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洲商机”伴随着非洲热潮的涌动而不断升温,为了给更多已经挤身或准备投资非洲的中国企业一点参考和借鉴,大经贸一线记者深入非洲进行现场考察与采访,为我们传来了颇具价值的一手稿件。
美国商务部的一项调查显示,非洲是一个非常值得投资的市场,企业投资平均回报率为33%。非洲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不容忽视的发展潜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走进非洲”。尤其是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召开,更是为“非洲商机”这一概念性的意向点燃了行动性的导火索。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与其他海外市场一样,投资非洲同样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且由于非洲市场的特殊性,这种风险有时是不可预知的。中国企业投资非洲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甚至遭遇较大的风险,这就需要中国企业在投资决策前做好各项充分准备。
投资定位要明确借道还是立足
近些年来,国内一些制造行业已经进入产能过剩时期,产品利润微薄,非理性价格竞争随处可见。而这些产品在非洲却是市场的“宠儿”,因此国内企业产生靠非洲市场来缓解压力的想法自然可以理解。但是企业不能盲目地把全部希望押注在非洲,尤其是那些想“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的企业,一定要想好自己去非洲投资目的是什么?产品是要借道非洲开拓欧美市场,还是直接定位于非洲市场?不同的目的,对自身产品的档次要求也不同。
以投资纺织品生产企业为例。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国际经济研究室首席专家史永翔指出,非洲很多国家没有纺织品出口配额的限制,在税收等一系列政策上也非常优惠。近年来,中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利用这些优势,在非洲开设工厂,然后将产品出口到欧美市场。这样的定位,对企业自身产品的要求依然很高。但也有一部分企业直接把工厂开到了非洲,定位瞄准非洲市场,相对而言则可以生产一些中低档次的产品。
因此,国内企业首先得找准定位,结合自身特点,选择擅长的领域进行投资,并充分利用国内政策以及非洲国家当地政策。譬如,津巴布韦、坦桑尼亚这两个国家,目前正推行一条龙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政策,在进口关税上给予了较大的优惠,中国的纺织服装业不妨进行投资尝试。
“先贸易后投资”成规避风险重要途径
一个企业要开辟海外疆域,动辄涉及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投资,岂可小视?而决定这一步对错与否,很大程度上要看前期市场调研工作是否扎实可靠。
据中国驻加纳大使馆经商处介绍,国内一家企业1998年来到盛产黄金的加纳,与当地一家企业共同投资1000多万美元开采金矿。可惜,由于企业准备不足,缺乏流动资金,金矿试生产仅半年多就被迫停产。
因此,为避免出现投资决策失误,生产型企业可以考虑采取“先贸易后设厂”的方式逐步推进。贸易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熟悉当地投资环境,而且还可以为企业在当地生产打下一定的市场基础,让企业有一个较高的起点。譬如,中国纺织机械企业开拓非洲市场是从90年代初开始的,国内一些比较有实力的缝制设备企业如飞跃、宝石等,都在非洲赚到了第一桶金。
然而,十多年来,这些企业在非洲的投资模式仍是以贸易为主,大多是在当地开设办事处或者寻找总代理商的模式,真正开设工厂的几乎没有。究其原因,这些以贸易起家的纺织机械企业通过销售产品发现,非洲很多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落后,而纺织机械设备对物流要求比较高,交通不便很明显会提高物流成本,造成了在非洲设厂的一大障碍,因此,纺织机械设备企业在非洲开设工厂可能风险大于机遇,不宜盲目投资。
借助中国政府对非援助壮大企业实力
非洲国家过去多数是法、英等国的殖民地,与这些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方国家政府每年对非洲提供大量官方援助,客观上促进了本国企业对非洲的投资和贸易。
更何况,非洲国家的许多重要行业一直被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垄断,中国企业要想参与投资,从现有市场份额中分一杯羹,如果没有中国政府的支持是很困难的。
中国一拖集团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于1992年在科特迪瓦设立销售点,经过八年多的努力开拓,现已经在喀麦隆、贝宁、利比里亚、阿尔及利亚、科特迪瓦设立了组装厂或销售公司,形成了一定的销售网络。
对此,一拖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一拖科特迪瓦农机装配厂的良好发展与中国政府的援外优惠贴息贷款密不可分,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政府贷款的支持就没有合资企业的高速发展。过去,一拖科特迪瓦农机装配厂由于流动资金的短缺,难以保证所需货物及时到位;缺乏新产品开发资金,产品品种单一,全年销售收入随季节波动较大,公司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地位脆弱。获得政府贷款的支持后,企业流动资金较为充足,具备了一个相对合理的经济库存量,投资开发了新的产品品种。
如今,该企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农机公司,特别是小型拖拉机、碾米机、咖啡机等小型农机的市场占有率已达50%左右。在贷款支持下,企业还新购置了厂房和设备,实现当地设计、当地生产,并有实力在销售中实施分期付款等灵活多样的促销手段,同时满足国内供货商的外汇核销要求。
今后三年,中国政府将使对非援助金额扩大一倍,还将向非洲国家提供3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和20亿美元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这些都是中国企业未来投资非洲的重要“助推器”。
