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人为本、面向未来”作为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应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聋生教育中,更应以聋生认知特点为前提,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其学习兴趣,以便为其提供良好的言语沟通、训练机会。因此,借助聋校初中语文学科的思考,探讨其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及措施。
[关 键 词] 聋校;初中语文;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7-0071-01
语文作为工具性、人文性双向融合的学科,对学生终身学习、长远发展均具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在聋生语文教学中,应以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导向,逐步提高聋生的综合素养,为其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但是,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多、教学方式陈旧、教学盲目性及随意性等因素的存在,导致教学效果相对较差。因此,寻找适宜且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聋校目前重点研讨的课题。
一、激发聋生兴趣,创新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要提高聋校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则应以激发聋生学习兴趣为导向,在主观能力性的引导下,对相关知识予以学习、交流和探讨。在心理学研究中,可知人对所熟悉事物的关联性新事物存在极高的兴趣。对此,笔者建议聋校初中语文教师应以此心理特點为依据,通过“以旧促新”的手法,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直观体现新知识、新信息,用以在新旧知识相互碰撞的前提下,全面调动聋生兴趣,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角色的转变[1]。
例如,在《赵州桥》课程学习中,教师可通过对“泸州桥”课程的引入,提出相关问题,即“二者存在的相同点和差异点”。由于此类问题难易程度相对较低,在关注聋生自尊心的前提下,能够提高其教学活动的参与度,活跃课堂氛围。而教师更应在此过程中,借助图片的展示,要求学生对“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的原因进行思考,展现课堂教学的意义。
二、加强对分层教学模式的运用
对聋校教育工作者而言,应时刻秉承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备课、教学、问题提出等方式,做好分层教学工作。即在日常教学中,若问题相对较难,则应鼓励“优生”回答,或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若问题相对较易,则应将回答权交付给“后进生”,以此起到鼓励和启发的效果。再者,教师还可通过随机点拨的形式,为聋生构建思想衔接的“桥梁”,以便能够在减小问题坡度的前提下,达到预期教学目标[2]。
例如,在教学《猫》这篇课文时,教师可通过以下问题的创设,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再经适当的点拨,激发聋生学习动力。(1)“文中共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只?”(鼓励后进生回答。)(2)“全文可划为几个部分?”(点拨:按照养猫故事的不同,将其划为三个部分。)(3)“小猫的来历、外形和性情、家中地位及结局?”(点拨:鼓励学生以小组探讨的形式,借助表格运用,对其予以直观展现,且在多媒体基础的展示下,师生指正。)
通过该种教学方式,使聋生能够对文本内容予以根本性掌握。但若其不满足该种程度的教学,可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对生活中存在的事例加以探讨,以直观的角度,感悟“游到了心里”这句话的意思。
三、以单元主题为基准,对教学内容加以整合
以单元主题为基准的聋校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是以课程整体水平为参照,通过对聋生学习规律的把控,对各类教学内容予以开发,使其达到连续性教学的目的。即以一篇或多篇课文为导向,融合讲读和自读、练习、写作与实践等环节,构造较为完善的教学整体[3]。
例如,在《望庐山瀑布》(唐·李白)《题秋霜阁后山泉》(宋·尤袤)等课文的教学中,由于均涉及“瀑布”主题线索,可通过内容整合的方式,对瀑布予以多方面解读。即在课前对课文予以熟读,自学生字和新词,标注精美语言与疑惑点,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或“争如庐阜香炉顶,坐看银河落九天。”收集和瀑布存在关联的资料;第1课时应通过整体阅读的方式,对文章主题内容予以横向把控,调动聋生的学习兴趣,做好相关知识的记录;第2课时应加强对课文的精读;第3课时应借助实践活动的开展,指导聋生练笔,以此实现课内精读、课外阅读双向融合的意义。
依据单元线索为基础的教学活动,是应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兵器,它以压缩课堂教学时间为导向,调动聋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内驱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由此可见,聋校语文教学活动,不仅是语文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培养聋生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关键。对此,笔者建议聋校语文教师应在日常教学时以聋生实际情况为依据,通过对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思考,对教学方式、教学策略予以科学选择,以此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下,促进聋生全面且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海艳.浅谈提高聋校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7):30.
[2]孙立娜.聋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特殊教育,2015(16):58-61.
