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堂质量的提高不能靠增加课时,要靠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本文针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实践,对实施高效课堂策略进行探索。
关键词:新课标;农村初中;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高效课堂的实施成为必然趋势,然而我校地处农村,生源不断减少,学生基础又差,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面对这种现状,我校实施了有效教学的探索。
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有效性教学的含义
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满足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素养的提升。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整套的操作技艺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着眼于完善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备好教材、备好学生,从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采取“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设计有效的随堂练习,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以期实现每一个学生的最好发展。
二、目前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目前的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较低甚至出现无效教学的现象;二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没有目标,纪律性较差,迟到、旷课、逃学现象屡屡发生;三是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好数学学习的方法,导致数学基础较差,对学习数学没有多少兴趣。这些问题不但困扰着每一个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而且更加影响农村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开展和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探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非常必要和有意义。下面结合本人的数学教学实践,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加强教师科研,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学校应该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还应取长补短,虚心向同行学习。要实现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最优化,教师要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明白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的要旨,合理、科学的运用,该点破的要点破,该精讲的要精讲,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发挥最大的效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要通过教学反思,积极地转变教学理念,依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正确审视教材的功能,打破“教材中心论”,做教材建设的参与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师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分析和使用教材,必须善于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用书,学生的实际合理设计教学,要辩证地看待教材,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设计理念,切不可为了赶热闹,违背教材的设计的理念,而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凭主观意识无原则地修改教材。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创设有利于有效教学活动开展的教学环境,着力探究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途径和办法,把课堂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实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行为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教师必须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逐步使教学行为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类比、比较中获取新知,领略数学思想方法,加快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联系农村学生的实际,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要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教师充分了解本班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准确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好每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育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首先要了解本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知识基础等,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其次,要熟悉数学教材,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要求、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都要了如指掌。另外,还要明确各单元、各章节的知识在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做到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融会贯通地教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四)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叛逆时期,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学生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科目。反之,学生们在课堂上则表现出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做到真正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熟悉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他们沟通心灵,建立感情,做到因人施教,有的放矢。特别是对“后进生”,教师要相信他们有积极的一面,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发出积极学习、努力向上的热情。
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一种轻松自然,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下,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高,反应迅速,思维活跃,有利于他们心智的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五)创设合适的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严肃的自然科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虽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有兴趣在数学学习方面进行钻研,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数学兴趣较弱,对数学学习感到枯燥,以致影响学习效率,使得学习效率低下,以至于成绩难以提高。因此,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创设合适的数学教学情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情境的设计应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心理特征,创设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 1.有趣的课堂导入创设情境。课堂导入是指在讲解新知或数学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启始环节,也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一个巧妙而又正确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动机,同时还能起到联结知识,沟通师生情感的作用。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巧设悬念、创设情景、直观演示、媒体导入等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联系生活,巧用比喻创设情境。数学知识当中,有不少抽象的内容,对部分学生来说是理解的难点,也是难以产生兴趣的内容。但若巧用比喻,联系生活,则可使学生容易理解,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让学生发现数学中的趣味。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最实在的内动力,是影响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数学虽然是一门严肃的自然科学,但是其中也不乏趣味性的内容。在教学中,若能让学生发现数学中的趣味性内容,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学生的学习效率。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的。如果能在开始学习时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的学习。
