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后一个公用给水站的故事

来源 :上海党史与党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述:王永生、翁雅敏、马艳华、施林妹
  时间:2008年元月
  采访:陈振国、张健、董海婴、周敏
  整理:陈振国、张健、董海婴
  
  采访前记
  1999年6月29日,卢湾区丽园路713弄内的3121号“公用给水站”(王永生记得编号是3033号)的牌子被取下,从而宣告上海市区彻底告别了给水站供水方式,市区居民全部实现引水入屋。
  上海公用给水站从兴盛到衰亡,是一个世纪以来上海劳动人民生活变化的缩影。建国前,生活在棚户区的劳动人民用的是小河浜水和未处理过的土井水,人民的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建国后,政府在劳动人民居民区建起了大量公用给水站。至20世纪60年代,全市的给水站达4000多处,居民全部用上自来水。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上海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造给水站。1999年盛夏来临前,居民露天接水、拎水的现象彻底从申城市区消失。丽园路713弄和与它关联的38号门口的那个给水站,经历了风风雨雨几十年,在寻常百姓心目中留下了永久记忆。
  为此,我们采访了王永生(以下简称王)、翁雅敏(以下简称翁)、马艳华(以下简称马)、施林妹(以下简称施)等4位居住在丽园路713弄的居民。
  
  政府建设,水价优待
  
  翁:这里原来是平民区,居住条件很差,都是用竹头和草棚搭的两层楼的矮平房,一间十几平米的房子要住3家人家,在屋里说话隔壁都能听见,所以谁家有什么事,瞒也瞒不住,大家都知道的。713弄里面有4、5条横弄堂,我就住在第一条横弄堂里。这里多数居住着收旧货的、捡垃圾的,以及外来流浪者,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环境是一塌糊涂的。我们弄堂只有前弄堂几家是工人,因为制造局路有工厂,家就住在这里。旧城区,旧屋密集弄堂狭窄,无法开沟铺设自来水管道,于是政府就修建起了公用给水站。
  马:这里是一片棚户区,居民用水靠居住区里的井水和旁边的河水。解放后不久,具体的时间已记不清了,人民政府在这里建起了给水站,为周围的居民供水,用水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我们的用水享受优惠价格,叫做“平民水”。当初,每立方米7分钱。
  王:我是1952年住进713弄的,那时已经有给水站了,但不是拆除时的那个。那时还在小弄堂里,有个龙头,下面放着个木桶。小弄堂很小,很不方便,居民就到里委会反映。后来正好有个回乡户,空出一间私房。居委会把空房拆除后留出一块空地,就利用那块空地,建起了这个公用给水站,时间大约是1958年。
  马:38号门口的那个给水站有两个龙头,约在1962、1963年期间,居委会在龙头下面砌起了大的水池。
  施:我是1966年进这条弄堂的。那时已经没有专门看管的人了。有的人用水用得多,也会有人督促,尤其是年岁大的人要出来说话。池子里有两个桶,用来舀水。
  
  集体义务管理
  
  马:最初,给水站采用出售筹子的方式,定时开放。筹子是用竹片做的,分大筹和小筹,上面烫有字。记得好像是1元钱10个大筹子,1个大筹子可兑10个小筹子。1个小筹子可打3桶水。因为供水时间限制的关系,很多人家里都备有水缸。后来,也就在1958年前后,随着就业人数的增加,定时开放使居民取水时间受到限制。尽管多次应居民要求调整时间,矛盾还是越来越突出,用筹子的方式坚持不下去了。定人定时开启和收筹管理的方式不用了,就改用不间断开放,水费按人头分摊的办法。
  王:起先民主管理小组还是有的,有5个人,各自有分工,我主要负责记账。后来其他几个人陆续过世了,留下我一直做到给水站拆除。我们的工作没有一分报酬,是尽义务的。在我之前有个下肢残疾的老人负责收筹,每月拿很少的津贴。津贴开始是从水费中提取,后来由于用水浪费及拖欠水费等原因,连上缴的水费也无法满足,就不能再做下去了。我原来在厂里工作,业余参加给水站的管理工作,退休后,有退休金,我也沒有其他要求。当然,有几次我也想辞去这份工作,向里委会提出来,但始终没有找到接替的人,便被挽留了下来。713弄常住户有近60户,180人上下,最多时200多人。
  
