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作文在高考中占60分,举足轻重,作文的得失,直接关系到高考的成败。按说,一个高三学生学习语言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了,若从小学三年开始,每周以一篇计,至高三已有几百篇习作了,但一些学生的写作仍令人担忧,高考作文很不像样,连基本分都拿不全。
2004年高考考试说明(即“考纲”)对写作的要求是: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见应用文。
“基础等级”的要求是:①符合题意;②符合文体要求;③感情真挚、思想健康;④内容充实,中心明确;⑤语言通顺,结构完整;⑥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一般学生常写两大类的文章,一是叙事类,一是议论类。叙事类又分叙事类散文、抒情类散文。
从写作的效果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把不准题意,吃不透材料。虽然近年来高考在审题上不设置大的障碍,但仍有学生文章走题,或者对文章的立意开掘不深;②文体感不强,写出“四不像”的文章,不伦不类;③无病呻吟,写不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不善于从生活小事中提炼真情;④内容空洞,材料贫乏,文章缺少血肉。
鉴于以上现象,我们可否把文章教学,即对选入课本的文章在进行阅读鉴赏的同时,与作文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它们之间搭建一个平台,使作文在构思立意、材料安排、手法运用、语言调配等方面都能从所学的文章中得到借鉴。
现以高中五、六册课本为例,这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蕴藏着巨大的写作能量,稍加搜取,我们的写作就“用之不完”。
在教学时,可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入手,从写作的训练入手,始终抓住这两个牛鼻子。作为高三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只要我们巧妙点拨,精心引导,就会获得预期的效果。
按《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要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积累整合——积累知识,融会贯通
1、把握每篇教材要点,增加学生腹中的“米”。引导学生在各篇、各单元,或者在各册或两册学习结束后动手整理,拾精取萃,牢牢记在心中,作为写作的素材,需要时信手拈来。具体如下:
五册:
○第一单元:哲学论文,质疑思辩
△《人生的境界》:人有四种境界,要不断提高,力争达到第四种境界。
△《人是什么》:充满幻想,充满希望,把握现时每一分钟,献身中华振兴的事业。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保持清高孤傲的人格,坚守正道。
△《孔孟》:名为相同,实是不同,不同有其原因。
○第二单元:文艺学论文,注意融会贯通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善于归纳总结,找出脉络,化繁为简。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找出艺术的共性,要有虚有实,虚实相间,方能趣味横生。
△《说“木叶”》:古诗之特有现象,不说“树叶”却说“木叶”,带来特有的关于秋的信息。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诗歌的欣赏须再创造,挖掘其情思,融进欣赏者主观世界。
○第三单元:把握作品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语言风格,在欣赏的基础上培养研读作品的能力。
△《阿Q正传》: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分析生动的情节,认识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特征及社会根源,培养研读作品的能力,体味小说语言风格。
○第四单元: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了解20世纪20-70年代遍及全球的各种文艺流派和思潮,把握其总体特征,吸收其精华,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的成果,尊重其多样性。
△具体篇目(略)
○第五单元:李白、杜甫的诗
认识唐代诗坛上的两大流派,联系已学的有关作品,把握其不同的艺术风格,了解唐诗的总体风貌。
△《蜀道难》: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借蜀道的难委婉曲折地表达对藩镇割据的关注和对友人的忠告。
△《将进酒》:借题发挥,用起兴和夸张的手法,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和施展抱负的愿望。
△《兵车行》:诗歌的现实性,表达了对时代的关注,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统治者穷兵黩武发动对外战争行径的控诉。
△《杜甫律诗五首》: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把握多种艺术风格,体会诗人对战乱时局的关注和愤激之情。
○第六单元:《孟子》单元。理解思想内容,掌握语言知识。
△《齐桓晋文之事》:提倡“仁政”,反对攻伐。
△《庄暴见孟子》:与民同乐,实行仁政。
△《孟子见梁襄王》:不杀人者方能统一天下。
△《短文两篇》:讽刺不顾廉耻的人,教育人做事要专心致志。
六册:
○第一单元:科技说明文和科技论文
把握信息,提炼要点,探究内涵,增强对文章的概括、分析能力。
△《数学与文化》:数学的地位、特点及对其他社会文化的影响。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了解熵的概念,加强对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认识,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分析和认识这一艺术规律,并以此来观察各种艺术现象,由具体到抽象地作深入分析。
△《宇宙的未来》:用辩证的观点对宇宙的未来作全面的分析和认识。
○第三单元:语言学论文
掌握有关的语言学知识,并运用此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能做到举一反三。
△《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学的内在联系,语言各要素如何形成文学。
