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课本呈现的是过往、已逝的社会经济现象和上层建筑,这是约定俗成的,而部分历史课堂教学也像历史课程内容一样,沿袭着过往的、不合时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就是抱残守缺、故步自封了。魅力四射的高效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呈现宏观调控型的、弹性的预设,既不偏离课程目标的大方向,又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快乐成才提供支点。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做好充分的课堂教学准备,没有精心的备课决不走进课堂,是我和同事们一贯奉行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学校进行师德考核的重要尺度之一。《礼记·中庸》载:“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所以说,对于课堂教学的充分预设是必要且必需的。但是,在观摩了众多的研究课、公开课后,笔者看到,在少数老师上存在着以下两种极端做法。
一、过度预设,给能动生成套上紧箍咒
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做了非常充分而精细的预设,大到教学目标及其达成策略,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措施,小到导入语过渡句的酝酿,什么问题指派哪个学生回答,并预设有详细的答案,每个教学环节花多长时间等等,无所不包。一堂课的教学案预设,长达五页A4纸还多。整堂课上,教师在辛辛苦苦执行着教学案,绝不越雷池半步,学生则极不情愿地钻着老师预设的套,一堂课下来,老师筋疲力尽、口干舌燥,学生百无聊赖、昏昏欲睡。这样做,挫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违背了生本思想的教学原则。
二、预设不到位,使课堂教学偏离目标和方向
我观摩了一堂高中历史研究课,课题是“文艺复兴”。师生在讨论到全盛时期的“美术三杰”达芬奇时,一个学生突然说:“人们一直把达芬奇当成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是很不科学的,因为圣彼得堡遗产博物馆的艺术史学家阿尼基是研究达·芬奇的专家。他的结论是:达·芬奇不只是位画家,也是神学家,他的名作《蒙娜丽莎》不仅是幅人像画,更是基督信仰的象征,《蒙娜丽莎》包含两个形象:基督及圣母玛利亚,这就是达·芬奇密码。”观点一出,震惊四座,所有的人都在盯着老师,期待听到他合理的解释或者是有效的生成。而错愕中,老师却讪讪地表示由于时间有限,这个问题课后再讨论,并表扬了这位同学知识面广,具有探究精神,非常值得老师和同学们学习。这更让大家大感诧异了,很显而易见,这位老师的课前预设很不到位。一是时间安排上没有弹性,二是学识积累上有疏漏,对于娱乐圈焦点《达芬奇密码》,老师一无所知,更谈不上应有的预设。结果课堂上不仅难以应对,尴尬困窘,更遗憾的是,老师的敷衍搪塞,错过了突出教学重点内容的有效生成良机,甚至把学生误导向教学重点目标的对立面(教学重点目标是通过对文艺复兴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展开了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结果这堂课被公认为是一堂不成功的课。
写到这里,不禁使我联想起一些老教师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感慨:“刚走上教师岗位的一两年里,每堂课精心设计六页纸教案,一课时都坚持不到底,因为除了教案上写的,其他无话可说;而现在,只要给我一个论题,我能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博古通今,纵横联系阐述六课时,有说不完的话;所以,新教师要预设详细的教学案,而老教师只要预设教学提纲就足够了。”殊不知,被载入课本的,是以往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是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主流思想,对于学生来说只是过去式形式的比较单一的间接经验。而现在,宽松的社会环境,博大的社会包容度,就一个问题,一种说法,不同的观点竞相亮相,莫衷一是,完全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学生的猎奇心理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使任何单纯的课本知识和封闭的课堂教学都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也不再符合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了。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不受学生欢迎的、枯燥乏味、缺乏效率的课堂。
