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特种部队的传奇与悲剧

来源 :奥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zhi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0月5日,美国“海豹六队”对索马里青年党位于南部的一个武装据点发起突袭,试图抓捕或猎杀青年党领袖。由于遭遇激烈抵抗,最终放弃任务。同一天,美军陆军“三角洲”特种部队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成功抓住了涉嫌卷入1998年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大使馆爆炸案的“基地”组织头目利比。继2011年“海豹六队”成功捕杀隐藏在巴基斯坦的本·拉登后,美国特种部队再度引起了世人关注。
  传奇战例
  巴基斯坦:夜袭捕杀本·拉登
  2011年,美军在获得本·拉登确定位置的情报之后,决定出动“美国海军特种作战发展大队”,其前身为“海豹”突击队第6分队,是美国海军于1980年10月成立的一支专司反恐和人质解救的特战部队。
  在情报获得确认并精心演练之后,2011年4月30日深夜,美军两架搭载着特战队员的黑鹰直升机同时潜入本·拉登的藏身地点。
  2011年5月1日凌晨1时,进入现场的美军特种部队士兵分多路强行攻入本·拉登藏身的建筑物内部。虽然爆发激烈交火,但特战队员在很短时间内就打退了本·拉登保镖的抵抗,并最终以2发子弹将本·拉登击毙。
  此次行动美军无人员伤亡,唯一的瑕疵可能就是一架参与任务的黑鹰直升机坠毁在本·拉登藏身的大院内。
  索马里:狙杀海盗 救出船长
  2009年4月8日,一艘悬挂着美国国旗、满载联合国救援物资的货轮遭4名海盗偷袭。几番争夺后,船员夺回货轮控制权,海盗挟持着船长菲利普斯作为人质跳入救生艇逃跑。
  4月12日,美国海军认定,菲利普斯船长人身安全危在旦夕,于是决定采取行动。这次行动得到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亲自批准。
  “海豹”突击队的狙击手早前就通过直升机被秘密地运抵事发海域。美国第五舰队指挥官格特尼称,狙击手在距救生艇大约25~30码远的美国海军“班布里奇”号驱逐舰船尾上埋伏,从狙击镜中发现救生艇上的三名海盗情绪狂躁,头和肩膀暴露在视野范围中,其中一名海盗拿着一把AK-47机枪顶着菲利普斯船长的后背。“班布里奇”号驱逐舰长官随即下令射击,狙击手精确狙杀3名海盗。人质菲利普斯毫发无伤,顺利获救。
  伊拉克:拯救女兵林奇
  2003年4月1日,美国陆军“三角洲”部队与“海豹”突击队等其他特种部队配合,成功营救了被伊拉克军队俘虏的女兵杰西卡·林奇。
  林奇被俘后,美军立即搜集情报,特工用隐藏式摄像机,拍下了林奇被关的医院的图像,包括林奇所在病房的位置和突击队员的必经通道。录像情报对这次营救行动极为关键。
  情报经多方印证后,营救行动立即展开。之后,突击队凭借对录像资料的分析,便制定了营救计划。“海豹”突击队负责主攻,冲进医院救人,而陆军“三角洲”突击队则负责外围警戒。在附近区域,海军展开佯攻行动扰乱敌方视线,空军则负责提供直升机将林奇迅速转移。
  当天晚上,12名“海豹”突击队员乘直升机降落后先对医院主楼发起突袭,在解决了几名抵抗的伊拉克警卫后,很快就找到了女兵林奇。几分钟后,载着林奇的直升机起飞,营救行动仅仅只用了25分钟。
  悲剧战例
  阿富汗:“海豹”遭伏击 10人阵亡
  2005年3月,“海豹”突击队的一个分队奉命执行“红翼行动”。一支由4人组成的侦察监视小组潜入阿富汗阿萨达贝德地区,负责配合大部队对一名塔利班指挥官的猎杀或抓捕行动。但当地居民多数站在塔利班一边,这个侦察小组很快就被塔利班武装分子包围,双方展开了长时间的交火。侦察小组只携带了轻型武器,无论在人数上还是火力上都处于劣势。最终,包括小组指挥员在内的3名“海豹”士兵先后阵亡。
  由8名“海豹”突击队员和8名空勤人员组成的救援分队在接到救援电话后立即乘运输直升机赶往事发地点,却遭到了塔利班的伏击。就在直升机准备降落时,1枚火箭弹从直升机尾部的舱门射了进去,打伤数人。直升机失控撞山,机上仅1人生还。这是自诺曼底登陆以来,海军特种部队在单个战斗中牺牲人数最多的一次。
  索马里:“黑鹰”坠落
  18人阵亡
  1993年,美军制订了一项名为“哥特蛇”行动的计划,派遣特种部队进入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抓捕索马里大军阀艾迪德。
  当年10月3日,美国“三角洲”特种部队组成的特遣队奉命进入摩加迪沙。当天下午,运送“三角洲”突击队队员的“黑鹰”成功着陆,“三角洲”队员也抓获了24名艾迪德武装分子,却始终等不到接应车队。40分钟后才发现,60余名担任突击任务的特战队员身陷重围只能等待救援。
  当天午夜,美军派出的接应大部队才到达城里,在和艾迪德部下激烈交火后,成功与被困的特战队员会合。此次战斗,美军18名士兵阵亡,73人受伤,1人被俘,2架“黑鹰”被击落,3架被击伤,数辆卡车和“悍马”车被击毁。
  伊朗:未救到人质却严重自伤
  1979年11月4日,美国驻伊朗大使馆突然被几百名伊朗学生占领,100多名使馆工作人员被扣为人质,事件发生后,当时组建不满两年的美国陆军“三角洲”特种部队承担了这一任务。
