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实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从2006年启动到现在,已经过去了8个年头。8年时间,在全国各地得到了积极响应,在实践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想了解它并付诸实践。
然而任何一项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并不是说你把从人家那儿打包回来的“经书”粘贴一下,我们的改革就会成功。面对人家的新东西,首先,我们应该学会“拿来主义”,开动脑筋,放出眼量,自己来拿;占有、挑选、辨别。绝不能撇开实际情况死板硬套、亦步亦趋。作为一名语文教研员,下面我就我县“语文主题学习”的开展谈谈看法,以抛砖引玉。
二、“语文主题学习”的四结合
(一)“语文主题学习”与构建“书香校园”结合。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我们县委、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打造“书香米脂”的宏伟目标;我校喊出了要构建“书香校园”的口号,倡导广泛开展“海量阅读”活动,成立读书协会、诗社、文学社、朗诵协会、演讲协会等社团。这一切,都为“语文主题学习”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就是“阅读”。“语文主题学习”要与构建“书香校园”结合,二者要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二)“语文主题学习”与语文阅读课本、古诗词背诵课本结合。
我们从一年级至九年级的每册语文课本都配有1本课外阅读书和1本古诗词背诵书。这些配套课本里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章(丛书里的文章都是从网上下载的),与丛书里的文章可谓有天壤之别。但可惜的是对于这些经典文章,一些老师懒得布置,学生更懒得看,一些学生是书一到手就扔了。我建议“语文主题学习”要与语文课外阅读课本、古诗词背诵课本结合起来。可以在丛书里选部分文章,在课外阅读课本和古诗词课本里选一部分,在自己学校的学生习作里也选一部分重新进行整合、编写。这样做可谓一举三得,既学习了丛书里的文章,又学习了补充教材里的文章,丛书里还有自己学校学生的文章,这极大地调动了学校所有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积极性。
(三)“语文主题学习”与字词教学结合。
通过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可以认识、掌握和使用大量课本上没有的字词。前一段时候,中央台“汉字听写大会”考了一个“彧”字,在场的成人正确书写率只有1.2%。这个字我只在《三国演义》里见过,里面有一个叫做“荀彧”的人,是曹操帐下首席谋臣,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如果没有看过《三国演义》,恐怕就不认识这个字。大量阅读,可以学习生字生词、积累材料、开阔视野、增强语感。学生由于时间有限,加之其他原因,不可能行万里路,但可以读万卷书,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行思维交流。
(四)“语文主题学习”与讲故事和写作结合。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每次都将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母亲听。在复述故事的过程中,多数人会不断“添油加醋”,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这激发了人的说话欲望,锻炼了说话能力,丰富了想象力,严密了思维逻辑。“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因为“讲故事”,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们在开展“语文主题学习”的同时,要与讲故事结合起来。每读完一篇文章,就应该让他讲一讲,可以给同学讲,也可以给亲人讲,还可以比赛看谁讲得好。这样一路讲下去,文章才算学到家,比老师讲三天都强。
“语文主题学习”不仅要和讲故事结合,还要和写作结合。每读完一篇文章或读完一个主题单元时,教师应布置学生进行片段仿写或整篇仿写(以片段仿写为主)。高尔基说过,对初学写作者来说,不在读书中模仿写些什么,就很难有创造。可见仿写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正开始学习写作,如果我们不给他们一个拐杖,他们就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就会对写作产生厌恶感。如学完《荷花》一课,可以让学生仿写: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玫瑰花,穿着红色的裙子,风一吹,我就跳起舞来,我的裙子也随风舞动。不光是我一朵,一片的玫瑰花都在跳舞。风停了,我停止了跳舞,小草在地上欢呼:“跳得真好。”小鸟在天空中唱:“玫瑰,玫瑰,真美丽!”这样,既体现了“语文主题学习”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仿写训练,又进一步复习和掌握了所学知识,并把这种写作手法运用到了实践中,这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三、走出“语文主题学习”的三个误区
(一)走出把“语文主题学习”当做课外阅读的误区。
“语文哪,你可千万别上语文老师的当,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些东西没用。”这是一位考上大学的优秀生在给复读的好伙伴介绍学习经验时说的一句话,相信语文老师都有些哭笑不得,但无奈之余,我们是否该好好思索呢?我在上初中时,班里有一名女生经常不上语文课,嫌老师讲得太麻烦,常常拿着小说、杂志躲到体育场的树荫下阅读。每次测试下来,她的成绩总是班里的前几名,导致老师没办法批评她,由此,阅读的作用可见一斑。