针对上述两种极端情形,笔者认为: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心预设,没有充分预设,就不能保证教学的底线;但是课堂教学又不能过度预设,不允许有任何意外和偏差,这样又会使课堂失去活力和魅力,也违背了新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高效而精彩的课堂教学预设,不应该只允许风和日丽,晴空万里,也应该给风雨甚至雷电预留时间和空间,不期而至的彩虹不更能给人们带来惊喜吗?我姑且把这样的课堂教学预设称为“宏观预设”。因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均衡的成长背景、知识经验、学识智慧等不断碰撞,不断擦出火花,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存在生成性和不可预见性的特点。教师一方面要从宏观上把握,使课堂教学不偏离课程标准设定的大方向、大目标,另一方面又能及时捕捉课堂上不曾预约的精彩,使之成为课堂动态生成的支点,以成就魅力高效课堂。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做好充分的课堂教学准备,没有精心的备课决不走进课堂,是我和同事们一贯奉行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学校进行师德考核的重要尺度之一。《礼记·中庸》载:“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所以说,对于课堂教学的充分预设是必要且必需的。但是,在观摩了众多的研究课、公开课后,笔者看到,在少数老师上存在着以下两种极端做法。
一、过度预设,给能动生成套上紧箍咒
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做了非常充分而精细的预设,大到教学目标及其达成策略,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措施,小到导入语过渡句的酝酿,什么问题指派哪个学生回答,并预设有详细的答案,每个教学环节花多长时间等等,无所不包。一堂课的教学案预设,长达五页A4纸还多。整堂课上,教师在辛辛苦苦执行着教学案,绝不越雷池半步,学生则极不情愿地钻着老师预设的套,一堂课下来,老师筋疲力尽、口干舌燥,学生百无聊赖、昏昏欲睡。这样做,挫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违背了生本思想的教学原则。
二、预设不到位,使课堂教学偏离目标和方向
我观摩了一堂高中历史研究课,课题是“文艺复兴”。师生在讨论到全盛时期的“美术三杰”达芬奇时,一个学生突然说:“人们一直把达芬奇当成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是很不科学的,因为圣彼得堡遗产博物馆的艺术史学家阿尼基是研究达·芬奇的专家。他的结论是:达·芬奇不只是位画家,也是神学家,他的名作《蒙娜丽莎》不仅是幅人像画,更是基督信仰的象征,《蒙娜丽莎》包含两个形象:基督及圣母玛利亚,这就是达·芬奇密码。”观点一出,震惊四座,所有的人都在盯着老师,期待听到他合理的解释或者是有效的生成。而错愕中,老师却讪讪地表示由于时间有限,这个问题课后再讨论,并表扬了这位同学知识面广,具有探究精神,非常值得老师和同学们学习。这更让大家大感诧异了,很显而易见,这位老师的课前预设很不到位。一是时间安排上没有弹性,二是学识积累上有疏漏,对于娱乐圈焦点《达芬奇密码》,老师一无所知,更谈不上应有的预设。结果课堂上不仅难以应对,尴尬困窘,更遗憾的是,老师的敷衍搪塞,错过了突出教学重点内容的有效生成良机,甚至把学生误导向教学重点目标的对立面(教学重点目标是通过对文艺复兴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展开了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结果这堂课被公认为是一堂不成功的课。
写到这里,不禁使我联想起一些老教师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感慨:“刚走上教师岗位的一两年里,每堂课精心设计六页纸教案,一课时都坚持不到底,因为除了教案上写的,其他无话可说;而现在,只要给我一个论题,我能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博古通今,纵横联系阐述六课时,有说不完的话;所以,新教师要预设详细的教学案,而老教师只要预设教学提纲就足够了。”殊不知,被载入课本的,是以往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是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主流思想,对于学生来说只是过去式形式的比较单一的间接经验。而现在,宽松的社会环境,博大的社会包容度,就一个问题,一种说法,不同的观点竞相亮相,莫衷一是,完全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学生的猎奇心理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使任何单纯的课本知识和封闭的课堂教学都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也不再符合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了。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不受学生欢迎的、枯燥乏味、缺乏效率的课堂。
针对上述两种极端情形,笔者认为: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心预设,没有充分预设,就不能保证教学的底线;但是课堂教学又不能过度预设,不允许有任何意外和偏差,这样又会使课堂失去活力和魅力,也违背了新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高效而精彩的课堂教学预设,不应该只允许风和日丽,晴空万里,也应该给风雨甚至雷电预留时间和空间,不期而至的彩虹不更能给人们带来惊喜吗?我姑且把这样的课堂教学预设称为“宏观预设”。因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均衡的成长背景、知识经验、学识智慧等不断碰撞,不断擦出火花,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存在生成性和不可预见性的特点。教师一方面要从宏观上把握,使课堂教学不偏离课程标准设定的大方向、大目标,另一方面又能及时捕捉课堂上不曾预约的精彩,使之成为课堂动态生成的支点,以成就魅力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