[3]黎小源.深化聋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强化听障学生文字理解能力[J].教育界,2016(13):96.
[关 键 词] 聋校;初中语文;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7-0071-01
语文作为工具性、人文性双向融合的学科,对学生终身学习、长远发展均具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在聋生语文教学中,应以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导向,逐步提高聋生的综合素养,为其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但是,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多、教学方式陈旧、教学盲目性及随意性等因素的存在,导致教学效果相对较差。因此,寻找适宜且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聋校目前重点研讨的课题。
一、激发聋生兴趣,创新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要提高聋校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则应以激发聋生学习兴趣为导向,在主观能力性的引导下,对相关知识予以学习、交流和探讨。在心理学研究中,可知人对所熟悉事物的关联性新事物存在极高的兴趣。对此,笔者建议聋校初中语文教师应以此心理特點为依据,通过“以旧促新”的手法,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直观体现新知识、新信息,用以在新旧知识相互碰撞的前提下,全面调动聋生兴趣,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角色的转变[1]。
例如,在《赵州桥》课程学习中,教师可通过对“泸州桥”课程的引入,提出相关问题,即“二者存在的相同点和差异点”。由于此类问题难易程度相对较低,在关注聋生自尊心的前提下,能够提高其教学活动的参与度,活跃课堂氛围。而教师更应在此过程中,借助图片的展示,要求学生对“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的原因进行思考,展现课堂教学的意义。
二、加强对分层教学模式的运用
对聋校教育工作者而言,应时刻秉承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备课、教学、问题提出等方式,做好分层教学工作。即在日常教学中,若问题相对较难,则应鼓励“优生”回答,或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若问题相对较易,则应将回答权交付给“后进生”,以此起到鼓励和启发的效果。再者,教师还可通过随机点拨的形式,为聋生构建思想衔接的“桥梁”,以便能够在减小问题坡度的前提下,达到预期教学目标[2]。
例如,在教学《猫》这篇课文时,教师可通过以下问题的创设,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再经适当的点拨,激发聋生学习动力。(1)“文中共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只?”(鼓励后进生回答。)(2)“全文可划为几个部分?”(点拨:按照养猫故事的不同,将其划为三个部分。)(3)“小猫的来历、外形和性情、家中地位及结局?”(点拨:鼓励学生以小组探讨的形式,借助表格运用,对其予以直观展现,且在多媒体基础的展示下,师生指正。)
通过该种教学方式,使聋生能够对文本内容予以根本性掌握。但若其不满足该种程度的教学,可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对生活中存在的事例加以探讨,以直观的角度,感悟“游到了心里”这句话的意思。
三、以单元主题为基准,对教学内容加以整合
以单元主题为基准的聋校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是以课程整体水平为参照,通过对聋生学习规律的把控,对各类教学内容予以开发,使其达到连续性教学的目的。即以一篇或多篇课文为导向,融合讲读和自读、练习、写作与实践等环节,构造较为完善的教学整体[3]。
例如,在《望庐山瀑布》(唐·李白)《题秋霜阁后山泉》(宋·尤袤)等课文的教学中,由于均涉及“瀑布”主题线索,可通过内容整合的方式,对瀑布予以多方面解读。即在课前对课文予以熟读,自学生字和新词,标注精美语言与疑惑点,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或“争如庐阜香炉顶,坐看银河落九天。”收集和瀑布存在关联的资料;第1课时应通过整体阅读的方式,对文章主题内容予以横向把控,调动聋生的学习兴趣,做好相关知识的记录;第2课时应加强对课文的精读;第3课时应借助实践活动的开展,指导聋生练笔,以此实现课内精读、课外阅读双向融合的意义。
依据单元线索为基础的教学活动,是应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兵器,它以压缩课堂教学时间为导向,调动聋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内驱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由此可见,聋校语文教学活动,不仅是语文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培养聋生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关键。对此,笔者建议聋校语文教师应在日常教学时以聋生实际情况为依据,通过对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思考,对教学方式、教学策略予以科学选择,以此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下,促进聋生全面且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海艳.浅谈提高聋校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7):30.
[2]孙立娜.聋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特殊教育,2015(16):58-61.
[3]黎小源.深化聋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强化听障学生文字理解能力[J].教育界,2016(1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