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构建和谐的共同体

来源 :理论与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hexiao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走出以往共同体的困境,重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公共性与成熟的共同体,必然要将和谐作为公共性的重要特征加以重视。人之所以在社会获得“孤立的个人”所不具备的生成优势,在于与他人之间形成优势互补的交往格局,合作与共赢只有在和谐的共同体中才能长远。在这个意义上,构建和谐的共同体需要人们的合力,人们在公共视域完善和谐社会之构建,以和谐思维关注社会发展与人的总体生成,其价值远景在于确立自由人联合体,使公共性的完善成为实现个性自由的重要方式,使和谐的共同体成为人类自我完善的重要场所。
  关键词:共同体;和谐社会;公共视域;和谐思维;总体生成
  中图分类号:B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7)06—0069—04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共视域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何把历史机遇转化为发展的现实,反映个人生产生活实践的愿望,是当今社会发展主体十分关注的问题。从个体角度理解和谐社会固然能够看清自我实现在当今何以可能,但从可能到现实的过渡必须经过公共视域的审视及与共同体的文化交往。公共视域是人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视角,其实质在于从公共性角度考察人性生成,即从和谐的整体角度审视诉求自由的个体,“整体是所有部分的一个稳定的平衡,而每一部分都是一个自得自如的精神”。公共视域不仅关注社会发展的总体图景,同时关注每个“自得自如的精神”,致力于消解个体与整体或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使人之本性在公共生活中得到他人之本性的映照,在交往与对话中获得提升自身的契机。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文化心态,个体以“和而不同”的心态参与整体的对话与交往,方能从他者的肯定性发展状态中获得超越自我的参照。“在一个先进的共体里,个体的活动总是‘和’而不‘同’;个体性的发挥总是既有益于大局而又不拘一格。因此,这就总是一个既有秩序而又充满创造性和生机的共体,是一个既有总体特色而又充分显示着个体特性的共体,是有多少个体就有多少创造性头脑的共体。”可见,共同体的创造性是由个体的创造性积聚而成的,这种积聚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互养相成的文化交融,个人只有在共同体中“既有益于大局而又不拘一格”,才能在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生成,即在公共生活空间从与他人的对话与交往中获益,继而使个人发展成为他人发展的条件。
  “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维度。当人的存在以物的存在来表征,当人与人的关系成为物(货币)与物(货币)的关系的代名词,精神生活的问题将成为困扰人们物质追求的根本因素,走出各种以非人为本的文化心态至关重要,其对理想共同体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以人为本”不仅是“执政理念”、“思维方式”,还是“以追求共同性与包容性、整合与凝聚为核心内容的共同价值观”,“以人为本”有益于“社会和谐”,使人们“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以人为本”并非抽象的理念,它是对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的实践规定。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的统治”使人遭遇与其类本质相对立的异化,实则对人的个性继而对其公共性的否定,使人不成其为人,使公共生活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对这种困境的超越是重建公共性的关键。
  “以人为本”并非诉求人类中心主义,而是从人的角度和谐地审视人与社会、自然、他人及自我的关联,即从人的角度解决社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人们在公共空间的交往与合作使和谐提升为社会发展的普遍法则,“社会世界的普遍法则是和谐协调的,这些法则从各个方向趋于完善人类”,因为多年之后,“人类比以前更进了一步,虽然在这一时期中,社会世界的普遍法则遭到了如此经常和如此深刻的蹂躏。这就要求这些法则发挥造福于人的作用,并且这种给人带来福祉的作用必须相当大,才能抵消破坏性原因造成的影响”。扬弃有悖于和谐社会构建的生产生活实践,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抵消对社会发展构成破坏性的原因,从多元角度完善人的个性生成,方能带来人类生活的“福祉”。
  构建和谐社会应该秉持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的哲学规定,从人的社会存在与社会作为人的存在角度谋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从根本上改变弱势群体的政治实践角度谋求全人类的解放与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哲学所关注的是那些日益贫困化的生产者和劳动者”,不仅如此,它还是“唯一一个把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分析的科学体系。……如果资本主义发展到最高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就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切合于我们的现实”。以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时代精神审视和谐社会的构建,可以清晰地把握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即对市民社会加以科学分析,从“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找到有益于和谐社会构建的路径,获得理想共同体得以实现的有益启示。
  
