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期梨园正青春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l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梨园春》于1994年在河南卫视推出,是中国最长寿的电视节目之一,也是目前唯一一档24年不间断在卫视黄金档播出的电视综艺栏目。24年来,《梨园春》紧跟时代发展,勇于探索,不断突破,开创了中国电视戏曲的新局面,引领了中国电视戏曲的新发展,已成为中国电视戏曲栏目的知名品牌。
  【关键词】长寿栏目;戏曲电视化;讲故事;主题赛季;走出去
  《梨园春》自1994年在河南卫视推出以来,以小博大,“小投入、大情怀、正能量”,在连续10次获得中国电视最高奖——“星光奖“后,又荣获了“星光奖特别贡献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以老年人为主的《梨园春》观众群开始呈现年轻化趋势,其中15—54岁的观众比两年前增加了28%。2018年6月24日,在第1000期节目中,《梨园春》被世界纪录认证机构(WRCA)认证为“世界上持续播出时间最长的中国电视戏曲栏目”,意味着这档中国电视的“老字号”又创造了一项新的传奇。
  阎肃先生生前曾评价:“《梨园春》不仅在激烈的电视竞争中活了下来,还火了起来。”《梨园春》始终不忘初心,坚守文化自信,不斷引领中国电视戏曲栏目的发展,既是河南电视界的旗帜,也是中国电视戏曲的一面旗帜。
  一、抓住历史机遇,做戏曲电视化的先锋
  (一)电视戏曲的发展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形式的典型代表,戏曲艺术和传媒手段的发展一直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大师谭鑫培先生主演的《定军山》,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梅兰芳先生主演的《生死恨》,表现的都是戏曲艺术。电影的出现,使戏曲拓宽了自己的表现手法。
  自从有了电视,戏曲艺术又有了新的展示平台,可以说,电视戏曲的发展轨迹几乎伴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成长。最初的电视戏曲是比较简单的,就是在剧场把整场大戏完整地录制后在电视平台播出。因为早期的电视戏曲节目受播出形式所限,电视一度被称为“微缩型影剧院”。这样的播出形式,并没有改变戏曲的表现形式,也没有充分运用电视化的手段,只是换了一个戏曲的播出载体。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电视工作者并不满足于对戏曲艺术的单纯记录,他们把电视艺术和戏曲艺术结合起来,将戏曲舞台的演出,根据电视艺术特点和电视艺术的表现手段,加以重新编排,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电视戏曲艺术,使节目更符合电视传播属性,从而拉开了中国戏曲电视化的大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电视戏曲栏目在我国各级电视台陆续兴起,并且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出现了以央视戏曲频道为代表的专业化电视戏曲频道,各省级卫视以及地方电视台也相继推出了一大批制作考究、风格多样的戏曲栏目,中国电视戏曲进入“栏目”时代。例如:戏曲新闻类栏目有央视的《戏曲采风》、戏曲教育类栏目有央视的《跟我学》、戏曲访谈类栏目有《戏苑百家》、戏曲真人秀类栏目有《叮咯咙咚呛》,而戏曲综艺类栏目的代表就是《梨园春》。
  (二)《梨园春》的电视表现手法
  河南卫视《梨园春》于1994年开播,它顺应时代潮流,抓住中国电视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将传统戏曲与现代化的电视表现手法巧妙嫁接,开戏曲电视综艺之先河。
  从制作过程来看,《梨园春》把戏曲演员从剧场邀请到电视演播厅录制,有电视导演参与策划,有电视节目主持人参与节目的承上启下,有后期的合成制作。
  从节奏变化来看,《梨园春》开播伊始就大胆地突破了传统戏曲唱段起承转合的窠臼,去掉了戏曲舞台上的“闷帘叫板”“长过门儿”等不适于电视传播的部分,呈现的所有唱段时间都是六七分钟,更短的控制在三分钟以内。这样的节奏符合“短、平、快”的电视传播规律,符合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收看电视的习惯,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精彩的部分呈现在荧屏上。今天看来,这也适应了“节奏快”“碎片化”“短视频”的互联网传播特点。
  从播出内容来看,不再是整场大戏的录制照搬播出,而是选取戏曲中的最精彩片段,融合京剧、豫剧、评剧、曲剧、越调等各个剧种,荟萃全国各个剧种的名家,以及文戏、武戏、绝活等各个门类的戏曲形式,还有戏曲器乐展示、戏曲知识问答等内容。
  从录制现场的技术手段来看,完全不同于传统剧场以帷幕和桌椅为主,而是充分运用“声、光、电”的电视手段和技巧,大大延展了戏曲的表演空间,增强了传统戏曲的面对面表演之美。
  从舞美设计来看,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把戏曲盔头中七星额子的造型、县官的纱帽做成舞美的元素加以运用,同时,从古戏楼、水袖中汲取元素搬上舞台,并充分运用大屏,把写意的中国风视频素材与戏曲结合,让戏曲演出的场景更唯美。
  从播出方式来看,它不仅仅只是录播,还采取了录播和直播相结合的形式,大大增强了栏目的时效性、动态感、现场感。
  二、顺应时代潮流,做戏曲互动节目的探索者