4.借助问题创设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得以继续和延伸。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导入: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1次、2次、3次、4次、5次,列式并计算纸张的厚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厚度所发生的变化是在成倍的增长。进一步提问:如果一层楼有3米高,把足够长的0.1毫米的纸连续折叠20次会有多少层楼高?折叠几次就会超过珠穆朗玛峰?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最后老师告诉学生:连续折叠20次大概有35层楼高,连续折叠27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而折叠30次就有12个珠穆朗玛峰了。这一惊人的答案令学生非常惊叹和兴奋,并集中精神,进入思维活跃的最佳状态,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兴趣是决定学生能否主动学习的关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借助活动创设情境。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抽象、枯燥、难理解。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应有这样深切的感受:听来的记不住,看到的记不牢,只有动手做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就是让他们去动手操作。例如在“圆周角”一节中,可设计活动情境如下:(让学生进行以下操作)①作已知圆的任意一个圆周角②再画出这个圆周角所夹弧对的圆心角;③分别量出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度数,你发现了什么?④再任意作一个圆周角,是否还有上面的结论?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自已能总结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关于圆周角的结论,即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圆心角的一半。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来证明了。课堂引入自然顺畅。
(六)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1.主动驾驭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因此,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材的固定不变的做法,取而代之以能够根据学生生活实际主动地去驾驭教材、处理教材。例如“工程问题应用题”的教学:一项工程,甲独做6天完成,乙独做10天完成,若甲、乙两人先合做3天,剩下的工作由乙单独完成,问乙还需几天完成?要求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方法,这类应用题和小学学过的应用题有相同的基本数量关系,即: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关键在于这类应用题的工作总量要用单位“1”表示。应用题的已知条件没有直接出现,但学生如果能联系已学的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就用不着按部就班地教,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尝试。如学生有困难,设计这样的题目:“运完360块砖,甲独运6次运完,乙独运12次运完,甲、乙两人合运几次运完?”进行铺垫。在计算的基础上与“工程问题应用题”进行比较,便于学生找出异同,建构数学模型,抓住解题的关键,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保证。
由上述的实例可以看出,对于教材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灵活处理,让教材为学生的学服务,而不是被其束缚。因此,教师应该有新的教材观,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主旨出发,可以打破固有的授课思路,可以对教学内容予以裁剪,可以增添新的内容,也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开发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师生的双主体地位。
2.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1)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多媒体课件教学在这方面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意运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两种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使数学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吸引他们长期的注意力,让他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从而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教学方法。由于不同的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都不一样,因此,仅靠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通过摸索我发现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即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各小组内的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交流,各小组之间互相竞争,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一课时时,按照上述方法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让每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观察、分析、总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且要求每组的小组长建立明确的责任制,保证每位组员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到讲台上当小老师讲课,汇报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最后,我还会对小老师们的讲课和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刚开始时,学生们个个都比较胆小,没有人愿意上讲台去讲。但是当他们后来发现自己的讲课获得了老师和全班同学的肯定时,都变得喜欢上讲台,争着上讲台讲课了,他们真正成了数学课堂的“主人翁”。看到学生们有这样的转变,我感到非常地欣慰,很有成就感。 3.优化教学过程,体现主导与主体的辩证统一。优化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点。教师在这过程中要起好主导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过程一是课堂引入,二是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推理出结果,三是在讲解例题中点评学生得出的结果,给出正确概念,四是学生的课堂练习,让所学知识得以及时应用,加深理解和知识点的巩固,五是课堂小结。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实施素质教育这一过程中,通过科学的设计,间接的认知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教与学、讲与练、教学主导与学生主体、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以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七)改进作业训练系统,为有效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要充分掌握数学知识,适当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教学教师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不能仅限于培养学生熟练的模仿能力和严密的推理能力,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类比联想、归纳总结、应用创新的思维品质;教会学生获取信息、拓展视野、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认识方法。作业应当成为学生数学课外的一种生活过程、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让学生在数学作业过程中体验甘苦。
1.作业训练应注重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数学作业既要注重“双基”的落实,也要重视来自日常生活与实际的问题。初中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联系。如“百分比的应用”的作业:小明有一笔2000元的压岁钱,准备在银行里存三年,请你在了解银行存款利率利息政策的前提下,设计几种不同的方法,分别比较三年后所得的利息,然后向小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了解存款、利率、利税等问题,也有助与学生关注生活、勤俭节约和依法纳税的意识。
2.适时的布置一些实践性、探究性的作业,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实践性、探究性的作业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如在学习“科学计数法”这一节的作业时,在完成了必要的巩固练习后,课后回家作业是:①通过上网或其他渠道查一查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总共在太空中飞行了多少千米?用科学技数法表示出来。②记录你家一周内产生垃圾袋的数量,计算一年的数量;如果本区有100万户家庭,一年大约产生多少个垃圾袋,用科学技数法表示出来。
(八)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近的心理研究表明,有效学习不是天生的,而是主要依靠一系列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教师如果加强对学习不好学生的方法指导,其学习效率一定会提高。目前不少学生缺乏有效学习的方法,不断受到挫折和批评,导致学习成绩差,并对学习畏惧或焦虑不安,很可能丧失信心。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掌握有效的记忆预习、听课和复习方法,指导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的学习更加科学有效。而良好的习惯符合学习心理规律,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对学生的练习、作业甚至书写要强调格式规范,步骤完整,达到基本正确,再逐步加强逻辑性、条理性、严密性的训练,帮助学生制定复习计划,督促鼓励其逐渐养成并长期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大胆地突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寓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就能做到让农村学生愿意学数学、喜欢学数学,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石国峰.新课标下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策略[J].中学数学教学,2010.2.
