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愿意把隐居作为一种人生实践,知行合一,过最简单的生活,体味纯体力劳动带给人的快乐与满足感。
在一片人迹罕至的荒野中,他们开辟的“崭新世界”,令无数人的心灵受到震撼。
迷上山野,北大夫妻要种地
从北京往北车行两个多小时,进入一座与河北交界的大山,此山无名,属燕山山脉。再往前走,人烟越来越稀少,山路更加崎岖狭窄。最后记者一行只得弃车步行,翻山越岭来到一个叫虎峪沟的地方,眼前忽然出现一座农家院落。门开着,墙边堆着还没来得及劈的干柴。边上的灶房里,散发着香喷喷的烤玉米饼的味道。
这就是王青松夫妇居住的地方。有趣的是,为避免这里的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多年来,他们从不让外人进入自己的绿色领地,这里几乎与世隔绝。
张梅不停地忙碌着,王青松带着儿子外出放羊了,她得赶紧把院子里那些鸡、猫、狗的饭给拌好,后院还养着几头猪,每天得先把它们喂饱了,才能闲下来给一家人做饭。40岁模样的张梅穿着老旧的棉布衣服,没有任何装饰,头发简单束在脑后,白净的脸上泛着迷人的红润。虽是地道农妇打扮,身材高挑的她,举手投足间仍有着难掩的优雅气质。
丈夫比她大12岁,两人于1995年结婚,1998年正式隐居山林。隐居之前,两人都在北京大学任教,张梅是英语系教师,王青松则是北大法律系83级的硕士研究生,留校任教多年。
当年,他俩也算得上北大的知名人物。在北京长大的张梅是公认的美女;才华横溢的王青松频繁接受邀请,到各地举办讲座,可谓光芒四射的年轻名流。王青松的老同学、著名战地摄影记者唐师曾在《我钻进了金字塔》一书中调侃王青松:“他举手投足透着重权在握的稳重,自然更让我们敬重,乃至晚上我睡觉翻身都轻手轻脚心怀敬畏。”
令人不解的是,他们为什么愿意抛弃令人羡慕的一切,归隐山林呢?
王青松说,张梅是个浪漫又爱干净的女性,婚后不久的一个傍晚,两人正在公园里散步,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一家钢厂的巨型烟囱,不断冒出滚滚黑烟,这让两人的心情都很不好。当晚,张梅梦见和丈夫来到一片美丽的山野,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醒来后,张梅意识到,隐居山野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她把想法告诉丈夫,他虽点头却一笑了之。毕竟,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很难找到的。
不久,小两口又遇到一件烦心事。王青松买回一捆菠菜,清洗时闻到一股可疑的气味,同他在洛阳老家种地时用过的剧毒杀虫剂“敌敌畏”很相似。张梅将这事告诉一位朋友,对方说,市面上的蔬菜农药残留超标很普遍。
带着对“绿色生活”的向往,不久后,王青松夫妻就搬到了山区居住,张梅的父亲在此有座老宅院,占地10亩。这里空气清新,还能吃到干净的瓜果蔬菜,但从这里去北大上课,要坐五个多小时公交车,非常不便,小两口十分苦恼。
真正让他们下决心过农民生活,是那次暑假到福建初溪的旅游。大山中欢快流淌的小溪,伸手可摘的各种野果,悠然吃草的羊群,让小两口看得如痴如醉。更有趣的,是一对挪威夫妇在这里开了一个小农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过去他俩都是从事金融的,薪水高得惊人但很累,现在丈夫每天能在乡间小路边为妻子摘一捧野花,孩子们早上睁开眼就能喝到新鲜的牛奶,全家一起在草地上玩,晚上围坐一块讲故事。王青松被他的诗意生活深深打动了。
回到北京后,当张梅提出想辞职承包一片荒山,过牧歌式的美丽生活时,王青松满口答应了。
自己接生,大山里“裸养”儿子
1998年他们毅然辞职,并承包2500亩荒山,过上了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也许是久居都市,受够了农药残留、尾气污染之害的原因,初到山里,夫妻俩都感到说不出的新鲜、兴奋。
不久,小屋盖起来了,家具再简单不过,但让人感到很温馨。晚上,躺在床上通过窗户,抬头就能看到圆圆的月亮。
过去,张梅一直认为伺弄土地是件惬意的事,还能锻炼体力。可真正干起农活,才发现远比想象的辛苦。平整土地后,王青松种上了小麦、玉米和花生。他还搞了个小菜园,里面种满了豆角、芜菁、辣椒、西红柿、黄瓜等等。张梅也头戴草帽,和丈夫挥汗如雨地在田间劳作,很有农村大嫂的风范。
