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处于关键的转型期,这一时期需要先进理念的指导,需要核心理念的转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新标准符合全面转型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新课程改革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和深化,作为信息技术课老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提高课堂效率,实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一、高中信息技术概述
1.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理念。在以义务教育课程为基础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其一,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所必需的。培养学生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信息文化,在信息的获得、加工、处理、交互和表达工程中获取信息技术,提升对信息内容的批判和理解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具备融入信息社会的能力和态度,顺应信息时代要求。其二,是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平台,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为高中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构建一个和谐的信息文化。
2.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定位。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了高中阶段的必修课。信息技术作为技术领域的科目,在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地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包含八大领域:人文与历史、语言与文学、体育与健康、艺术、数学、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科学。技术其中信息技术就包含在技术领域中。
3.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特点。信息技术课程同数学、物理等学科具有共性,又有它自身独特的特性,是一门独立的兼具知识性和技能型的基础性学科。一是具有现代性。信息技术更新快,其观点、理论、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二是工具性。信息技术是的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必备技能之一,如何通过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这个现代化工具去获得和处理现代社会信息是人们必备的技能;三是应用性。在各个领域中都有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如互联网、远程教育、移动学习、科学计算、自动化控制、数据处理、电子商务等,都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体现。
4.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及其原则。为了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及方案,以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为研究对象,了解学校教学环境,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最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以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硬件条件;教学模式;学生情况;综合其它学科;学习方法;导向评价。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授人以渔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结合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和抽象性。理论联系实际。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思考
1.加大投资,提高学校硬件水平。学校和政府应该充分重视信息技术教学,在地方财政和学校支出中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水平。使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一人一机,加快机房建设,更新机房计算机软硬件使其紧跟信息技术革命的潮流,加强机房的日常维护,提高机器的使用寿命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的使用。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最新、最有效、最实用的信息技术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方便和快捷。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在计算机上展示先进的科研技术或者是实用有效的软件,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为开展下一步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2.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利用节假日,学校和政府应对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定期进行统一培训,为其提供一定培训机会和费用,并进行考核和审查,逐步缩小地区差异和教师水平差异(这是实现教育公平重要手段)#同时,以此让信息技术教师跟上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平,避免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时出现枯燥乏味的现象。例如,政府和学校共同出资资助本地区、本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统一进行计算机技术学习和培训,参加最新信息技术教学学术报告。让每位信息技术教师了解和熟悉信息技术教学前沿,提高个人素质更好的在课堂上传授信息技术知识。
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信息素养善异,同时注重地区差异。基础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各地区、每个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在课程设置和科目教学中全面渗透这种思想。因此,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应关注不同学生的信息素养差异,考虑地区发展差异,兼顾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和不同个体的差异,在新课程标准中留下一定的弹性空间,鼓励各地区针对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鼓励和倡导个性化学习,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选择和设计,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培养高精尖人才储备后续力量。
4.强调问题解决,注重信息技术。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教会学生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改革注重和强调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这是创新人才的关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需要结合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教会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然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同时注重教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具体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才能和想象力,培养和锻炼创新能力,使得信息技术教育有现实层面的实际意义。
三、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增强学生自信
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要对学生作出客观、肯定的评价,不要一味地否定学生,而要看到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多对学生提出鼓励性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学生之间相互评价。鼓励学生之间开展互评,并引导他们在互评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教育学生学会对别人进行赞美与欣赏,能够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3.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对自己的发展做出的主观性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通过反思与自评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提高学习质量打好基础。由此可见,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合理性、科学性、民主性,有助于每一位学生在将来的成长道路上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待他人。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高中信息技术改革正在走向深入,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化的培养。这不仅是推动信息技术在我国的普及,也为我国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但信息革命下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这要求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不断走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郭绍青.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新课程改革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和深化,作为信息技术课老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提高课堂效率,实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一、高中信息技术概述
1.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理念。在以义务教育课程为基础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其一,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所必需的。培养学生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信息文化,在信息的获得、加工、处理、交互和表达工程中获取信息技术,提升对信息内容的批判和理解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具备融入信息社会的能力和态度,顺应信息时代要求。其二,是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平台,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为高中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构建一个和谐的信息文化。
2.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定位。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了高中阶段的必修课。信息技术作为技术领域的科目,在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地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包含八大领域:人文与历史、语言与文学、体育与健康、艺术、数学、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科学。技术其中信息技术就包含在技术领域中。
3.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特点。信息技术课程同数学、物理等学科具有共性,又有它自身独特的特性,是一门独立的兼具知识性和技能型的基础性学科。一是具有现代性。信息技术更新快,其观点、理论、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二是工具性。信息技术是的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必备技能之一,如何通过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这个现代化工具去获得和处理现代社会信息是人们必备的技能;三是应用性。在各个领域中都有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如互联网、远程教育、移动学习、科学计算、自动化控制、数据处理、电子商务等,都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体现。
4.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及其原则。为了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及方案,以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为研究对象,了解学校教学环境,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最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以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硬件条件;教学模式;学生情况;综合其它学科;学习方法;导向评价。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授人以渔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结合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和抽象性。理论联系实际。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思考
1.加大投资,提高学校硬件水平。学校和政府应该充分重视信息技术教学,在地方财政和学校支出中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水平。使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一人一机,加快机房建设,更新机房计算机软硬件使其紧跟信息技术革命的潮流,加强机房的日常维护,提高机器的使用寿命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的使用。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最新、最有效、最实用的信息技术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方便和快捷。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在计算机上展示先进的科研技术或者是实用有效的软件,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为开展下一步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2.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利用节假日,学校和政府应对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定期进行统一培训,为其提供一定培训机会和费用,并进行考核和审查,逐步缩小地区差异和教师水平差异(这是实现教育公平重要手段)#同时,以此让信息技术教师跟上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平,避免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时出现枯燥乏味的现象。例如,政府和学校共同出资资助本地区、本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统一进行计算机技术学习和培训,参加最新信息技术教学学术报告。让每位信息技术教师了解和熟悉信息技术教学前沿,提高个人素质更好的在课堂上传授信息技术知识。
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信息素养善异,同时注重地区差异。基础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各地区、每个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在课程设置和科目教学中全面渗透这种思想。因此,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应关注不同学生的信息素养差异,考虑地区发展差异,兼顾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和不同个体的差异,在新课程标准中留下一定的弹性空间,鼓励各地区针对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鼓励和倡导个性化学习,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选择和设计,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培养高精尖人才储备后续力量。
4.强调问题解决,注重信息技术。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教会学生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改革注重和强调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这是创新人才的关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需要结合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教会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然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同时注重教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具体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才能和想象力,培养和锻炼创新能力,使得信息技术教育有现实层面的实际意义。
三、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增强学生自信
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要对学生作出客观、肯定的评价,不要一味地否定学生,而要看到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多对学生提出鼓励性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学生之间相互评价。鼓励学生之间开展互评,并引导他们在互评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教育学生学会对别人进行赞美与欣赏,能够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3.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对自己的发展做出的主观性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通过反思与自评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提高学习质量打好基础。由此可见,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合理性、科学性、民主性,有助于每一位学生在将来的成长道路上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待他人。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高中信息技术改革正在走向深入,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化的培养。这不仅是推动信息技术在我国的普及,也为我国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但信息革命下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这要求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不断走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郭绍青.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