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市“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教学中追求教学要素之间有思维含量的交流和对话。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思维品质,是我们构建和谐高效型思维对话课堂的理想目标。其实所谓的“思维对话”集中体现在课堂上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的对话活动上。通过教师与文本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维对话,达到认识的一致,从而达到课堂的和谐高效。只有进行思维对话,才能打造和谐高效课堂。如何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笔者认为必须做好如下几点。
一、教师与文本:走进教材,解读提升
走进教材就是备课,就是解读文本。我们之所以强调“对话”,目的是使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能完全照搬书上已设计好的教学环节或者教参,不当作者或编者的“传声筒”。所谓走进教材,就是要求教师能潜心研究教材,聆听文本的声音,挖掘文本的内涵,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深入作者的心灵,用心去感受作者的情怀。所谓对话,就是能“从文本中来,又能回到文本中去”。教师要做到“两个把握”,一是把握好教学内容,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准确定位;二是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准思维对话的切入点,以便顺利完成课堂教学,求得有效高效。
例如,在教学《地球和地图》这一章节时,我就做了细致的文本阅读。这部分作为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地理的第一部分内容,空间性强,难点较多。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最重要载体以及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应用广泛,而且也是培养空间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非常重要。为了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有用性,并且掌握读图和用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比较台湾地图和卫星影像图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2)大家对这张图上的方向应如何辨别呢?台北位于高雄的什么位置,你怎么辨别的?台湾岛位于福建的什么方向?(3)通过台湾地图,我们可以查询到哪些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4)你如何利用台湾地图量算出基隆到台北的实地距离?然后通过讲解、比较、读图、举例、讨论、探究、小结等多种方式进行多层次的思维对话,总结出认识和运用一幅地图应着重掌握哪些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在应用先后上的顺序怎么样等等这些结论。可见,教师只有首先跟文本进行理性的对话,才能高屋建瓴地设计好一堂课。
二、学生与文本:巧加引导,深刻感悟
我们都知道学生每接触一节新的知识,对文本的解读能力相对来说是比较差的,由此而形成的知识结构也是散乱而不系统的,层次性和条理性都不强,但这却是学生思维激流中闪光的浪花。作为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上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增加思维的“含金量”。教师要通过多角度地设计问题,组织有内涵的话题,让这些小小的浪花澎湃起来,从而引导学生潜心思考,深刻感悟文本。比如在中国地形图上,可以从色彩所代表的陆高海深,判读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推断出我国大江大河滚滚东流的成因;在地图上找到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三门峡、小浪底、葛洲坝、三峡等大型水电站的位置,推断出大型水电站位于阶梯的交界地带,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不难推断出还有哪些地方适宜建水电站。总之,凡是能从地图上获得的,要尽可能启发学生从地图上去发现、去寻找答案,逐步养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习惯。
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和情感所限,对文本的解读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感悟文本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要点,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而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放飞个性,培养自主探究的感悟能力。
三、师生之间:和谐平等交流
教学过程中师生与文本对话,都传递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情感和价值观,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更不能对不同于自己的声音给予讽刺挖苦。有效、高效的思维对话型课堂必然是这样的: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生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思想,进行思维的碰撞与磨合。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教师只有与学生融为一体,通过开放的、分层次的、有价值的交流话题,尊重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才能共同分享成功和喜悦。教学的过程本来就是“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主动而富有个性地完成学习过程”。所以,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引导学生一步步去发现,去探索。
例如,我国有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针对这一知识点,我逐步启发学生将学过的章节逐一总结得出:它是我国一月份0℃等温线;是800mm等降水量线;是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是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是旱地和水田的分界线;是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是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教师在平等地参与思维对话的同时,要做到两点:一是要善用激励性的语言赞美、肯定学生那些好的想法,尤其是学生说出不一般的见解甚至是超越教师的思维时。二是要善用欣赏的眼光去发掘学生闪光点,允许学生出错并改错。我相信,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欣赏下会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思维潜力,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对话。通过彼此的交流,使对话持续深入,使课堂和谐高效。
四、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分享
学生之间只有通过合作互动交流,思维相互碰撞,才能获得对知识更深入、更透彻的理解,也才能彼此分享成功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是提问者又是释疑者,既是设计者又是实践者。“对话中的质疑和解疑是学生对文本不断叩问,不断获取新义的过程;也是真诚地展示自我,愉悦地接纳别人,丰富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当“观众”,更要当“演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对话的形式,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此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对话,使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例如,我在教学《水资源》一节时,介绍了水资源的重要性及合理用水之后,我又让学生分组对课本中“对身边的水污染情况做一个小调查”的实践活动,进行了展示交流:学生制定了调查表,对调查的对象、调查内容、解决的方案等等逐一展示;还通过情景剧、相声、小品、诗歌朗诵、歌曲演唱等表演形式,将本节的内容精彩呈现。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在合作互动中启发了思维,有力地促进了他们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关心社会问题的意识。
