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一门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的艺术。唯有建立正确的语文课程观念,注意课程标准、教科书与教学内容以及学情之间的关系,才可能打开解读散文教材的思路,重视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从而合理设计和实施教学方案,快速提升语文老师的专业化水准,提高语文阅读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语文课堂、高考的语文试卷几乎是散文的主场,但不少老师对散文教学的体认还停留在“形散神聚”等外在形式或者模式范式的教学上。其实,散文是“触角最灵敏”,其文类的特征,南帆先生的提炼是“无特征”(南帆著《文学的维度》,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第278页)。按照王荣生教授的说法,“散文的体式千姿百态、不拘一格,而且不断地在变化、不断地有新样式问世。”(王荣生著《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4页)。这样,以散文为主导的语文教学就面临了一个现实挑战:要合适地教学,必须在“无特征”的散文读写中,找出一些能够揭示散文体性的特征,确立一些可参照的规范,让广大语文教师有路可循。
一、重视散文“贵在有我”的体悟
郁达夫说过,“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当代散文研究的重要学者刘锡庆也有一个精彩概括: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字“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真实作者)。刘锡庆先生还在《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等文章中,充分引用郁达夫、林语堂、周作人、叶圣陶、蒙田、巴金、叶至诚等人的言论,反复强调:散文必须要有“我”。散文是抒发作者独特感受的,散文以传达作家真实“自我”的个性和感情为第一要义。
《小狗包弟》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三单元的一篇写人叙事类散文。第三单元的单元提示中也提出,“阅读这类文章,要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要注意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哪些地方让你过目不忘。”这需要执教者带领学生透过文章的“形”,深入到文章的“神”,去分析探究隐藏在文字中的作家的独特的感受。一方面要体会到巴金对可爱乖巧的包弟的沉痛怀念与忏悔,一方面要领悟到他对残酷野蛮的文革的真实披露与批判,还感受到他对人的自私本性的深刻揭露与批评。但执教者不能仅满足于此,诸如“为什么除了对于包弟的怀念与歉疚之情是直接表露之外,对于人性的批判,对于文革的控诉是那样暗藏其中,不露声色?”这一类的问题应在课前考虑到,它们将引领课堂教学走向深沉的思考。
执教者可通过知人论世,领略这位世纪伟人的内心沧桑,感受他浸润在文字中的人格魅力。《随想录》是巴金老人在饱受文革身体与精神上的摧残之后,带病写成的。这些作品着重回忆作者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无情地解剖自己,也剖析当时的社会。虽然作者对于文革有恨有怨,他曾在《一封信》中坦言“仿佛同赫尔岑一起在19世纪俄罗斯的暗夜里行路……像赫尔岑诅咒尼古拉一世的统治那样咒骂‘四人帮’的法西斯专政”,但是在《随想录》中作者更注重的是自身情感的表达,对自己的无情解剖。巴金有在多篇文章中有强调说真话,抒真情的重要性。他说“我从《忏悔录》的作者这里得到安慰,学到了说真话”,“要讲话就得讲老实话,讲自己的话,哪怕是讲讲自己的毛病也好”“我不靠驾驭文字的本领,因为我没有那样的本领,我靠的是感情”。
可见,散文教学与小说教学的不同就在于:小说一般可以就文本来读文本,而散文是抒发作者独特感受的,以传达作家真实“自我”的个性和感情为第一要义。在散文里,作者不论是抒情、叙事、说理,亦不论使用的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其实质无不是在抒“我”之情,表“我”之意,言“我”之志,贵在处处有“我”。教读散文的关键,就是要体会作者的个人性情、微妙情绪和独特感悟。我们通过作品来了解、感受作家这个人,通过作家这个人来分享、领会他所写的散文这个作品。如果忽视散文背后作者的存在,往往会造成教学内容的偏差。
二、重视挖掘“这一篇”的特有个性
记叙性散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作者某种特定的感受和情思。这类散文在人物的刻画和事件的描述上,类似于小说,其中有的可以称之为“小说化散文”,但它又不像小说那样讲求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和情节营构的完整性,它总体营构的艺术焦点和基本特征是: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生活场景和细节的艺术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个性特征的“散点式”刻画,來表现人物的形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从而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根据记叙性散文的这种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以分析人物及其生活片断、场景为着眼点,探究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把握人物最突出的特征,着力揭示作者所寄寓在人物和生活片断描写中的主观感受和情思。这就是说,对这类散文的分析和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人物特征及其生活片断和场景描写的表层结构上,而应当揭示作者所隐蔽在人物刻画和生活片断描写背后的特定感受,应当把人物特征和生活片断及场景描写的分析,作为揭示作者主观感受和情思的手段,从而感受作者独特的艺术个性。
