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技体制改革是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腾飞的基石,也是广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动力之源,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文章以建设创新型广西为目标,以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为试点,对进一步深化产业带科技体制改革,提高产业带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广西经济发展的背景、必要性和对策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科技体制;深化改革;创新型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23-0001-04
为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酝酿已久的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标志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举措。高新技术产业带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载体,是以区位、交通和产业集聚为纽带,依托经济基础较好、科技资源较集中、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优势的大中城市以及国家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起来的产业经济体系。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突破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互分离的难题,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优势,科学配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资源,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北部湾经济区作为全国第一个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其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当前,产业带建设目标宏大、任务艰巨,要克难攻坚,拾级而上,通过深化产业带科技体制改革,以提高产业带技术创新能力,是实现产业带发展目标,拉动北部湾经济加速增长,加快创新型广西建设的必然选择。
1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的宏观背景
1.1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背景
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带,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应对新一轮竞争,借鉴深圳和北京中关村推动科技创新的先进经验,结合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际,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2008年,国家科技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第二次部区会商,明确将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带纳入议题。2008年12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获科技部批准建设,这是科技部批准的第四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将建设以南宁、北海为主体的北部湾经济区高技术产业带作为加快发展
高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项目。
产业带包括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市所辖行政区域,包括15个区和22个县(市),土地面积7.27万平方公里。产业带按照“局部突破、总体跟进、跨越发展”的思路,重点发展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海洋、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改造提升石油化工、冶金业、林浆纸、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
1.2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发展机遇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国内背景和科技创新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迎来了改革的机遇期,全球科技的发展态势与国内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形成了深化改革的根本动力。利用和抓住机遇,创造和发展机遇,进一步深化科技
体制改革,是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的关键。
1.2.1建设创新型广西,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要实现建设创新型的广西目标,需要把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将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资源驱动、资本驱动转到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上来。从2007年至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约16%,仅用接近全区1/5的面积、1/4的人口,创造出超过全区1/3的经济总量。但是,产业科技水平与全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以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为着力点,立足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落实国家部署,加快创新型广西建设。
1.2.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强,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带开放发展。近年来,在我国形成“多圈多带多区”竞相发展的态势下,各经济圈、经济带、经济区内部的区域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广西规划将产业带作为一个整体,合理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带,整合利用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保税港区、整车进口口岸,保税物流中心、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多个国家级平台,有利于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做大做强企业优势,强化创新驱动作用,发挥优势平台的辐射效应,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促进
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
1.2.3中国-东盟经济自贸区的建设,需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技术革新。在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与东盟的合作无疑是重点方向和领域。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等多边框架与合作机制的推动下,广西与东盟科技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开展面向东盟的先进适用技术项目合作,建立境外科技示范基地,进行科技信息网络成果展示交易,科技信息服务,加强科研机构研发合作和人员技术培训,举办科技成果会展等等,并在农产品、矿产、淡海水产、生物质、畜牧、林业等产业上实现技术交流及合作,以加快北部湾高
新技术产业带的技术革新,实现互利共赢,共谋发展。
1.3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3.1发展现状。近年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在广西全区的比重不断提高,2012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产总值4316.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对全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38.1%,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2.2%提高到33.1%。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获得了整体推进,规模不断壮大,逐步成为了经济区乃至广西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11年,产业带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30家,占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35.7%;產业带内南宁、北海两个高新区工业总产值、总收入和出口创汇分别达到688.63亿元、815.68亿元,同比增长28.28%、17.67%;南宁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4%。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拉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第二,科技资源相对集中。产业带拥有广西80%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广西科技资源的集聚地,拥有占广西全区42.7%的科技活动人员,总量达43928人。至2011年末,产业带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占全广西总量的75%,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9个,占全广西总量的61.7%;拥有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1家,占全广西总量的40.8%。