[2] 文海山.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当代教育理论研究杂志,2011.6.
关键词:新课标;农村初中;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高效课堂的实施成为必然趋势,然而我校地处农村,生源不断减少,学生基础又差,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面对这种现状,我校实施了有效教学的探索。
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有效性教学的含义
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满足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素养的提升。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整套的操作技艺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着眼于完善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备好教材、备好学生,从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采取“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设计有效的随堂练习,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以期实现每一个学生的最好发展。
二、目前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目前的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较低甚至出现无效教学的现象;二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没有目标,纪律性较差,迟到、旷课、逃学现象屡屡发生;三是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好数学学习的方法,导致数学基础较差,对学习数学没有多少兴趣。这些问题不但困扰着每一个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而且更加影响农村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开展和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探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非常必要和有意义。下面结合本人的数学教学实践,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加强教师科研,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学校应该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还应取长补短,虚心向同行学习。要实现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最优化,教师要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明白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的要旨,合理、科学的运用,该点破的要点破,该精讲的要精讲,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发挥最大的效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要通过教学反思,积极地转变教学理念,依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正确审视教材的功能,打破“教材中心论”,做教材建设的参与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师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分析和使用教材,必须善于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用书,学生的实际合理设计教学,要辩证地看待教材,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设计理念,切不可为了赶热闹,违背教材的设计的理念,而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凭主观意识无原则地修改教材。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创设有利于有效教学活动开展的教学环境,着力探究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途径和办法,把课堂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实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行为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教师必须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逐步使教学行为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类比、比较中获取新知,领略数学思想方法,加快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联系农村学生的实际,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要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教师充分了解本班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准确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好每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育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首先要了解本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知识基础等,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其次,要熟悉数学教材,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要求、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都要了如指掌。另外,还要明确各单元、各章节的知识在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做到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融会贯通地教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四)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叛逆时期,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学生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科目。反之,学生们在课堂上则表现出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做到真正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熟悉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他们沟通心灵,建立感情,做到因人施教,有的放矢。特别是对“后进生”,教师要相信他们有积极的一面,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发出积极学习、努力向上的热情。
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一种轻松自然,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下,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高,反应迅速,思维活跃,有利于他们心智的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五)创设合适的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严肃的自然科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虽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有兴趣在数学学习方面进行钻研,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数学兴趣较弱,对数学学习感到枯燥,以致影响学习效率,使得学习效率低下,以至于成绩难以提高。因此,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创设合适的数学教学情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情境的设计应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心理特征,创设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 1.有趣的课堂导入创设情境。课堂导入是指在讲解新知或数学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启始环节,也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一个巧妙而又正确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动机,同时还能起到联结知识,沟通师生情感的作用。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巧设悬念、创设情景、直观演示、媒体导入等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联系生活,巧用比喻创设情境。数学知识当中,有不少抽象的内容,对部分学生来说是理解的难点,也是难以产生兴趣的内容。但若巧用比喻,联系生活,则可使学生容易理解,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让学生发现数学中的趣味。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最实在的内动力,是影响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数学虽然是一门严肃的自然科学,但是其中也不乏趣味性的内容。在教学中,若能让学生发现数学中的趣味性内容,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学生的学习效率。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的。如果能在开始学习时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的学习。
