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趣语文指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智趣因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自主互动学习进程中追求情趣与理趣相融,促进学生智读、智思、智悟、智述,使学生感悟有意思、有意义、有意蕴的语文。
在这个概念中,“智趣因子”是针对课程内容而言,不同的文体样式,有不同的教学价值和学习目的,因此需要“因文而异”,这是“趣”的载体;“智读、智思、智悟、智述”既是语文学习的方式,也是语文学习的能力,更是语文学习的品质,是“智”的集中体现;“有意思、有意义、有意蕴”这是“智趣”的融合,体现语文的课堂特质。
一、童眼看语文,让语文学习有意思
1.内容选择基于学情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提出“意义学习”的假说。他认为人有自主学习的潜能和倾向,以自主选择的自认为有生活和实践意义的知识经验为内容,以“自我——主动学习”为特征,以毫无外界压力为条件的完全自主的、自由的学习,从而促使学生个性发展。“智趣语文”的学习内容源自学生自身的疑惑和不解,而不是教师一厢情愿地塞给孩子们的,因此学习的内容正是孩子们所需要的。因为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情感、富有个性的生命,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方式,他们有自己的独特的人格特征,他们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他们有选择的权利,也有选择的能力,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能动地设计着自己的未来。
2.学习方式学生喜欢
“智趣语文”在课堂中主要采用“自主互助学习”方式,课堂中既有学生个体自主静思默想的独学,更有四至六人的小组互助交流分享。无论是个体独学还是群体互学,都能“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体现“真学”的六大特点:即自主先学是真学习,课堂展示是真交流,质疑问难是真问题,小组合作是真互助,教师讲授是真需要,当堂反馈是真训练。
这样的学习方式从儿童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的要求出发,注重从兴趣入手,开启儿童智慧学习的大门。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倡导“以情换情”“以趣激趣”“以智启智”“智趣交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我接受”“我模仿”为“我思考”“我发现”。让学生对事物的注意与探索,经由“兴趣”提升到“情趣”“理趣”的执着境界,让探索活动的目标经由“智力”的单一开发,提升到“智能”的综合培育、“智慧”的灵动发展层面,进而通过“智趣”的相伴、相融、相生,使儿童的课堂学习有意思,有效促进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
3.课堂状态生动活泼
“智趣语文”学习进程中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更是全面深入的,孩子们沉浸其间,享受生命的拔节成长。正如钱穆先生把生命分解为身生命和心生命一样,课堂上孩子们心生命是旺盛的,因为始终让孩子们保持那份“孩提时代的脾气”“那一双在田野与草圃间寻找青蛙与蜻蜓的好奇的眼睛”。这样的课堂就是童心课堂,这样的语文就是童心语文。我们尊重儿童的嬉笑怒骂,尊重儿童的好奇之心,尊重儿童的脾气,就是尊重了儿童的天性。这样的课堂自然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样无拘无束、自然释放个性的学习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有意思的。
二、童心悟语文,让语文学习有意义
1.累积学习经验,内化学习策略
加涅曾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学习而成为能自我教学的人,或独立的学习者,其原因是他获取了调节自己内部过程的有效策略。”为此,我们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特点,有梯度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法渗透,从而让学生在累积学习经验的同时能有效地将这些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策略。尽管如此,但有些成功经验可迁移性差,要使得这些成功经验内化为学习策略,必须提供内化的条件和环境,提高其认知策略。因此,“智趣语文”的课堂倡导“做中学”,努力将程序性知识、方法论知识与价值性知识三者在学习过程中互通融合,提升学生认知水平。
2.言意法融合,促进言语生长
语言不仅有其“语形”,而且还有“语意”。只有感受了“意”,才能理解“言”,而架起“言意”之间桥梁的则是“法”,唯有“言意法融合”,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生长。为此,“智趣语文”强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其本质就是为促进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为促进学生的言语生长而教。
①在语境中得言。所谓语境,就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语境是文章语言存在的基础,没有语境就不可能有文章语言的存在。文章语言所负载的特定信息,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实现,否则就不能较好地达到表达的目的,或者说根本达不到交流的目的。因此,“智趣语文”课堂一方面强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另一方面借助多形式的语言实践,在“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词汇,夯实“基础性教学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到有用的语文知识,这是一堂语文课的“保底工程”。因为语言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大量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入是学习者学习的蓝本,也是学习过程的起点。没有语言输入,根本谈不上语言学习,从而在浓郁的语言情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形成个性化的语言表达风格。