第三,产业集聚特色明显。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带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等为代表的四个高新技术产业优势领域。这四个优势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占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80%左右。目前,南宁高新区初步形成了生物工程及制药、机电制造、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三个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分别占园区营业总收入的19%、15.3%、12.71%;北海高新区初步形成电子信息产业、海洋生物等主导产业,其中,电子工业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占园区营业总收入的83%。
第四,科技投入和产出大幅增长。2011年,产业带地方财政科技拨款达2.64亿元、科技经费筹集总额23.66亿元、R&D经费投入9.70亿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54.67%、23.46%、23.22%。2011年,产业带专利申请量达2810件,占全区总量的34.7%;获专利授权1512件,占全区总量的34.4%。
1.3.2存在的问题。尽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但广西属于典型的后发展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经济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相较落后,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力度不足。目前,制约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主要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高新技术人才缺乏,制约产业带发展速度。人才是知识、技术、创新能力的载体,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根本。广西严重缺乏与建设“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构建“中国-东盟‘M’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相配套的高水平学术梯队和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失调矛盾突出。存在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的人才紧缺,高技能人才存量不足等问题。生物工程与制药、海洋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等应用型复合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产业带主导产业的发展。
第二,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不高,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据统计,2011年产业带内有3个市的高技术产业化指数低于广西全区平均水平;产业发展不平衡,南宁、北海两市占据了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90%以上的分额,其他几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第三,科技基础和实力相对薄弱,技术储备不足。国家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少,支撑主导优势产业发展以及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和水平的研发机构缺乏。科技人才不足,特别是高层次专业人才、高端科技人才严重缺乏,地区间人才分布不平衡,产业人才存在结构性失衡。科技投入不足,R&D投入强度仅为0.39%,达不到全国R&D投入强度的1/3。科技产出总体水平不高,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偏小,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第四,财政金融支撑不足,影响产业化水平。财政在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道路上扮演着主导角色,积极有效的财政扶持有利于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提高产业化水平。但目前广西的优惠和扶持政策不够有力和配套,产业扶持重点不够突出,产业导向作用不够强,绩效考核体系不够健全,扶持方式较为单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存在,政府财政管理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毋庸置疑,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已取得了显著成效,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依靠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深入人心。但是,又有许多事实充分说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现象仍然存在,而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的核心始终就是科技体制改革。在科技资源迅速扩张,经济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要实现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必然要以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支撑技术革新,推动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
2.1是贯彻落实全国和广西科技创新大会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既面临重要战略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科技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已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影响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競争力的提升。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明确强调,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广西科技创新大会也明确指出,要切实增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努力推动社会进步更多依靠科技实力提升。因此,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产业带科技体制改革,不仅是贯彻落实全国和广西科技创新大会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加快产业带发展,大幅提升产业带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
2.2是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的内在要求
以往的改革从技术商品化、科技运行机制、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其主要着力于微观组织层面,宏观管理层面的改革工作相对较少。改革进程发展到今天,需要更多地从宏观管理层面思考深化改革问题。通过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把北部湾经济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带打造成创新人才集聚中心、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促使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更加成熟,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将北部湾经济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成为广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先行区,成为带动全区创新能力提升的示范区,从而加快
建设创新型广西,推动我区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提升。