比如执教《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有教师将“感受梁启超作为一个拥有政治家情怀的学者文人的人格魅力”定为情感目标,将“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情的写法”定为主要教学环节,整个课堂都在都在探究人物形象的特征及其塑造手法上。乍听起来误认为是在解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仔细咂摸,发现执教者忽略了文本的个性:独特的作者,独特的情感,独特的言表。
“这一篇”叙述张扬恣肆,多少受梁启超演讲风格的影响,叙述之风乍看有违于梁实秋一贯的散文风格,但这只是表象而已,且看结尾一段,作者忽地一收,只一笔,“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文章戛然而止,放得出人意料,收得令人回味。这一收使人明白,挥洒自如活泼轻灵的叙述的背后是作者内敛的情感。这种内敛也约束了叙述张扬的分寸,使叙述张弛有度,收放有节,即如写梁启超讲《桃花扇》,只此一节完全可以敷衍出许多文字,但作者只从讲者听者两方各写一句,“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多少也泪下沾襟了!”旋又转涕为笑了。作者没有让叙述伴随情感肆意放纵,显示了叙述的“敛”的一面。这种叙事节奏就很符合梁实秋“文章要深、要远”的写作技法。 同其他类型的散文教学一样,写人叙事性散文教学容易混同于一般性特征的揭示,而忽略了“这一篇”散文特有个性的挖掘;侧重对文章内容解释与阐发,而忽略了表达经验的积累。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和体悟这种个性,一旦把个性的文本上成了共性的文本,就失掉了散文教学的本质。
三、重视学情的客观实际
同其它文体一样,“写人叙事类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不能仅以学科需要和发展来定位,要目中有人而不是目中只有书。通过对学生散文学习问卷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能将散文与其他文学体裁区分开来,并且认为散文在自己的语文学习中比较重要,希望通过散文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学生对具体篇目教学内容的感知具有趋同性,比如普遍认为学习必修教材所选篇目最大的障碍是难以把握文本的文化背景、思想内容。
比如《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传统课文,时至今日,无论课改如何轰轰烈烈,鲁迅的文章不断走出教材,這篇课文仍然在人教版语文必修课本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这样一篇经典的难文,如何教才能调动学生的研读兴趣、让学生受益最大化,笔者认为就“学情”确定教学内容至关重要。
针对这种篇幅较长的难文,一定要找到能吸引高一学生的“抓手”。这里所提的“抓手”可以是提纲挈领的一句话,也可以是文章中反复强调的内容。一位执教者抓住“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句在文中出现五次的人物特征概括语,关注它的语境,发现了这句话的每一次的出现,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强调,它对于分析形象,体会情感都很有意义。执教者于是确定了较为实际的教学内容:以鲁迅先生简笔勾勒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个点,引导学生联系文本,揣摩文句;体会鲁迅先生如何表达出对于刘和珍君,对于反动政府、反动文人以及对于三一八惨案的情感态度。一堂课上下来,层层深入,由理解鲁迅先生复杂的思想感情,走进了文本欣赏系统,感悟其独特的写作视角和独特的言语表达。从课后反馈的效果来看,这样处理文本,化繁为简,学生比较容易进人文章,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散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更是一门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艺术,而研究如何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前奏。唯有建立正确的语文课程观念,注意课程标准、教科书与教学内容以及学情之间的关系,才可能打开解读散文教材的思路,重视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从而合理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进而快速提升语文老师的专业化水准,提高语文阅读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汪漫.重构散文本体知识和教学知识,《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3期.
