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乡土资源构建特色历史教学浅见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k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家乡的灿烂文化对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形成学科能力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利用乡土资源来构建特色历史教学,本文提出了诸多方法和建议,对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拓展学生知识面和大力提高教师教学的业务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历史教学 乡土资源 利用艺术
  
  乡土历史是中国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在历史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且因其具有亲近、亲切、亲和力强等特点,在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中可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故更应成为今素质教育之所需。不过实施起来却非易事,乡土资源能否真正化为特色历史教学,关键在于历史教师的利用艺术。我致力于此多年,略有所获,兹陈管窥之见,以期抛砖引玉。
  一、开发要博
  利用乡土资源,首先有个开发问题。开发是利用的前提,只有广博地开发,才可有效地利用,所谓取精用弘也。
  一般来说,历史教师应对执教所在的行政区划内的历史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使用价值等有个全面的搜集了解,做到心中有数,用时可信手拈来。我校是清远市高中教学单位的“龙头老大”,生源来自市属8个县(市)区。为了解市域乡土资源,我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查阅了市史志档案部门所存的各县县志、老的州志、厅志以及党史、革命斗争史、各行业志,还有族谱、村史、乡镇志、回忆录等,对自认为对教学有用的东西或复印或摘录,并整理归类。此外,我还系统地搜集了当地考古的各种文字、图片资料,并利用旅游和访友机会实地踏勘了部分遗址、遗迹,也不放过对本市域民间风俗、民间传说、民间艺术等人文资料的搜集整理。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基本上摸清了清远乡土资源的“家底”,并将整理好的各类历史信息储存于电脑,以方便检索选用。
  二、取材要精
  这里所说的“精”,我以为内涵有三:一要有代表性,二要有感染力,三要有地方特色。因为只有具备这“三有”特点的乡土资源,才能有效地起到印证历史、补充历史、活化历史和感人育才的作用。
  比如,历史教师普遍都把教材中的抗日战争部分作为向学生集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课时,如果在讲述全国重要抗日战役的同时,穿插讲述乡土抗战的近例,使学生将爱国爱乡的情感熔铸于一体,则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如果某个历史教师所在的行政区域,抗日战争时期既有国民党军队单独抗战的实例,又有我党秘密领导的抗日群众武装独立攻击日军据点的实例,同时还有民党军与我党领导的群众武装协调行动、联合作战的实例,那么历史教师该选哪一个实例呢?显然应选讲最后面的一个抗战实例,因为它充分体现了全民族抗日的历史情境,更富有代表性。我在讲授必修Ⅱ第1课时,适逢我市博物馆举办全市文物精品展,一批最具“三有”特点的乡土资源集中亮相于市区,机会难得。我特请该馆为我所教的学生举办一次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们有幸零距离端详了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我市考古发现的各种有代表性的生产、生活实物资料,脑子里的历史概念变得鲜活起来,促使他们从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上加深了对古代农业经济的认识。如展品中有一件我市连州西晋墓出土的陶质田犁田耙模型,是显示古代稻作农业精耕细作的标志性证物。这件文物使学生们不仅获得了古代农田精耕技术的感性材料,而且激发起了对乡土古代文明的自豪之情。
  三、详略要当
  所谓“当”,是指讲授乡土教材在时间安排上要得当。从总体上讲,乡土教材只是课本教材的辅助内容,应该坚持少而精的渗透原则,不能喧宾夺主。也不用每一节课都穿插乡土内容,因为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如讲外国的政治文明,你怎么去穿插乡土政治呢?也正因为如此,在应该穿插乡土教村的具体历史章节中就可作灵活处理,既可详,又可略,详略视该章节的具体教学目标而定。
  比如在讲必修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课时,如某个历史教师所在的县域在某个领域曾产生过在全国甚有影响的人物和作品,那么,这位教师在讲到该节内容时,便可安排较多的时间讲述乡土资源,借拉近时空距离所产生的亲近感去激发学生的文化艺术情趣;而对于当地不突出的一些历史文艺领域,即便穿插也应从简。
  清远市市属连州县域,唐末五代期间,曾产生过引人注目的诗人团队,多达10余人,为《全唐诗》选录的诗作多达数十首,其中五代诗人孟宾于成就尤大,被宋太子太保陈尧佐誉之:“自五代诗人以来,未有过于宾于者也。”今连州的诗社团体就以“宾于”取名,可见对后世影响之深。为了激发学生诗韵灵感,激起学生为乡土古代文明的自豪之情,我在讲授必修Ⅲ第9课时,便安排了较多的时间讲述了唐末五代连州诗人团队的创作成就及影响,并简要地分析了出现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客观原因。对某些应该穿插但不必花太多时间就可达到穿插目的乡土内容,我则从略处理。如我在讲述辛亥革命中的广州起义事件时,对乡土人物只穿插了一句话:“广州起义牺牲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有我们清远人李文楷,时为敢死队队员,击毙清军多人,身中数弹,仍奋力向前,终因伤势过重而光荣牺牲,时年仅24岁。”因为李文楷不是广州起义的领导人物,穿插的目的在于提醒学生效法家乡先贤的革命精神。
