境信息的补充居第二位。
  关键词:轭式 强制力图式 路径与障碍清除力共同作用图式
  
  一、引言
  轭式(zeugma)指一个句子中,一个词同时支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修辞手法,从语义搭配和逻辑上讲,处于支配地位的词原则上至少要与最靠近它的那个被支配词组成常规搭配,形成非标记意义;它也可以跟距离较远的其他被支配词组成非常规搭配,形成标记意义,而后者依靠人们的认知推理和语境作用力完全可以被解读。例如:“Kill the boy and his luggage.”中,“kill the boy”是常规搭配,意义非标记,但“kill his luggage”就匪夷所思了,读者在解读时会认为它是一个非常规搭配,话语意义是标记的,但是依据第一个搭配、语境及认知推理,第二个非常规搭配完全可以被解读,且使人印象深刻。
  本文将以意象图式理论为视角探讨轭式的认知构建与解读。
  二、意象图式理论
  意象图式包括两方面内容:意象和图式。意象是人们在感知并体验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抽象表征,是因对一个客观事物识解方式不同,如凸显的部分不同、采取的视角不同、抽象化的程度不同等而形成的不同心理印象。图式是指人类关于客观事物的具有结构层次的认知单元,是一种固化的思维模式,也是一种业已抽象化了的知识表征。意象图式是基于我们对世界的经验而形成的抽象认知模式,具有固定性和高度抽象概括性,通常是隐性地潜藏于大脑中,并能够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它充分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的体验主义哲学观。
  Lakoff(1987)总结了多种意象图式,其中有部分-整体图式、中心-边缘图式、起点-路径-目标图式、上下图式、力图式等。这些图式形成的原因在于人们基于认知的体验主义,为了获取世界某一方面的经验结构,而用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型对客观世界中同一种关系加以推理及概念化,久而久之自己的认知思维便呈现出一种固化的图式。
  轭式搭配从构建到解读都可以用意象图式理论来解释。下文首先将尝试用力图式(FORCE Schema)中的强制力图式(Compulsion)对轭式的构建进行说明;其次,将结合起点-路径-目标图式(The SOURCE-PATH-GOAL Schema)及力图式(FORCE Schema)中的障碍清除图式(Removal of restraint)来解读轭式。
  三、轭式构建的强制力图式
  首先我们为轭式搭配(仅选用轭式搭配中的一种)构建一个模型。
  
  轭式中充当“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我们可以视之为支配词,与之搭配的名词叫做被支配词。一个轭式结构中,至少有一项支配词与被支配词组成的搭配是常规搭配,产生语言的规约意义;其他各项的搭配都要经过人们认知的有意识思维才可以理解,由此产生非常规搭配及非常规意义;且心智的体验主义又决定了认知总是由具象到抽象的,离原型或常规搭配的距离越远,其非规约性意义越不容易被理解。
  轭式的构建是把本来根本无法相容的两个以上的事物强行组合在一起。需要说明的是,构建者并非盲目地进行搭配,他在构建轭式这种搭配时会特别注意到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和大的语境背景信息,他主观地认为读者可以依据上下文语境中和认知推理(如通感、比拟等)理解此含意。因此,强制力图式便在构建者的大脑中闪现,轭式便产生。
  
  Johnson(1987:43)认为:人们现实感知到的力有以下特征:有方向、会相互作用、会沿着一定的路径运动、强度有大有小,它的产生有一定的因果顺序。孙亚(2008:52)指出力图式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施力者、受力者、方向、路径、强度和因果顺序。Johnson(1987:45-46)总结了五种力图式:强制图式(Compulsion)、障碍清除图式(Removal of restraint)、反作用力图式(Counterforce)、转向图式(Diversion)及潜在性图式(Enablement)。轭式的构建是强制力图式在起作用。其中施力者是轭式的构建者、受力者是两个以上的不同语言结构、它们原本有各自不同的运动方向,却因受制于构建者的主观想象、语言的经济原则等被迫改变各自运动方向形成一种新的不融洽的合力,这种合力沿着语境发展的路径前行,并表现出不同的强度。
  现在,我们结合例(1)来说明本文构建的强制力图式。
  (1)I would my horse had the speed of your tongue.(William Shakespeare:Much Ado About Nothing)
  这句话中“my house”和“your tongue”共同受制于“speed”,我们把“the speed of my horse”看作是F1,“the speed of your tongue”看作是F2,其中F1是客观世界中可见的力,用实线表示,F2是构建者认知心理中潜藏的力,是隐性的,用虚线表示,F4和F5分别表示语境作用力和构建者的认知作用力,它们是来自语言结构外部的助推力,这两股力共同作用促使F1和F2这两个不同方向的力向同一方向运动,形成了新的合力F3,也便是轭式(zeugma)。需要说明的是,在F1、F2和F3中,F1最容易被认知,因而强度最小,F2理解起来最困难,因而强度最大,而合力F3的强度居中,力的强度越大,对我们理解轭式的阻力也就越大。F4和F5是来自语言结构外部的语境客观作用力和构建者的主观认知强加作用力,在构建轭式结构时,F5(构建者的主观认知强加作用力)的强度相对要大一些。在上述例子中,客观作用力F1(the speed of my horse)和主观作用力F2(the speed of your tongue)在F4(语境作用力)和F5(构建者的主观认知强加作用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合力F3,也便是轭式结构“I would my horse had the speed of your tongue.”
  四、轭式解读的路径与障碍清除力共同作用图式
  要解读轭式,关键是理解其中的非常规搭配意义,这就需要以常规搭配意义为参照点,中间经过很长的运动距离(人的认知努力),花费一定的时间,越过数个认知障碍点。在认知过程中,遇到障碍时就需要借助语境信息进行认知推理,我们可以把这种来自该语言结构之外的附加信息及思维手段叫做清除障碍的作用力。轭式中的亮点不在于对常规意义的正确领悟,而在于准确认知非常规搭配隐含的非规约意义,非常规搭配意义的理解是认知的目标点,只有正确理解它,我们才可以对轭式的话语含意进行成分解读,窥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玄机。轭式解读的路径与障碍清除力共同作。
  