△《语言的演变》:掌握语言演变的规律,并以此探讨生活中语言现象。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理解修辞的概念、标准、方法,运用作者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语言现象。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本质,语言为什么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交际中如何使用好语言。
○第三单元:《红楼梦》的四篇选文
为什么《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投入情感,展开想象,跳进《红楼梦》,创造新的艺术天地,走出来,客观评价其诸方面成就。
△具体作品(略)
○第四单元:了解司马迁与《史记》,分析文章的客观材料与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与价值取向,学习文中的语言知识。
△具体作品(略)
2、增强文体感。
引导学生研究各种文体的异同点,把握其最本质的东西。如五册一、二单元是议论文,第三单元是叙事文,两者区别何在?《人生的境界》,是按提出问题(人生有哪几种境界)、分析问题(各种境界的高低,什么是最高境界)、解决问题(如何实现最高境界?未来哲学发展趋势是什么)的方式,用理性的、逻辑的分析方法,具体解决一个问题,直接实现一个说理目标。而《阿Q正传》则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一个个典型的事件写阿Q的一生,借此表现“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的现状,中国农民的劣根性——精神胜利法,从而唤起人们重新认识“辛亥革命”失败悲剧的根源,引起“疗救的注意”。叙事文(含小说)的主题是隐含在作品中的,抽象的道理在形象的描绘中体现的。
通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学习,学生的文体感强了,高考写作才不至于走题,才不至于出现“四不像”的文章。
二、感受鉴赏——把握文本,透彻理解
现今的作文采取的是话题作文的形式,话题作文虽然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不代表不要审题。2004年江苏的高考题,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作,结果学生中有近一半的人走题,后来尽管把标准放宽为只要涉及“灵、动、沉、稳”四个字中的任一个字的就算切题,但仍有很多学生走题。
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材料如下: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
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
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这是一篇富含哲理的小诗,不能就山写山,就水论水,而要写出材料的隐喻性、象征性、类比性的内容,在思维的创造上下功夫。山水个性各不相同,而就山水自身而言又各不相同:水既灵动而又保持一色的蔚蓝,山既沉稳而又四季变化,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处在变与不变、动与不动中,是矛盾的统一体,这就是辩证法。山水如此,做人做事更是如此,做事要有原则性和灵活性,做人要有个性而又要积极地融于社会,亲和于他人。好多学生或只抓表面的东西,或忽略了“然而”之后的内容,写出的文章就难免走题。
这说明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作文的审题教学,在感受鉴赏上下功夫。
感受鉴赏,或就某个段落,或就某篇某章,或就某个单元,可找出各篇文章中的一些关键句、中心句、起始句、终结句,引导学生将之放到大的背景下,就各类文体自身的特征,或正反比较,或引申联想,或求同求异,反复咀嚼,回味鉴赏,能养成良好的分析习惯,形成求深、求活、求准、求新、求快的思维品质,对所接触的材料,特别是以语段或句群为中心的材料自觉加以分析,正确把握。
三、思考领悟——由此及彼,获得灵感
引导学生与文本开展对话,通过阅读思考,深入分析,领悟其丰富深邃的内涵,真正把文本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积极质疑探究,使静态的东西变成动态的东西,能使学生的思维具备严密性、深刻性、批判性。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更多的时候要能从另一角度来看问题。
四、应用拓展——他人之水,溉我之花
“学以致用”,学得好材料,要善于归纳总结,灵活运用。
如五册的“诗歌单元”学后可引导学生写社会、人生方面的文章,提出自己关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见解。学生的文章可直接引用一些诗文名句,也可化用名句,制造文章语言的亮点。
总之,要牢固确立学为写服务的思想。
五、发现创新——跳出窠臼,另辟天地
要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精神,于无疑处见疑,敢于讲出别人未讲的东西,翻新书上已成定论的东西,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如教学六册第三单元《红楼梦》选文,在学习《诉肺腑》一课时,可联系生活展开讨论。针对一些学生因受不正确的社会思想影响,男女同学之间过早恋爱,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个人学业的现象,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学习对待;写翻案文章,立全新内容,敢于大胆创新,总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以上五个方面不好截然分开,有时有先后之分,有时可同时进行。如面对一则话题作文材料,首先是感受鉴赏、思考领悟,深刻把握其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写作文体,调动积累,选择材料,确立文意,安排结构,借鉴已有知识,获得灵感,获得创新,提纲既成,腹稿充实,那时写文章会获得极大成功。在这高考写作短短的一小时里,正是平时若干年积累的体现,内聚力爆发于一刹那,而在高三正确地把阅读鉴赏与写作实践相结合,则功不可没。