她说最麻烦的是拔草,由于不使用化学除草剂,各种野草疯长。夫妻俩必须顶着烈日,蹲在田里,靠手工一点点拔除,有时手上都磨出了血口子。
在耕作浇灌下,荒地渐渐变出一片浓绿,让人欣慰。甚至在菜园劳作,也成了一种浪漫。夜幕悄悄降临,看着一颗颗细碎的星斗挂满天幕,深深呼吸着田园里的空气,夫妻俩总是聊得很开心。
进山后不久,张梅便把以前的漂亮衣服都扔了,穿上了手工制的纯棉衣服,不在乎样式,只要吸汗、舒服就成。夫妻俩都觉得,隐居的根本原因,是想体会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把隐居作为一种人生实践,知行合一,过最简单的生活,体味纯体力劳动带来的快乐与满足感。
劳作之余,夫妻俩除每天在山野中散步,还喜欢到处跑着采摘野菜。在这片清幽的土地上,一切都显得那么纯净自然。野菜无论爆炒,还是最简单的凉拌,都有种淡淡的芬芳,味道十分鲜美。张梅想起都市生活,不由感叹:“那些大酒店说什么山珍海味大滋大补?这才是最健康的食品!”最神奇的是,在山里仅仅生活三个月,她常有的咳嗽、失眠、胃痛等症状消失了,看东西也更加清晰。
儿子小宇是进山后才出生的,当时张梅已30多岁,属于高龄产妇,丈夫提出去首都医院生。张梅坚决不同意,她说天天参加劳动,自己的身体棒得很,生孩子自然容易。最后只好由王青松接生,果然一切顺利得让人难以想象,产后张梅的身体恢复也很快很好。
更有趣的是,他俩常抱着孩子爬山,太阳好就边走边给孩子脱衣服,爬到山顶时,儿子已被脱得一丝不挂。仲夏,伴着轰隆隆的雷声,暴雨如注,父子俩却追逐着雨点落在地上击出的水花,忘形嬉戏。用王青松的话说,孩子要“裸养”。
说到这些王青松哈哈大笑。忽然,王小宇兴奋地呼喊着飞奔过来。“我跑得像风一样,跟羊一样快!”他拉着记者去看羊群,数百只黑山羊呼啦围上来。“它们在催我带它们上山呢。”王小宇解释说,这些羊每只都有名字,他就是“山羊司令”。他有男孩子天生的对打仗的好奇心,山上没“对手”,他就将羊群分成两军,各派一将领,让它们互相抢占山头。他从3岁起就每天放羊,“山上特危险!小石子呼啦啦一踩,脚下生风。”小家伙一脸兴奋。
如今,小宇7岁了,张梅和王青松拿“人教版”的小学3年级课本教他,每天三节课,语文、数学、英语。他们还重视国学教育,让儿子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启蒙读物。张梅说:“论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儿子可达城里学校儿童的两倍。美术和音乐因为没老师,比城里孩子差点。”
“孩子应该像一朵花一样绽放,而不是拿爱去捆绑他。”张梅说。
绿色银行,食物可以给人疗伤
小雨淅沥,远处的果树林笼着薄薄面纱,油画般透着朦胧美,小草鲜嫩得让人心醉。经过十几年辛勤劳作,王青松夫妻已建起一个颇具规模的“绿色王国”。
他们的土地禁用农药、化肥、催熟剂等。连普通家庭常见的洗衣粉、肥皂和牙膏,这里也不用,取而代之的是草木灰、皂荚和盐水,筷子则用秸秆制成。
王青松说,这山里唯一的污染是偶尔飞过的飞机,还有外来者。
他雇了二十多名工人帮他干活,但工人晚上绝不能住在里面,平时不能抽烟,吃过、用过的东西每天全要带出去。担心汽车进来造成污染,进出大山的物资都是他和工人一担一担地挑进挑出。包括运往山上的羊粪、送往北京的瓜果蔬菜,每担100斤,他这10年差不多挑了5000担。普通工人挑完全程用时35~40分钟,他的纪录是27分钟。张梅则创下了拉磨最快的纪录。这种将身体运用到极点的纯体力劳动,让他们体会到了酣畅的快乐。
王青松的房子旁边有石磨、石碾,一家三口和牲畜们每天的主食(他家有几十头黄牛和骡子),都靠它们磨碾而成。王青松估算道:“张梅这些年来亲手磨了超过3万斤的粮食。”这不由让人想到美国费城周边的Amish——荷兰后裔自给自足,远离当代生活方式的农场社区。“我们用10年践行斯巴达克式的人生实验。”说这话时,女主人一脸自豪。
十几年来,张梅只出山过两次,一次是换二代身份证,一次是办存折挂失。山里没电,无法使用电脑,甚至连手机信号都没有,从她身上已很难找出当年的痕迹了。
王青松进城的次数也少得可数,每次他都戴着口罩,说不习惯京城的污浊空气,听到各种噪音就头晕。而且,他自带干粮和水,从不吃“来路不明的食品”。