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国内较发达地区已有先行例子,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广西应本着“敢闯敢先,先试先行”的原则,在参照外省市推进国家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先进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广西特点,从经济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因地制宜,统筹协调,适当超前,对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进行试点建设,进一步深化产业带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体制机制管理,高度聚集智力、技术、信息、资金等创新要素,集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定经济区域,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3.1组建科学有效的决策机构
组建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专家咨询委员会,由政府相关负责人、各领域专家、知名企业家组成,定期召开科学技术会议,对产业带的重大R&D活动级计划开展评估、讨论,解决产业带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向领导小组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通过在宏观管理上整合科技资源,加强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地方之间的统筹协调,形成科技工作联合、集成、协调的局面,消除多头管理弊端,引导产业带科技进步,健康发展。
3.2建立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
设立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科技体制改革试点专项资金,用于产学研联合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平台建设。允许产业带企业按照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企业技术开发准备金和专利实施技术许可准备金,并在所得税前列支,用于企业研究开发及产学研合作,或购买专利技术进行产业化。允许产业带内的企业加速研究开发设备折旧,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指定金额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不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指定金额以上的,可采取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政策。产业带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按国家规定条件认定后,两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复审后仍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减征一定比例的企业所得税,且认定后的技术产品和重点新产品,按所缴纳的增值税的一定比例返还给企业,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
3.3创新科技人员创业机制
鼓励产业带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包括管理岗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促使科技人员创业机制迈向新台阶。例如,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在一定年限内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职称,档案工资正常晋升;由科技领军型人才创办的企业,允许使用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按一定比例折算为技术股份,申请设立企业注册资本在一定金额范围内,其资本注册可实行“自主首付”办理注册登记,其余出资可在规定年限内缴足;允许和鼓励产业带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在完成本单位布
置的工作任务前提下在职创业,其收入归个人所有。
3.4完善配套科技人才激励机制
设立创新人才引进资金,对入驻产业带的高科技领军人才进行奖励,同时帮助引进的人才解决住房、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社会保障等实际问题。对产业带内引进高新技术人才的企业进行奖励,企业引进高级人才的住房货币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可列入成本核算。鼓励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进行股权激励。允许产业带内高校、科研院所发明成果的所得收益按一定比例划归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及其团队拥有。对产业带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在职称评定、科技奖励、人才计划选拔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3.5健全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机制,采取后补助的形式对产业带首次将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领域,并转化为新产品的企业给予补贴,引导企业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建立“首购首用”的风险补偿机制,对以定制等方式首购首用产业带内高新技术新产品的单位给予适当的风险资助。实施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对列入国家《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首购产品,实行政府首购。同时编制产业带自主创新本地产品目录,作为财政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和向市场推介和选用的依据。通过工程设计、预算控制、招投标等形式,引导和鼓励政府部门、企业和事业单位优先购买产业带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和技术服务。
3.6优化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
利用财政经费引导、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带动各类性质的银行、社会资本在产业带设立科技分行或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允许科技型中小企业使用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申请质押贷款、利用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等无形资产融资的信贷机制,对创新活力强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切实解决产业带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促进企业为主体的投入研发比重,争取达成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全区生产总值2.5%以上的目标,与国家平均发展目标持平。
3.7建立健全开放式的创新体系
支持和鼓励企业与高校科技人才双向交流。在区内指定高校设立企业科技人员访问学者岗位,允许产业带企业科技人员到高校做访问,参与高校的科研工作。同时制定科技创新分配政策、保障政策和奖励政策,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鼓励支持产业带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稳定的研发合作关系,共建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机构。产业带企业委托高校、科研机构进行技术研究开发的经费,可按规定在当年企业应纳税所得中扣除。对新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的企业,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设立扶持科技中介专项资金,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按照“政府引导,社会联办”的原则,鼓励各种所有制单位及科技人员在产业带建立社会化、网络化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创业孵化、风险投资、科技咨询、技术经纪、项目评估、策划包装等方面的服务。
3.8共建共享市場化的公共研发服务机构
以全球视野和前沿性、前瞻性定位,与国内外实力强的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及创新服务机构共建共享市场化公共研发服务机构。针对产业带的主导产业,面向各类企业群体,建立新技术、新产品研发预约式、订单型的公共研发机构,解决中小微企业技术人才不足、研发能力不强的问题,整体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产业带内生产力促进中心、孵化器等创业服务、检验检测等服务机构,组织企业开展学术交流、咨询培训、技术转移、测试检验和仪器功能开发等活动,提供对企业点对点的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延伸服务和成果转化,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产业带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寿德.高新技术产业带的组织、功能与本质问题探讨[J].科研管理,2002,(1).
[2]黄崇利.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基本理论问题[J].江苏商论,2003,(12).
[3]中投顾问.2010~2011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投资环境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R].2010,(6).
[4]连镇殿.关于建设烟台北部沿海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分析与思考[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4,(2).