②在语感中得意。言、意二者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言”能不能够充分地、完整地、真实地表达出心中的那个“意”来。因此,“言能表意而又不尽意”使得言意具有了两重性。尽管言不能尽意,但“言能表意”这是公认的。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首先就应该抓住“言”这个点,据言寻意。依据朱光潜《诗论》的论述:“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情趣是感受来的,起于自我的,可经历而不可描绘的;意象是观照得来的,起于外物的,有形象可描绘的。情趣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意象则起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因此,从情趣和意象入手,正是学生习得语言文字的“得意”之处,从而实现在“得言”中“得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水乳交融。
③在语用中得法。语言学习同化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言语生长是语言的输入(内化)与语言的输出(外现)相结合的过程。而语言输出(言语实践)并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运用和表现,而且也是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中“言语策略”起着关键性作用。而“智趣语文”中的“智”其实是指言语智慧,也就是让学生感悟课文是怎样写的,从而在学习课文语言表达的基础上,提高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归宿。因此,我们“站在言语的立场,用言语习得的思路设计语文课程问题,用言语习得的方法解决语文教学问题”。这样,学生言语习得的“根”就会扎实。
三、童趣润语文,让语文学习有意蕴
智趣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所重建起来的新型课堂教学文化,它是通过教与学的互动所确立起来的“教与学”的价值体系及其行为方式。“智趣语文”不仅要为学生获得言语智慧提供平台,还要为学生获得即时愉悦、幸福提供沃土。因此,智趣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前置,依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是先行后知的行知律”,教师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教学以主问题为导航,以自主互助为学习方式,确保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教学中“心智启迪、和美共生是平等对话的推进器”。教师的介入强调其“方法”必须依据学生学之“滋味”来取舍,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感情、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努力达到师定文化与课程多样性文化、观念文化与行为文化、接受型文化与批判型文化的和谐统一。师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不仅有积极情感的参与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更有让学生感悟通理得法的趣味,从而充分突显兴趣、情趣与理趣的融合,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进而实现“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行的习惯”。只有充满文化张力的课堂才是值得孩子们一辈子念想的课堂。
在这个概念中,“智趣因子”是针对课程内容而言,不同的文体样式,有不同的教学价值和学习目的,因此需要“因文而异”,这是“趣”的载体;“智读、智思、智悟、智述”既是语文学习的方式,也是语文学习的能力,更是语文学习的品质,是“智”的集中体现;“有意思、有意义、有意蕴”这是“智趣”的融合,体现语文的课堂特质。
一、童眼看语文,让语文学习有意思
1.内容选择基于学情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提出“意义学习”的假说。他认为人有自主学习的潜能和倾向,以自主选择的自认为有生活和实践意义的知识经验为内容,以“自我——主动学习”为特征,以毫无外界压力为条件的完全自主的、自由的学习,从而促使学生个性发展。“智趣语文”的学习内容源自学生自身的疑惑和不解,而不是教师一厢情愿地塞给孩子们的,因此学习的内容正是孩子们所需要的。因为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情感、富有个性的生命,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方式,他们有自己的独特的人格特征,他们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他们有选择的权利,也有选择的能力,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能动地设计着自己的未来。
2.学习方式学生喜欢
“智趣语文”在课堂中主要采用“自主互助学习”方式,课堂中既有学生个体自主静思默想的独学,更有四至六人的小组互助交流分享。无论是个体独学还是群体互学,都能“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体现“真学”的六大特点:即自主先学是真学习,课堂展示是真交流,质疑问难是真问题,小组合作是真互助,教师讲授是真需要,当堂反馈是真训练。
这样的学习方式从儿童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的要求出发,注重从兴趣入手,开启儿童智慧学习的大门。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倡导“以情换情”“以趣激趣”“以智启智”“智趣交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我接受”“我模仿”为“我思考”“我发现”。让学生对事物的注意与探索,经由“兴趣”提升到“情趣”“理趣”的执着境界,让探索活动的目标经由“智力”的单一开发,提升到“智能”的综合培育、“智慧”的灵动发展层面,进而通过“智趣”的相伴、相融、相生,使儿童的课堂学习有意思,有效促进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
3.课堂状态生动活泼
“智趣语文”学习进程中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更是全面深入的,孩子们沉浸其间,享受生命的拔节成长。正如钱穆先生把生命分解为身生命和心生命一样,课堂上孩子们心生命是旺盛的,因为始终让孩子们保持那份“孩提时代的脾气”“那一双在田野与草圃间寻找青蛙与蜻蜓的好奇的眼睛”。这样的课堂就是童心课堂,这样的语文就是童心语文。我们尊重儿童的嬉笑怒骂,尊重儿童的好奇之心,尊重儿童的脾气,就是尊重了儿童的天性。这样的课堂自然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样无拘无束、自然释放个性的学习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有意思的。