  最后成一个人管的水站
  
  王:管理小组的成员一个个走了,最后要我一个人管这个事,当然,主要是负责收费。我想怎么办呢?一个人收,忙不过来,我当时还没有退休。我跟居委会商量,原先有居民小组,我根据方便程度,适当归并,划分6个小组,做了6本账本。每个月按照水表的数字进行分摊,按人头详细地列出,做在本子上,请小组负责收款。小组也有约定轮流收,这样收上来后由收款人签字,交给我汇总,然后交到自来水公司。每个月我将分摊的情况详细数额用毛笔抄写后张榜公布。就贴在给水站的边上,请大家监督。这样几十年下来,我整整积累了一尺来厚的账本资料。水站拆除的时候,有个记者同志,把一堆东西要过去了。我老伴经常唠叨,说我存这么多的本子,占地方,每次搞卫生搬来搬去,但我还是舍不得丢弃。这次记者要,我就给了。我想做人就是要做得正,不管数额多少,一定要清清楚楚的。退休前,每次张榜公布,都会利用晚上的时间把近200人的账目抄在大纸上。起先,水池里有两个木桶,用来从池子里取水。木桶坏了要修,被人盗走了要买;水龙头经常坏经常请人来修理。这些费用也要摊到里面去。如果这个月收多了,下个月就少收摊平,保证账、钞相符。也有人说长道短的,总认为我有什么好处,其实真的一分钱也没有,我是问心无愧。1999年,给水站拆除后,自来水公司送来了一箱苹果,算是对我工作的认可,我很开心。每次公布时,我总会在后面写上注意给水站公共卫生的提醒。凭良心讲一句,这里居民的自觉性还有问题,因此,给水站环境卫生一直不太好,尽管居委会定期组织大扫除。
  翁:一大早上大家都要抢着用水,人多的时候还要排队等候,后来有人就用铅桶、脚桶之类东西放在池边替代排队,有时候排队要排到弄堂里,弄得不好还会吵起来,甚至打起来。遇到下雨或下雪天,就要披件雨衣,戴上帽子。天冷,自来水管子冻住了,就用开水去浇龙头,我也烧过开水去浇过的。冻得厉害时,开水浇也浇不开,只能等冰慢慢化开来再用。有时自来水管子被冻得爆裂了,水也没有了,大家饭也不能烧,就没饭吃了。大冷天,在外面洗东西,洗到后来,人都要冻住了。结冰时,地上很滑,年纪大的人弄得不好就要摔跤,甚至摔成骨折。
  再到后来,大家生活富裕起来了,用上洗衣机了。有人把洗衣机搬到自来水龙头旁边,接上管子,就洗起来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矛盾越来越大了。没有洗衣机时,大家拎一点水还不要紧,要洗东西时把脚盆放在那里,你接好水就在边上洗,一个一个挨着用。等有了洗衣机以后,大家天不亮就争着把洗衣机往龙头边一放,插好龙头,洗了起来,这样后面排队的人都很有意见,你用洗衣机这样洗,我们为什么不行呀,矛盾就更大了。后来干脆有人用很长很长的一根管子,把水接到弄堂里来,接下来又产生了新的矛盾,路不好走了,大家就向上反映。那时候,这里已经变成以工人居住为主的小区,生活条件好了,自来水的用水量不断提高,居民的用水矛盾也就越来越大了。后来有关部门也挺关心,派人过来看过,观察了一番,认为这么多户人家用两个龙头,加上龙头这里原来砌了个大水池,洗马桶之类的都要从里面舀水用,确实不方便,也不卫生,应该设法改善。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用水开始分户,有条件的装到屋门前,没有条件的,就集中分户。那时,给水站的边上、对着支弄的总弄一侧的靠墙的位置都按上了龙头,每家一个。水龙头接到门口,我们都开心得不得了,从此用水矛盾解决了。这样又过了几年后,这里就拆迁建成丽蒙绿地了。
  
