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新时代的语文老师,一定要更新观念,努力适应新时期的发展。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而应在实践的土壤里播种、耕耘、收获。只有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双向良性互动关系,中国教育的百花园里才会变得争奇斗艳,多彩多姿。
现代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的教学观念不断更新,现代教育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围绕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学过程不再是简单的给予和接受。《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源于社会性互动,“没有互动就没有教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师生主体间的互动。师生互动的基本含义是,师生双方在一定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所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心理相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是师生双方以平等对话为基础,以认知互动、情感互动、价值互动和行为互动为内容,以谋求共同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性互动。基于这样的理念和认识“师生互动”成为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因此促进良好师生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1. 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和学的双向运动。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应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条件,通过启发、引导、讲解、示范、督促、评价等等手段,使学生知道“应该学”和“怎么学”,使学生从愿意学、喜欢学到离开了教师也能学,这就是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教师要因势利导,给学生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结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相互议论如能和教师释疑和谐运转,则学生不仅能学得深刻,而且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主动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违反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规律,“教”只能为学生的“学”服务。
2. 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
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能起源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加里培林也认为,儿童在早期的学习中,智能技能的形成是外部操作转化成大脑内容的内化操作的结果。这充分说明了操作对于儿童发展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在语文学习中,光凭教师的分析、讲解,学生难于提高自身的学习技能。只有通过平时的训练,经常性地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才有利于学生学习技能的提高。
3. 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由于对本科教材的钻研和领悟不断深化,因而能在教学艺术上更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进行新旧知识间的“迁移”思维,更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学生在阅读、思索、领悟教材的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发现和提出许多教师尚未思考到的疑难问题,要求教师解答,这对教师有很大的启迪作用,能促进教师对教材、教法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像这样教师启发学生、学生触发教师,不断循环往复,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双向提高”和“双向交流”的势态。教师通过“教”来促进自己进一步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让“学”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增长教学能力。
课堂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良好师生互动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践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1、形式单调,多师生间互动,少生生间互动
目前课堂教学中,大家普遍采用的是教师个体与学生集体、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学生群体与个体、学生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严重缺乏。据有关调查发现,在87%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间的交往互动所占的时间仅为13. 5%。而事实上,许多国外专家正把生生互动当作教学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2、内容偏颇,多认知互动,少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
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活动,其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把师生互动的内容分为认知互动、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三种,包括认知方式的相互影响,情感、价值观的相互交流,行为方式的相互借鉴等等。由于现代课堂教学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把情感态度的形成等目标视为促进认知的辅助性目标,因而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舍不得花时间与学生交换情感,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态度、情感、学习方式,借鉴和研究彼此的长处。因此,课堂互动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发生和解决过程上,而缺乏心灵的相互碰撞,感情的相互交融,行为的相互帮助和借鉴等。
3、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
目前课堂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没有深层次的探究,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教学像一条潺潺溪流单线条行进,而没有大海似的潮起潮落,波浪翻滚。这对学生深入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不利的。
4、互动作用失衡,多“控制——服从”的单向型互动,少交互平行的成员型互动
在现代学生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大多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服从”影响,教师常常成为唯一的信息源指向学生,在互动作用中占据了强势地位,而学生处于弱势地位。实际上,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交往双方的活动应是交互性的,而非对立性的,教师应成为普通一员参与互动,与学生形成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而不应该成为“控制——服从”的单向型互动关系。
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在课改的大好形势下,一定要更新观念,努力适应新时期的发展。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而应在实践的土壤里播种、耕耘、收获。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才能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耐着性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只有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双向良性互动关系,中国教育的百花园里才会变得争奇斗艳,多彩多姿。
现代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的教学观念不断更新,现代教育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围绕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学过程不再是简单的给予和接受。《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源于社会性互动,“没有互动就没有教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师生主体间的互动。师生互动的基本含义是,师生双方在一定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所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心理相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是师生双方以平等对话为基础,以认知互动、情感互动、价值互动和行为互动为内容,以谋求共同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性互动。基于这样的理念和认识“师生互动”成为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因此促进良好师生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1. 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和学的双向运动。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应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条件,通过启发、引导、讲解、示范、督促、评价等等手段,使学生知道“应该学”和“怎么学”,使学生从愿意学、喜欢学到离开了教师也能学,这就是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教师要因势利导,给学生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结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相互议论如能和教师释疑和谐运转,则学生不仅能学得深刻,而且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主动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违反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规律,“教”只能为学生的“学”服务。
2. 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
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能起源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加里培林也认为,儿童在早期的学习中,智能技能的形成是外部操作转化成大脑内容的内化操作的结果。这充分说明了操作对于儿童发展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在语文学习中,光凭教师的分析、讲解,学生难于提高自身的学习技能。只有通过平时的训练,经常性地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才有利于学生学习技能的提高。
3. 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由于对本科教材的钻研和领悟不断深化,因而能在教学艺术上更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进行新旧知识间的“迁移”思维,更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学生在阅读、思索、领悟教材的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发现和提出许多教师尚未思考到的疑难问题,要求教师解答,这对教师有很大的启迪作用,能促进教师对教材、教法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像这样教师启发学生、学生触发教师,不断循环往复,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双向提高”和“双向交流”的势态。教师通过“教”来促进自己进一步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让“学”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增长教学能力。
课堂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良好师生互动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践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1、形式单调,多师生间互动,少生生间互动
目前课堂教学中,大家普遍采用的是教师个体与学生集体、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学生群体与个体、学生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严重缺乏。据有关调查发现,在87%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间的交往互动所占的时间仅为13. 5%。而事实上,许多国外专家正把生生互动当作教学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2、内容偏颇,多认知互动,少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
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活动,其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把师生互动的内容分为认知互动、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三种,包括认知方式的相互影响,情感、价值观的相互交流,行为方式的相互借鉴等等。由于现代课堂教学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把情感态度的形成等目标视为促进认知的辅助性目标,因而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舍不得花时间与学生交换情感,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态度、情感、学习方式,借鉴和研究彼此的长处。因此,课堂互动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发生和解决过程上,而缺乏心灵的相互碰撞,感情的相互交融,行为的相互帮助和借鉴等。
3、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
目前课堂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没有深层次的探究,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教学像一条潺潺溪流单线条行进,而没有大海似的潮起潮落,波浪翻滚。这对学生深入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不利的。
4、互动作用失衡,多“控制——服从”的单向型互动,少交互平行的成员型互动
在现代学生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大多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服从”影响,教师常常成为唯一的信息源指向学生,在互动作用中占据了强势地位,而学生处于弱势地位。实际上,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交往双方的活动应是交互性的,而非对立性的,教师应成为普通一员参与互动,与学生形成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而不应该成为“控制——服从”的单向型互动关系。
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在课改的大好形势下,一定要更新观念,努力适应新时期的发展。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而应在实践的土壤里播种、耕耘、收获。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才能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耐着性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只有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双向良性互动关系,中国教育的百花园里才会变得争奇斗艳,多彩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