当年拿下这2500亩荒地时,王青松觉得捡了个大便宜:租期50年还不到20万元!进山后却发现种树就像个无底洞,每年都需要大把投钱。这些年大约花去350万元,来源有张梅讲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报酬、编教材的收入,王青松在社会上讲课的积蓄,家人卖掉洛阳商铺及朋友赞助等。这也是一种长期投资,也许再过10年,这座山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
王青松发现种地也挺能赚钱,比如种植纯天然绿色蔬菜,价格是普通菜的数倍,却一直很抢手,购买者还要先交全年订金。他探索出的这种“特供模式”,连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都颇感兴趣,他们说如果逐渐推广,就能保证让更多人吃上干净的食品。
王青松一直提倡“吃在本地”的理念,他解释说,很多空运、陆运过来的菜,不仅在途中消耗了很多能源,增加了碳排放,营养和新鲜度也没保证。
近期频频曝光食品问题,王青松从中看到了商机,他雄心勃勃地准备建一个大型蔬菜基地,让其成为北京的“菜篮子”。此外,他和妻子写的、记录他们真实生活的《原生态》一书,初稿刚完成。一些学者读后大为震惊,极力鼓动他“勇敢冲刺诺贝尔奖”。
有梦想的人不在少数,但又有多少人付诸行动呢?梦想和现实之间的鸿沟巨大且无奈,需要太多付出。所幸,总是有人更有勇气,可以找到梦想中的桃花源。“每天清晨看着飞鸟衔枝而过,看着阳光从云缝隙中迸射,闻着飘香的瓜果,心会变得很安静。”张梅笑了。
讨论:为何而隐?
读者这样说——
绿韵:王青松夫妻的生活挺好的。跟随内心去选择生活,没有活在大多数人的标准、社会的潮流当中,每一步选择都是认真思考过的,其实很理性。
三刀:这事之所以引起讨论,无外乎是炫目的落差。如果一个小镇教师住进山里,这事就平淡许多。另外,为什么很多人用“坚持二十年”的说法?有难度的东西才用“坚持”。他乐于某种生活,适应某种生活,就跟坚持没关系。
小芥子:两个朋友,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丽江。一个年薪十万,朝九晚五,想出人头地。一个无固定收入,住在湖边一个破旧四合院,睡到自然醒,以摄影为生,到处溜达。一个说对方不求上进,一个说对方不懂生活。两种方式,选哪个都没错。
八风不动:我个人觉得他们是以出世来入世,在俗世混得不自在,就以出世对抗。
木头:人有社会属性,与世隔绝的生活不可能。他们只是一厢情愿,是逃避无法适应的部分现实。即使他们隐居,不也和周边的村民、雇工发生社会关系?只是在这个关系里,他们处于掌控的位置,可以任意左右。
专家这样说——
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贫穷的人,但他们有青山绿水,有粗茶淡饭,他们亲自参加劳作,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安然入睡,更多的时候他们寄情山水,读书、思考、写作,有一颗安然恬淡的心。
他们敢想敢做,敢爱敢恨,活在真实里,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于是,一个最重要的启迪凸显出来:每个人都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每个人都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摘自纳兰秋《隐士大风流》)
编辑这样说——
由这个故事,想起《空谷幽兰》一书。它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的现代“寻隐之旅”。在书中,作者写出对中国隐逸文化的赞叹、向往、怀恋。他写道:“我们羡慕这些隐士,他们所做的是我们的梦想、希望,是我们某一天也会去做的事情。”
这就是了,独善其身的乐趣,不是离群索居,彰显不凡。这些遁入“桃花源”的人,只是替我们所有的人,保持了一方精神净土,保留了更深的觉悟和仁慈。
不管“隐”出于什么动机,最终结局是什么,其行动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它向我们展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展现了人类的自由可以如何舒展。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编辑赵莹[email protected])