  
  我们知道,路径图式的四要素分别是:起点、终点、路径和方向,而且抽象域内的路径图式也可以反映出空间关系,同时它也是与时间紧密相连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内移动,而且我们的运动很多时候都是有目的地的,而非漫无目的。运动要受制于一定的时间,超出了那个时间我们的运动或许就毫无意义。同样地,解读轭式时我们把轭式置于一定的语境背景中,这个语境背景小到上下文,大至整个文本,所以要理解轭式还是要花费一定时间进行认知推理的。在推理时,解读者所做的认知假设首先是关联,这一关联是指轭式构建者的言语表面上虽然不关联,但那是他有意设置的,目的是传递某种特殊的会话含意;其次,解读者要结合语境对这一怪异的语言结构进行认知推理,他推理的依据是既然语篇或话语是连贯的,那么它一定是关联的。我们可以用路径图式和障碍清除力的共同作用图式来解读轭式。
  如图3所示:首先,轭式处在一定的上下文,即处在一定的时空中;其次,我们解读轭式的出发点或参照点是其中的常规搭配,落脚点或目标点是非常规搭配。然而从常规搭配到非常规搭配要经过我们的认知迁移,即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推理,并且这一理解过程是一步步向前推进的,运动的路径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中间可能经过数个认知的障碍点,这是就需要客观的语境作用力F1和解读者主观的认知推理作用力F2共同作用来清除理解中的障碍,最终达到对话语的正确理解。但有时轭式并不能被解读出来,原因有二:一是解读者没有意识到轭式的解读中解读者的认知推理作用力是第一位的,而一味地依赖语境去判断;二是解读者超出了一定的时空限制,孤立地看待这样一个怪异但实际上却关联,且内涵丰富的结构。
  下面我们结合例(2)来说明这一解读过程。
  (2)It is quite clear,you are India—poor,destitute Indian,with holes in your shoes and in your destiny…(K.Ahward Abbas:The Umbrella)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要把话语放在特定的时空中,即与话语有关的上下文信息中。解读者的认知假设是话语是连贯的,因而必定是关联的,所以“with holes in your destiny”和“with holes in your shoes”同样成立。我们知道鞋子可以有洞,但是命运怎么会有洞呢?这显然匪夷所思,所以我们的认知出发点应该是“with holes in your shoes”,落脚点或目标点是“with holes in your destiny”。显然,这一认知过程脱离语境会造成认知障碍,脱离认知推理更无法解读,因而结合前面的叙述,“you are India-poor,destitute Indian”,我们推断说话者是在嘲讽、挖苦作为话语接收者的印度人,因为他的贫穷潦倒,所以我们不难得出“with holes in your destiny”的意思是“命运多舛”。
  五、结语
  本文结合意象图式理论探讨了轭式的认知构建及解读。研究表明:轭式的构建源于强制力作用图式,其中语境及构建者的主观思维必不可少,且构建者的主观思维居首位;轭式可以用路径图式来解读,解读路径中的障碍要靠障碍清除力的作用,据此我们构建了路径与障碍清除力共同作用图式来解读轭式。研究再次证明了理想化的认知模式(ICM)对人类思维的重要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Johnson,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2]Sperber,D.& Wilson,D.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with Blackwell Publisher Ltd.),2009.
  [3]段慧如,雷如美.试论轭式搭配法的修辞特色[J].外语与外语教
  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
  [4]何自然.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2007.
  [5]李福印.意象图式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
  [6]罗玲.轭式搭配的标记性[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3).
  [7]孙亚.语用与认知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杨晓妹.辞格Zeugma理解的认知阐释——认知参照点理论的应用
  [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4).
  
  (张莉莎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其他文献
翻译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好的翻译需要建立在对原文语境的了解之上。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结合理论与实例,本文主要从这两方面阐述了语境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本文描写湖南新化县游家镇方言音系,主要内容包括游家镇方言声韵调、音系特点及同音字汇。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ialect phonology of Youjia town in Xinhua County,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现状的分析,围绕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出要构建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物质文化建设上要突出职业性,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开展校园
针对变电站运行仿真实训教学特点,采用校企合作,以变电站运行实际工作任务为驱动,“工学结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变电站运行仿真实训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借鉴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开展方言调查是一种新趋势。语言的基本存现单位是言语社区。作为一个动态的语言实体,南京方言在鼻尾韵上表现出的年龄变异体现了言语社区的层次性
在简单介绍宿州电力通信网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原通信网在传输网结构、站点安全、业务应用和设备老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通信网改造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