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家炮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s0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要说烟花火炮,上栗、萍乡、浏阳、醴陵造的都好。天津卫是南来北往的码头,这些地方的花炮全都见过,但是天津人不玩外地的花炮,只玩自己造的。天津造的烟花,叫你看花眼;天津人造的炮仗,赛过洋人的炸弹。造炮是凶烈的事,不能在人多聚众的老城内,只能在荒郊野外的村子里。其中造炮最好的村子,人人都知道是静海县沿庄镇的崔家庄。
  崔家庄全姓崔,是个老村子,可是人很少,一半人造炮时炸死了。活下来的人全是虎性豹胆,个个草莽英雄;这是因为炮仗厉害,造炮的人就得比炮仗还厉害,才压得住。
  崔家庄造炮,头一号是崔黑头。他家老祖宗,就知道把荒地里地皮上结成的白花花的火硝抠下来,加些硫黄木炭就是火药。他家造的炮仗能开山炸石。人称崔家炮。
  崔黑头有三个儿子,老二十六岁那年,躺在当院一堆麻雷子上睡晌午觉,突然这堆麻雷子无缘无故地炸了,把老二炸散了,没留下整尸首。
  崔黑头剩下的两个儿子,是老大和老三。老大三十,一直光棍儿,没人肯嫁到他家来,怕炸死。他家连地上的黄土里都混着火药面子,空气里飘着硝,谁能不怕?他这黑头黑脸,就是给火药炸出来的。他家老三小,只有十三岁,身上有残。小时候,崔黑头修屋顶,一不小心斧头掉了下来,砸到地上石头,迸出火花,引爆了墙根的半袋硫黄,炸去了半间屋子,还炸掉了老三右邊的耳朵,伤了一条腿;给老三留下两样残,一是一边耳聋,一是一走一瘸一拐。
  造炮的人只两件事:一是造炮,一是卖炮。卖炮更要紧。这是因为,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的炮好在哪儿,自己卖才能卖好。崔黑头年岁大了,造炮的事他盯着,卖炮的事全归了两个儿子。每到腊月,小儿子崔老三到村口的集市上去卖,大儿子崔老大到天津娘娘宫的福神街去卖。
  要想知道崔家炮多厉害,人多厉害,还得看他们哥俩怎么卖炮。论模样,这哥俩儿不像一个娘生的。老大像只虎,老三像只猫,可是卖起炮来就难说谁更厉害。
  二
  静海这边一进腊月,三天一集。赶集这天,崔家庄的人都把造好的鞭炮从家里搬出来,装满一车,上面盖一床辟邪的大红棉被。把车赶到庄子外边的青龙河边,停在高高的岸上,一排老柳树的下边。青龙河通着子牙河,一到秋后水就干了,冻得硬邦邦的河床便是炮市。各家的人拿着自家的鞭炮,从河堤跑下来,到河床上大放特放,相互比试,彼此较劲儿;买炮的人站在河堤上,去看去选去买。各地的鞭炮贩子也挤在人群里,好像看大戏。
  静海造炮名气最大的是沿庄镇,造炮的村子至少二三十个,每年一到这时候,全赶着大车到青龙河这边来比炮卖炮。真要比起炮来,谁服谁?那些小子们,把单个的大炮别在腰带上,手执一根杆子,上头拴一挂长长的大红雷子鞭,一丈长短,点着药芯子,从河堤奔下来;一边叫喊,一边挥杆,把拴在杆子上的长鞭挥舞得像火轮,雷子炸,硝烟冒,纸屑飞;跑到河床中央时,仍不停地挥杆舞鞭,吼叫震天,一个比一个英武。他们这么挥杆舞鞭,不单是耍威,更是要显示自家编鞭用的麻精子多结实。鞭炮编得牢,才能不断火。
  每当这时候,只要崔家老三一出场,人们全静下来。等着他亮绝活,还不觉都把耳朵眼儿里的棉花塞紧一点,崔家炮震得耳朵疼。来青龙河炮市的人,连拉车的牲口,耳朵眼儿里全得塞着大团的棉花。
  崔家老三不像英雄好汉,不足五尺,又瘦又小,身上套一条长棉袍,松松软软,像只猫,而且是病猫;灰灰小脸,眼小无神,头上扣顶毡帽,两耳戴着耳套。耳套皮里,滋出长毛。他出场与别人不同,不喊不叫,只是慢慢腾腾走到河床中央,放一挂鞭或几个炮,完事就走,跟着他家运来的几车鞭炮,顷刻被争抢一空。而只要老三把炮放完,别人家的鞭炮就像老牛放屁了。
  去年,老三从河堤上走下来时,手提一挂鞭,奇小无比,看上去像一串豆芽菜。这么小的鞭能有多大的劲儿?可一点着,如同洋枪的炸子儿,声音刚劲清烈,往耳朵里钻。这才是真正的“钢鞭”!
