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国家提出领导干部要有改革、创新和担当精神。那么作为学校应该是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大力倡导创新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而成为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更有助于中职学生专业技能的设计与制作。下面谈谈体育教学中实施创造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认识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和创新的内部动力,每个人只有对学习的内容和探索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具有一定的热情,并注意力集中时,才能调动起自己的创新思维。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是认识兴趣,或叫求知欲。人只有对学习和创新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会把学习和创新作为一种内驱力,才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所感兴趣的问题。这是培养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和对所学专业技能产生兴趣的前提条件。
体育教学中应开展创造教育。学生的兴趣、求知欲都是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要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产生求知欲,不能靠干巴巴的说教,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发展水平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开而弗牵”。要启发学生的思考,从中给予指点、引导,不要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放手让他们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以开辟学生智力发展的广阔天地,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
例如,在弯道跑教学中,我没有采用原有的先示范讲解,再练习的形式,而是让每一位学生先体验弯道跑与直线跑的不同姿势和感受,通过鲜明对比,揭示其异,探索其间之联系和规律,并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让他们谈感受。学生们有的说:“弯道跑身体要向里倾斜,否则就跑到外道上去了。”有的说:“右臂要比左臂摆动的幅度要大。”……针对谈论,引导学生归纳出了弯道跑的要领。这样,在热烈的探理求知气氛中,学生们满足了求知欲。“教”与“学”和谐自然融为一体。当教师把学生的兴趣唤起之后,学生便会被兴趣所引,突破教材约束,走向课外广阔天地,涉猎更广博的知识。
二、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仅满足学生的“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对学生不只是传授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在练习中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变“教”为“导”。要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特见解的思考能力。比如,有些体育项目中的动作,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或是以前学过的,教师就不要多讲,让学生之间通过相互研究讨论和帮助完成动作,教师不要过多的参与,只要“旁敲侧击”。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巧设提问,诱发想象,师生共讨论解决。在学生学习一些难度较大的教材时,先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景之中,激其情、引其疑,教师要创设能诱发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情景,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吸取,并饶有兴趣的探求未知世界。教师通过讲解提示、重点示范、启发质疑,让学生自己去多练,主动探索,给他们适度的练习“自主权”,给学生以自由想象与练习的时间和空间。马克思曾说:“自由是创造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广阔的天地,为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
学习中,教师给予点拨启迪与纠正错误,让学生展开思考,分析产出错误的原因,自己提出改正错误的方法。让学生想中练、练中想,学贵自得,激发创新,发展创新。教师要对学生激情、激志、激思、激智。教师实际上是学生思路的导游者,教学实践很好的说明了这样的情景;如果教学能够做到既有理智的增益,也有情趣、道德的熏陶,又有艺术的感染,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美的感染和熏陶,让学习的心灵和情感都有得到升华,那么,这样的教学就一定能很好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创新能力。教师应千方百计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大道上起引路、搭桥、开窍、点拨、评讲的作用。只有这样才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三、积极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那种教学中不讲民主,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课堂上,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师范你练习。学生跟着教师“教学指挥棒”转,指东向东,指西向西;即使讲点民主,引导学生思索,那也是顺着教师设计的“条条”、“框框”去想去练;教学中奉行灌输原理,学生成为灌注知识的“大口袋”。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不但无创新能力而言,就连学生原始的创新欲望也终被扼杀。这种氛围必然压抑学生的理智、思维发展,使其不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思想僵化、创新精神萎缩,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培训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前提就是教师须有创造性的工作,自觉优化教学环境,积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信任、热爱、理解、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好奇激动,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创新火花才会迸发。
要淡化教师的表演,强化学生的表现。中职学生具有强烈的表现欲,这是他们情感冲动的表现,是一种促使其走向成功的自我激励机制。学生在这种机制的激励下,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得到心理满足,获取自信和力量,努力去追求新的成功。
四、培养鲜明的个性特征
传统教育的弊病是过分强调整齐划一,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事实上一个人的个性与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提供学生个性化得以自由发展的舞台,是开发学生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个性特长的培养,主要得益于课堂教学。在体育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交流、展示、提高的机会,切忌课堂教学的“一刀切”、“齐步走”。比如,在“背越式跳高”的教学中,根据学生掌握技术的不同水平,分为A、B、C三组,然后边练习边测试,水平提高者可升一个高度,即使是C组的学生,经过教师指导和自己努力,技术水平提高幅度大的也可以越级到A组,A组优秀学生可做小老师到C组辅导。对他们来讲,不仅要动作正确漂亮,还要有较强的指导能力。这样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区别对待,增强竞争意识,每人都有努力的目标,使学生在现有水平上,都有所发展,且能够向充分发展的方向迈进,使学生的一般发展与差别发展相合。面向全体学生使具有不同体育基础的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让每一学生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领略到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做到人人有进步,个个有提高。
