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舞者寂静中传承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0211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清之

  她是一名老师,将雕版刻经艺术传授给更多的人;她更愿意做一位纯粹的匠人,在刻版过程中,找到与古人、与不同匠人对话的感觉。2009年,金陵刻经技艺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那一刻起,刻经人邓清之多了一个身份——金陵刻经处第七代非遗传承人。

匠心之道源于执著


  1991年,邓清之从南京一所中专学校的工艺美术专业毕业,来到了金陵刻经处。虽然在学校系统地学习了灯彩、竹刻等技艺,但隔行如隔山,很多东西都要重新学起。
  之后,邓清之跟随师父马萌青潜心学习雕版技艺。学习雕版要从磨刀开始,雕版行内将刻刀称为“拳刀”,握刀如握拳,手上功夫就全在这一把拳刀上。俯首、屏气、凝神,右手握刀,左手推行,反反复复地练习。
  为了研究这门传统技艺,邓清之几乎放弃了娱乐与社交活动。金陵刻经处位于闹市区,邓清之每天却守在清净一角,坚持刻100个字从未间断。一年多的时间,邓清之得以承袭师父全部的技艺精髓。她书写的经文与古版神似,气息相通。
  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邓清之将自己从小所学的书法、绘画技艺与雕版工艺相结合,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2001年,邓清之开始创作版画作品《润》,构思了大半年。为了保证创作的进度,她时常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让师傅提意见。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挫折之后,她下定决心,一定要独立完成好这部作品。“当时我就有一种信念,认为经过艰辛的劳作和顽强的坚持,必将能够突破自己。”邓清之说。
  为此,她刻了一遍又一遍,有时刻好了一个版就因为一个笔画就推倒重新再来。那段时间,邓清之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思考、雕刻。为了充分汲取古典精髓,她参考了一幅又一幅古人雕版作品。因长期盯着雕版一动不动,她的眼睛出了问题,身体也处于亚健康状态。
  能参加国家级的创作型版画展,对于专业画家来说都很难,经过不懈努力,2003年,《润》入选了第十六届全国版画展,并最终获得最高奖“金彩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十年之后,邓清之的又一力作问世——版画作品《华罗庚》入选江苏省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精品工程。
  至今,邓清之已雕刻书版200余片,超过4万字,雕刻佛像版30余页。她先后当选为南京市秦淮区政协第一届、第二届委员,南京市妇女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委员,并入选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2017年,她荣获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称号。

专注创作拓展艺术宽度


  邓清之打破了金陵刻经处“写工不刻、刻工不写”的传统,将写样、雕版两项技艺集于一身。
  写样,是雕版前的一道工序,将书稿写在极薄极细的毛太纸上。写样的字虽然看上去千篇一律,其中却有着无穷变化:哪怕是一个点,也有站点、睡点、瓜子点之分。
  刻一块400字的版需要15天。之所以费时,是因为现在的工作多为重新雕版。许多古版有损坏不能修补,必须重刻。新刻的字要与古版一致,却又不能简单地依葫芦画瓢,否则刻出来的就是“死字”“呆字”,知笔意、知章法才会气韵生动。
  在雕版技艺从孤寂走向逐渐被认识的过程中,邓清之既见证了老一代匠人的孤守,也欣喜地看到新一代传承人的开拓与想象力。从她这里,雕版技艺开始从之前的“师带徒”形式,转向了一种“师生制”模式。她深深地覺得,在当下,普及雕版技艺的认知比带徒弟更重要。
  “就像往人群中撒下一批种子,期待其中某些人有一天能顿悟。”邓清之说,她正在寻找有缘的人。
  2011年3月,邓清之开始带徒弟。她的两名徒弟均为大专院校古籍修复专业的毕业生,两人已成功申报秦淮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如今,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课程甚至专业,邓清之主动走出去,将雕版技艺带进高校。“这既是传授技艺,也是向高校专家学者学习,两者相得益彰,更有利于这门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与此同时,她还在搜集、整理雕版技艺的相关资料,期待有一天能够出专著或视频,原汁原味地延续雕版技艺。