[5]陆桂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4).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科技资源协同配置服务平台”(项目编号:2012BAH25F03)。
作者简介:陆桂军(1982-),男,广西灌阳人,广西大学在职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新技术及产业化、科技信息;黄可宁(1955-),男,广西南宁人,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与产业发展。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科技体制;深化改革;创新型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23-0001-04
为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酝酿已久的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标志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举措。高新技术产业带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载体,是以区位、交通和产业集聚为纽带,依托经济基础较好、科技资源较集中、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优势的大中城市以及国家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起来的产业经济体系。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突破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互分离的难题,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优势,科学配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资源,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北部湾经济区作为全国第一个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其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当前,产业带建设目标宏大、任务艰巨,要克难攻坚,拾级而上,通过深化产业带科技体制改革,以提高产业带技术创新能力,是实现产业带发展目标,拉动北部湾经济加速增长,加快创新型广西建设的必然选择。
1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的宏观背景
1.1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背景
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带,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应对新一轮竞争,借鉴深圳和北京中关村推动科技创新的先进经验,结合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际,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2008年,国家科技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第二次部区会商,明确将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带纳入议题。2008年12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获科技部批准建设,这是科技部批准的第四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将建设以南宁、北海为主体的北部湾经济区高技术产业带作为加快发展
高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项目。
产业带包括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市所辖行政区域,包括15个区和22个县(市),土地面积7.27万平方公里。产业带按照“局部突破、总体跟进、跨越发展”的思路,重点发展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海洋、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改造提升石油化工、冶金业、林浆纸、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
1.2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发展机遇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国内背景和科技创新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迎来了改革的机遇期,全球科技的发展态势与国内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形成了深化改革的根本动力。利用和抓住机遇,创造和发展机遇,进一步深化科技
体制改革,是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的关键。
1.2.1建设创新型广西,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要实现建设创新型的广西目标,需要把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将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资源驱动、资本驱动转到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上来。从2007年至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约16%,仅用接近全区1/5的面积、1/4的人口,创造出超过全区1/3的经济总量。但是,产业科技水平与全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以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为着力点,立足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落实国家部署,加快创新型广西建设。
1.2.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强,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带开放发展。近年来,在我国形成“多圈多带多区”竞相发展的态势下,各经济圈、经济带、经济区内部的区域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广西规划将产业带作为一个整体,合理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带,整合利用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保税港区、整车进口口岸,保税物流中心、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多个国家级平台,有利于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做大做强企业优势,强化创新驱动作用,发挥优势平台的辐射效应,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促进
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
1.2.3中国-东盟经济自贸区的建设,需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技术革新。在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与东盟的合作无疑是重点方向和领域。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等多边框架与合作机制的推动下,广西与东盟科技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开展面向东盟的先进适用技术项目合作,建立境外科技示范基地,进行科技信息网络成果展示交易,科技信息服务,加强科研机构研发合作和人员技术培训,举办科技成果会展等等,并在农产品、矿产、淡海水产、生物质、畜牧、林业等产业上实现技术交流及合作,以加快北部湾高
新技术产业带的技术革新,实现互利共赢,共谋发展。
1.3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3.1发展现状。近年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在广西全区的比重不断提高,2012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产总值4316.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对全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38.1%,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2.2%提高到33.1%。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获得了整体推进,规模不断壮大,逐步成为了经济区乃至广西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11年,产业带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30家,占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35.7%;產业带内南宁、北海两个高新区工业总产值、总收入和出口创汇分别达到688.63亿元、815.68亿元,同比增长28.28%、17.67%;南宁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4%。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拉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第二,科技资源相对集中。产业带拥有广西80%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广西科技资源的集聚地,拥有占广西全区42.7%的科技活动人员,总量达43928人。至2011年末,产业带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占全广西总量的75%,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9个,占全广西总量的61.7%;拥有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1家,占全广西总量的40.8%。
