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外技术贸易仍旧存在较多问题,引进技术吸收和消化能力的不足,以及出口技术产品结构的不合理,表明了我国对外技术贸易尚存较大的提升空间。基于此背景,本文以我国对外技术贸易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展开分析,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相应完善建议,以期对我国对外技术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技术贸易;专利技术;贸易壁垒
一、引言
自1927年到1949年期间,我国进入技术进口贸易初步发展时期。在这一历史阶段,依靠国外优秀生产技术工艺,我国先后建设了大批现代化生产制造型企业,如安庆军械所、大冶铁厂、汉阳铁厂、重庆大鑫铁厂以及华盛电器厂等,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我国技术贸易空白。发展至今,我国经济已获得跳跃式的发展,仅在前后数十载的年间,便从靠“勒紧裤腰带”还债的贫困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技术贸易作为真切反映出国家技术实力和综合技术水平的直接体现之一,就其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对外技术贸易存在的问题
1.专利技术进出口主体分散
西方发达国家拥有较多知名企业,能够极大带动国内同行业快速发展,在行业内部树立典型的技术和服务标杆,进而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然而现实是,国内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技术进出口主体分散,导致对外技术贸易逆差长期存在。即便有部分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开展技术采购和引入,但是“各自为战”的技术进出口形势仍然难以保证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
2.专利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单纯依靠技术和设备的引进,而不加以消化和吸收,是无法真正掌握技术核心理论和原理的,同时只能使企业始终走在国外技术企业之后,长期受制于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引进与技术消化吸收之间的比例为1:0.37,且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此外,国外生产技术不断发展,使得国内企业引入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淘汰率极高,由此不但增加了企业自身的生产成本,也阻碍了企业长足发展。
3.自主技术研发资金不足
国内企业为提升自身的生产水平,往往依赖于技术和设备引进,但是大量先进技术进入企业后,多是以学习和使用为主,消化和吸收为辅,造成大量技术资金流出,企业自主研发经费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科研费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极低,甚至无法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导致科研能力不足,科研水平低下,自主技术难以与国外技术相抗衡。
4.欠缺专利技术型人才队伍
专利技术人才是技术研发和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人才的缺乏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技术科研整体水平。然而,目前国内专业科研院校数量较为有限,国内科研院校科研硬件条件整体较差,整体科研实力相对较弱。
三、完善我国对外技术贸易的措施
1.界定引进期限及其范围
即在签订专利许可和专利技术引入合同时,必须针对专利技术的继续使用问题做出详尽的说明,明确技术引进的使用期限和合作范围,最大限度避免双方合作过程中发生纠纷和争议,有效确保技术的正常引入和应用,同时规避合同条款不明晰而造成的后果和损失。须注意的是,国内企业在进行跨国谈判时,应尽量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对知识产权的相关内容予以核实,确定合同的合法效应以及法律狀态,以降低由于条款疏漏所埋下的合作隐患。
2.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保持国内知识产权制度与国际制度全面接轨,积极维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将有效保障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实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国际化,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国外企业技术投资与技术转让的积极性,实现国内各行业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
3.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
高技术含量产品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将显著提升我国对外技术贸易的整体实力。政府应积极制定和推行高新技术产业优惠政策,采取税收减免及补贴的形式,降低高新技术产业经营和发展压力,促进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鼓励高新技企业的创新意识,在注重在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的同时,积极开展国外技术的学习、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缩小与发达国家与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
4.制定规范技术引入协议
由于缺乏对技术标准的关注和重视,我国专利技术始终以满足国际技术标准为主要目的,这种长期的被动式发展导致国内技术发展速度迟缓,技术整体水平难以与国外企业相抗衡,许多企业难以掌握核心技术,企业技术实力也受到极大限制。为此,必须完善有关标准制度中的知识产权管理政策,在标准技术的采用中尽可能采用中国技术,兼顾国际标准,促进中国标准的国际化。
四、结语
就目前我国对外技术贸易现状来看,虽然技术出口额不断增长,但是对外技术贸易仍呈现出较为被动的局面,亟待健全国内企业国外申请机制,提高权益保护意识,推动并实现我国对外技术贸易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艳.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挑战与机遇并存[J].中国集体经济,2010(03).
[2]沈万根.当代韩国对外贸易史研究[D].延边大学,2009.
