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扬的更声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l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那是黑夜里唯一活的声音,是灵魂呼唤灵魂的声音,更是黑夜里唯一是能让人听着安心与平静的吆喝声。
  在中国,打更是古代民间夜间的一种定时报时的做法,类似于现在巡夜,在报时的同时,也报平安。打更通常两人一组,一人手中拿锣,一人手中拿梆,打更时两人一搭一档,边走边敲,“笃笃——咣咣”。打更人一夜要敲五次,每隔一个时辰敲一次,等敲第五次(俗称五更天)时,鸡也叫了,天也快亮了。
  随着我对打更的深入了解,我发现其实打更也不是那么简单,里面还是有许多讲究的,并不是随便地敲打几下,嘴里乱喊几句“小心火烛,平安无事”就可以。古代人以沙漏计时,夜晚分为五段,并用铜锣或梆子敲打报时,提醒或告诉正在睡觉的人们,现在几时了,几更天了。
  古代对夜间的时段划分也是很有讲究的,有五更、五夜、五鼓的规定。夜间有四十刻、四段、五節点,五个节点就是五更。两个节点大约两个半钟头,夜间时辰分别是黄昏、人定、夜半、鸡鸣、平旦,对应五更、五鼓、五夜,时间表为十九点左右,二十一点左右,零点,两点半左右,四点半左右。
  打更人要在五个更点报时,同时也有提醒睡觉人的意思。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对于这五更的具体是什么意思?我也不是很清楚了,但大都不过多有宵禁的意思,在以往的时代为了社会安定,官府不允许半夜三更人不睡觉到处乱跑。
  打更就是为了通知大家,一更要关门闭户,在家唠嗑话家常,二更要吹灯拔蜡上床睡觉,三更半夜是阴门大开,孤魂野鬼游荡的时间,四更是人睡死的时候,五更是公鸡开始打鸣的时候,打更人的职责就是要用更声提醒人间和地狱在黑夜的时段里要各安本位。
  成语“鸡鸣狗盗”很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在四更天,因为三更半夜子时黑夜的笼罩,人类基本都陷入沉睡状态不易醒。但是,贼人们是不睡的,就会出来做苟且之事了。伸手不见五指、月黑风高的夜里,正是宵小猖狂之时。有了打更人的提醒和巡逻,小偷们也胆怯了许多。
  打更人在打更时常说的话都是些提醒话,比如:天干物燥,小心火烛;鸣锣通知,关好门窗,小心火烛;寒潮来临,关灯关门;早睡早起,锻炼身体……打更人说的话,多半是与安全有关的话。
  在古镇磁器口,每晚都有一位着马褂、提灯笼、持铜锣的老者沿街鸣锣。打更是很有讲究的,更声的节奏与报的是几更天的时间有关。这与我以前读书学校里打的上课钟声很相似,预备钟声就连敲两下“预备,预备——”上课钟声就连敲三下“上课了,上课了——”
  打更人打头更(晚上七点)时,都是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点),都是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时,都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点)时,都是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点)时,是一慢四快,声音如“咚——咚!咚!咚!咚!”
  明确节奏的打更声,让人一听就知道是几更天了。这种节奏的更声打法,好像在全国得到了统一,像今天推广的普通话一样。打更人由慢到快,一般每次更是连打三趟便收更结束。打更人一般不打六更(凌晨五时),因为古代中国人都是早睡早起,五更一过好多人便开始起床做家务了,一日之计在于晨,就连皇帝也在五更天便开始准备上朝了。另外,还有种说法就是此更天鬼在串,此时不宜惊动他们,以免影响他们回不到阴间而在阳间为祸,当然,这说法有点封建迷信了。
  古代的打更人十分辛苦,晚上不能睡觉,而要守着滴漏(一种计时的东西)或燃香(也是计时的东西),才能掌握准确的时间。打更的职业虽然高尚,但也有不负责的,因此就有了不少拿打更人来开涮的话,比如“打更人睡觉——做事不当事”就是明证;还有“落手打三更”,意思是一更天打成了三更天,指搞错了。
  古往今来,打更与仵作都非寻常之辈。就算到今天,没有了打更人,但从事跟“死人”相关的行业,也远比一般人更难找到生活伴侣,更别说崇信鬼神的古时候了。肯嫁给仵作,为其家族延续香火,是需要勇气的;与打更人生活在一起也不例外。
  因此,更声起落处,是打更人的一种辛酸、无奈,但我认为更多还是一种职业操守。也许正是打更人的这种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曾经是打更人的孙中山先生的父亲,才培养出了孙中山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在南洋孙中山的纪念馆里,至今还保存着其父打更的物品,不由让人引发多少对打更人的思绪。