重现金陵刻经的美


  邓清之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小时候常常路过金陵刻经处。紧闭的门扉,古朴的匾额,精致的飞檐,让她对这里充满了好奇。直到成为刻经人以后,她才通过老师和朋友了解到金陵刻经处所做的工作和这些年来的演变。历经152年的沧桑岁月,在创始人杨仁山居士与前后共八代刻经技艺传承人的努力下,金陵刻经处为佛教文化传承留下了一笔珍贵的宝藏。
  如今,置身于金陵刻经处的经版楼里,邓清之常常被从前的刻经人高超的写样与绘画技艺所折服。前人璀璨的文化成果敦促她耐下性子,几十年如一日地坐在灯下与毛笔、刻刀和经版相伴。
  这些年,经常会有人来金陵刻经处采访、参观和学习,这占用了邓清之很多休息时间,但她从中获得了不少满足和乐趣,尤其是年轻学子们积极地提问,“想把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跟现代元素结合起来”。
  邓清之希望有更多人,能够爱上“庄严之妙境,内涵之深厚”的金陵雕版刻经艺术,让一丝不苟的工艺绽放更深厚、悠远的光芒。
  图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
  编辑 刘雪薇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產假归来被迫待岗  大学毕业后,张晓楠进入甘肃省碧莲设计研究院做工程师,从事产品研发设计工作。因表现出色,两个月试用期后,她便顺利转正。  张晓楠工作认真负责,深得领导器重。2011年7月的一天,老板陈猛找到张晓楠:“我们在南京还有一个子公司,现在那边急需人才,你想不想去南京?”公司承诺帮她转移社保,并重新跟她签合同,张晓楠欣然答应。  8月初,张晓楠来到南京工作。8月31日,公司将张晓楠的劳动关
期刊
《她的骑士男孩》  【美】金·菲利普斯 著 高源 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该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的优秀悬疑小说榜单上榜。书中的女主人公是4岁儿子眼中的“神奇女侠”。在动物园里的枪击事件中,她不但保护了儿子的安全,还设法化解了他的恐惧,守护住孩子纯真的内心世界。《蓝夜》  【美】琼·狄迪恩 著 何雨珈 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用故事探寻生与死、情感与自我之间的关联,狄迪恩的写作风格
期刊
【开栏语】  为进一步凝聚妇女力量服务高质量发展,落实江苏省妇联“倾情礼赞新中国?巾帼建功新时代”系列宣传行动,本刊以“新时代巾帼芳华”为主题,每期刊发专题稿件,讲好各时期省级以上三八红旗手,以及优秀的巾帼党课名师、女知识分子、女企业家、巾帼新农民、女性社会组织带头人、女性基层工作者的江苏女性故事,书写“她力量”奋斗之美。  2019年3月1日,江苏省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09周年主题活动现场,
期刊
当大气、水质等被污染已成为世界公害时,蕾切尔·卡逊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起和怀念。  蕾切尔对自然的热爱得益于母亲。小时候,母亲常常带着这个“胖胖的蓝眼小宝贝”坐在自家农场的苹果树下读书、画画、弹琴、唱歌。她们观察植物,和动物玩耍,去森林探险,这样的启蒙和熏陶激发了蕾切尔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8岁时,蕾切尔便因一篇童话作品成为《圣诞老人》杂志的作者,1925年中学毕业时,她已经显示出不凡的写作功底。  
期刊
《莫愁·智慧女性》語汇新解——公益之魅  作为女性,其魅力很大程度来自天然的母性特质——温情、承载、关怀、呵护。这和她们是否为人母的身份无关。她们普遍了解生活的缺憾、他人的苦痛,并能给予拥抱。  但唯有对人类怀着深切的爱、有信仰有理想的一部分女性,才会热情地去改变现实不尽如人意的一面,并推动更多人从心底意识到:如果我们行动起来,世界会更美好。  当下快速发展的公益事业,就为许多有志的江苏女性,提供
期刊
初冬,暖阳,校园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沐浴着阳光,万绘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了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万绘带留守儿童踏青赏桃花  小男孩上二年级,智力水平较低,老师对他进行个别化教育,用苹果和糖果教他数数,三个月后终于能数到6。教他区分男女性别,老师告诉他,长头发的、穿花衣服的是女生,短头发的、声音粗的是男生,他插嘴:“我家阿黄也是女的(阿黄是他家的小狗)。”一个学期后,终于能分清男女了……万绘说,在她任教
期刊
林亚萍  她是毕业于扬州大学植物营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怀揣着创业梦想,一头扎进了苏州望亭农村。她不仅将事业经营得有声有色,还带动了当地大学生投身农田,推动着当地农业的智能化进程。她就是林亚萍。毕业后回农村种地  林亚萍出生于淮安金湖的普通农家。当初上大学时,父母希望女儿能借此跳出“农门”,可林亚萍不仅偷偷选了与农业相关的专业,还读到了研究生,成了一名植物营养学硕士。她一直有个梦想,就是要用
期刊
中华虎凤蝶博物馆邰青轩感怀生命,匠造蝴蝶之梦  与蝶相遇,是一场缘分。2013年,因对接南京市浦口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上海姑娘邰青轩来到南京老山北麓。蜿蜒起伏的老山、清新秀美的景色,尤其是山间蹁跹飞舞的中华虎凤蝶,让她顿生留恋情愫。当了解到中华虎凤蝶是中国特有蝴蝶品种,在老山地区分布最为集中,且成蝶后寿命只有20多天后,她被深深地震撼了。生命的美好,在于姿态,不在于长短。蝶之梦,悄然在邰青轩心中
期刊
6年来,常丹红已累计为公益事业奉献超过4000个小时。身为江苏省妇联第十三届执委的她,早已把这份无私的热忱转化为生命的恒动力。对于她而言,在公益路上的每分每秒都是幸福。常丹红公益照亮未来路  偶然看到身边失独老人生活不便,常丹红非常心酸,于是从2012年开始,她以“月亮”为网名在镇江金山网上发起了活动,号召网民自发组织起来,帮助生活困难的失独老人。这些活动里,常丹红总是走在最前面,很多人不解这颗热
期刊
提起“博爱老年人关爱之家”,靖江市斜桥镇周边的居民都挺熟悉。发起人陈丽萍,被附近的老人亲切地称作“陈老师”。多年来她执著公益慈善事业,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者团队。陳丽萍一次感动激发爱心潜能  陈丽萍做公益的缘由,要追溯到2005年。那一年,她经营着一家艺术培训中心,暑期为斜桥镇周边的学生提供钢琴、舞蹈等艺术培训。暑假结束之际,陈丽萍想办一场汇报演出,展示孩子们的学习成果。她第一个想到的汇演场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