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表达语言,具有着独特的魅力。而美术作为一门学科教育,是让学生爱上课堂,爱上艺术表达,利用视觉的直观印象表达主观感受,点燃学生艺术火花的一门课程。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美术作为一种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而在课堂教学中,丰富的情感和潜在的内涵,让教师和学生沉溺其中。而我一直在想,美术课上,学生学的是什么呢?是美感,是创造力,还是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
一. 艺术,表现的是生活情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不是单纯的对客观事物的表现,人们往往在艺术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独特情感。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将教学目标放在首位,将这个作为衡量美术课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志,学生跟随着教师的脚步,在教师的后面进行着模仿,而他们感受到了什么?我们很难找到答案。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的兴趣,他们的爱好,他们感兴趣的是什么?没有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就如同守株待兔般,毫无乐趣可言。
我在教授《画汽车》这一课时,发现很多同学都难以下笔,有的会小声嘀咕“我只会画长方形的车”,还有的同学干脆说“我不会画”。我感到很奇怪,为什么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告诉我他们知道的各种类型的车子,可为什么又不想动笔了呢?于是,我问了这个说不会画的学生,他说不知道应该如何下笔,印象中的车都是电视上看到的,车子不都是4个轮子的么,为什么还会有区别呢?我明白了——自身的体验,自我的感受对美术表达具有多么大的影响力!没有对生活的感受,学生又如何能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呢?如果学生对所学物体的构造都弄不清楚,我又凭什么要求学生想像,设计呢?于是,我让学生观察学校门口来来往往的车,尤其是不同用途的车,让学生在观察中细细品味。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教师要善于发现,从各个方面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诱导和开发。让学生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够发现美,感受美,并且产生创作的欲望和灵感。
二. 创作,来自内心的激情
美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而将这种激情表达出来的方式方法却有很多种。很多同学对美术都很感兴趣,可是这种兴趣有多浓厚,感情有多深厚,则要看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激发创作激情。
低年级的同學,在艺术表达上还处于涂鸦阶段。他们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对客观事物的感受,画笔,颜色甚至是双手。这是一个让成年人偶尔也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世界。当这种激情到来的时候,会盛开很多想像之花,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说这样做是好的,那样做不行,久而久之,所谓的兴趣就会被扼杀在最初的萌芽状态。
比如《面具》这一课,如果单纯地让学生制作面具,可能会让他们觉得枯燥乏味,丧失激情。而如果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顿时整个课堂的气氛就热闹了起来。学生不再是在纸上挖三个洞来表示面具,而是动脑筋,想点子让自己这一组的面具别具一格,在表演的时候能更加出彩。而信息技术作为载体,也为站在知识的码头的我们,架起了一座到达学习彼岸的桥梁。它生动直观,作为知识整合的载体,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赏不同地区的面具种类,不同国家的面具特色,介绍面具背后的文化。等到学生自己实践的时候,不论最后的作品如何,至少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在参与这项活动,调动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感受团队合作精神带来的乐趣,学生对这节课充满激情,并且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还享受到了创作的快乐。
三. 信心,独特的审美眼光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人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离不开想像力和信念。创作离不开想像的翅膀,而表达想像则需要有坚定的信心。在美术课上,我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的画面很有魅力,可是创作能力稍显勉强。我时常提醒自己,换个角度去欣赏画面,换个想法,这个画面也是很完美的。班上有一个同学,她画的画总是和别的同学不大一样。画的房子是歪的,画的狮子像野猪,就连颜色都是花花绿绿的。开始的时候展示自己的作品都会有别的同学笑她,说她画的很奇怪,很难看。久而久之,她就变的不大愿意和别人一起分享自己的作品。而在学过凡高的作品后,我再次拿起她的画,同学们则给予了她的作品和最开始很不一样的评价。自从那节课后,每次她画完,都会很有自信地向大家展示她引以为傲的作品。
换个角度,世界会更美,这至少是个好的开始,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自信,会让学生从独特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描绘出自己心中那与众不同的世界。
