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厚积薄发,有的放矢”是我对此次读书的深刻体会和发自内心的感悟。本文通过培训心得、工作建议、点滴反思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关键词】新课程 深化与反思 反思
“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自我反思”就是如此,我认为。
通过学习余文森和吴刚平两位专家撰写的《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一文,我不由再次陷入深思……自2002年参加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与课程改革也在同步进行、共同成长,并进行着自我心灵深入的不断反省、剖析、反思,这也成为促进我个人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课改路上,我与同伴分享着成功与失败、快乐与困惑,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也深深地认识到:肩上的担子越发沉了,学习的任务越发重了,收获的成果越发新了。忙着“充电”学习,无非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有道是:“厚积才能薄发,有的才能放矢”,这也是我对此次读书的深刻体会和发自内心的感悟。
一、培训心得
通过聆听专家教授的一系列专题讲座,委实感人肺腑,受益匪浅。
聆听了泉州师院李大鹏老师的课题《如何做一个研究型教师》,我深深地懂得了:做一个研究型教师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方能触类旁通,解决一系列问题。
聆听了泉州师院林惠萍老师的课题《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困境与出路》,我深深地懂得了: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执教之本。教师要乐于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这就需要教师有一个专业成长平台:专业引领、心理支持、资源支持。聆听了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方元山教授的课题《基础教育的困惑与出路——给孩子一个全新的教育》,我深深地懂得了: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更重要;教学的本质是心灵感应,以心灵感应心灵;教育的价值是培养健全的人格。
聆听了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方元山教授的课题《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我深深地懂得了:改革备课思路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改变教学行为是有效教学的关键;讲究教学方法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聆听了丰泽区教师进修学校陈白茹教研员的课题《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思考》,我深深地懂得了“轻轻松松教语文,快快乐乐学语文”的真谛,真探究必须立足文本,真探究必须重视语文味,真探究必须选好探究切入点,真探究必须珍视学生质疑点,真探究必须追求理性、有效。
聆听了泉州师院继教学院许嘉老师的课题《以研促教,加快语文教师专业成长》、课例研讨及教学案例研究,我深深地懂得了:对不同阶段教师的要求,即关注教材内容→关注学生→关注自我更新(寻求超越),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聆听了泉州实验中学吴秀清老师的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关键在于长期的积累,学习就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二、工作建议
1、练内功。不要只花功夫学习本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在其他学科领域有所涉猎,多多少少略懂一些,以本学科为主,以其他学科为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才能二者兼顾,相得益彰,功到自然成,由内转化为外,方能水到渠成。
2、多“实战”(实践)。通过上好课程的“实战”(实践)积累经验、内化知识。
3、求实干。不要轻视任何的实际工作,比如一些看似简单的符号或标点,要不懈地追求对细节一丝不苟的实干作风与敬业精神。
4、培养团队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
5、激励创新意识,不为书本和权威所约束,敢于向书本和权威挑战、质疑,敢于向书本和权威说不。
三、点滴反思
《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文中说到“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经验有许多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提高自我总结和反思的教学水平”,在我看来行得通,也具有可行性和实践性。
注重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和科学是人的两翼,缺一不可。教育要重视人文,把人类永恒的东西,人类的经典,人类的不懈追求,传递下去。什么是教育,某种意义,就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让一代比一代的人更有教养,更加文明。只有这样,才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们每一个老师在课堂里不仅仅是把一个知识,一个概念教给孩子,更重要的是,把一种文化,把一种文明,把一种理念传授给孩子。另外,经典能承受人类文明之重,让文明能延续,让文明能发展。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善待每一个生命,包括一草一木。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更何况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实验个体呢?