[3]李相鎔.中国、韩国、加拿大国际贸易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4]徐豪,刘敏.中国制造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J].经济问题探索,2006(11).
[5]张鲁青.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技术贸易;专利技术;贸易壁垒
一、引言
自1927年到1949年期间,我国进入技术进口贸易初步发展时期。在这一历史阶段,依靠国外优秀生产技术工艺,我国先后建设了大批现代化生产制造型企业,如安庆军械所、大冶铁厂、汉阳铁厂、重庆大鑫铁厂以及华盛电器厂等,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我国技术贸易空白。发展至今,我国经济已获得跳跃式的发展,仅在前后数十载的年间,便从靠“勒紧裤腰带”还债的贫困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技术贸易作为真切反映出国家技术实力和综合技术水平的直接体现之一,就其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对外技术贸易存在的问题
1.专利技术进出口主体分散
西方发达国家拥有较多知名企业,能够极大带动国内同行业快速发展,在行业内部树立典型的技术和服务标杆,进而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然而现实是,国内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技术进出口主体分散,导致对外技术贸易逆差长期存在。即便有部分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开展技术采购和引入,但是“各自为战”的技术进出口形势仍然难以保证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
2.专利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单纯依靠技术和设备的引进,而不加以消化和吸收,是无法真正掌握技术核心理论和原理的,同时只能使企业始终走在国外技术企业之后,长期受制于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引进与技术消化吸收之间的比例为1:0.37,且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此外,国外生产技术不断发展,使得国内企业引入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淘汰率极高,由此不但增加了企业自身的生产成本,也阻碍了企业长足发展。
3.自主技术研发资金不足
国内企业为提升自身的生产水平,往往依赖于技术和设备引进,但是大量先进技术进入企业后,多是以学习和使用为主,消化和吸收为辅,造成大量技术资金流出,企业自主研发经费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科研费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极低,甚至无法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导致科研能力不足,科研水平低下,自主技术难以与国外技术相抗衡。
4.欠缺专利技术型人才队伍
专利技术人才是技术研发和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人才的缺乏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技术科研整体水平。然而,目前国内专业科研院校数量较为有限,国内科研院校科研硬件条件整体较差,整体科研实力相对较弱。
三、完善我国对外技术贸易的措施
1.界定引进期限及其范围
即在签订专利许可和专利技术引入合同时,必须针对专利技术的继续使用问题做出详尽的说明,明确技术引进的使用期限和合作范围,最大限度避免双方合作过程中发生纠纷和争议,有效确保技术的正常引入和应用,同时规避合同条款不明晰而造成的后果和损失。须注意的是,国内企业在进行跨国谈判时,应尽量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对知识产权的相关内容予以核实,确定合同的合法效应以及法律狀态,以降低由于条款疏漏所埋下的合作隐患。
2.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保持国内知识产权制度与国际制度全面接轨,积极维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将有效保障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实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国际化,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国外企业技术投资与技术转让的积极性,实现国内各行业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
3.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
高技术含量产品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将显著提升我国对外技术贸易的整体实力。政府应积极制定和推行高新技术产业优惠政策,采取税收减免及补贴的形式,降低高新技术产业经营和发展压力,促进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鼓励高新技企业的创新意识,在注重在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的同时,积极开展国外技术的学习、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缩小与发达国家与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
4.制定规范技术引入协议
由于缺乏对技术标准的关注和重视,我国专利技术始终以满足国际技术标准为主要目的,这种长期的被动式发展导致国内技术发展速度迟缓,技术整体水平难以与国外企业相抗衡,许多企业难以掌握核心技术,企业技术实力也受到极大限制。为此,必须完善有关标准制度中的知识产权管理政策,在标准技术的采用中尽可能采用中国技术,兼顾国际标准,促进中国标准的国际化。
四、结语
就目前我国对外技术贸易现状来看,虽然技术出口额不断增长,但是对外技术贸易仍呈现出较为被动的局面,亟待健全国内企业国外申请机制,提高权益保护意识,推动并实现我国对外技术贸易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艳.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挑战与机遇并存[J].中国集体经济,2010(03).
[2]沈万根.当代韩国对外贸易史研究[D].延边大学,2009.
[3]李相鎔.中国、韩国、加拿大国际贸易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4]徐豪,刘敏.中国制造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J].经济问题探索,2006(11).
[5]张鲁青.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