[3]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
语文课堂、高考的语文试卷几乎是散文的主场,但不少老师对散文教学的体认还停留在“形散神聚”等外在形式或者模式范式的教学上。其实,散文是“触角最灵敏”,其文类的特征,南帆先生的提炼是“无特征”(南帆著《文学的维度》,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第278页)。按照王荣生教授的说法,“散文的体式千姿百态、不拘一格,而且不断地在变化、不断地有新样式问世。”(王荣生著《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4页)。这样,以散文为主导的语文教学就面临了一个现实挑战:要合适地教学,必须在“无特征”的散文读写中,找出一些能够揭示散文体性的特征,确立一些可参照的规范,让广大语文教师有路可循。
一、重视散文“贵在有我”的体悟
郁达夫说过,“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当代散文研究的重要学者刘锡庆也有一个精彩概括: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字“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真实作者)。刘锡庆先生还在《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等文章中,充分引用郁达夫、林语堂、周作人、叶圣陶、蒙田、巴金、叶至诚等人的言论,反复强调:散文必须要有“我”。散文是抒发作者独特感受的,散文以传达作家真实“自我”的个性和感情为第一要义。
《小狗包弟》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三单元的一篇写人叙事类散文。第三单元的单元提示中也提出,“阅读这类文章,要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要注意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哪些地方让你过目不忘。”这需要执教者带领学生透过文章的“形”,深入到文章的“神”,去分析探究隐藏在文字中的作家的独特的感受。一方面要体会到巴金对可爱乖巧的包弟的沉痛怀念与忏悔,一方面要领悟到他对残酷野蛮的文革的真实披露与批判,还感受到他对人的自私本性的深刻揭露与批评。但执教者不能仅满足于此,诸如“为什么除了对于包弟的怀念与歉疚之情是直接表露之外,对于人性的批判,对于文革的控诉是那样暗藏其中,不露声色?”这一类的问题应在课前考虑到,它们将引领课堂教学走向深沉的思考。
执教者可通过知人论世,领略这位世纪伟人的内心沧桑,感受他浸润在文字中的人格魅力。《随想录》是巴金老人在饱受文革身体与精神上的摧残之后,带病写成的。这些作品着重回忆作者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无情地解剖自己,也剖析当时的社会。虽然作者对于文革有恨有怨,他曾在《一封信》中坦言“仿佛同赫尔岑一起在19世纪俄罗斯的暗夜里行路……像赫尔岑诅咒尼古拉一世的统治那样咒骂‘四人帮’的法西斯专政”,但是在《随想录》中作者更注重的是自身情感的表达,对自己的无情解剖。巴金有在多篇文章中有强调说真话,抒真情的重要性。他说“我从《忏悔录》的作者这里得到安慰,学到了说真话”,“要讲话就得讲老实话,讲自己的话,哪怕是讲讲自己的毛病也好”“我不靠驾驭文字的本领,因为我没有那样的本领,我靠的是感情”。
可见,散文教学与小说教学的不同就在于:小说一般可以就文本来读文本,而散文是抒发作者独特感受的,以传达作家真实“自我”的个性和感情为第一要义。在散文里,作者不论是抒情、叙事、说理,亦不论使用的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其实质无不是在抒“我”之情,表“我”之意,言“我”之志,贵在处处有“我”。教读散文的关键,就是要体会作者的个人性情、微妙情绪和独特感悟。我们通过作品来了解、感受作家这个人,通过作家这个人来分享、领会他所写的散文这个作品。如果忽视散文背后作者的存在,往往会造成教学内容的偏差。
二、重视挖掘“这一篇”的特有个性
记叙性散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作者某种特定的感受和情思。这类散文在人物的刻画和事件的描述上,类似于小说,其中有的可以称之为“小说化散文”,但它又不像小说那样讲求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和情节营构的完整性,它总体营构的艺术焦点和基本特征是: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生活场景和细节的艺术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个性特征的“散点式”刻画,來表现人物的形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从而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根据记叙性散文的这种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以分析人物及其生活片断、场景为着眼点,探究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把握人物最突出的特征,着力揭示作者所寄寓在人物和生活片断描写中的主观感受和情思。这就是说,对这类散文的分析和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人物特征及其生活片断和场景描写的表层结构上,而应当揭示作者所隐蔽在人物刻画和生活片断描写背后的特定感受,应当把人物特征和生活片断及场景描写的分析,作为揭示作者主观感受和情思的手段,从而感受作者独特的艺术个性。