教师要与时俱进,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学生要与日俱增,在学习中质疑,在质疑中学习。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只是一桶水,而是绵延不断的流动的一条河。
“万变不离其宗”。我认为,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生活是一门学问,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关键是我们如何去读懂生活这部无字的大“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就要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超人的智慧、瞬间的灵感、美好的回忆、片段的情思、真情的触动、感人的故事……都融入进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见解、感悟,把它当作一幅画、一首诗、一篇文章……打动读者的心、拨动读者的心弦,让学生从中找回失落的自我,从灵魂深处发现自己生活的影子……
曾记得读书时一位老师说过一句话:“真的文字,就是好的文章。”我对这位老师更加崇拜了。“生活是吾师”,师者不仅仅应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更应起到心灵“导航”的作用,使莘莘学子走正道、学有所用、术有专攻。心灵的感应,胜过于世间万物一切美好的东西,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就能无师自通。
大教育家第斯多慧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上天会实现勤劳的人的志愿。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我们只要不懈努力,最大限度的完善充实自己,千方百计的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就会有一个美好光明的明天。我相信:给我一个角度,我将托起一个高度!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余文森、吴刚平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76页
[2]《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余文森、吴刚平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21页
【关键词】新课程 深化与反思 反思
“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自我反思”就是如此,我认为。
通过学习余文森和吴刚平两位专家撰写的《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一文,我不由再次陷入深思……自2002年参加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与课程改革也在同步进行、共同成长,并进行着自我心灵深入的不断反省、剖析、反思,这也成为促进我个人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课改路上,我与同伴分享着成功与失败、快乐与困惑,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也深深地认识到:肩上的担子越发沉了,学习的任务越发重了,收获的成果越发新了。忙着“充电”学习,无非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有道是:“厚积才能薄发,有的才能放矢”,这也是我对此次读书的深刻体会和发自内心的感悟。
一、培训心得
通过聆听专家教授的一系列专题讲座,委实感人肺腑,受益匪浅。
聆听了泉州师院李大鹏老师的课题《如何做一个研究型教师》,我深深地懂得了:做一个研究型教师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方能触类旁通,解决一系列问题。
聆听了泉州师院林惠萍老师的课题《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困境与出路》,我深深地懂得了: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执教之本。教师要乐于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这就需要教师有一个专业成长平台:专业引领、心理支持、资源支持。聆听了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方元山教授的课题《基础教育的困惑与出路——给孩子一个全新的教育》,我深深地懂得了: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更重要;教学的本质是心灵感应,以心灵感应心灵;教育的价值是培养健全的人格。
聆听了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方元山教授的课题《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我深深地懂得了:改革备课思路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改变教学行为是有效教学的关键;讲究教学方法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聆听了丰泽区教师进修学校陈白茹教研员的课题《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思考》,我深深地懂得了“轻轻松松教语文,快快乐乐学语文”的真谛,真探究必须立足文本,真探究必须重视语文味,真探究必须选好探究切入点,真探究必须珍视学生质疑点,真探究必须追求理性、有效。
聆听了泉州师院继教学院许嘉老师的课题《以研促教,加快语文教师专业成长》、课例研讨及教学案例研究,我深深地懂得了:对不同阶段教师的要求,即关注教材内容→关注学生→关注自我更新(寻求超越),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聆听了泉州实验中学吴秀清老师的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关键在于长期的积累,学习就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二、工作建议
1、练内功。不要只花功夫学习本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在其他学科领域有所涉猎,多多少少略懂一些,以本学科为主,以其他学科为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才能二者兼顾,相得益彰,功到自然成,由内转化为外,方能水到渠成。
2、多“实战”(实践)。通过上好课程的“实战”(实践)积累经验、内化知识。
3、求实干。不要轻视任何的实际工作,比如一些看似简单的符号或标点,要不懈地追求对细节一丝不苟的实干作风与敬业精神。
4、培养团队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
5、激励创新意识,不为书本和权威所约束,敢于向书本和权威挑战、质疑,敢于向书本和权威说不。
三、点滴反思
《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文中说到“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经验有许多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提高自我总结和反思的教学水平”,在我看来行得通,也具有可行性和实践性。
注重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和科学是人的两翼,缺一不可。教育要重视人文,把人类永恒的东西,人类的经典,人类的不懈追求,传递下去。什么是教育,某种意义,就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让一代比一代的人更有教养,更加文明。只有这样,才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们每一个老师在课堂里不仅仅是把一个知识,一个概念教给孩子,更重要的是,把一种文化,把一种文明,把一种理念传授给孩子。另外,经典能承受人类文明之重,让文明能延续,让文明能发展。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善待每一个生命,包括一草一木。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更何况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实验个体呢?
教师要与时俱进,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学生要与日俱增,在学习中质疑,在质疑中学习。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只是一桶水,而是绵延不断的流动的一条河。
“万变不离其宗”。我认为,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生活是一门学问,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关键是我们如何去读懂生活这部无字的大“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就要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超人的智慧、瞬间的灵感、美好的回忆、片段的情思、真情的触动、感人的故事……都融入进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见解、感悟,把它当作一幅画、一首诗、一篇文章……打动读者的心、拨动读者的心弦,让学生从中找回失落的自我,从灵魂深处发现自己生活的影子……
曾记得读书时一位老师说过一句话:“真的文字,就是好的文章。”我对这位老师更加崇拜了。“生活是吾师”,师者不仅仅应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更应起到心灵“导航”的作用,使莘莘学子走正道、学有所用、术有专攻。心灵的感应,胜过于世间万物一切美好的东西,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就能无师自通。
大教育家第斯多慧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上天会实现勤劳的人的志愿。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我们只要不懈努力,最大限度的完善充实自己,千方百计的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就会有一个美好光明的明天。我相信:给我一个角度,我将托起一个高度!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余文森、吴刚平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76页
[2]《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余文森、吴刚平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