在一片人迹罕至的荒野中,他们开辟的“崭新世界”,令无数人的心灵受到震撼。
迷上山野,北大夫妻要种地
从北京往北车行两个多小时,进入一座与河北交界的大山,此山无名,属燕山山脉。再往前走,人烟越来越稀少,山路更加崎岖狭窄。最后记者一行只得弃车步行,翻山越岭来到一个叫虎峪沟的地方,眼前忽然出现一座农家院落。门开着,墙边堆着还没来得及劈的干柴。边上的灶房里,散发着香喷喷的烤玉米饼的味道。
这就是王青松夫妇居住的地方。有趣的是,为避免这里的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多年来,他们从不让外人进入自己的绿色领地,这里几乎与世隔绝。
张梅不停地忙碌着,王青松带着儿子外出放羊了,她得赶紧把院子里那些鸡、猫、狗的饭给拌好,后院还养着几头猪,每天得先把它们喂饱了,才能闲下来给一家人做饭。40岁模样的张梅穿着老旧的棉布衣服,没有任何装饰,头发简单束在脑后,白净的脸上泛着迷人的红润。虽是地道农妇打扮,身材高挑的她,举手投足间仍有着难掩的优雅气质。
丈夫比她大12岁,两人于1995年结婚,1998年正式隐居山林。隐居之前,两人都在北京大学任教,张梅是英语系教师,王青松则是北大法律系83级的硕士研究生,留校任教多年。
当年,他俩也算得上北大的知名人物。在北京长大的张梅是公认的美女;才华横溢的王青松频繁接受邀请,到各地举办讲座,可谓光芒四射的年轻名流。王青松的老同学、著名战地摄影记者唐师曾在《我钻进了金字塔》一书中调侃王青松:“他举手投足透着重权在握的稳重,自然更让我们敬重,乃至晚上我睡觉翻身都轻手轻脚心怀敬畏。”
令人不解的是,他们为什么愿意抛弃令人羡慕的一切,归隐山林呢?
王青松说,张梅是个浪漫又爱干净的女性,婚后不久的一个傍晚,两人正在公园里散步,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一家钢厂的巨型烟囱,不断冒出滚滚黑烟,这让两人的心情都很不好。当晚,张梅梦见和丈夫来到一片美丽的山野,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醒来后,张梅意识到,隐居山野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她把想法告诉丈夫,他虽点头却一笑了之。毕竟,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很难找到的。
不久,小两口又遇到一件烦心事。王青松买回一捆菠菜,清洗时闻到一股可疑的气味,同他在洛阳老家种地时用过的剧毒杀虫剂“敌敌畏”很相似。张梅将这事告诉一位朋友,对方说,市面上的蔬菜农药残留超标很普遍。
带着对“绿色生活”的向往,不久后,王青松夫妻就搬到了山区居住,张梅的父亲在此有座老宅院,占地10亩。这里空气清新,还能吃到干净的瓜果蔬菜,但从这里去北大上课,要坐五个多小时公交车,非常不便,小两口十分苦恼。
真正让他们下决心过农民生活,是那次暑假到福建初溪的旅游。大山中欢快流淌的小溪,伸手可摘的各种野果,悠然吃草的羊群,让小两口看得如痴如醉。更有趣的,是一对挪威夫妇在这里开了一个小农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过去他俩都是从事金融的,薪水高得惊人但很累,现在丈夫每天能在乡间小路边为妻子摘一捧野花,孩子们早上睁开眼就能喝到新鲜的牛奶,全家一起在草地上玩,晚上围坐一块讲故事。王青松被他的诗意生活深深打动了。
回到北京后,当张梅提出想辞职承包一片荒山,过牧歌式的美丽生活时,王青松满口答应了。
自己接生,大山里“裸养”儿子
1998年他们毅然辞职,并承包2500亩荒山,过上了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也许是久居都市,受够了农药残留、尾气污染之害的原因,初到山里,夫妻俩都感到说不出的新鲜、兴奋。
不久,小屋盖起来了,家具再简单不过,但让人感到很温馨。晚上,躺在床上通过窗户,抬头就能看到圆圆的月亮。
过去,张梅一直认为伺弄土地是件惬意的事,还能锻炼体力。可真正干起农活,才发现远比想象的辛苦。平整土地后,王青松种上了小麦、玉米和花生。他还搞了个小菜园,里面种满了豆角、芜菁、辣椒、西红柿、黄瓜等等。张梅也头戴草帽,和丈夫挥汗如雨地在田间劳作,很有农村大嫂的风范。