语文老师也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但真正有几个读的呢?要把原来的课外阅读放到课内读(或者是课内外结合),通过课内阅读、课内学习学习语文。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课外,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课内应该打好基本功,具备能够为未来的职业奠基的基本素养。语文课上,并非是教师在“教”语文,而是学生在“学”阅读,教师要把本属于学生的自由阅读权重新还给他们。
我县北街小学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已启动,经过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语文主题学习”实际上是回归到两千多年前老祖宗的教育思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原来学语文就是让学生快乐地阅读,并没有那么复杂,假以时日,一定会水到渠成,厚积薄发。
(二)走出把“语文主题学习”只当作一次活动的误区。
开展“语文主题学习”,一定要扎扎实实、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干任何事情都不会一蹴而就的,更何况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走弯路,出现某种“倒退”,时不时还能听到看客们的唏嘘声。更要坚定信心,摒除杂念地走下去,懂得“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尤为弃井也”的道理。决不能把“语文主题学习”简单化,赶时髦、走过场,搭一個戏台,搞一次彩排,待活动一结束,便把所有资料束之高阁,再也无人问津。最后是劳民伤财,鲜有实效。
(三)走出盲目购买“丛书”的误区。
要走出无计划,盲目购买“丛书”的误区。某些学校只是把花大价钱买来的丛书当做应付检查、装点门面的摆设而已。当时都是一头心热,一窝蜂地按照别人推荐的或是其他学校购买的书目买,根本没有考虑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更不用说与当地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地方教材相结合。我们在购买“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时,应该动动脑、动动手,选编一些本校或本县的优秀学生习作,选编一些地方民俗文化(如陕北民歌、陕北说书、陕北秧歌等)。这样,既开展了“语文主题学习”,又继承了传统文化,可谓一举两得。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只有改革,语文教学才能走出死胡同。无论如何,我们已走在回归国语的路上,大家一路忙碌着、快乐着、收获着。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从2006年启动到现在,已经过去了8个年头。8年时间,在全国各地得到了积极响应,在实践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想了解它并付诸实践。
然而任何一项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并不是说你把从人家那儿打包回来的“经书”粘贴一下,我们的改革就会成功。面对人家的新东西,首先,我们应该学会“拿来主义”,开动脑筋,放出眼量,自己来拿;占有、挑选、辨别。绝不能撇开实际情况死板硬套、亦步亦趋。作为一名语文教研员,下面我就我县“语文主题学习”的开展谈谈看法,以抛砖引玉。
二、“语文主题学习”的四结合
(一)“语文主题学习”与构建“书香校园”结合。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我们县委、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打造“书香米脂”的宏伟目标;我校喊出了要构建“书香校园”的口号,倡导广泛开展“海量阅读”活动,成立读书协会、诗社、文学社、朗诵协会、演讲协会等社团。这一切,都为“语文主题学习”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就是“阅读”。“语文主题学习”要与构建“书香校园”结合,二者要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二)“语文主题学习”与语文阅读课本、古诗词背诵课本结合。
我们从一年级至九年级的每册语文课本都配有1本课外阅读书和1本古诗词背诵书。这些配套课本里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章(丛书里的文章都是从网上下载的),与丛书里的文章可谓有天壤之别。但可惜的是对于这些经典文章,一些老师懒得布置,学生更懒得看,一些学生是书一到手就扔了。我建议“语文主题学习”要与语文课外阅读课本、古诗词背诵课本结合起来。可以在丛书里选部分文章,在课外阅读课本和古诗词课本里选一部分,在自己学校的学生习作里也选一部分重新进行整合、编写。这样做可谓一举三得,既学习了丛书里的文章,又学习了补充教材里的文章,丛书里还有自己学校学生的文章,这极大地调动了学校所有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积极性。
(三)“语文主题学习”与字词教学结合。
通过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可以认识、掌握和使用大量课本上没有的字词。前一段时候,中央台“汉字听写大会”考了一个“彧”字,在场的成人正确书写率只有1.2%。这个字我只在《三国演义》里见过,里面有一个叫做“荀彧”的人,是曹操帐下首席谋臣,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如果没有看过《三国演义》,恐怕就不认识这个字。大量阅读,可以学习生字生词、积累材料、开阔视野、增强语感。学生由于时间有限,加之其他原因,不可能行万里路,但可以读万卷书,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行思维交流。
