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3年4月,在汉诺威召开的全球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德国“工业4.0”公布了研究成果,其目的是掀起新一轮制造技术的革命性创新与突破。2015年5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主要目的是通过特殊政策和制度优势,使中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借鉴德国“工业4.0”,中国应积极迎接挑战、加强国际交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中国制造2025”实施细则和配套计划制定、强化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智能;互联网+;制造强国
2013年4月,全球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德国的汉诺威召开,会上,德国发布“工业4.0”,以提高德国工业竞争力为主要目的。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突出创新驱动,打造中国品牌,形成中国创造,推出中国质量。有人称这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是中国建设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
一、德国“工业4.0”
“工业4.0”由德国率先提出,是德国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工业4.0”是指实体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融合的时代,将形成一种高度灵活、个性化、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新生产模式。其主要内容概括为“一个核心”、“两重战略”、“三大集成”、“四大主题”和“八项举措”。
“智能+网络化”是德国“工业4.0”的核心,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智能制造”包含生产、产品、装备、服务和管理智能化五个方面。基于虚拟-实体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工业4.0”通过采用双重战略来增强德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即“领先的供应商战略”和“领先的市场战略”。起支撑作用的三大集成分别是:①关注产品的生产过程,在智能工厂内建成生产的纵向集成;②信息共享以实现工程数字化集成;③关注全社会价值网络的实现,达成德国制造业的横向集成。四大主题是:职能生产、智能工厂、智能物流、智能服务。
德国“工业4.0”采取的八项举措是:①实现技术标准化和开放标准的参考体系;②建立模型来管理复杂的系统;③提供一套综合的工业宽带基础设施;④建立安全保障机制;⑤创新工作的组织和设计方式;⑥注重培训和持续的职业发展;⑦健全规章制度;⑧提升资源效率。
二、“中国制造2025”
制造业长期以来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推动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国制造”历经长期的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对我国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制造业却呈现“大而不强”的状况,问题主要集中在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品牌质量、信息化水平等方面。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我国制造业要迎难而上,主动探寻转型升级之路。2015年,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这也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词。
2016年12月7日,世界首届智能制造合作发展高峰论坛在南京举行。会上,德国电工委员会(DKE)主席罗兰德·本特说,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要点,强调建立一个制造创新中心,加强行业效率,提升制造业智能化和智能制造的水平,包括最新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等等,这些重点,其实与德国的工业4.0的项目有很多的共通之处,所以两国之间在相关的规划之下,可以有更多的合作。
三、借鉴与启示
通过对德国“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内容介绍,不难发现,如果简单地认为“中国制造2025”就是中国版的“工业4.0”似有牵强。但德国作为世界先进制造强国,其对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工业4.0”对中国制造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启示。
(一)积极迎接挑战,加强国际交流
当前,德国在初步克服了欧债危机的困境后,面对美国以及新兴经济体的挑战,毅然提出“工业4.0”战略。这种直面困境的态度尤其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中国制造业发展总体处于跟进水平,应加强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交流合作,共建中德制造园区、中美制造园区等,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与国外先进制造企业合作。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一方面,落后与先进并存、传统与现代共生,我国应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推进智能制造,提质增效,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另一方面,可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中与我国产业实际情况相符合,又具有前瞻性、符合市场规律和技术发展趋势的政策措施,突破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如设计研发、品牌营销等环节。
(三)制定配套计划,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相比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具体性、可操作性不足。因此,中国有必要针对所提出的目标、原则、任务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和行动方案,并加快制定相关领域的配套计划,保证这些目标任务的落地实现。另外,中国制造只有和“互联网+”深度融合才有前景,才会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应积极在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投入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企业物联网与互联网连接,推动重要资源的互动共享。
参考文献:
[1]贺正楚,潘红玉.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103-110.
[2]田馨.“中國制造2025”重大战略的新形势与现实路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7,(03):57-60.