当然,生活才是写作的真正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时代社会,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写出“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的好文章,但我们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汲取养料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2004年高考考试说明(即“考纲”)对写作的要求是: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见应用文。
“基础等级”的要求是:①符合题意;②符合文体要求;③感情真挚、思想健康;④内容充实,中心明确;⑤语言通顺,结构完整;⑥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一般学生常写两大类的文章,一是叙事类,一是议论类。叙事类又分叙事类散文、抒情类散文。
从写作的效果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把不准题意,吃不透材料。虽然近年来高考在审题上不设置大的障碍,但仍有学生文章走题,或者对文章的立意开掘不深;②文体感不强,写出“四不像”的文章,不伦不类;③无病呻吟,写不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不善于从生活小事中提炼真情;④内容空洞,材料贫乏,文章缺少血肉。
鉴于以上现象,我们可否把文章教学,即对选入课本的文章在进行阅读鉴赏的同时,与作文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它们之间搭建一个平台,使作文在构思立意、材料安排、手法运用、语言调配等方面都能从所学的文章中得到借鉴。
现以高中五、六册课本为例,这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蕴藏着巨大的写作能量,稍加搜取,我们的写作就“用之不完”。
在教学时,可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入手,从写作的训练入手,始终抓住这两个牛鼻子。作为高三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只要我们巧妙点拨,精心引导,就会获得预期的效果。
按《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要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积累整合——积累知识,融会贯通
1、把握每篇教材要点,增加学生腹中的“米”。引导学生在各篇、各单元,或者在各册或两册学习结束后动手整理,拾精取萃,牢牢记在心中,作为写作的素材,需要时信手拈来。具体如下:
五册:
○第一单元:哲学论文,质疑思辩
△《人生的境界》:人有四种境界,要不断提高,力争达到第四种境界。
△《人是什么》:充满幻想,充满希望,把握现时每一分钟,献身中华振兴的事业。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保持清高孤傲的人格,坚守正道。
△《孔孟》:名为相同,实是不同,不同有其原因。
○第二单元:文艺学论文,注意融会贯通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善于归纳总结,找出脉络,化繁为简。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找出艺术的共性,要有虚有实,虚实相间,方能趣味横生。
△《说“木叶”》:古诗之特有现象,不说“树叶”却说“木叶”,带来特有的关于秋的信息。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诗歌的欣赏须再创造,挖掘其情思,融进欣赏者主观世界。
○第三单元:把握作品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语言风格,在欣赏的基础上培养研读作品的能力。
△《阿Q正传》: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分析生动的情节,认识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特征及社会根源,培养研读作品的能力,体味小说语言风格。
○第四单元: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了解20世纪20-70年代遍及全球的各种文艺流派和思潮,把握其总体特征,吸收其精华,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的成果,尊重其多样性。
△具体篇目(略)
○第五单元:李白、杜甫的诗
认识唐代诗坛上的两大流派,联系已学的有关作品,把握其不同的艺术风格,了解唐诗的总体风貌。
△《蜀道难》: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借蜀道的难委婉曲折地表达对藩镇割据的关注和对友人的忠告。
△《将进酒》:借题发挥,用起兴和夸张的手法,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和施展抱负的愿望。
△《兵车行》:诗歌的现实性,表达了对时代的关注,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统治者穷兵黩武发动对外战争行径的控诉。
△《杜甫律诗五首》: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把握多种艺术风格,体会诗人对战乱时局的关注和愤激之情。
○第六单元:《孟子》单元。理解思想内容,掌握语言知识。
△《齐桓晋文之事》:提倡“仁政”,反对攻伐。
△《庄暴见孟子》:与民同乐,实行仁政。
△《孟子见梁襄王》:不杀人者方能统一天下。
△《短文两篇》:讽刺不顾廉耻的人,教育人做事要专心致志。
六册:
○第一单元:科技说明文和科技论文
把握信息,提炼要点,探究内涵,增强对文章的概括、分析能力。
△《数学与文化》:数学的地位、特点及对其他社会文化的影响。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了解熵的概念,加强对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认识,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分析和认识这一艺术规律,并以此来观察各种艺术现象,由具体到抽象地作深入分析。
△《宇宙的未来》:用辩证的观点对宇宙的未来作全面的分析和认识。
○第三单元:语言学论文
掌握有关的语言学知识,并运用此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能做到举一反三。
△《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学的内在联系,语言各要素如何形成文学。