  1980年4月24日夜间,美军展开了代号为“鹰爪”的营救行动。4月份的伊朗正是沙尘暴肆虐的季节。8架参与行动的RH-53直升机进入伊朗后不久便遇到了沙尘暴,3架直升机先后出现机械故障。时任美国总统卡特为避免更大危险,对营救行动下达了撤退命令。
  谁知道,处于混乱中的突击队员登机撤离时,1架RH-53直升机却与1架C-130运输机意外相撞引发弹药爆炸,从燃烧的飞机内被抛出来的炮弹又击中了附近3架直升机,使得现场的混乱局面更加严重。最终,这场意外导致8名突击队员当场被烧死,4人被严重烧伤。
其他文献
明代才子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几乎人人都会有些特殊的癖好,诗人们写文章也不例外,这些小癖好,让他们更加可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只要能写出好文章,古人们拼了!  张若虚:在被窝里构思  张若虚写作并不勤奋,反倒有些嗜睡。他写诗时,喜欢先用厚厚的被子捂着,在被窝里构思,一身大汗后翻身而起,然后挥毫疾书。天气越热,效果越好。  李贺:骑驴捡诗  传说李贺写诗常常骑在毛驴上,背
皇族:光绪每天四点开练  康熙在与俄国进行《尼布楚条约》的谈判中,逐渐意识到培养精通俄语与拉丁语人才的重要性。回京后,于1708年设立“内阁俄罗斯文馆”,让八旗子弟“专习俄罗斯文字,以备翻译”。到雍正年间,又从四译馆中分出“西洋馆”,“招满洲青年专修拉丁文”,以《华夷译语·拉氐诺话》作为教材。《华夷译语》本是洪武年间官方编纂的一部蒙汉对译辞书,后来逐步扩充收录语种,成为中国近代早期的外文译汉文的官
晴朝的夜空之所以那么美,是因為它上面点缀着明亮的星星。  ’
根据考古调查以及基因研究显示,人类的祖先在距今约260万年前开始,就以狩猎采集的方式,摄取大量动物性食物和必需营养。当时人类祖先的基因,直至今日仍保留在人类体内。然而由于1万年前人类开始发展农耕、畜牧,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变革,逐渐食用不符合基因需要的食物,导致人类饱受各种慢性疾病的折磨,因而,今天的人们经常患有在我们的祖先中几乎不存在的腰酸背疼、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现代文明虽然让死亡率降到人类史上最
据外媒报道,科学家现在已经弄清蒸发一个人所需的能量,虽然这听起来神乎其神。你知道么?让一个人蒸发所需要的能量比一公斤的物体加速到地球的逃逸速度都高。《疯狂的科学家手册》带你学习究竟需要多少能量可以把你的敌人变成一阵原子雾。  恐怖的死亡射线            一束激光扫过,环顾四周你发现身边的一切都消失了,突然你感到一阵剧痛,低头发现手指什么时候不见了。这是梦?还是真实发生了?是什么武器能够这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掌握两种语言能够防止认知减退和痴呆。  印度和英国的科学家们发现,在患有痴呆的人群当中,掌握双语种的病人相对于只懂得一种语言的人平均晚4.5年患病。这些结果适用于三种痴呆症,而且这是不受病人的教育背景和收入水平影响的。然而这项研究中的病人并不能代表每个人,研究人员声称,这些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适应于那些使用或者学习第二种语言的每个人。  这项研究是由尼扎姆医学科学研究所的苏瓦尔纳
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的第四颗行星,在西方被称之为“战神玛尔斯”。火星地表遍布沙丘、砾石,且没有稳定的液态水体,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沙尘悬浮其中,每年常有尘暴发生。火星上到底有没有出现过生命?科学家们至今仍争论不休,不能找到确切的答案。  英国一名叫奥利弗的5岁男孩,坚信火星上有生命的存在。在2015年圣诞前夕,他准备给火星邮寄一封信,表达自己对火星的向往。如何邮
明信片是一种不用信封就可以直接投寄的载有信息的卡片,投寄时必须贴有邮票,其正面为信封的格式,反面具有信笺的作用,优点是不用信封,缺点是篇幅小而无隐秘性,亦称为“邮片”。明信片所写的内容公开,可被他人所看见,内容通常不涉及隐私,故称为“明信片”。对于普通人来说,明信片可能是新年时一份来自远方的祝福,可能是平淡生活中一次满是感动的惊喜。伴随着时代的变迁,明信片也在发生着改变,然而不变的,是它承载的那份
人类靠什么走到现在这一步?脑子肯定榜上有名。在漫长的演化中,人类的脑子总体上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跟那些脑容量只有约500毫升的“老祖宗”南方古猿比起来,晚期智人的脑容量差不多是南方古猿的3倍,达到1400毫升左右。  有了这样名副其实的大脑,你是不是一种智商上的优越感呢?  脑子越大越聪明?  作为顶着大脑袋的裸猿,我们想当然地会产生一种直观的感觉:脑子越大就越聪明,所以也难怪各种影视作品里面
杨照先生被称为“最会讲故事的文学评论家”,作为一个专业的历史学者,他看待历史的眼光很独特,他尊重历史,敬畏历史,他希望每一位中国人能够更好地贴近中国的历史。于是,他以广阔的视野整合一手资料和大量前人研究的成果,并且用通俗的方式将中国历史传递给大众,他写中国历史的系列书籍都特别通透,不少读者认为杨照先生写中国通史的系列书籍,已经称得上“成一家之言”。本期我们要介绍的是先生的《史记的读法》。  面对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