  可就在这时,一个结结实实的胖小子,穿一件藏青短袄,光着脑袋,站在他对面,手握一根又长又粗的榆木杆子,挑着一串雷子鞭。没人见过那么大的雷子鞭,像一串黄瓜。胖小子二话没说,点着药芯子,这一挂鞭响完,浓烟散去,老三不见了。有人说老三回村了,有人说老三给炸飞了。
  事后,这胖小子的事就传说得愈来愈多,愈来愈神。人说这小子是河北大城那边的人,姓蔡,人称蔡胖儿。世家造炮,运销关外,连老毛子过年都放他家的炮,其实人家老毛子过年根本不放炮。还有人说,他家军队里有人,火药都是做炮弹用的,他家的炮装上铁皮就是炮弹,愈说愈神,快把崔家炮说没了。
  今年青龙河的炮市,没见崔家老三。蔡家胖小子却神气十足地来了,当场放一挂鞭,更大更响,正威风时,只见崔老三从河堤上慢慢腾腾走下来,神气悠闲,好赛散步遛弯儿。他左边耳朵聋,不怕响,所以左手提一挂鞭。这鞭特别,一挂只有二尺多,总共才十一头,头儿不算大,好似胡萝卜。嘿嘿,一串胡萝卜!人家崔老三有备而来,这串胡萝卜肯定非比寻常。
  崔老三刚刚下了河堤,一上河床,就把手里的这挂鞭点着,第一声好比炸弹,声如巨雷,惊动了河堤上拉车的牲口,有的牲口拉着车冲下河堤。崔老三人小,手中的鞭离地面近,随着剧烈的爆炸激起一阵黄土。这鞭响得慢,他每走一步,炸一头鞭,发一声巨响,扬一阵黄土;他像从地雷阵里一步步走来。他走了十一步,一直走到蔡家胖小子身前,最后一响炸在蔡胖子跟前,把蔡家胖小子吓得一蹦。大家定神再看,老三身后十一个坑,每个坑里都能蹲一个人。人们都看傻看呆了。
  忽然蔡胖子两手捂着耳朵大叫起来,他耳朵听不见了。
  以后青龙河这边再没见过蔡胖子。崔老三这挂鞭出了名,叫“十一响”。天津水师营乃至大沽炮台过年时,都买这挂鞭。
  三
  天津老城这边的炮市在城外宫前大街。
  每到过年,城里人家用的香烛、绒花、衣帽、摆饰、神像、供品、年糕、瓜果、盆花、水仙、糕点、零食、美酒、年画、灯笼、对联、耍货、大小福字等等摆满了这条街所有店铺的店里店外。唯有鞭炮,单放在宫北杨家大院旁边一条横街──福神街上。这缘故,一是天津卫买卖人多,买卖人特别在乎辟邪求吉用的鞭炮,用量极大,必须专辟市场;二是炮市怕火,易生意外,单放在一处为宜。   福神街太窄,炮市就极特别,只能一边靠墙摆炮摊,一边走人。说是炮摊,其实就是炮堆。下边是整捆的大炮、两响、烟花盒子等等,码起来,像一座座小山;炮山上边是大大小小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的烟花炮仗。江西和湖南的鞭炮贩子也来抢生意,看上去这炮市就像花炮业的一个擂台。炮仗多用大红,一条街全是大红色。可是街口一块最惹眼、最抢先、最宽绰的地界,打乾隆年间就叫崔黑头家占了。依照宫前大街的规矩,一入腊月,老崔家就在这街口的墙上贴一块红纸,写上“年年在此”四个字,还落了“沿儿庄崔”的款儿,谁也不敢再占这块地界。
  崔家只卖两样,一鞭一炮,炮是两响,鞭是雷子鞭。他家炮摊两边各立一根胳膊粗的竹竿,竹竿上端拴一挂大雷子鞭,两丈多长,把竹竿压成弓,下边一半垂在地上,中间挂一个大红木条,墨笔写着“足数万头”。天津人都知道鞭炮是靜海崔家的最好。筒儿圆,火药足,芯子挺,声音浑厚清亮,从没有一个“哑巴”和臭子儿。
  四
  当年崔黑头在这儿摆摊卖炮时,炮市不准放炮。哪怕一个火星子落进炮市,就是山崩地裂,起火死人。道光那年一位阔老爷在炮市里来了兴致,非要当场放一个“黄烟带炮”,老爷有钱,财大气粗,结果引着了炮摊,十多个水会死命来救,还是烧毁了半条街;官司打下来,叫这阔老爷赔得倾家荡产,成了穷光蛋。从那时起,没人再敢在福神街上放炮。可是炮不放怎么知道炮好坏?