这种把激发学生兴趣和他们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的个性及创新能力有机统一起来的教学形式,为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起了重要作用,通过这种体育教学方法也能激发中职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
一、激发认识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和创新的内部动力,每个人只有对学习的内容和探索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具有一定的热情,并注意力集中时,才能调动起自己的创新思维。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是认识兴趣,或叫求知欲。人只有对学习和创新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会把学习和创新作为一种内驱力,才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所感兴趣的问题。这是培养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和对所学专业技能产生兴趣的前提条件。
体育教学中应开展创造教育。学生的兴趣、求知欲都是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要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产生求知欲,不能靠干巴巴的说教,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发展水平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开而弗牵”。要启发学生的思考,从中给予指点、引导,不要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放手让他们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以开辟学生智力发展的广阔天地,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
例如,在弯道跑教学中,我没有采用原有的先示范讲解,再练习的形式,而是让每一位学生先体验弯道跑与直线跑的不同姿势和感受,通过鲜明对比,揭示其异,探索其间之联系和规律,并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让他们谈感受。学生们有的说:“弯道跑身体要向里倾斜,否则就跑到外道上去了。”有的说:“右臂要比左臂摆动的幅度要大。”……针对谈论,引导学生归纳出了弯道跑的要领。这样,在热烈的探理求知气氛中,学生们满足了求知欲。“教”与“学”和谐自然融为一体。当教师把学生的兴趣唤起之后,学生便会被兴趣所引,突破教材约束,走向课外广阔天地,涉猎更广博的知识。
二、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仅满足学生的“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对学生不只是传授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在练习中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变“教”为“导”。要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特见解的思考能力。比如,有些体育项目中的动作,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或是以前学过的,教师就不要多讲,让学生之间通过相互研究讨论和帮助完成动作,教师不要过多的参与,只要“旁敲侧击”。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巧设提问,诱发想象,师生共讨论解决。在学生学习一些难度较大的教材时,先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景之中,激其情、引其疑,教师要创设能诱发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情景,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吸取,并饶有兴趣的探求未知世界。教师通过讲解提示、重点示范、启发质疑,让学生自己去多练,主动探索,给他们适度的练习“自主权”,给学生以自由想象与练习的时间和空间。马克思曾说:“自由是创造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广阔的天地,为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
学习中,教师给予点拨启迪与纠正错误,让学生展开思考,分析产出错误的原因,自己提出改正错误的方法。让学生想中练、练中想,学贵自得,激发创新,发展创新。教师要对学生激情、激志、激思、激智。教师实际上是学生思路的导游者,教学实践很好的说明了这样的情景;如果教学能够做到既有理智的增益,也有情趣、道德的熏陶,又有艺术的感染,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美的感染和熏陶,让学习的心灵和情感都有得到升华,那么,这样的教学就一定能很好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创新能力。教师应千方百计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大道上起引路、搭桥、开窍、点拨、评讲的作用。只有这样才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三、积极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那种教学中不讲民主,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课堂上,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师范你练习。学生跟着教师“教学指挥棒”转,指东向东,指西向西;即使讲点民主,引导学生思索,那也是顺着教师设计的“条条”、“框框”去想去练;教学中奉行灌输原理,学生成为灌注知识的“大口袋”。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不但无创新能力而言,就连学生原始的创新欲望也终被扼杀。这种氛围必然压抑学生的理智、思维发展,使其不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思想僵化、创新精神萎缩,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培训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前提就是教师须有创造性的工作,自觉优化教学环境,积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信任、热爱、理解、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好奇激动,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创新火花才会迸发。
要淡化教师的表演,强化学生的表现。中职学生具有强烈的表现欲,这是他们情感冲动的表现,是一种促使其走向成功的自我激励机制。学生在这种机制的激励下,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得到心理满足,获取自信和力量,努力去追求新的成功。
四、培养鲜明的个性特征
传统教育的弊病是过分强调整齐划一,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事实上一个人的个性与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提供学生个性化得以自由发展的舞台,是开发学生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个性特长的培养,主要得益于课堂教学。在体育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交流、展示、提高的机会,切忌课堂教学的“一刀切”、“齐步走”。比如,在“背越式跳高”的教学中,根据学生掌握技术的不同水平,分为A、B、C三组,然后边练习边测试,水平提高者可升一个高度,即使是C组的学生,经过教师指导和自己努力,技术水平提高幅度大的也可以越级到A组,A组优秀学生可做小老师到C组辅导。对他们来讲,不仅要动作正确漂亮,还要有较强的指导能力。这样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区别对待,增强竞争意识,每人都有努力的目标,使学生在现有水平上,都有所发展,且能够向充分发展的方向迈进,使学生的一般发展与差别发展相合。面向全体学生使具有不同体育基础的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让每一学生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领略到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做到人人有进步,个个有提高。
这种把激发学生兴趣和他们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的个性及创新能力有机统一起来的教学形式,为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起了重要作用,通过这种体育教学方法也能激发中职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