  四、教法要活
  要使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产生最大效益,关键在于教师的使用艺术,教师要善于在“活”字上做文章。
  比如讲授乡土教材的时间安排,既可放在新课内容开讲之前,又可放在新课内容开讲之后,还可利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实施教学,无须机械地固定程序;而在教学形式上,讲授式、研讨式、合作式均可,应灵活多样。总之,一切从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出发,以亲切自然为要,切忌生硬僵化,为穿插而穿插。我市某高中的一位历史教师在讲授唐诗时,采用了提问式的导入法:“同学们,教材上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知道出自谁人诗句吗?”待学生中有人回答出自韩愈诗句后,这位老师便紧接着说:“这位同学说得对,就是那个曾遭贬到我市阳山做县令的唐人韩愈,他在离开阳山11年后写的《调张籍》的诗里对李白、杜甫两位诗坛巨星作出了这样千古认同的评价。韩愈不仅是伟大的散文家,同时也是杰出的诗人和文学评论家。”这位教师很聪明,他不直接讲乡土历史,却把外籍名人的经历巧妙地与唐代阳山联系起来,不仅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唐诗评论家韩愈的距离,而且间接地拉近了学生与唐诗代表人物的距离,使学生们获得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愉悦。这是一种看似不经意,实为精心设计的乡土资源导入法。
  我在讲授必修Ⅱ第3课时,不仅使用了乡土资源,而且采用了调研的方式,这是基于我市古代连州的特殊人文现象而设计的。两晋至两宋之际,我市连州的经济文化现象呈现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盖因直接受益于同时期的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高潮。我认为若以本地历史文明的亮点为切入口,对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会大有裨益。于是在开课前几天,我拟印了调研提纲发给学生人手1份,布置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调研活动。我在提纲中披露:“唐至五代广东共产生43名进士,其中我市连州(含今连阳4县)占11名,仅次于广州(12名),居全省第二位。”然而设问:“试析唐至五代连州科考进士居广东前列的原因。”并提示了调研方法。正式课堂教学以研讨形式拉开序幕,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或认定一种原因,或认定多种原因,观点有同有异,引起热烈争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在静听中适时点拨,逐步引导学生们把连州历史亮点与中原人口南迁的历史大现象联系起来,帮助他们深刻领悟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惠及广东粤北的情况。我对学生们说:“中原人口三次南迁高潮,每次都有部分人口逾岭入粤,而且一次比一次多,连州因地处入粤岭路口,纬度高,地势高,气候凉爽,不像广东南部那样炎热难熬,故为中原移民入粤的首选居地,因而给古代连州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这堂研讨课,循流溯源,顺藤摸瓜,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将乡土历史现象与课本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不仅圆满地实现了新课标设定的教学目标,而且极大地激发起学生们为乡土曾经的辉煌而自豪的情感,并从历史变迁的角度帮助他们深刻认识到了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意义,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益。
其他文献
微博的出现使得自媒体时代真正到来。每个人都是一个媒体,都是一个信息源,一些大号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一个传统的媒体。自媒体时代,思考微博、微信的功能并利用好它,则可以更好
本文以flash动画制作课程为基础,以丰富的贵州民间美术资源为素材,以flash动画教学为载体,尝试搜集、开发、整理适合大学生绘画和欣赏的地方民族民间美术,使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在课堂中得以传承。通过探索贵州民间美术应用在flash动画制作课程中的优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数据挖掘能够吸取隐藏在大数据后面的有用知识,并把这些隐性知识利用起来,从海量数据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知识。近十几年来,出现了许多数据挖掘的新方法,如神经网络、文本挖掘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感悟课程的知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双方在围绕一定的教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体现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综合素养的理念。由此可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优化问题的设计教学,一方面,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便于学生更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