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祝寿送寿联,是我国民间流传久远的一项风俗。为人祝寿,送上一副寿联,既表达撰写者的祝寿心愿,同时也对寿星的生平业绩有所称颂,可谓是一种比较高雅的祝寿礼品。自古以来,不少文人雅士不仅喜欢给友人送寿联,还喜欢自己给自己作“自寿联”。现在品读这些“自寿联”,从那强烈的感情色彩中会感悟到作者当时的心情,仿佛是作者的“长寿宣言”。
清代的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在其六十岁生日时以六十年人生感悟和官场阅历写了一联:“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此联共104字,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联语直抒胸臆,质朴中略带幽默和调侃,细读之,可感受到他不入俗流、无拘无束的自由天性和诗以画为伴、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他为人豁达、随遇而安的的宽阔胸怀。
“七旬天主古六帝;五代孙曾予一人”。这是乾隆皇帝为自己七十岁生日所撰的自寿联。上联通过历代帝王高寿者寡这一现象,反衬自己年届古稀实属幸事,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乾隆写此联时已见了曾孙,可谓五世同堂,而这一点又是“古六帝”都未达到的,因而愈发感到欣喜。
清末有个叫谢秋槎的,久在广东为官,一生严以自律,宽以待民,政绩尚嘉。在七十寿诞时,便书联自侃:“无可颂扬,百姓膏脂,未曾染指;有何欢喜,七旬夫妇,难得齐眉。”上联写德,说自己为官数十年,没有什么值得颂扬的,只有一点可以自慰,就是清廉自律,没有搜刮民脂民膏。下联写福,说自己年已古稀,但夫妻和睦如初,相敬如宾,齐眉健在,同偕到老,实为人生喜事。联语既无故意谦抑,又无矫揉造作,写来自然贴切,读来感人至深。
1897年,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躲往日本。1918年,年满60的康有为回忆自己的一生,深有感触,自撰一则寿联:“傀儡曾遣登场,维新变法,备历艰辛,廿年出奔已矣。中间灰飞劫易,几阅沧桑,寿人笙磬忽闻,北海归来如梦幻;歌舞业经换剧,得失兴亡,空劳争攘,一世之雄安在?此时雾散烟消,徒留感慨,老子婆娑未已,东山兴罢整乾坤。”这副对联像作总结,有叙有议,有情有感,联以明志,读而见心。
湖南近代最著名的今文经学家皮锡瑞,四五岁时随母亲识字,6岁入私塾,13岁考取秀才,23岁考中举人。但以后困顿科场,多次会试不中,遂不问仕途,除了短期为人做幕僚外,大部分时间都从事经学研究和主持书院、学堂。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学者,他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对国家的命运十分关心。维新运动时,应邀担任在长沙成立的南学会会长,主讲学术一门,先后讲演12次,都贯穿汉宋,融合中西,宣传变法维新,听者无不动容。戊戌政变后,他被革去举人,交地方官管束。于是,他谢绝众多书院的聘请,专心在友人家做家庭教师,授读之暇,便潜心著述。1899年,他近50岁时,回忆自己的一生,为发泄满胸郁积,自撰一副寿联:“阅世五十年,所欠一死;著书百万字,不值半文。”
著名画家刘海粟八十九寿辰时,作有一副集句自寿联:“采笔昔曾干气象,流年自可数期颐。”上联集自杜甫诗句,下联集自苏轼诗句。海粟老人说:“我希望长寿,并非为了享福,而是争取更多时间,为人民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这可以说是此副集句自寿联的最好注脚。
在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书室里,挂有一副他88岁时写的、谜味更为浓郁的自寿联,上联写道:“意寄三松,何止于米”;下联对配:“心怀四化,相期以茶”。原来,冯友兰治学执教,著书立说,都十分刻苦认真,他到了高龄时仍是宝刀不老,青春常在,从他自撰的寿联便可看出他的心迹。这副对仗工整,蕴意深刻的寿联就巧藏着两个字谜。原来,冯友兰生前居住的燕南园寓所,有三棵苍松,以“三松”为堂名,他的全集也题为《三松堂全集》,寿联的意思与孔子“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思想相似,但他希冀的不只是数年,而是二十年,甚至更长,以把自己毕生的才智奉献给“四化”建设。上联的“米”和下联的“茶”字,是日本人惯用的寿龄代称,实际上也是两道文义谜。日本人“米”“茶”这两字的写法与中国的汉字写法相似。加上日本人也喜欢猜制谜语,这一来,这副寿联就显得有谜味了。这“米”字,拆开来即是“八十八”,乃指冯友兰88岁年龄。 “茶”字乃是108岁的代称,把这字拆开,为“八”“十”“八”“廿”,88加“20”(草头是两个“十”)不正是108岁么?这副巧藏灯谜的寿联属于离合体字谜,扣合贴切,耐人寻味,外行人初看如坠入五里云雾之中,如把谜团解开,就会令人拍手称妙。