  1999年,《梨园春》全新改版,创造性地增加了“戏迷擂台赛”环节,让观众走进电视,让电视成为百姓的舞台,让戏迷观众成为舞台的主角。戏迷擂台赛打破了之前电视戏曲节目“名家表演、名段赏析”的传统播出形式,改电视“你播我看”的被动收看模式为“人人参与”的互动交流模式,成为中国最早的戏曲电视平民选秀平台。
  《梨园春》的海选走进了北京、苏州、深圳、东莞、哈密、乌鲁木齐、太原、济南、石家庄、邯郸、郑州等全国部分城市,走进了老百姓的家门,充分调动起戏迷观众的参与性,所到之处万人空巷。据统计,24年来,共有近百万人次参加海选,五万余人走上擂台。导演组对每一个参加海选的选手深入了解,根据选手特点对每一个走进电视节目的选手进行电视化的包装,同时也根据节目需要寻找有传播属性的选手。在每一期的节目中根据选手的年龄、地域、性别、故事、职业特点进行合理的搭配,让戏曲节目充满趣味。
  在这方舞台上,选手不仅能够唱戏,还能够比赛获奖,甚至能够一战成名,成为“擂主”,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到《梨园春》去打擂”已成为河南人文化生活中的一个热点,造就了戏曲的全民狂欢,草根戏迷在这里寻梦、追梦、圆梦。《梨园春》这方舞台,培养的明星擂主也从《梨园春》走向了央视和全国各大卫视,它把草根戏迷培养成了戏曲的“网红”,成为戏曲的“星工厂”,也成为戏迷心中最向往的荣誉殿堂。   为了增强电视的互动性,《梨园春》积极探索,融入了现场评审模式,除邀请戏曲名家、戏曲各个行业的专家学者和跨界的明星担任评审外,现场每人都有打分器,人人都是评委。为了让电视荧屏的魅力能够“双向传输”,《梨园春》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也成为评委,从最早的信件抽奖,到拨打热线电话和发短信投票、留言,到现在的微信摇一摇和网络投票,都是为了让电视机前的观众能够突破电视荧屏的距离,参与到节目中来。近年来,栏目又增设普通观众的点评,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素人戏迷,走上点评台,点评打擂选手的演唱,说出自己的心声。
  三、提高节目黏性,用明星跨界培养戏曲新观众
  戏曲艺术是一门相对小众的艺术,戏曲的观众群年龄又相对偏大,如何扩大戏曲的受众范围,如何让戏曲的观众群更年轻化,《梨园春》也尝试了很多办法。
  以“大梨园”的概念,邀请了很多跨界的明星参与节目。“戏曲曲艺不分家”,栏目邀请过郭德纲、岳云鹏、姜昆、郭达、周炜、范军等曲艺名家,也邀请过闫学晶、何赛飞、潘长江、于荣光等戏曲名家,还邀请过张凯丽、韩磊、王斑等大家熟知的影视歌跨界明星参与节目录制,让这些大家更为熟知的明星、名家走进《梨园春》,学戏、唱戏,给观众起到示范作用,引导更多新的观众加入戏曲这个行列。
  这一举措的推出,使一大批曲艺名家、影视明星在这方舞台上体验戏曲之美:龚琳娜专门为《梨园春》创作了《一场戏》,孙涛在这方舞台上反串马金凤先生的《穆桂英挂帅》,何赛飞跨界唱豫剧《拷红》,潘长江和范军合演的《七品芝麻官》,郭达和小香玉演绎《月下相会》等。这一举措的推出,使一大批新的观众,特别是那些不是戏迷的观众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跟着明星也走进了戏曲、来了解戏曲,慢慢地喜欢上了戏曲,成了节目的收视增长点。
  四、突破散点编排,力推常态节目季播化
  《梨园春》作为一档周播节目,一年52期体量,走过24年历史,如何能让观众常看常新,这是栏目必须面对的课题。近年来,栏目突破散点做常态节目,力推“常态节目季播化”,对栏目多年来所掌握的戏曲资源进行整合,以播出季的形式将其呈现在电视荧屏上,推出了一系列不同主题的季播节目。如名师高徒——讲述文化发展中的师徒传承,通过名师指点,高徒比赛,让名家好戏得以薪火相传,强壮中华戏曲命脉;百团争霸——讲述基层院团的动人故事,为常年活跃在基层的艺术院团提供展示平台,为豫剧舞台挖掘新生力量;青春之歌、校园练戏生、花儿朵朵开、梨园春风进校园——讲述青春戏曲梦想,并让戏曲走进大中小学,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辟新的路径;非遗心体验——讲述非遗故事,并通过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些小成本、大情怀的主题播出季与戏迷擂台赛形成“两条腿走路”的节目格局,有效缓解了观众的审美疲劳。
  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年,《梨园春》倾情打造,推出了“中国真有戏”特别播出季,盘点改革开放40年来河南戏曲的优秀成果,探寻改革开放40年来河南戏曲的文化地标,聆听改革开放40年来中原文化前进的足音,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中国真有戏。
  五、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华民族的崇高价值追求
  柏拉图说过:“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整个世界。”传播归根结底就是讲一个好故事。中国戏曲是最善于讲故事的一种艺术,且有着“高台教化”的作用,一部好戏总是思想深刻、精神充盈,能够让观众明白做人的道理、领悟真善美的内涵,往往可以影响很多人,甚至影响一个地方的生活形态和社会风俗。岳飞戏、关公戏、包公戏、杨家将戏以及新时期以来的许多优秀剧目,都是通过讲述是与非、善与恶、忠与奸的故事,褒扬家国情怀、优秀品格、善良人性,生动传递了中华民族的崇高价值追求。