二、童心悟语文,让语文学习有意义
1.累积学习经验,内化学习策略
加涅曾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学习而成为能自我教学的人,或独立的学习者,其原因是他获取了调节自己内部过程的有效策略。”为此,我们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特点,有梯度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法渗透,从而让学生在累积学习经验的同时能有效地将这些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策略。尽管如此,但有些成功经验可迁移性差,要使得这些成功经验内化为学习策略,必须提供内化的条件和环境,提高其认知策略。因此,“智趣语文”的课堂倡导“做中学”,努力将程序性知识、方法论知识与价值性知识三者在学习过程中互通融合,提升学生认知水平。
2.言意法融合,促进言语生长
语言不仅有其“语形”,而且还有“语意”。只有感受了“意”,才能理解“言”,而架起“言意”之间桥梁的则是“法”,唯有“言意法融合”,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生长。为此,“智趣语文”强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其本质就是为促进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为促进学生的言语生长而教。
①在语境中得言。所谓语境,就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语境是文章语言存在的基础,没有语境就不可能有文章语言的存在。文章语言所负载的特定信息,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实现,否则就不能较好地达到表达的目的,或者说根本达不到交流的目的。因此,“智趣语文”课堂一方面强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另一方面借助多形式的语言实践,在“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词汇,夯实“基础性教学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到有用的语文知识,这是一堂语文课的“保底工程”。因为语言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大量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入是学习者学习的蓝本,也是学习过程的起点。没有语言输入,根本谈不上语言学习,从而在浓郁的语言情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形成个性化的语言表达风格。
②在语感中得意。言、意二者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言”能不能够充分地、完整地、真实地表达出心中的那个“意”来。因此,“言能表意而又不尽意”使得言意具有了两重性。尽管言不能尽意,但“言能表意”这是公认的。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首先就应该抓住“言”这个点,据言寻意。依据朱光潜《诗论》的论述:“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情趣是感受来的,起于自我的,可经历而不可描绘的;意象是观照得来的,起于外物的,有形象可描绘的。情趣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意象则起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因此,从情趣和意象入手,正是学生习得语言文字的“得意”之处,从而实现在“得言”中“得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水乳交融。
③在语用中得法。语言学习同化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言语生长是语言的输入(内化)与语言的输出(外现)相结合的过程。而语言输出(言语实践)并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运用和表现,而且也是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中“言语策略”起着关键性作用。而“智趣语文”中的“智”其实是指言语智慧,也就是让学生感悟课文是怎样写的,从而在学习课文语言表达的基础上,提高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归宿。因此,我们“站在言语的立场,用言语习得的思路设计语文课程问题,用言语习得的方法解决语文教学问题”。这样,学生言语习得的“根”就会扎实。
三、童趣润语文,让语文学习有意蕴
智趣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所重建起来的新型课堂教学文化,它是通过教与学的互动所确立起来的“教与学”的价值体系及其行为方式。“智趣语文”不仅要为学生获得言语智慧提供平台,还要为学生获得即时愉悦、幸福提供沃土。因此,智趣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前置,依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是先行后知的行知律”,教师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教学以主问题为导航,以自主互助为学习方式,确保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教学中“心智启迪、和美共生是平等对话的推进器”。教师的介入强调其“方法”必须依据学生学之“滋味”来取舍,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感情、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努力达到师定文化与课程多样性文化、观念文化与行为文化、接受型文化与批判型文化的和谐统一。师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不仅有积极情感的参与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更有让学生感悟通理得法的趣味,从而充分突显兴趣、情趣与理趣的融合,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进而实现“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行的习惯”。只有充满文化张力的课堂才是值得孩子们一辈子念想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