本地化经营是境外企业的发展方向
境外企业的本地化,是当今世界优秀境外投资企业的工作目标,也是较为普遍的成功经验。我们看到,在中国业务开展得比较好的跨国公司常常也是本地化做得比较出色的公司。而中国的境外企业,凡是做得好的,也大都是因为实施了企业本地化策略。
境外企业的本地化包含着许多内容,而最突出的是使用当地人才,特别是公司高层等一些关键岗位上聘用当地人;以及业务经营本地化,即按照当地的经营规矩和经营方式去运作。让当地人参与公司的中、上層管理,让他们有职有权、有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熟悉当地情况、在当地有着广泛的商业联系、与当地主流社会相融的优势,是境外企业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中国与非洲风俗习惯、文化观念差异较大,积极稳妥的推进企业的本地化经营,无疑是投资非洲的立足点和致胜法宝。
疟疾是非洲的头号杀手,中国的跨国公司—北京华立科泰医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立科泰)通过中国开发研制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全球治疗疟疾有特效的疟疾防治新型药品—双氢青蒿素产品(医药注册名称为“科泰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科泰新”—这个响亮的中国品牌如今誉满非洲,已有近30个国家的2000多万人服用,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华立科泰在非洲的大发展起步于2004年非洲两家分公司的创办,当时从本地招聘20名医药代表开始了本地化经营。华立科泰总经理逯春明坦言,“如何管理进入公司的本土人才”一开始确实非常头痛。很多事情明明说好了,但分公司执行起来总是发生偏差。这些人远在非洲,按照他们的理解做了,公司总部并不知晓。为此,我们必须学会更深层次的沟通,适当放权、授权,充分发挥一线人员的作用。这个从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正促成了华立科泰在非洲的健康成长。
其实,目前这种在当地建分公司、雇当地人才的经营方式,在非洲的中国医药行业中还仅有华立科泰一家。逯春明表示,对于当地员工的管理,一定立足于对非洲本土文化有深层次的了解,做到“入乡随俗”。在初尝本地化经营的甜头后,华立科泰计划今年完成中层管理人员完全本地化,而明年则争取实现高层管理人员的本地化。
通过协商方式消除投资过程中的不和谐
毋庸讳言,随着更多的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设厂,双方经济联系趋向紧密,也意味着发生摩擦的几率加大。最近几年,有关中国企业在非洲出现各类经济纠纷的现象有增长之势,成为一些西方舆论制造“中国威胁论”的口实,如廉价商品冲击非洲国家市场和同行问题,环境问题、劳工权利问题等,甚至成为一些非洲国家选举中的焦点话题之一。
对于中国企业投资非洲出现的一些不和谐声音,需要冷静、理智、全面地看待。由于中非企业在经营模式、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中资企业或多或少都遭遇过“成长的烦恼”。其中,劳资纠纷就是其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非洲许多国家都有严格的劳工权益保障机制,如莫桑比克劳工法规定,企业雇佣当地籍员工超过50人时,员工有权成立工会,而法律保护工会组织罢工的权利。一些中国企业进入非洲之初由于对当地劳工法律了解不够,以至于对企业雇员要求组织工会的行为多持消极态度,致使工人罢工、企业停产事端不断。
所有投资海外的中国企业应该都了解,企业欲取得成功,获得当地社会、居民的认可已成为基本的前提条件。为此,重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和谐,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处理好企业与地方政府、合作伙伴以及当地员工的关系对企业的形象非常重要。
我们投资办厂,不能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和短期的需要,不顾当地民族的利益,特别是在一些资源开发项目和对环境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项目上,更应注意此问题。对于已经或可能出现的纠纷与矛盾,我们应该与外方积极协商加以解决,而不能任其发展,甚至推波助澜,破坏本来很有潜力的互利合作。
华为公司在非洲取得的骄人业绩与该公司获取利润的同时不忘回报当地社会息息相关。针对赞比亚农村通讯落后的状况,华为公司于2005年底捐資300万美元,采用CDMA技术,为首都卢萨卡周边农村和西北省的广大铜矿区接通无线电话,赞比亚总统姆瓦纳瓦萨也亲自来到现场体验这一技术。华为公司为津巴布韦培训了超过300名当地电信业人员,并为他们提供到中国或其他非洲国家培训中心学习的机会。截至目前,津巴布韦华为公司从未接到过客户投诉,树立了中国高科技公司的良好形象。
今年2月胡锦涛主席在对非洲八国进行的友谊之旅、合作之旅访问中,专门抽空召开了驻非洲中资企业代表座谈会,要求他们坚持牢记使命、服务大局,信誉至上、质量第一,促进和谐、造福民众,通过互利合作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并要力所能及地为当地民众办好事、办实事。
今天的非洲,战乱已平息,政局已趋稳,经济已复苏,并已连续五年年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幅达到4.3%,投资环境处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好时期。我们有理由相信,“北京峰会”将进一步加强中非友好关系、改善对非投资环境,中国企业扩大对非洲投资已经迎来千载难逢的良机,已经在非洲投资建厂或具备条件并有此打算的企业有望在未来几年迎来利润率的大幅提升。
而与此同时,我们的企业应时刻牢记,在非洲投资创业,不可能脱离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壤而孤立发展。“互利共赢”的合作,不仅体现在中国和非洲整体关系上,也应落实在中非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