她说最麻烦的是拔草,由于不使用化学除草剂,各种野草疯长。夫妻俩必须顶着烈日,蹲在田里,靠手工一点点拔除,有时手上都磨出了血口子。
在耕作浇灌下,荒地渐渐变出一片浓绿,让人欣慰。甚至在菜园劳作,也成了一种浪漫。夜幕悄悄降临,看着一颗颗细碎的星斗挂满天幕,深深呼吸着田园里的空气,夫妻俩总是聊得很开心。
进山后不久,张梅便把以前的漂亮衣服都扔了,穿上了手工制的纯棉衣服,不在乎样式,只要吸汗、舒服就成。夫妻俩都觉得,隐居的根本原因,是想体会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把隐居作为一种人生实践,知行合一,过最简单的生活,体味纯体力劳动带来的快乐与满足感。
劳作之余,夫妻俩除每天在山野中散步,还喜欢到处跑着采摘野菜。在这片清幽的土地上,一切都显得那么纯净自然。野菜无论爆炒,还是最简单的凉拌,都有种淡淡的芬芳,味道十分鲜美。张梅想起都市生活,不由感叹:“那些大酒店说什么山珍海味大滋大补?这才是最健康的食品!”最神奇的是,在山里仅仅生活三个月,她常有的咳嗽、失眠、胃痛等症状消失了,看东西也更加清晰。
儿子小宇是进山后才出生的,当时张梅已30多岁,属于高龄产妇,丈夫提出去首都医院生。张梅坚决不同意,她说天天参加劳动,自己的身体棒得很,生孩子自然容易。最后只好由王青松接生,果然一切顺利得让人难以想象,产后张梅的身体恢复也很快很好。
更有趣的是,他俩常抱着孩子爬山,太阳好就边走边给孩子脱衣服,爬到山顶时,儿子已被脱得一丝不挂。仲夏,伴着轰隆隆的雷声,暴雨如注,父子俩却追逐着雨点落在地上击出的水花,忘形嬉戏。用王青松的话说,孩子要“裸养”。
说到这些王青松哈哈大笑。忽然,王小宇兴奋地呼喊着飞奔过来。“我跑得像风一样,跟羊一样快!”他拉着记者去看羊群,数百只黑山羊呼啦围上来。“它们在催我带它们上山呢。”王小宇解释说,这些羊每只都有名字,他就是“山羊司令”。他有男孩子天生的对打仗的好奇心,山上没“对手”,他就将羊群分成两军,各派一将领,让它们互相抢占山头。他从3岁起就每天放羊,“山上特危险!小石子呼啦啦一踩,脚下生风。”小家伙一脸兴奋。
如今,小宇7岁了,张梅和王青松拿“人教版”的小学3年级课本教他,每天三节课,语文、数学、英语。他们还重视国学教育,让儿子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启蒙读物。张梅说:“论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儿子可达城里学校儿童的两倍。美术和音乐因为没老师,比城里孩子差点。”
“孩子应该像一朵花一样绽放,而不是拿爱去捆绑他。”张梅说。
绿色银行,食物可以给人疗伤
小雨淅沥,远处的果树林笼着薄薄面纱,油画般透着朦胧美,小草鲜嫩得让人心醉。经过十几年辛勤劳作,王青松夫妻已建起一个颇具规模的“绿色王国”。
他们的土地禁用农药、化肥、催熟剂等。连普通家庭常见的洗衣粉、肥皂和牙膏,这里也不用,取而代之的是草木灰、皂荚和盐水,筷子则用秸秆制成。
王青松说,这山里唯一的污染是偶尔飞过的飞机,还有外来者。
他雇了二十多名工人帮他干活,但工人晚上绝不能住在里面,平时不能抽烟,吃过、用过的东西每天全要带出去。担心汽车进来造成污染,进出大山的物资都是他和工人一担一担地挑进挑出。包括运往山上的羊粪、送往北京的瓜果蔬菜,每担100斤,他这10年差不多挑了5000担。普通工人挑完全程用时35~40分钟,他的纪录是27分钟。张梅则创下了拉磨最快的纪录。这种将身体运用到极点的纯体力劳动,让他们体会到了酣畅的快乐。
王青松的房子旁边有石磨、石碾,一家三口和牲畜们每天的主食(他家有几十头黄牛和骡子),都靠它们磨碾而成。王青松估算道:“张梅这些年来亲手磨了超过3万斤的粮食。”这不由让人想到美国费城周边的Amish——荷兰后裔自给自足,远离当代生活方式的农场社区。“我们用10年践行斯巴达克式的人生实验。”说这话时,女主人一脸自豪。
十几年来,张梅只出山过两次,一次是换二代身份证,一次是办存折挂失。山里没电,无法使用电脑,甚至连手机信号都没有,从她身上已很难找出当年的痕迹了。
王青松进城的次数也少得可数,每次他都戴着口罩,说不习惯京城的污浊空气,听到各种噪音就头晕。而且,他自带干粮和水,从不吃“来路不明的食品”。