  直到崔黑头岁数大了,崔老大接过他爹的事,他在福神街口上一站,偏要放炮不可。他敢,他也能。他当众给人演了一手放两响的绝活──
  两响一个纸筒,上下两截,一截一响。药芯子在下边一截。一般人放两响,先捏着上半截,点着药芯子后,下半截先炸,这是一响。上半截借力飞上去,在很高的空中炸开,又一响。放两响必得用手拿着放,要点胆儿。可是,没人敢在福神街上放,下半截飞出手后,万一飞偏,落进了炮摊,不全毁了?
  崔老大的绝招是把两响全攥在手里放。
  他先用左手握住上半截,点着药芯子,叫下半截在左手上炸掉;再把炸开了花的下半截倒给右手,紧紧握住,露出上半截。两响里边上下两截有药芯子连着。倒手之间,药芯子正好烧到上半截,这上半截就在右手上炸开。这样一来,左右两手,一手一响,全都响在手上。决不会飞到任何地方。
  谁见过这样放两响?崔老大凭这一招,叫城里人看到了货真价实的崔家炮,也服了崔家炮。
  可是人有能耐,就有人忌恨;有人叫好,就有人使坏。崔老大向来把用来演示给人看的两响,放在身后的小桌上,没想到叫人悄悄用针锥扎透了膛,上下两截变成一截,两响变成一响。崔老大哪会知道,待他随手从身后小桌上拿起一个两响,手里握紧上半截,用香头一点药芯子,上下立时一块儿炸了。崔家炮凶,两响一块儿炸更凶,这一下手掌炸烂,大拇指飞上屋顶。
  不久,福神街却传出一句话:
  “这沿儿庄的两响不能买,两响里边火药连着,弄不好要人命!”
  脊梁要是这么给压断,就不叫脊梁。
  转年冬天,福神街街口的墙上,竟然又贴出沿儿庄老崔家“年年在此”的帖子。腊月十五那天,崔老大依然笑呵呵摆上了炮摊,两边支起那两根挑着“足数万头”雷子鞭的大竹竿。崔老大嘴巴鼓鼓,印堂发亮,红光满面,倒像是胖了。只是左手少了拇指,演放两响的事怎么干?他居然换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招式!
  只见他原先左右两手干的事,现在换成一只手。左手没了大拇指,用它点火。右手还是先握住两响的下半截,点着炸了之后,松手向上一颠,炮儿翻了个儿,手一抓,正好握住炸开的这头,再叫另一头在同一只手上炸开。
  他变了一招。变得更险、更奇、更绝,却同样稳稳当当,万无一失,这就叫人更服了崔家炮。
  可是他怎样的熊心豹胆,冒多大险,才换上了这一招?
