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介绍“文学地理学”的书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su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纪之交,许多本土学者一直怀有重构“文学地理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学术理想与使命,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梅新林、葛永海教授新近出版的《文学地理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以下简称《原理》)以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新文学地理学”这一宏大学科体系为目标,力图通过中、西对话与融通来实现新的超越与回归。
  法国学者迪布依《法国文学地理学》(1942)与费雷《文学地理学》(1946)相继出版,率先宣告了西方文学地理学的正式诞生,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伴随欧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空间转向”与“空间批评”的勃兴以及本土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再次复兴,重现了中、西并盛而遥相呼应之局面。《原理》实际上也为全球视野中的从历史还原走向中、西比较提供了一个总体框架。
  《原理》根据“地理学—新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新文化地理学”、“文学地理学—新文学地理学”的学理逻辑,首次明确提出“新文学地理学”这一新命题。其中“地理学—新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新文化地理学”系主要参照十九世纪以德国为中心的“新地理学”以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英、美为中心的“新文化地理学”,并从这两个经典案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而“文学地理学—新文学地理学”则意指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的西方文学地理学传统,到二十一世纪本土学界重构的新型文学地理学的历史演进,正与“新地理学”、“新文化地理学”的“新”“旧”之别相通,从“文学地理学”走向“新文学地理学”,同样并非只是概念的简单置换,关键在于不同于以往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与文学地理学的学术创新,彼此具有从学理逻辑走向体系创建的契合度与超越性。
  就《原理》基于中、西对话的学术回归而论,则依次归结于以下三个层面:一是本土回归。《原理》认为,从地理学到文学地理学的诞生,是伴随地理学的现代化、世界化与人文化发展趋势及其在二十世纪的多学科分化与交融的结果。尤为重要的是,自二十世纪到至二十与二十一世纪之交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勃兴,实际上即是“双重借鉴”——中国人文地理学借鉴西方人文地理学,而文学地理学又同时借鉴人文地理学的结果,因而二十世纪以来的本土文学地理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深度西化的倾向。然而诚如陈寅恪先生所言:“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所以,《原理》基于中、西对话的学术回归首先是根植于本土回归。
  二是本位回归。通观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实践与理论探索进程,一直存在着本位之争的问题,即文学地理学究竟是以文学为本位还是以地理学为本位。这是由文学地理学的跨学科性所决定的。一方面,由人文地理学孕育和催生了文学地理学,这就决定了文学地理学之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从属性;但另一方面,由“文学”与“地理学”融合为“文学地理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则又赋予其不同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独立性。而最为关键的是要尽力克服各种狭隘本位论,在牢牢把握“文学”本位性这一特质的基础上走向彼此的“对话”,并通过“对话”进而走向相互交融、相互发现、相互增值。故而文学地理学的“本位回归”,即是一种贯通于从“跨”学科性直至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新型交叉学科的文学本位回归。
  三是本原回归。就本原意义上探究,围绕文学地理学的新兴交叉学科属性与特点,必然涉及其内在學理逻辑关系问题。文学地理学研究的范式建构问题,因为迄今为止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更多的是借鉴其母体学科“文学”与“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同时又由于参与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庞杂学术主体的不同背景、立场与理念而日益趋于多元化,因而探索与建构经验性与超越性、多元性与普适性有机统一的学术范式尤为迫切。有鉴于此,《原理》强调指出文学地理学的本原回归需要以学理逻辑为依据,即是从“外层空间”走向“内层空间”、从“叙事空间”走向“隐喻空间”、从“文本空间”走向“图本空间”,从而熔铸为“外层空间—内层空间”、“叙事空间—隐喻空间”、“文本空间—图本空间”的三维交融模型。这种本原回归,显然有助于创建一种时空互化、图文合体的独特结构与互文境界。
  要之,从本土回归、本位回归而趋于本原回归,合之为三“本”回归,其本身亦是一个依次展开和升华的过程。但其更为本质的意义在于为“新文学地理学”构筑一个安身立命之所,这同时也是《原理》所努力建构“新文学地理学”的学术宗旨之所在。
