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培育核心素养——以劳动课程教学为例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shou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素养。如今,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劳动教育又有了新的内涵,教师必须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有一个新的认识,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社会劳动问题的能力。
其他文献
跨学科学习作为语文课程内容中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直面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以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为主线,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及多学科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培育团队合作、实践创新等综合素养。选择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内容主题,设定聚焦语文素养的单元目标,关注语文学科特质的单元整体设计,注重合作探究,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应该成为一线教师实施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基本遵循。
中国当代舞剧创作思潮体现为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混融,形成了审美“当代性”认知上的多元。从“传统现实主义”到“新现实主义”贯穿着一根红线,几代编导的守正与创新,是“当代中国舞风”舞剧形成和不断更新最重要的根据。近年,后现代特色的中国当代舞剧也与国际当代美学进行了观念和形态上的对话。“当代”中国舞剧创作思潮的多元共生,恰是对丰富人民的美好生活,促进社会文化和谐正向作用的彰显。
<正>职前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是当今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持续渗透,教师专业能力发展需求日益强烈,社会各界也对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并进而倒逼教师教育特别是职前教师培养方式改革。事实上,如何回应新课改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诉求,实现职前教师高质量、高效率的培养,也正是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和努力推进的改革课题。
期刊
[目的/意义]从多维度梳理2011-2020年我国政府数据开放研究现状,重点研究主题分布、时序演化及特点、研究成果学科分布,揭示我国政府数据开放研究趋势,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过程]运用文献调查、文献计量和可视化相结合的方法获得我国政府数据开放研究热点主题演进途径,并对其进行聚类和内容分析,归纳研究成果分布。[结果/结论]研究样本具有政策导向、主题多元、学科交叉、成果较为集中等特点。
<正>在“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高考命题思想指导下,近年来全国卷的作文命题呈现出强烈的价值导向,体现了宏大主题作文命题的新特点。如2020年全国Ⅱ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主题演讲;2021年8省联考卷“铭记历史,迎接挑战”主题征文;2021年全国乙卷“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的启示”……近年来,高考写作发生了由坐而论道转向经世致用,由囿于个人情调的自我欣赏转向对时代家国的思考诸多可喜
期刊
兴趣生发于儿童本能冲动,是儿童生长能力的信号和象征,能够基于主体经验予以澄明和培养。居间性是兴趣的本质属性,揭示了兴趣与努力间的张力。兴趣是学生发展的一种需要或活动倾向,是其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所在和个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兴趣教育包含活动的兴趣、工作的兴趣、理智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和道德的兴趣五大内容向度。皈依兴趣的教育价值,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以增强学习投入感,优化教学材料以适应儿童兴趣与态度,依托
本文旨在运用思维导图作为写作过程可视化工具和学生认知工具,对英语写作过程中的预写作阶段、写作阶段和修改阶段进行规划、监控和评估,以认知心理学图示理论为基础探究英语写作中的元认知策略,以此激活学习者原有图式并激发新图式的建构,提高元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从而提高管理其写作过程和自主写作的能力,改善写作学习的效果,促进学习者整体的写作水平。
人际交往中矛盾与冲突不可避免,不礼貌现象在言语交际冲突中时有发生。微博作为一种社交媒介,其交互性特征为可能发生的话语冲突提供条件。本文以微博评论中的冲突性话语为研究对象,基于不礼貌原则,分析冲突性话语所使用的不礼貌策略、回应方式及其语用动因。
随着奶茶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消费者的需求更多元化。本研究以期望确认理论和奶茶品牌消费者满意度作为切入点,以广西南宁市高校周边“蜜雪冰城”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的因素下对南宁高校周边“蜜雪冰城”消费者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感知质量对期望确认度具有正向显著影响作用、期望确认度对其满意度发挥正向显著影响作用。因此商家要注重消费者的情感维护,做到有效沟通;关注用户需求与体验,从服务质量
<正>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庄忠正认为,落实劳动课程标准,首先,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强化劳动课程的育人价值。在劳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要根据核心素养培养的不同学段要求,合理选择并安排课程内容和目标,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实现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的有机融合和统一,避免缺乏教育设计和意义建构的“有劳动无教育”现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