  作者单位:中共卢湾区委党史研究室
  ■ 责任编辑:王亚仑
其他文献
本刊訊 本刊2008年度发行量保持两位数增长。这已经是连续第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良好态势了。与2004年相比,发行量已翻了两番。  本刊在理论宣传工作中,注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为党的工作大局服务,同时注重贴近现实,及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总结基层党的建设的新鲜经验,并落实了诸多有效的举措。在2007年,先后推出了“地区党建专题”“专题研究”“热点聚焦”等栏目,还在年中积极参加全国18家党报党刊联
期刊
中心村也可称之为新社区,是农村集镇化建设的产物。本文以松江区佘山镇江秋中心村的调查,就中心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作初步的探索与思考。    一、中心村基层党组织必须从实际出发,探索形成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体系    佘山镇江秋中心村是近年来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一座具有代表性的中心村,属于农村宅基地置换项目。相比于城镇的一般社区,它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入住人群的特定性。入住中心
期刊
江宁路社区(街道)从2001年起,根据中共中央和上海市委的有关精神,在全市率先探索社区基层党组织开展物业服务党建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开展物业服务党建联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到目前为止,全社区共有封闭式小区82个,已建立业主委员会的61个,共有物业服务公司48家;在已建立的61个业主委员会中,共有业主委员会委员385人,其中党员172人,占45.3%。在居民区党总支和物业支部(临时)的直接
期刊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新社会组织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为了更好地开展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我们在上海市静安区组织了这次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集中讨论等多种形式,我们对在当前增强党在社会组织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积极探索符合社会组织特点
期刊
口述:李学广  采访:吴振兴、张永斌  时间:2006年4月17日和5月16日  整理:张永斌    李学广,1977年11月至1981年10月,任上海郊区嘉定县委书记兼县长(时称革命委员会主任)。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农村改革如火如荼展开。作为特大型城市上海的郊区,该如何根据自身特点,采取切实可行路径找到工作的突破口?嘉定县率先在郊区进行了承包制和农工商一体化等方面的探索,迈开了郊区改革的第一步。我们
期刊
上港集团党委坚持每年开展一次“党员先进性教育月”活动,作为党的先进性建设常抓不懈的重要抓手,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有效载体,巩固发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激活基层党组织“神经末梢”,凸现党员主体地位,把党员的先进性转化为参与国企改革的积极性,转化为抢抓发展机遇的创造性,转化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事业心。    一、服务国家战略,围绕强港建设,明确“先进性教育月”活动的指导思想    一是巩固教育
期刊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市闵行区在建设新农村中,注重打造新农民,有力地推进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闵行区着力打造新农民的举措    这些年,闵行区以文明城区创建为抓手,以提高农民素质为重点,坚持不懈地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改变陋习,培养健康文明风尚。  一是注重夯实物质基础,努力在城乡二元结构上求破解。闵行区的城乡二元结构既表现为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又表现在本地群众和来沪从业人
期刊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束之后,百联集团党委以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为目标,开展了以创建“强基础、强素质,有作为、有效果”(以下简称“两强两有”)党支部为内容的党支部建设活动,取得初步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确定目标任务,制定活动方案    我们意识到要把基层党支部建设作为集团党委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的重要措施,作为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内
期刊
记者: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第五个新的一号文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做了具体的安排部署。我们怎样深入理解并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做好新时期的“三农”工作?  曾业松:我想关键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把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向;始终把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
期刊
本文拟从如何充分有效调动利用各类资源的角度,为国资相对不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提供借鉴。    一、国资相对不控股企业党建工作的基本情况和评价    从调研情况看,上海市国资委系统国资相对不控股企业党组织网络畅通,覆盖面广,绝大部分企业党务工作者守土有责,主动作为,党的各项活动在企业中有声音、在员工中有影响力,党员的党性意识及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良好。但发展不平衡、差异较大的问题也很突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