  为了更好地展开中、西对话与交流,梅新林、葛永海教授在撰写《原理》之际即已同时启动“西方文学地理学译丛”的宏大计划,收录包括标志文学地理学正式诞生的法国迪布依《法国文学地理学》、费雷《文学地理学》在内的西方文学地理学代表性著作,以英语著作为主,同时还有部分法、日文著作,绝大部分是首次译为中文,也有少量是重译之作,基本涵盖了西方文学地理学的重要成果,可以为当今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衷心期盼这一计划能早日结出丰硕的成果,便于为学界同仁所共享。
其他文献
《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Ancestral Leaves:A Family Journey through Chinese History)一书,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全球首发;2014年该书中译本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是中国家族史研究的一部力作。作者周锡瑞先生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多年来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是当今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  当你偶
第七讲 文学的基点  (一)人性的两大特点  文学的基点即文学的立足点是什么?如果用一个词语概说,那就是“人性”。一是见证人性的真实;二是见证人类生存处境的真实。文学正是坐落在这两个“真实”的基点上,尤其是坐落在第一个“真实”的基点上。  “人性”有什么特征?至少有两个特征:一是人性具有无限的丰富性;二是人性具有无限的可能性。黑白,好坏,大仁大恶,都是简单化的划分,其实好人并非绝对好,坏人并非绝对
2018年10月14日,我上安徽旌德黄高峰游览,此峰号称黄山第七十二峰。因为离开随行人员独自攀顶,旌德县农委邱孝青先生让黄高峰景点开发办主要负责人唐吉赟接我下山。下山途中,唐先生捡起一根鸟羽毛给我。我有过用望远镜观鸟的经历,平时也注意用肉眼观察鸟儿的活动,虽然一时不知这根羽毛是何种鸟儿遗落,但唐先生举动正合我意。当天下午在回合肥的高铁上,我拿出这根羽毛仔细端详,才知是白鹇雄鸟换季自然脱落的飞羽。白
左克厚教授的这本《大学中庸通讲》,是其“四书通讲”系列的最后一部,在此之前,他已经完成了《论语旧注今读》(与刘思言合著,九州出版社2013年版)和《孟子通讲》(东方出版社2018年版)。这三本书互为参照和补充,大体形成了作者对儒家经典解读的整体面貌。就我并不全面仔细地阅读来看,左克厚在这三部书的讲述和写作中,日益调整了自己和儒家文化的紧张关系,完成了从对儒家文化的批判继承到对儒家精神的现代担荷这样
《金瓶梅词话》中临清兵备道的描写  兰陵笑笑生在《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七回《西门庆书房赏雪,李瓶儿梦诉幽情》中写了一段西门庆为他的债务人黃四打官司说人情的故事:西门庆正和应伯爵几个吃酒,才吃了一巡,玳安儿来说:“李智、黄四关了银子,送银子来了。”待还完银子,那黄四给西门庆磕头起来,说:“银子一千两,姐夫收了,余者下单我还与老爹。有小人一桩事儿,今央烦老爹。”说着,磕在地下哭了。西门庆拉起来道:“端的
近来,卢礼阳编著的《梅冷生师友书札》(浙江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成为朋友圈热议的一本书。梅冷生虽是温州名人,但毕竟是地方人物,他的师友基本都是当地人物,要为这些书札做注,非常不易,就人物小传而言,就很难写。但卢礼阳却给很多不知名的人物写出了小传,把他们和梅冷生之间及他们之间的具体联系勾勒了出来,多侧面地展示了梅冷生朋友圈的历史生态。这本书收各类书札两百零八通,其中与慎社、瓯社有关的不下九十通,
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读《左传》和《史记》,撰写《中国先秦史话》,在写作《季子观乐》一章时,脑子里忽然蹦出了一句话:“季子平安否?”这句话在脑子里回环往复,变成一片温暖的波涛,渐渐地将我淹没。  一、季子观乐  季子,名札,春秋时吴国国君寿梦第四子,因其贤明聪慧、志向高洁,寿梦有意传位于他。季札视权位如粪土,更看重心灵的自由。寿梦薨,吴国王室和庙堂的臣子们苦苦相强,逼迫季札接班上位,季札矢志不屈,
林语堂先生早年英文版名著《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曾将《幽梦影》一部分内容译成英文,收入书中,并在数十年间不断地推介这部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大约四年多前,笔者曾将反复阅读《幽梦影》而产生的感受撰写了读后感,然而时至今日,似乎余兴尚存,故再次命笔从《幽梦影》里摘取了九则箴言妙语,试图赏析后给出肤浅的诠释,并附上林语堂的英译,聊供同好者玩味。  一、赏花宜对
1992年夏天,我抵达斯德哥尔摩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就在这一年秋天,我结识了在斯大访问的张静河一家,除了他自己之外,还有他的妻子何静恒以及他们年幼的儿子张知微。知微那时仅九岁,但在我们那个小圈子里已小有名气,因为他是小画家,瑞典宫廷开始收藏他的画。静河是扬州师院的文学研究生,很有才华,当时他一面打工,一面写作《瑞典汉字史》(后来中文版在国内出版,马悦然作序)。当时,静河给我和妻子陈菲亚最深的印象
最近有新闻报道,张桂梅校长又带领着一百五十名华坪女子高中的毕业生走进了2021年的高考考场。荣誉等身、头衔无数的女性张桂梅,倾命付出二十年,在云南山区创办了一所不设门槛、免费入学而且只招女孩子的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我当时的初衷,是想解决低素质的母亲、低素质的女孩儿这种恶性循环”。她决心从女子教育入手,志在改变当地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截至2020年,已有将近一千八百名山区女孩因着张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