第三,产业集聚特色明显。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带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等为代表的四个高新技术产业优势领域。这四个优势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占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80%左右。目前,南宁高新区初步形成了生物工程及制药、机电制造、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三个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分别占园区营业总收入的19%、15.3%、12.71%;北海高新区初步形成电子信息产业、海洋生物等主导产业,其中,电子工业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占园区营业总收入的83%。
第四,科技投入和产出大幅增长。2011年,产业带地方财政科技拨款达2.64亿元、科技经费筹集总额23.66亿元、R&D经费投入9.70亿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54.67%、23.46%、23.22%。2011年,产业带专利申请量达2810件,占全区总量的34.7%;获专利授权1512件,占全区总量的34.4%。
1.3.2存在的问题。尽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但广西属于典型的后发展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经济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相较落后,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力度不足。目前,制约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主要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高新技术人才缺乏,制约产业带发展速度。人才是知识、技术、创新能力的载体,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根本。广西严重缺乏与建设“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构建“中国-东盟‘M’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相配套的高水平学术梯队和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失调矛盾突出。存在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的人才紧缺,高技能人才存量不足等问题。生物工程与制药、海洋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等应用型复合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产业带主导产业的发展。
第二,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不高,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据统计,2011年产业带内有3个市的高技术产业化指数低于广西全区平均水平;产业发展不平衡,南宁、北海两市占据了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90%以上的分额,其他几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第三,科技基础和实力相对薄弱,技术储备不足。国家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少,支撑主导优势产业发展以及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和水平的研发机构缺乏。科技人才不足,特别是高层次专业人才、高端科技人才严重缺乏,地区间人才分布不平衡,产业人才存在结构性失衡。科技投入不足,R&D投入强度仅为0.39%,达不到全国R&D投入强度的1/3。科技产出总体水平不高,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偏小,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第四,财政金融支撑不足,影响产业化水平。财政在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道路上扮演着主导角色,积极有效的财政扶持有利于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提高产业化水平。但目前广西的优惠和扶持政策不够有力和配套,产业扶持重点不够突出,产业导向作用不够强,绩效考核体系不够健全,扶持方式较为单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存在,政府财政管理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毋庸置疑,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已取得了显著成效,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依靠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深入人心。但是,又有许多事实充分说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现象仍然存在,而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的核心始终就是科技体制改革。在科技资源迅速扩张,经济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要实现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必然要以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支撑技术革新,推动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
2.1是贯彻落实全国和广西科技创新大会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既面临重要战略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科技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已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影响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競争力的提升。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明确强调,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广西科技创新大会也明确指出,要切实增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努力推动社会进步更多依靠科技实力提升。因此,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产业带科技体制改革,不仅是贯彻落实全国和广西科技创新大会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加快产业带发展,大幅提升产业带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
2.2是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的内在要求
以往的改革从技术商品化、科技运行机制、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其主要着力于微观组织层面,宏观管理层面的改革工作相对较少。改革进程发展到今天,需要更多地从宏观管理层面思考深化改革问题。通过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把北部湾经济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带打造成创新人才集聚中心、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促使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更加成熟,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将北部湾经济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成为广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先行区,成为带动全区创新能力提升的示范区,从而加快
建设创新型广西,推动我区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提升。
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国内较发达地区已有先行例子,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广西应本着“敢闯敢先,先试先行”的原则,在参照外省市推进国家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先进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广西特点,从经济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因地制宜,统筹协调,适当超前,对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进行试点建设,进一步深化产业带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体制机制管理,高度聚集智力、技术、信息、资金等创新要素,集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定经济区域,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3.1组建科学有效的决策机构