4.借助问题创设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得以继续和延伸。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导入: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1次、2次、3次、4次、5次,列式并计算纸张的厚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厚度所发生的变化是在成倍的增长。进一步提问:如果一层楼有3米高,把足够长的0.1毫米的纸连续折叠20次会有多少层楼高?折叠几次就会超过珠穆朗玛峰?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最后老师告诉学生:连续折叠20次大概有35层楼高,连续折叠27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而折叠30次就有12个珠穆朗玛峰了。这一惊人的答案令学生非常惊叹和兴奋,并集中精神,进入思维活跃的最佳状态,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兴趣是决定学生能否主动学习的关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借助活动创设情境。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抽象、枯燥、难理解。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应有这样深切的感受:听来的记不住,看到的记不牢,只有动手做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就是让他们去动手操作。例如在“圆周角”一节中,可设计活动情境如下:(让学生进行以下操作)①作已知圆的任意一个圆周角②再画出这个圆周角所夹弧对的圆心角;③分别量出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度数,你发现了什么?④再任意作一个圆周角,是否还有上面的结论?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自已能总结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关于圆周角的结论,即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圆心角的一半。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来证明了。课堂引入自然顺畅。
(六)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1.主动驾驭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因此,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材的固定不变的做法,取而代之以能够根据学生生活实际主动地去驾驭教材、处理教材。例如“工程问题应用题”的教学:一项工程,甲独做6天完成,乙独做10天完成,若甲、乙两人先合做3天,剩下的工作由乙单独完成,问乙还需几天完成?要求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方法,这类应用题和小学学过的应用题有相同的基本数量关系,即: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关键在于这类应用题的工作总量要用单位“1”表示。应用题的已知条件没有直接出现,但学生如果能联系已学的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就用不着按部就班地教,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尝试。如学生有困难,设计这样的题目:“运完360块砖,甲独运6次运完,乙独运12次运完,甲、乙两人合运几次运完?”进行铺垫。在计算的基础上与“工程问题应用题”进行比较,便于学生找出异同,建构数学模型,抓住解题的关键,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保证。
由上述的实例可以看出,对于教材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灵活处理,让教材为学生的学服务,而不是被其束缚。因此,教师应该有新的教材观,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主旨出发,可以打破固有的授课思路,可以对教学内容予以裁剪,可以增添新的内容,也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开发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师生的双主体地位。
2.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1)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多媒体课件教学在这方面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意运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两种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使数学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吸引他们长期的注意力,让他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从而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教学方法。由于不同的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都不一样,因此,仅靠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通过摸索我发现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即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各小组内的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交流,各小组之间互相竞争,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一课时时,按照上述方法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让每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观察、分析、总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且要求每组的小组长建立明确的责任制,保证每位组员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到讲台上当小老师讲课,汇报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最后,我还会对小老师们的讲课和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刚开始时,学生们个个都比较胆小,没有人愿意上讲台去讲。但是当他们后来发现自己的讲课获得了老师和全班同学的肯定时,都变得喜欢上讲台,争着上讲台讲课了,他们真正成了数学课堂的“主人翁”。看到学生们有这样的转变,我感到非常地欣慰,很有成就感。 3.优化教学过程,体现主导与主体的辩证统一。优化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点。教师在这过程中要起好主导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过程一是课堂引入,二是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推理出结果,三是在讲解例题中点评学生得出的结果,给出正确概念,四是学生的课堂练习,让所学知识得以及时应用,加深理解和知识点的巩固,五是课堂小结。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实施素质教育这一过程中,通过科学的设计,间接的认知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教与学、讲与练、教学主导与学生主体、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以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七)改进作业训练系统,为有效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要充分掌握数学知识,适当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教学教师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不能仅限于培养学生熟练的模仿能力和严密的推理能力,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类比联想、归纳总结、应用创新的思维品质;教会学生获取信息、拓展视野、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认识方法。作业应当成为学生数学课外的一种生活过程、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让学生在数学作业过程中体验甘苦。
1.作业训练应注重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数学作业既要注重“双基”的落实,也要重视来自日常生活与实际的问题。初中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联系。如“百分比的应用”的作业:小明有一笔2000元的压岁钱,准备在银行里存三年,请你在了解银行存款利率利息政策的前提下,设计几种不同的方法,分别比较三年后所得的利息,然后向小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了解存款、利率、利税等问题,也有助与学生关注生活、勤俭节约和依法纳税的意识。
2.适时的布置一些实践性、探究性的作业,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实践性、探究性的作业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如在学习“科学计数法”这一节的作业时,在完成了必要的巩固练习后,课后回家作业是:①通过上网或其他渠道查一查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总共在太空中飞行了多少千米?用科学技数法表示出来。②记录你家一周内产生垃圾袋的数量,计算一年的数量;如果本区有100万户家庭,一年大约产生多少个垃圾袋,用科学技数法表示出来。
(八)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近的心理研究表明,有效学习不是天生的,而是主要依靠一系列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教师如果加强对学习不好学生的方法指导,其学习效率一定会提高。目前不少学生缺乏有效学习的方法,不断受到挫折和批评,导致学习成绩差,并对学习畏惧或焦虑不安,很可能丧失信心。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掌握有效的记忆预习、听课和复习方法,指导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的学习更加科学有效。而良好的习惯符合学习心理规律,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对学生的练习、作业甚至书写要强调格式规范,步骤完整,达到基本正确,再逐步加强逻辑性、条理性、严密性的训练,帮助学生制定复习计划,督促鼓励其逐渐养成并长期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大胆地突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寓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就能做到让农村学生愿意学数学、喜欢学数学,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石国峰.新课标下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策略[J].中学数学教学,2010.2.
[2] 文海山.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当代教育理论研究杂志,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