  二、和谐思维与人的总体生成
  
  当代公共生活的和谐是主体间合作的重要条件,合力构建和谐的共同体,需要人们秉持和谐思维。和谐思维之必要不仅在于对抗性思维使人们的公共生活陷入困境,还在于成熟的公共生活是在人们和谐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诉诸和谐思维的生成,缺乏和谐思维的社会发展主体是无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其原因在于不具备支撑对话与合作的人格力量。人们对自我的超越是持久的过程,人是有限的存在,但人的超越情怀乃是无限的,正是无限的超越情怀使作为有限存在者的人得以生成。但无限的超越一度遭到人们的误解,仅仅从个体的无止境探寻角度着眼,可能在欲望的泛滥中迷失了观望前方的视野,无视他人超越的意义,从而在陷入孤立境地的过程中失去总体生成的可能。
  和谐思维使主体间相互成全,即“利己”和“利他”在互动之中完成。人们当然不是为了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而刻意追求和谐的表层,而是在深层把握人与人交往应秉持的基本规则,继而呈现出自我实现与社会发展的内在一体性存在。“人们是为了更高的理想而生存,理性所固有的使命就是实现这一理想,而不是幸福,它作为最高的条件,当然远在个人意图之上。”为了获得理想的生活方式,人们必须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的发展方式,使“利己”基础上的“利他”成为交往的一般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切勿陷入单纯“利己”的过程,被种种烦恼纠缠,对未来境遇感到茫然。其实,对人类社会基本问题的思考乃是相通的,人的活动总要关涉公共性层面的人际伦理价值,将个体价值凝聚为总体价值,在“双赢”抑或“多赢”的合作视野中,作为社会性的本质的公共性始终在场。
  和谐思维体现了当代社会生活的公共性维度,和谐的共同体是当代公共生活的理想诉求,它要求从共同体的有机构成与主体的总体生成双重角度加以完善。共同体可以表现为实现个人目的的手段,也可以表现为促进不同的个人合作共赢的载体,但更为重要的是,“共同体不只描述一种感情,还描述一种自我理 解的方式,这种方式成为主体身份的组成部分”,共同体的参与者作为主体间存在的身份是一种社会规定。“对于他们来说,共同体描述的,不只是他们作为公民拥有什么,而且还有他们是什么;不是他们所选择的一种关系(如同在一个自愿组织中),而是他们发现的依附;不只是一种属性,而且还是他们身份的构成成分。”共同体的有机构成从深层证明了人的社会存在,人与人之间是相互构成的,如同社会有机体各要素之间相互构成一样,相互依附,无疑是公共生活的主体间的基本情感。
  和谐思维促进人的总体生成,人的生成表现在多重维度,人的个性自由与人们对闲暇时光的自由支配都表现为人的生成,但人只有在总体上才能体认“人的解放”的本质内涵。马克思正是在只要被压迫民族还有悲伤与血泪,人类解放是不可能彻底的意义上对这一点加以阐述的。人的总体生成从根本上实现了人际平等,如果平等还没有成为公共生活的现实,个人的自由就不可能是完成的存在,漠视弱势群体的危难无法表现人性的完整,对弱势群体的凌辱更是人类没有走出兽性的证明。人类必须谋求总体生成,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理想途径的展望正是在总体生成的维度上加以确认的,即个人的自由发展不是以榨取他人的劳动果实的方式完成的,而为一切人自由发展创造条件,使个人利益的获得有益于他人利益的获得,人与人的交往不是出于异化的被迫,而是出于自由发展的自觉。
  当代公共生活既要展望未来远景,还要认真衡量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使人们在超越以往公共生活的实践中开启崭新的共同生活图景。“现在重要的是把共产主义长远目标与当前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把社会矛盾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寻求不同社会阶层的妥协与共识,保持社会稳定,尽快发展生产力,而为此,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应该使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与要求都得到反映和保护。”对社会矛盾的控制必然诉诸不同社会阶层的对话,人们应从斗争与对抗走向合作与对话,在稳定的社会结构中发展生产力,使生产力的发展有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在社会共识的文本中呈现人们的意愿与要求,在生活实践中使和谐理念成为社会现实,在公共生活的和谐图景中描绘理想共同体的发展蓝图。
  
  三、诉求“自由人的联合体”
  