清代的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在其六十岁生日时以六十年人生感悟和官场阅历写了一联:“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此联共104字,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联语直抒胸臆,质朴中略带幽默和调侃,细读之,可感受到他不入俗流、无拘无束的自由天性和诗以画为伴、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他为人豁达、随遇而安的的宽阔胸怀。
“七旬天主古六帝;五代孙曾予一人”。这是乾隆皇帝为自己七十岁生日所撰的自寿联。上联通过历代帝王高寿者寡这一现象,反衬自己年届古稀实属幸事,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乾隆写此联时已见了曾孙,可谓五世同堂,而这一点又是“古六帝”都未达到的,因而愈发感到欣喜。
清末有个叫谢秋槎的,久在广东为官,一生严以自律,宽以待民,政绩尚嘉。在七十寿诞时,便书联自侃:“无可颂扬,百姓膏脂,未曾染指;有何欢喜,七旬夫妇,难得齐眉。”上联写德,说自己为官数十年,没有什么值得颂扬的,只有一点可以自慰,就是清廉自律,没有搜刮民脂民膏。下联写福,说自己年已古稀,但夫妻和睦如初,相敬如宾,齐眉健在,同偕到老,实为人生喜事。联语既无故意谦抑,又无矫揉造作,写来自然贴切,读来感人至深。
1897年,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躲往日本。1918年,年满60的康有为回忆自己的一生,深有感触,自撰一则寿联:“傀儡曾遣登场,维新变法,备历艰辛,廿年出奔已矣。中间灰飞劫易,几阅沧桑,寿人笙磬忽闻,北海归来如梦幻;歌舞业经换剧,得失兴亡,空劳争攘,一世之雄安在?此时雾散烟消,徒留感慨,老子婆娑未已,东山兴罢整乾坤。”这副对联像作总结,有叙有议,有情有感,联以明志,读而见心。
湖南近代最著名的今文经学家皮锡瑞,四五岁时随母亲识字,6岁入私塾,13岁考取秀才,23岁考中举人。但以后困顿科场,多次会试不中,遂不问仕途,除了短期为人做幕僚外,大部分时间都从事经学研究和主持书院、学堂。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学者,他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对国家的命运十分关心。维新运动时,应邀担任在长沙成立的南学会会长,主讲学术一门,先后讲演12次,都贯穿汉宋,融合中西,宣传变法维新,听者无不动容。戊戌政变后,他被革去举人,交地方官管束。于是,他谢绝众多书院的聘请,专心在友人家做家庭教师,授读之暇,便潜心著述。1899年,他近50岁时,回忆自己的一生,为发泄满胸郁积,自撰一副寿联:“阅世五十年,所欠一死;著书百万字,不值半文。”
著名画家刘海粟八十九寿辰时,作有一副集句自寿联:“采笔昔曾干气象,流年自可数期颐。”上联集自杜甫诗句,下联集自苏轼诗句。海粟老人说:“我希望长寿,并非为了享福,而是争取更多时间,为人民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这可以说是此副集句自寿联的最好注脚。
在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书室里,挂有一副他88岁时写的、谜味更为浓郁的自寿联,上联写道:“意寄三松,何止于米”;下联对配:“心怀四化,相期以茶”。原来,冯友兰治学执教,著书立说,都十分刻苦认真,他到了高龄时仍是宝刀不老,青春常在,从他自撰的寿联便可看出他的心迹。这副对仗工整,蕴意深刻的寿联就巧藏着两个字谜。原来,冯友兰生前居住的燕南园寓所,有三棵苍松,以“三松”为堂名,他的全集也题为《三松堂全集》,寿联的意思与孔子“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思想相似,但他希冀的不只是数年,而是二十年,甚至更长,以把自己毕生的才智奉献给“四化”建设。上联的“米”和下联的“茶”字,是日本人惯用的寿龄代称,实际上也是两道文义谜。日本人“米”“茶”这两字的写法与中国的汉字写法相似。加上日本人也喜欢猜制谜语,这一来,这副寿联就显得有谜味了。这“米”字,拆开来即是“八十八”,乃指冯友兰88岁年龄。 “茶”字乃是108岁的代称,把这字拆开,为“八”“十”“八”“廿”,88加“20”(草头是两个“十”)不正是108岁么?这副巧藏灯谜的寿联属于离合体字谜,扣合贴切,耐人寻味,外行人初看如坠入五里云雾之中,如把谜团解开,就会令人拍手称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