总之,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是我们教师的孜孜追求。只有充满思维对话的课堂教学,才是充满智慧的教学;只有思维对话的课堂,才是和谐高效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课堂。
一、教师与文本:走进教材,解读提升
走进教材就是备课,就是解读文本。我们之所以强调“对话”,目的是使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能完全照搬书上已设计好的教学环节或者教参,不当作者或编者的“传声筒”。所谓走进教材,就是要求教师能潜心研究教材,聆听文本的声音,挖掘文本的内涵,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深入作者的心灵,用心去感受作者的情怀。所谓对话,就是能“从文本中来,又能回到文本中去”。教师要做到“两个把握”,一是把握好教学内容,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准确定位;二是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准思维对话的切入点,以便顺利完成课堂教学,求得有效高效。
例如,在教学《地球和地图》这一章节时,我就做了细致的文本阅读。这部分作为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地理的第一部分内容,空间性强,难点较多。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最重要载体以及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应用广泛,而且也是培养空间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非常重要。为了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有用性,并且掌握读图和用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比较台湾地图和卫星影像图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2)大家对这张图上的方向应如何辨别呢?台北位于高雄的什么位置,你怎么辨别的?台湾岛位于福建的什么方向?(3)通过台湾地图,我们可以查询到哪些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4)你如何利用台湾地图量算出基隆到台北的实地距离?然后通过讲解、比较、读图、举例、讨论、探究、小结等多种方式进行多层次的思维对话,总结出认识和运用一幅地图应着重掌握哪些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在应用先后上的顺序怎么样等等这些结论。可见,教师只有首先跟文本进行理性的对话,才能高屋建瓴地设计好一堂课。
二、学生与文本:巧加引导,深刻感悟
我们都知道学生每接触一节新的知识,对文本的解读能力相对来说是比较差的,由此而形成的知识结构也是散乱而不系统的,层次性和条理性都不强,但这却是学生思维激流中闪光的浪花。作为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上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增加思维的“含金量”。教师要通过多角度地设计问题,组织有内涵的话题,让这些小小的浪花澎湃起来,从而引导学生潜心思考,深刻感悟文本。比如在中国地形图上,可以从色彩所代表的陆高海深,判读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推断出我国大江大河滚滚东流的成因;在地图上找到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三门峡、小浪底、葛洲坝、三峡等大型水电站的位置,推断出大型水电站位于阶梯的交界地带,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不难推断出还有哪些地方适宜建水电站。总之,凡是能从地图上获得的,要尽可能启发学生从地图上去发现、去寻找答案,逐步养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习惯。
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和情感所限,对文本的解读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感悟文本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要点,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而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放飞个性,培养自主探究的感悟能力。
三、师生之间:和谐平等交流
教学过程中师生与文本对话,都传递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情感和价值观,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更不能对不同于自己的声音给予讽刺挖苦。有效、高效的思维对话型课堂必然是这样的: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生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思想,进行思维的碰撞与磨合。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教师只有与学生融为一体,通过开放的、分层次的、有价值的交流话题,尊重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才能共同分享成功和喜悦。教学的过程本来就是“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主动而富有个性地完成学习过程”。所以,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引导学生一步步去发现,去探索。
例如,我国有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针对这一知识点,我逐步启发学生将学过的章节逐一总结得出:它是我国一月份0℃等温线;是800mm等降水量线;是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是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是旱地和水田的分界线;是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是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教师在平等地参与思维对话的同时,要做到两点:一是要善用激励性的语言赞美、肯定学生那些好的想法,尤其是学生说出不一般的见解甚至是超越教师的思维时。二是要善用欣赏的眼光去发掘学生闪光点,允许学生出错并改错。我相信,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欣赏下会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思维潜力,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对话。通过彼此的交流,使对话持续深入,使课堂和谐高效。
四、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分享
学生之间只有通过合作互动交流,思维相互碰撞,才能获得对知识更深入、更透彻的理解,也才能彼此分享成功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是提问者又是释疑者,既是设计者又是实践者。“对话中的质疑和解疑是学生对文本不断叩问,不断获取新义的过程;也是真诚地展示自我,愉悦地接纳别人,丰富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当“观众”,更要当“演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对话的形式,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此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对话,使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例如,我在教学《水资源》一节时,介绍了水资源的重要性及合理用水之后,我又让学生分组对课本中“对身边的水污染情况做一个小调查”的实践活动,进行了展示交流:学生制定了调查表,对调查的对象、调查内容、解决的方案等等逐一展示;还通过情景剧、相声、小品、诗歌朗诵、歌曲演唱等表演形式,将本节的内容精彩呈现。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在合作互动中启发了思维,有力地促进了他们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关心社会问题的意识。
总之,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是我们教师的孜孜追求。只有充满思维对话的课堂教学,才是充满智慧的教学;只有思维对话的课堂,才是和谐高效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