[3]袁涛,郭蓓.罗兰德·本特.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有很多共通之处[EB/OL].
作者简介:
鲁纯(1994—),女,汉族,湖北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财经商贸方向)。
关键词:“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智能;互联网+;制造强国
2013年4月,全球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德国的汉诺威召开,会上,德国发布“工业4.0”,以提高德国工业竞争力为主要目的。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突出创新驱动,打造中国品牌,形成中国创造,推出中国质量。有人称这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是中国建设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
一、德国“工业4.0”
“工业4.0”由德国率先提出,是德国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工业4.0”是指实体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融合的时代,将形成一种高度灵活、个性化、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新生产模式。其主要内容概括为“一个核心”、“两重战略”、“三大集成”、“四大主题”和“八项举措”。
“智能+网络化”是德国“工业4.0”的核心,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智能制造”包含生产、产品、装备、服务和管理智能化五个方面。基于虚拟-实体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工业4.0”通过采用双重战略来增强德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即“领先的供应商战略”和“领先的市场战略”。起支撑作用的三大集成分别是:①关注产品的生产过程,在智能工厂内建成生产的纵向集成;②信息共享以实现工程数字化集成;③关注全社会价值网络的实现,达成德国制造业的横向集成。四大主题是:职能生产、智能工厂、智能物流、智能服务。
德国“工业4.0”采取的八项举措是:①实现技术标准化和开放标准的参考体系;②建立模型来管理复杂的系统;③提供一套综合的工业宽带基础设施;④建立安全保障机制;⑤创新工作的组织和设计方式;⑥注重培训和持续的职业发展;⑦健全规章制度;⑧提升资源效率。
二、“中国制造2025”
制造业长期以来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推动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国制造”历经长期的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对我国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制造业却呈现“大而不强”的状况,问题主要集中在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品牌质量、信息化水平等方面。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我国制造业要迎难而上,主动探寻转型升级之路。2015年,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这也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词。
2016年12月7日,世界首届智能制造合作发展高峰论坛在南京举行。会上,德国电工委员会(DKE)主席罗兰德·本特说,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要点,强调建立一个制造创新中心,加强行业效率,提升制造业智能化和智能制造的水平,包括最新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等等,这些重点,其实与德国的工业4.0的项目有很多的共通之处,所以两国之间在相关的规划之下,可以有更多的合作。
三、借鉴与启示
通过对德国“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内容介绍,不难发现,如果简单地认为“中国制造2025”就是中国版的“工业4.0”似有牵强。但德国作为世界先进制造强国,其对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工业4.0”对中国制造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启示。
(一)积极迎接挑战,加强国际交流
当前,德国在初步克服了欧债危机的困境后,面对美国以及新兴经济体的挑战,毅然提出“工业4.0”战略。这种直面困境的态度尤其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中国制造业发展总体处于跟进水平,应加强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交流合作,共建中德制造园区、中美制造园区等,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与国外先进制造企业合作。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一方面,落后与先进并存、传统与现代共生,我国应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推进智能制造,提质增效,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另一方面,可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中与我国产业实际情况相符合,又具有前瞻性、符合市场规律和技术发展趋势的政策措施,突破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如设计研发、品牌营销等环节。
(三)制定配套计划,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相比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具体性、可操作性不足。因此,中国有必要针对所提出的目标、原则、任务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和行动方案,并加快制定相关领域的配套计划,保证这些目标任务的落地实现。另外,中国制造只有和“互联网+”深度融合才有前景,才会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应积极在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投入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企业物联网与互联网连接,推动重要资源的互动共享。
参考文献:
[1]贺正楚,潘红玉.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103-110.
[2]田馨.“中國制造2025”重大战略的新形势与现实路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7,(03):57-60.
[3]袁涛,郭蓓.罗兰德·本特.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有很多共通之处[EB/OL].
作者简介:
鲁纯(1994—),女,汉族,湖北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财经商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