(四)“语文主题学习”与讲故事和写作结合。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每次都将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母亲听。在复述故事的过程中,多数人会不断“添油加醋”,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这激发了人的说话欲望,锻炼了说话能力,丰富了想象力,严密了思维逻辑。“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因为“讲故事”,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们在开展“语文主题学习”的同时,要与讲故事结合起来。每读完一篇文章,就应该让他讲一讲,可以给同学讲,也可以给亲人讲,还可以比赛看谁讲得好。这样一路讲下去,文章才算学到家,比老师讲三天都强。
“语文主题学习”不仅要和讲故事结合,还要和写作结合。每读完一篇文章或读完一个主题单元时,教师应布置学生进行片段仿写或整篇仿写(以片段仿写为主)。高尔基说过,对初学写作者来说,不在读书中模仿写些什么,就很难有创造。可见仿写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正开始学习写作,如果我们不给他们一个拐杖,他们就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就会对写作产生厌恶感。如学完《荷花》一课,可以让学生仿写: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玫瑰花,穿着红色的裙子,风一吹,我就跳起舞来,我的裙子也随风舞动。不光是我一朵,一片的玫瑰花都在跳舞。风停了,我停止了跳舞,小草在地上欢呼:“跳得真好。”小鸟在天空中唱:“玫瑰,玫瑰,真美丽!”这样,既体现了“语文主题学习”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仿写训练,又进一步复习和掌握了所学知识,并把这种写作手法运用到了实践中,这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三、走出“语文主题学习”的三个误区
(一)走出把“语文主题学习”当做课外阅读的误区。
“语文哪,你可千万别上语文老师的当,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些东西没用。”这是一位考上大学的优秀生在给复读的好伙伴介绍学习经验时说的一句话,相信语文老师都有些哭笑不得,但无奈之余,我们是否该好好思索呢?我在上初中时,班里有一名女生经常不上语文课,嫌老师讲得太麻烦,常常拿着小说、杂志躲到体育场的树荫下阅读。每次测试下来,她的成绩总是班里的前几名,导致老师没办法批评她,由此,阅读的作用可见一斑。
语文老师也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但真正有几个读的呢?要把原来的课外阅读放到课内读(或者是课内外结合),通过课内阅读、课内学习学习语文。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课外,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课内应该打好基本功,具备能够为未来的职业奠基的基本素养。语文课上,并非是教师在“教”语文,而是学生在“学”阅读,教师要把本属于学生的自由阅读权重新还给他们。
我县北街小学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已启动,经过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语文主题学习”实际上是回归到两千多年前老祖宗的教育思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原来学语文就是让学生快乐地阅读,并没有那么复杂,假以时日,一定会水到渠成,厚积薄发。
(二)走出把“语文主题学习”只当作一次活动的误区。
开展“语文主题学习”,一定要扎扎实实、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干任何事情都不会一蹴而就的,更何况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走弯路,出现某种“倒退”,时不时还能听到看客们的唏嘘声。更要坚定信心,摒除杂念地走下去,懂得“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尤为弃井也”的道理。决不能把“语文主题学习”简单化,赶时髦、走过场,搭一個戏台,搞一次彩排,待活动一结束,便把所有资料束之高阁,再也无人问津。最后是劳民伤财,鲜有实效。
(三)走出盲目购买“丛书”的误区。
要走出无计划,盲目购买“丛书”的误区。某些学校只是把花大价钱买来的丛书当做应付检查、装点门面的摆设而已。当时都是一头心热,一窝蜂地按照别人推荐的或是其他学校购买的书目买,根本没有考虑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更不用说与当地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地方教材相结合。我们在购买“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时,应该动动脑、动动手,选编一些本校或本县的优秀学生习作,选编一些地方民俗文化(如陕北民歌、陕北说书、陕北秧歌等)。这样,既开展了“语文主题学习”,又继承了传统文化,可谓一举两得。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只有改革,语文教学才能走出死胡同。无论如何,我们已走在回归国语的路上,大家一路忙碌着、快乐着、收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