  《梨园春》在节目呈现上深度挖掘并讲述普通戏迷追梦的故事和艺术家台前幕后的故事,传递“仁義礼智信”的社会正能量。每一个来打擂的选手,不仅要唱戏,也讲述他们的人生百态,讲述他们梦想背后的故事。其中“煤矿工人周雷达梨园寻梦,从地下千尺的矿井站到了最璀璨的舞台”“病重的刘凤彩为了人生信仰登上擂台,留下了弥留之际最闪光的瞬间”等,通过对选手背后故事的讲述,让节目充满了温暖的力量。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人们常常能看到艺术家在台前精彩的表演,却很少能看到艺术家在台下的奋斗。栏目把镜头聚焦在艺术家身上,全方位地展示艺术家台前幕后的故事。“让爱住我家”,讲述豫剧表演艺术家、感动中国人物王宽救孤、育孤的大爱故事;“薪火相传梨园情”讲述河南戏曲名家师道传承的故事;“人间长留玉生香”讲述一代豫剧宗师常香玉先生爱国义演的故事和“戏比天大”的信仰;“丹凤红梅春常在”讲述一代越调宗师申凤梅先生“宁可死在舞台上不愿死在病床上”的那种对舞台和观众的敬重……通过讲述,全方位展示了艺术家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他们对艺术的执着,对观众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深情。
  通过这类故事的讲述告诉观众,戏曲故事多、戏曲很欢乐、戏曲很温暖。习主席说“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栏目通过这一个个戏曲的好故事引起观众的共鸣,让这块儿小小的电视荧屏充满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六、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
  中国文化“走出去”,对于中国文化的觉醒、复兴、整合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力度空前加大。《梨园春》创办24年来,立足河南,走向全国,面向世界,一直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先锋队。
  “梨园飞歌”是《梨园春》为推广中国戏曲,为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而倾力打造的一个品牌活动,目前已走进澳大利亚、委内瑞拉、巴西、英国、俄罗斯等国家。悉尼之行开了中国电视戏曲栏目跨国跨洋直播的先河;南美巡演搭建起一座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走进英国、俄罗斯,助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发展。
  每一次的“梨园飞歌”在节目的选择上都倾向于国外友人能够看懂的、没有语言障碍的做功戏以及能展示普世价值和中国精神的剧目。在国外演出期间,栏目会加入大量的互动,比如让国外友人为名家抬花轿、体验画脸谱等,让他们穿上戏曲的行头,学习戏曲表演、参与进来亲身感受中国戏曲的魅力。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梨园春》也要和时代一起拥抱互联网,栏目目前已开通了“梨园春官方”微博和微信号,并研发了“梨园春APP”,未来节目将更加注重大屏小屏的互动和融合,互联网的边界在哪里,《梨园春》的春芽就应该在哪里绽放,栏目希望能打造一个与观众交流的新平台,为古老的戏曲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梨园春》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续深挖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努力做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使节目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百姓需求相契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
  编校:王 谦
其他文献
“互联网+”是当前新兴产业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股重要转型力量,在理论研究、技术创新、行业变革和政府推广的多重环境因素下,“互联网+”将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策略的研究和实践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上海市互联网经济咨询中心主持编撰的《互联网经济》(2014年11月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以上海互联网经济发展为核心主题,全面探讨了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物联网、信息安全等多方面互联网元素对上海互联网经济发
期刊
为了更好地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乡村旅游产品和产业的发展就必须以消费者体验反馈为基础,科学有效地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扩大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进而让乡村生态旅游在旅游市场中展现其独特的体验优势。郑辽吉编著的《乡村生态体验旅游开发研究》(2017年12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是以丹东地区乡村旅游建设实践为研究主体,并对其他地区的乡村旅游建设和发展进行了实地考察、人物访谈、问卷调查
期刊
【摘要】新闻舆论监督主要是对社会公权力的监督。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剑锋”运用得当对改善政府工作作风,推动实际工作,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大有益处;“剑锋”运用不好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破坏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使党的事业受损。因此,如何运