  合力构建和谐的共同体,旨在积极诉求“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阐述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为公共生活赋予了必要的张力,既满足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同时使人们在联合中获得更多的自由,从根本上扬弃了以往共同体的实践误区。当代政治哲学家不同程度地借鉴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及其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冀望,从多元角度围绕自由与社群的问题展开讨论,致力于建构人的自由与公共生活的和谐相得益彰的社会。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以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式开启了主体间合作的交往空间,对以往社会问题的和谐解决从“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角度着眼,进而倡导和谐世界的构建,使发展的中国走向世界,对马克思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冀望做出当代回应。
  马克思建构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共产主义理论旨在展开实现每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公共性实践,他看到“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能力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相异化的普遍性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可以说,马克思致力于使公共性从哲学思辨的理念世界走进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现实世界,将以往居于社会底层的无产阶级视为革命力量的承载者,倡导其在解放全人类之后最终解放自己,以实践的思维方式推动真正和谐的社会的批判性建构,使其结果惠及社会共同体的每个成员。
  马克思建构的未来理想社会及其前身都建立在“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的基础上,这种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人们之所以能够控制“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在于他们自由的社会结合。当这种结合成为公共生活的现实,“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和谐的公共生活是人类进入自由王国的重要条件,人们只有在和谐的公共空间,才能“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使公共生活主体间合作与对话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即凭借合力实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
  在这个意义上,对当代的公共生活的完善十分重要,其意义在于从总体上赋予个人自由发展的契机,使人与自我、他人、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使公共生活成为个人本性生成的不可或缺的场所,使公共性成为社会生活主体的本质属性。从当代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公共领域日益成为“最重要的民主调控机制,它的存在一方面为增进国家对矛盾与冲突的承受力而实现社会的和平稳定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另一方面则为民主社会的健康发展与勃勃生机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当代思想家对完善的市民社会、公民社会、社群等的呼唤都是从人类公共生活之必要的角度出发的,旨在使个人走出封闭的视域,确认人的活动的公共性及其限度,使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承担自己的责任,使主体间在合力协作中提高实现个性自由的能力,进而谋求理想共同体的和谐实现方式,使之成为人类公共生活的现实形态。
  完善和谐的共同体之重要性毋庸置疑,其路径必然要在审慎观察生活世界的基础上确立,即从完善人们的“言说”与交往的维度建构公共生活的文化结构。无论从当代生活的内在要求还是从未来生活的理想形态角度着眼,理想共同体的和谐实现都当然地确立了人类超越自我的实践原点,成熟的公共性因而成为个性之可能自由的重要因素,民主的公共参与平台的建构激活了人们交往与合作的自觉,使宽容的中性智慧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文化心态。完善和谐的共同体是从深层角度把握理想共同体,即从精神层面确立理想共同体的规范,继而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从物质基础角度确保理想共同体的稳定发展。而“自由人的联合体”正是指引人类超越自我的理想目标,对其诉求是当代公共生活的当然之举。综上所述,考察当代共同体的生成视界,反思其超越以往共同体的实践难度,探究公共性重构的理想形态,在此基础上选择其实践路径,建构成熟的公共生活规范,继而完善共同体的和谐维度,使之成为理想共同体构建的前提,是把握人的活动的公共性及其限度的一种思路。这种思路反映了人类自我生成的需要,回应了马克思对“自由人联合体”的冀望,尝试描绘公共生活的可能样态。对可能样态的实践诉求不可或缺中性智慧与和谐思维,不可或缺和谐的言说与对话、交往与合作,这是构建理想共同体的重要方法论原则。
  
  责任编辑:王之刚
其他文献
【正】 在绿色的金衢盆地西缘,在风景秀丽的烂柯山麓、激流奔泻的岛溪江畔,雄踞着一座令人羡慕神往的化工城,浙江省首屈一指的大型骨干企业——衢州化学工业公司。是什么使这
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为价值判断,对个体与社会发展具有制导作用。面对社会多元化价值取向和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弘扬并批判吸收传统价值取向愈发显现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自由是公民伦理的核心概念。无论是政治意义的或道德意义的自由,它都是公民伦理的内在蕴涵,也都是公民自由的组成部分。不管是在私人领域,还是在公共领域。自由的价值对于人类来
【正】 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合称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他们都很重视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当艾科嘉刚从大学毕业那年,福特公司去学校招人。他们的招聘方针,是去五十所大学访问,在
发展人民民主,必须从党内民主抓起.发展党内民主,既要着眼于党员素质的提高,更要把制度建设作为关键.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既要修订完善已有的制度,又要不断创新建立新的制
征收从本质上来说是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行政行为。征收导致被征收人物权的丧失,补偿是征收合法有效的构成要件之一,补偿未完成,对房屋所有权及相应土地使用权的征收程序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对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进行了彻底清算和批判性重建。在学术思想转型过程中,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阿希利、德里安等人重新解读了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如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无政府状态、主权、安全和外交等,重建了后现代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兴起和挑战为国际关系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创新教育呼唤大学生学习观的变革。当代大学生学习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分功利化、实用主义的学习观;依附性的学习观和维持性的学习观。要培养创新性人才,必须树立理想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