当年拿下这2500亩荒地时,王青松觉得捡了个大便宜:租期50年还不到20万元!进山后却发现种树就像个无底洞,每年都需要大把投钱。这些年大约花去350万元,来源有张梅讲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报酬、编教材的收入,王青松在社会上讲课的积蓄,家人卖掉洛阳商铺及朋友赞助等。这也是一种长期投资,也许再过10年,这座山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
王青松发现种地也挺能赚钱,比如种植纯天然绿色蔬菜,价格是普通菜的数倍,却一直很抢手,购买者还要先交全年订金。他探索出的这种“特供模式”,连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都颇感兴趣,他们说如果逐渐推广,就能保证让更多人吃上干净的食品。
王青松一直提倡“吃在本地”的理念,他解释说,很多空运、陆运过来的菜,不仅在途中消耗了很多能源,增加了碳排放,营养和新鲜度也没保证。
近期频频曝光食品问题,王青松从中看到了商机,他雄心勃勃地准备建一个大型蔬菜基地,让其成为北京的“菜篮子”。此外,他和妻子写的、记录他们真实生活的《原生态》一书,初稿刚完成。一些学者读后大为震惊,极力鼓动他“勇敢冲刺诺贝尔奖”。
有梦想的人不在少数,但又有多少人付诸行动呢?梦想和现实之间的鸿沟巨大且无奈,需要太多付出。所幸,总是有人更有勇气,可以找到梦想中的桃花源。“每天清晨看着飞鸟衔枝而过,看着阳光从云缝隙中迸射,闻着飘香的瓜果,心会变得很安静。”张梅笑了。
讨论:为何而隐?
读者这样说——
绿韵:王青松夫妻的生活挺好的。跟随内心去选择生活,没有活在大多数人的标准、社会的潮流当中,每一步选择都是认真思考过的,其实很理性。
三刀:这事之所以引起讨论,无外乎是炫目的落差。如果一个小镇教师住进山里,这事就平淡许多。另外,为什么很多人用“坚持二十年”的说法?有难度的东西才用“坚持”。他乐于某种生活,适应某种生活,就跟坚持没关系。
小芥子:两个朋友,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丽江。一个年薪十万,朝九晚五,想出人头地。一个无固定收入,住在湖边一个破旧四合院,睡到自然醒,以摄影为生,到处溜达。一个说对方不求上进,一个说对方不懂生活。两种方式,选哪个都没错。
八风不动:我个人觉得他们是以出世来入世,在俗世混得不自在,就以出世对抗。
木头:人有社会属性,与世隔绝的生活不可能。他们只是一厢情愿,是逃避无法适应的部分现实。即使他们隐居,不也和周边的村民、雇工发生社会关系?只是在这个关系里,他们处于掌控的位置,可以任意左右。
专家这样说——
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贫穷的人,但他们有青山绿水,有粗茶淡饭,他们亲自参加劳作,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安然入睡,更多的时候他们寄情山水,读书、思考、写作,有一颗安然恬淡的心。
他们敢想敢做,敢爱敢恨,活在真实里,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于是,一个最重要的启迪凸显出来:每个人都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每个人都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摘自纳兰秋《隐士大风流》)
编辑这样说——
由这个故事,想起《空谷幽兰》一书。它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的现代“寻隐之旅”。在书中,作者写出对中国隐逸文化的赞叹、向往、怀恋。他写道:“我们羡慕这些隐士,他们所做的是我们的梦想、希望,是我们某一天也会去做的事情。”
这就是了,独善其身的乐趣,不是离群索居,彰显不凡。这些遁入“桃花源”的人,只是替我们所有的人,保持了一方精神净土,保留了更深的觉悟和仁慈。
不管“隐”出于什么动机,最终结局是什么,其行动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它向我们展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展现了人类的自由可以如何舒展。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编辑赵莹[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