期刊
优秀的书籍装帧设计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在书籍装帧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往往通过设计中的元素整合、设计立意、画面取舍、审美取向等为书籍增添更多的审美价值。美学思想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既能够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给书籍增添深厚博大的文化内涵,也能够从受众的文化、心理、意识、趣味等角度更好地丰富其视觉体验,提高书籍装帧设计的艺术审美价值和信息传达效果。由李冰和吴晓慧共同主编的《书籍装帧设计》(2011年8
期刊
[摘要]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古装剧是传播礼文化的重要载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正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该剧从外化的礼仪礼俗和内化的礼义精神两个层面,将抽象的礼文化转化为真实可感的影像进行传播。在礼文化遭遇传播困境的今天,优秀的古装剧在加强礼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激发观众对礼文化的认同、强化礼文化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古装剧应该承担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成为传播礼文化的有力媒介。   [
期刊
舞蹈艺术主要以舞蹈表演及情感音乐方式来呈现,《舞蹈艺术欣赏》(2013年12月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指出,在舞蹈表演中,如果缺乏情感表达则会使舞蹈动作极为生硬机械,难以调动观众情感。可以说,舞蹈表演力及其情感表达不只是舞蹈艺术的升华,也是舞蹈艺术的一种传播方式。《舞蹈艺术欣赏》为欣赏舞蹈、探讨舞蹈表演能力、音乐情感表达等提供了重要的思路。舞蹈表演能力及音乐情感不但是舞蹈演员的基本功,也是衡量其舞
期刊
河道滨水景观是城市景观设计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态功能的角度来说,河流能够起到净化空气和调节气温的作用,属于城市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从城市景观设计规划的角度来看,城市河道滨水景观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名片,科学合理地对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进行设计不仅能够促进城市生态建设的健康发展,也能够满足人们对城市景观形象的现代化需求。为了能够更加专业化地论述和指导滨水景观设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适应景观设计
期刊
【摘要】随着微博、微信、头条号等用户的爆发式增长,各种社会事件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以及影响力大幅增强。新媒体时代,每个微博、微信用户、头条号作者、社交媒体用户等自媒体,都能自己发声发言,甚至制造话题,引发舆情、引领舆论,从而打破信息被主流媒体“霸屏”的传统格局。在自媒体发声及传播的过程中,各种正面的、向善向上的大情小事得以彰显,各种消极甚至阴暗的“负面”消息,也得以被深挖并曝光在阳光下。在推动社会
期刊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产业经济的发展迎来了巨大的时代机遇,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也迎来了创新改革的新发展。李生京编著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分析》(2015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探索我国现代化教育发展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路径的重要成果,它从国家顶层设计、经济产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等三个角度全面分析当前高等教育创新变革过程中遇到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从而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
期刊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在持续强化,现代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各行业传统发展模式和生存业态提出了历史性的挑战,各领域一定意义上都面临着重新构建现代化语境下发展新模式的时代任务,这点在财务管理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实际上,现代化科技时代社会经济的优化与改革这一命题在过去若干年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相关的研究已呈现出阶段性的成绩,特别是在现代智能技术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