  选自《十月》
其他文献
销赃备礼  朗州知县林至韦刚刚收到消息,近日知县以上官员要去巡抚衙门参加堂会,为巡抚严大人下月进京面圣饯行。林至韦正在为准备贺礼的事情犯愁,张捕头前来复命道:“老爷,前日的盗墓案已破,赃物尽数收缴,人犯逃脱。”林至韦责问道:“人犯又逃脱了?最近几桩盗窃案子也是一个人没抓到,为何?”张捕头面露难色地解释说:“您又不是不知道,犯案的全都是吃不上饭的可怜百姓,抓进牢里还要管饭,咱们衙门都快揭不开锅了。”
期刊
潘太太经常说:“我家先生最大的毛病就是好吃,嘴吃万丈无人知,坐吃山空的道理难道做老师的他不比我更明白吗?我不跟他吵这个家还不被他吃光了!”  外人其實认为这不是缺点,男人吃点小菜,喝点小酒不是天经地义吗?这能算缺点吗?要说缺点,大家一致公认,潘先生的缺点是怕老婆。  年轻的时候,每次为了酒钱和太太吵架的时候总是潘先生先服软。等到小孩们叫他潘爷爷了、大人叫他老潘了、儿女们都过得很体面了、老两口的私房
期刊
明朝崇祯年间,在金堂的大山腳下有一个叫老牛坡的小村寨,虽然当时地处边远,却坐落在川东通往成都府的一条盐茶古道上。那时因各地战乱不休,这条当时重要的物流通道更是盗匪出没,通行不畅。由于当地不产盐,食盐都是靠“盐帮”翻山越岭从很远的地方运来,山里人家把盐看得比油都金贵。  民间流传着一首打趣的民谣:“有盐千里来相会,无盐对面手难牵;食盐修得同船渡,海盐修得共枕眠。”虽然这民谣有些夸张,但这山里上门相亲
期刊
早年间,山西有一处盛产煤炭的地方,叫黑山县。黑山县不是很大,老百姓但凡有什么不舒服,都是自己爬到县后山上去找张大夫看病。  张大夫是个妙手神医,只要是病,无论大小,先给你来一番望闻问切,完了再开一剂药,病人吃了再睡一觉保准就好。于是,一来二去的,张大夫就被传为神医,不仅黑山县的人上山看病,连隔壁几个县的人都跑过来一睹神医风采。  当张大夫不在的时候,就由他的3个儿子来替病人记录病情,等待张大夫回来
期刊
一  宋仁宗明道二年,苏州暴雨连天,造成洪水泛滥,太湖决堤,三吴俱成巨浸,禾沉水底,死者相望于道。  原本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北部边境防御上的朝廷再不能视而不见,在次年六月,调任曾提出吴淞江流域水利建设意见的范仲淹出知苏州,治理水患。  彼时,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为人生信条的北宋第一“杠头”范仲淹,因上疏反对仁宗废后,直接怼上了皇帝,而被贬守睦州才刚两个月。  这天,苏州一条长街上走来两个风尘仆仆
期刊
曹操年少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许多人都看不起他,只有桥玄说他将来必能做一番大事。桥玄去世后,曹操十分悲痛,总想到桥玄墓前祭奠一番。  一次,曹操出征途中正好经过桥玄的墓地,于是他就前往祭拜这位恩师。他写了一篇悼词说,桥公啊,今天我来看望你老人家了。记得你说过,你死后,要我带上一只鸡、一壶老酒来祭拜。如果不这样做的话,走过三步就要肚子疼,现在我已经准备了太牢之礼(带上一头牛)来祭奠,自己應该肚子不会
期刊
大太监安德海八岁进宫,深得咸丰皇帝喜爱,咸丰驾崩之后,他帮助两宫太后除掉了八个辅政大臣,然后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他被封为内务府总管太监,是慈禧面前一等一红人。  同治七年的冬天,大太监安德海大婚,只见前门外大酒楼张灯结彩,王公大臣纷纷前往送礼祝贺,慈禧太后赏银一千两,绸缎一百匹。  街头巷尾议论纷纷,相互打听新娘是谁,知情人说,是徽班的旦角,艺名叫“九岁红”,年方19岁,长得天仙一般。一时间,人们
期刊
风光别致的天津燕园,有堵古色古香的影壁,上绘传统的杨柳青年画一幅──莲年有鱼。远远望去,那莲花粉生生,荷叶绿葱葱,大胖小子精灵灵,怀抱的鲤鱼直打挺,简直就要活了!据说,这幅画还真的“鼓”过呢。“鼓”的意思便是活了。  相傳,清乾隆年间,河北胜芳镇有个叫薛富贵的财主,他从卫里(天津市里)回来,船过杨柳青时,听岸上有人操琴唱曲儿,唱的是地方小调《画扇面》:“天津城西杨柳青,有一个美女白俊英,她妙手丹青
期刊
帕克生长在一个医生世家,父亲是一位声誉卓著的心脏外科专家。受家庭影响,他立下志向,日后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长大以后,帕克如愿地考上医学院。毕业时,帕克又凭借优异的成绩被一家大型的公立医院所聘,而那家医院也是他父亲工作了几十年的地方。  去医院报到那天,帕克兴奋地跑去见父親。可是,看完帕克的学校成绩和老师评语之后,一向疼爱他的父亲却一反常态地说:“难道你不觉得自己根本不适合当医生吗?”  这
期刊
一  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陷,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逐步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武汉会战后,日军一面停止了正面战场的进攻,加紧对国民党政府的诱降;一面把重点转向华北、华中战场,专心对付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蒋介石虽说表面上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但其限共、溶共、灭共之心不死,因此在消极抗日的同时又企图妥协谋和,实行既联共又反共的两面政策。于是,日本侵略者与国民党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