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学生看待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让美术教育成为一种手段,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画出最灿烂的一笔!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美术作为一种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而在课堂教学中,丰富的情感和潜在的内涵,让教师和学生沉溺其中。而我一直在想,美术课上,学生学的是什么呢?是美感,是创造力,还是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
一. 艺术,表现的是生活情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不是单纯的对客观事物的表现,人们往往在艺术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独特情感。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将教学目标放在首位,将这个作为衡量美术课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志,学生跟随着教师的脚步,在教师的后面进行着模仿,而他们感受到了什么?我们很难找到答案。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的兴趣,他们的爱好,他们感兴趣的是什么?没有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就如同守株待兔般,毫无乐趣可言。
我在教授《画汽车》这一课时,发现很多同学都难以下笔,有的会小声嘀咕“我只会画长方形的车”,还有的同学干脆说“我不会画”。我感到很奇怪,为什么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告诉我他们知道的各种类型的车子,可为什么又不想动笔了呢?于是,我问了这个说不会画的学生,他说不知道应该如何下笔,印象中的车都是电视上看到的,车子不都是4个轮子的么,为什么还会有区别呢?我明白了——自身的体验,自我的感受对美术表达具有多么大的影响力!没有对生活的感受,学生又如何能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呢?如果学生对所学物体的构造都弄不清楚,我又凭什么要求学生想像,设计呢?于是,我让学生观察学校门口来来往往的车,尤其是不同用途的车,让学生在观察中细细品味。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教师要善于发现,从各个方面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诱导和开发。让学生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够发现美,感受美,并且产生创作的欲望和灵感。
二. 创作,来自内心的激情
美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而将这种激情表达出来的方式方法却有很多种。很多同学对美术都很感兴趣,可是这种兴趣有多浓厚,感情有多深厚,则要看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激发创作激情。
低年级的同學,在艺术表达上还处于涂鸦阶段。他们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对客观事物的感受,画笔,颜色甚至是双手。这是一个让成年人偶尔也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世界。当这种激情到来的时候,会盛开很多想像之花,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说这样做是好的,那样做不行,久而久之,所谓的兴趣就会被扼杀在最初的萌芽状态。
比如《面具》这一课,如果单纯地让学生制作面具,可能会让他们觉得枯燥乏味,丧失激情。而如果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顿时整个课堂的气氛就热闹了起来。学生不再是在纸上挖三个洞来表示面具,而是动脑筋,想点子让自己这一组的面具别具一格,在表演的时候能更加出彩。而信息技术作为载体,也为站在知识的码头的我们,架起了一座到达学习彼岸的桥梁。它生动直观,作为知识整合的载体,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赏不同地区的面具种类,不同国家的面具特色,介绍面具背后的文化。等到学生自己实践的时候,不论最后的作品如何,至少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在参与这项活动,调动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感受团队合作精神带来的乐趣,学生对这节课充满激情,并且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还享受到了创作的快乐。
三. 信心,独特的审美眼光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人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离不开想像力和信念。创作离不开想像的翅膀,而表达想像则需要有坚定的信心。在美术课上,我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的画面很有魅力,可是创作能力稍显勉强。我时常提醒自己,换个角度去欣赏画面,换个想法,这个画面也是很完美的。班上有一个同学,她画的画总是和别的同学不大一样。画的房子是歪的,画的狮子像野猪,就连颜色都是花花绿绿的。开始的时候展示自己的作品都会有别的同学笑她,说她画的很奇怪,很难看。久而久之,她就变的不大愿意和别人一起分享自己的作品。而在学过凡高的作品后,我再次拿起她的画,同学们则给予了她的作品和最开始很不一样的评价。自从那节课后,每次她画完,都会很有自信地向大家展示她引以为傲的作品。
换个角度,世界会更美,这至少是个好的开始,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自信,会让学生从独特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描绘出自己心中那与众不同的世界。
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学生看待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让美术教育成为一种手段,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画出最灿烂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