比如执教《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有教师将“感受梁启超作为一个拥有政治家情怀的学者文人的人格魅力”定为情感目标,将“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情的写法”定为主要教学环节,整个课堂都在都在探究人物形象的特征及其塑造手法上。乍听起来误认为是在解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仔细咂摸,发现执教者忽略了文本的个性:独特的作者,独特的情感,独特的言表。
“这一篇”叙述张扬恣肆,多少受梁启超演讲风格的影响,叙述之风乍看有违于梁实秋一贯的散文风格,但这只是表象而已,且看结尾一段,作者忽地一收,只一笔,“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文章戛然而止,放得出人意料,收得令人回味。这一收使人明白,挥洒自如活泼轻灵的叙述的背后是作者内敛的情感。这种内敛也约束了叙述张扬的分寸,使叙述张弛有度,收放有节,即如写梁启超讲《桃花扇》,只此一节完全可以敷衍出许多文字,但作者只从讲者听者两方各写一句,“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多少也泪下沾襟了!”旋又转涕为笑了。作者没有让叙述伴随情感肆意放纵,显示了叙述的“敛”的一面。这种叙事节奏就很符合梁实秋“文章要深、要远”的写作技法。 同其他类型的散文教学一样,写人叙事性散文教学容易混同于一般性特征的揭示,而忽略了“这一篇”散文特有个性的挖掘;侧重对文章内容解释与阐发,而忽略了表达经验的积累。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和体悟这种个性,一旦把个性的文本上成了共性的文本,就失掉了散文教学的本质。
三、重视学情的客观实际
同其它文体一样,“写人叙事类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不能仅以学科需要和发展来定位,要目中有人而不是目中只有书。通过对学生散文学习问卷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能将散文与其他文学体裁区分开来,并且认为散文在自己的语文学习中比较重要,希望通过散文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学生对具体篇目教学内容的感知具有趋同性,比如普遍认为学习必修教材所选篇目最大的障碍是难以把握文本的文化背景、思想内容。
比如《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传统课文,时至今日,无论课改如何轰轰烈烈,鲁迅的文章不断走出教材,這篇课文仍然在人教版语文必修课本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这样一篇经典的难文,如何教才能调动学生的研读兴趣、让学生受益最大化,笔者认为就“学情”确定教学内容至关重要。
针对这种篇幅较长的难文,一定要找到能吸引高一学生的“抓手”。这里所提的“抓手”可以是提纲挈领的一句话,也可以是文章中反复强调的内容。一位执教者抓住“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句在文中出现五次的人物特征概括语,关注它的语境,发现了这句话的每一次的出现,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强调,它对于分析形象,体会情感都很有意义。执教者于是确定了较为实际的教学内容:以鲁迅先生简笔勾勒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个点,引导学生联系文本,揣摩文句;体会鲁迅先生如何表达出对于刘和珍君,对于反动政府、反动文人以及对于三一八惨案的情感态度。一堂课上下来,层层深入,由理解鲁迅先生复杂的思想感情,走进了文本欣赏系统,感悟其独特的写作视角和独特的言语表达。从课后反馈的效果来看,这样处理文本,化繁为简,学生比较容易进人文章,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散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更是一门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艺术,而研究如何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前奏。唯有建立正确的语文课程观念,注意课程标准、教科书与教学内容以及学情之间的关系,才可能打开解读散文教材的思路,重视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从而合理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进而快速提升语文老师的专业化水准,提高语文阅读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汪漫.重构散文本体知识和教学知识,《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3期.
[3]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