组建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专家咨询委员会,由政府相关负责人、各领域专家、知名企业家组成,定期召开科学技术会议,对产业带的重大R&D活动级计划开展评估、讨论,解决产业带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向领导小组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通过在宏观管理上整合科技资源,加强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地方之间的统筹协调,形成科技工作联合、集成、协调的局面,消除多头管理弊端,引导产业带科技进步,健康发展。
3.2建立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
设立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科技体制改革试点专项资金,用于产学研联合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平台建设。允许产业带企业按照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企业技术开发准备金和专利实施技术许可准备金,并在所得税前列支,用于企业研究开发及产学研合作,或购买专利技术进行产业化。允许产业带内的企业加速研究开发设备折旧,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指定金额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不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指定金额以上的,可采取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政策。产业带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按国家规定条件认定后,两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复审后仍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减征一定比例的企业所得税,且认定后的技术产品和重点新产品,按所缴纳的增值税的一定比例返还给企业,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
3.3创新科技人员创业机制
鼓励产业带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包括管理岗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促使科技人员创业机制迈向新台阶。例如,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在一定年限内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职称,档案工资正常晋升;由科技领军型人才创办的企业,允许使用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按一定比例折算为技术股份,申请设立企业注册资本在一定金额范围内,其资本注册可实行“自主首付”办理注册登记,其余出资可在规定年限内缴足;允许和鼓励产业带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在完成本单位布
置的工作任务前提下在职创业,其收入归个人所有。
3.4完善配套科技人才激励机制
设立创新人才引进资金,对入驻产业带的高科技领军人才进行奖励,同时帮助引进的人才解决住房、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社会保障等实际问题。对产业带内引进高新技术人才的企业进行奖励,企业引进高级人才的住房货币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可列入成本核算。鼓励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进行股权激励。允许产业带内高校、科研院所发明成果的所得收益按一定比例划归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及其团队拥有。对产业带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在职称评定、科技奖励、人才计划选拔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3.5健全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机制,采取后补助的形式对产业带首次将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领域,并转化为新产品的企业给予补贴,引导企业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建立“首购首用”的风险补偿机制,对以定制等方式首购首用产业带内高新技术新产品的单位给予适当的风险资助。实施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对列入国家《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首购产品,实行政府首购。同时编制产业带自主创新本地产品目录,作为财政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和向市场推介和选用的依据。通过工程设计、预算控制、招投标等形式,引导和鼓励政府部门、企业和事业单位优先购买产业带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和技术服务。
3.6优化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
利用财政经费引导、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带动各类性质的银行、社会资本在产业带设立科技分行或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允许科技型中小企业使用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申请质押贷款、利用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等无形资产融资的信贷机制,对创新活力强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切实解决产业带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促进企业为主体的投入研发比重,争取达成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全区生产总值2.5%以上的目标,与国家平均发展目标持平。
3.7建立健全开放式的创新体系
支持和鼓励企业与高校科技人才双向交流。在区内指定高校设立企业科技人员访问学者岗位,允许产业带企业科技人员到高校做访问,参与高校的科研工作。同时制定科技创新分配政策、保障政策和奖励政策,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鼓励支持产业带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稳定的研发合作关系,共建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机构。产业带企业委托高校、科研机构进行技术研究开发的经费,可按规定在当年企业应纳税所得中扣除。对新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的企业,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设立扶持科技中介专项资金,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按照“政府引导,社会联办”的原则,鼓励各种所有制单位及科技人员在产业带建立社会化、网络化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创业孵化、风险投资、科技咨询、技术经纪、项目评估、策划包装等方面的服务。
3.8共建共享市場化的公共研发服务机构
以全球视野和前沿性、前瞻性定位,与国内外实力强的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及创新服务机构共建共享市场化公共研发服务机构。针对产业带的主导产业,面向各类企业群体,建立新技术、新产品研发预约式、订单型的公共研发机构,解决中小微企业技术人才不足、研发能力不强的问题,整体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产业带内生产力促进中心、孵化器等创业服务、检验检测等服务机构,组织企业开展学术交流、咨询培训、技术转移、测试检验和仪器功能开发等活动,提供对企业点对点的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延伸服务和成果转化,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产业带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寿德.高新技术产业带的组织、功能与本质问题探讨[J].科研管理,2002,(1).
[2]黄崇利.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基本理论问题[J].江苏商论,2003,(12).
[3]中投顾问.2010~2011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投资环境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R].2010,(6).
[4]连镇殿.关于建设烟台北部沿海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分析与思考[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4,(2).
[5]陆桂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4).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科技资源协同配置服务平台”(项目编号:2012BAH25F03)。
作者简介:陆桂军(1982-),男,广西灌阳人,广西大学在职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新技术及产业化、科技信息;黄可宁(1955-),男,广西南宁人,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与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