△《语言的演变》:掌握语言演变的规律,并以此探讨生活中语言现象。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理解修辞的概念、标准、方法,运用作者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语言现象。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本质,语言为什么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交际中如何使用好语言。
○第三单元:《红楼梦》的四篇选文
为什么《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投入情感,展开想象,跳进《红楼梦》,创造新的艺术天地,走出来,客观评价其诸方面成就。
△具体作品(略)
○第四单元:了解司马迁与《史记》,分析文章的客观材料与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与价值取向,学习文中的语言知识。
△具体作品(略)
2、增强文体感。
引导学生研究各种文体的异同点,把握其最本质的东西。如五册一、二单元是议论文,第三单元是叙事文,两者区别何在?《人生的境界》,是按提出问题(人生有哪几种境界)、分析问题(各种境界的高低,什么是最高境界)、解决问题(如何实现最高境界?未来哲学发展趋势是什么)的方式,用理性的、逻辑的分析方法,具体解决一个问题,直接实现一个说理目标。而《阿Q正传》则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一个个典型的事件写阿Q的一生,借此表现“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的现状,中国农民的劣根性——精神胜利法,从而唤起人们重新认识“辛亥革命”失败悲剧的根源,引起“疗救的注意”。叙事文(含小说)的主题是隐含在作品中的,抽象的道理在形象的描绘中体现的。
通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学习,学生的文体感强了,高考写作才不至于走题,才不至于出现“四不像”的文章。
二、感受鉴赏——把握文本,透彻理解
现今的作文采取的是话题作文的形式,话题作文虽然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不代表不要审题。2004年江苏的高考题,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作,结果学生中有近一半的人走题,后来尽管把标准放宽为只要涉及“灵、动、沉、稳”四个字中的任一个字的就算切题,但仍有很多学生走题。
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材料如下: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
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
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这是一篇富含哲理的小诗,不能就山写山,就水论水,而要写出材料的隐喻性、象征性、类比性的内容,在思维的创造上下功夫。山水个性各不相同,而就山水自身而言又各不相同:水既灵动而又保持一色的蔚蓝,山既沉稳而又四季变化,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处在变与不变、动与不动中,是矛盾的统一体,这就是辩证法。山水如此,做人做事更是如此,做事要有原则性和灵活性,做人要有个性而又要积极地融于社会,亲和于他人。好多学生或只抓表面的东西,或忽略了“然而”之后的内容,写出的文章就难免走题。
这说明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作文的审题教学,在感受鉴赏上下功夫。
感受鉴赏,或就某个段落,或就某篇某章,或就某个单元,可找出各篇文章中的一些关键句、中心句、起始句、终结句,引导学生将之放到大的背景下,就各类文体自身的特征,或正反比较,或引申联想,或求同求异,反复咀嚼,回味鉴赏,能养成良好的分析习惯,形成求深、求活、求准、求新、求快的思维品质,对所接触的材料,特别是以语段或句群为中心的材料自觉加以分析,正确把握。
三、思考领悟——由此及彼,获得灵感
引导学生与文本开展对话,通过阅读思考,深入分析,领悟其丰富深邃的内涵,真正把文本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积极质疑探究,使静态的东西变成动态的东西,能使学生的思维具备严密性、深刻性、批判性。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更多的时候要能从另一角度来看问题。
四、应用拓展——他人之水,溉我之花
“学以致用”,学得好材料,要善于归纳总结,灵活运用。
如五册的“诗歌单元”学后可引导学生写社会、人生方面的文章,提出自己关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见解。学生的文章可直接引用一些诗文名句,也可化用名句,制造文章语言的亮点。
总之,要牢固确立学为写服务的思想。
五、发现创新——跳出窠臼,另辟天地
要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精神,于无疑处见疑,敢于讲出别人未讲的东西,翻新书上已成定论的东西,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如教学六册第三单元《红楼梦》选文,在学习《诉肺腑》一课时,可联系生活展开讨论。针对一些学生因受不正确的社会思想影响,男女同学之间过早恋爱,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个人学业的现象,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学习对待;写翻案文章,立全新内容,敢于大胆创新,总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以上五个方面不好截然分开,有时有先后之分,有时可同时进行。如面对一则话题作文材料,首先是感受鉴赏、思考领悟,深刻把握其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写作文体,调动积累,选择材料,确立文意,安排结构,借鉴已有知识,获得灵感,获得创新,提纲既成,腹稿充实,那时写文章会获得极大成功。在这高考写作短短的一小时里,正是平时若干年积累的体现,内聚力爆发于一刹那,而在高三正确地把阅读鉴赏与写作实践相结合,则功不可没。
当然,生活才是写作的真正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时代社会,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写出“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的好文章,但我们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汲取养料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