  打更人到底是一人还是二人,这个也没有硬性规定。只能说一般是二人,有个伴儿,但也有一人的。在电影《平原游击队》里,我看到的就是一个打更的人。想想,偌大一个村庄都睡去,黑夜里只有一个打更的人醒着,只有一种沿着时间刻度行走的更声醒着,这要有着怎样一种英雄的胆量?而作为此地的村民,他们此时其实只是村庄的一个寄居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或者说,此时他们只不过是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一个侧面,而生活的另一个侧面,正是那打更人,那更夫。当白昼更替,那么多那么多的寄居者,与那么少那么少的更夫,坐拥着同等的重量,谁都离不开谁。一个侧面离去,另一个侧面将人甩入了万丈深渊。
  在寄居者专心持有白天时,打更人才一心一意地陪伴一个又一个黑夜。
  二
  尽管时间总在做着要忘记一切的工作,但总会有人记载。
  我曾在外地一位民俗收藏家那里,看见过打更人用的打更的工具。和锣不同,那里打更用的是梆子,我不知道我老家江西这边用的是什么,但我想应该是锣。我的结论是通过现在有事宣告,村里就打锣宣告而来的,不是打梆子,我也没有见过江西这边打更用的梆子。
  在我的潜意识里,我认为打锣没有打梆子好听。锣毕竟是金属,质地硬了些,回音沙哑且长,不如树,质地柔和而清晰,听起来自然而贴切。因为眼前的梆子,我想到了很多的梆子戏,山西梆子、山东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江苏梆子、云南梆子……我就没有听说过有江西梆子。用这些梆子命名的地方戏剧我也看过些,好看极了。戏台上,小生涂脂抹粉描红,文文弱弱;青衣长袖如云,轻轻缓缓;花旦华服雍容,端端方方……故事无非就是生活的常事、伦理、道德之类的,诸如赶考的学子、怀春的少女、慷慨的忠良、圆滑的佞人、桀骜的奸臣、耍乐的丑角……演戏的认真,看戏的未必真看。有静有动,打打闹闹,甚是轰轰烈烈,这很迎合乡下人的胃口。乡下人看戏,图的就是热闹,在文艺生活极其贫乏的时代,能看到戏也是件喜事乐事,哪里有戏看,十里八里,大家都会赶去。小地方人好的也就是这一口,仿佛也少不了。以梆为戏,颇有些历史。江西虽然没有以梆为戏,但江西有赣剧,颇有些历史,赣剧的美比梆子戏毫不逊色,也是地方剧种,当然,江西的地方戏还有很多,有车仂戏、罗汉戏等,那种咿呀的腔调着实也能够令人消磨掉劳动下来多余的孤独时光。   关于做梆子的木料,是很有讲究的,必须是坚实、干透,不能有疤节和裂纹,外表光滑、圆润,棱角适度的檀或红木,或其他一些质在坚实的木材。檀或红木生长得慢,经年,年载越久的树,做出来的梆子声音越浑厚,越悦耳动听,但这昂贵。树在生长时,不会想到这一点,也不可能事先知道,将来它要做些什么,它只管长。树的这点特征像我们人一样,小时候不知道自己长大了会做什么,又能做什么,小时候只管长,只管好好学习就是。这是树和人的共同美好之处。我眼前的梆子是用枣木做成的,虽没有檀或红木昂贵,但做了梆子,成了收藏品后,时间在它身上沉淀下來的就是价值了。年轻时曾做过几年木匠活儿,我知道枣木质地坚硬密实,木纹细密,耐虫耐磨。乡间无木,做梆子枣木就是一种很好的材料。梆子由槌和梆两部分组成。梆子有些年头了,民俗收藏家告诉我说,是晚清年代的老物件。梆槌和梆面因受到打更人一日复一日的手磨,已经明显凹入许多。也许是保养得不错,红中透黑的木头上,竟然没有一丝裂纹。因为好奇,我也轻轻敲打了几下,顿时,柔软的香气就包裹了清亮的声响,从木头里钻了出来。
  我顿时感到了这声音的宁静、沧桑,同时也突然感到了夜色在向我袭来。更声中,我仿佛看到了打更人蹒跚的身影,走在了历史的深处。
  三
  更声悠扬处,都是过去时。
  和诗人笔下的“口应更声随,只是要、寸灵无病”不一样,打更人的辛酸,不是只有打更人自己知道。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有意识地找了很多关于更声的诗句读读,我努力地想让自己的感觉接近打更人的感觉,其中,一首是顾随《临江仙·廊下风吹败叶》:“廊下风吹败叶,绕阶故故悲鸣。愁人已是不禁听。那堪灯烬后,寒柝报更声。处处追求寂寞,时时厌恶聪明。人生原是苦修行。今宵无好梦,欹枕数秋星。”人生原是苦修行,我不知道打更是不是人生的苦修行,但在这首词里,我至少读到了打更人的孤独、艰辛和心酸而又无奈的交痛点。
  网上也读到一些现代人写打更的文章,大都是小说,甚至是长篇,但大都妖魔化了。也难怪,除了打更的起源为妖魔胡关,还有黑暗的时候,或人民身处黑暗,妖魔自然会从胆怯中生来。但这些小说,与当年打更人真正的生活,相差很远。没有写出打更人的心声或真实生活,还有打更人内心的酸涩苦痛。
  还记得上次与那位民俗收藏家谈话时,他问我:“如果北风怒吼,冻雪打窗的冬夜,你安静地躺在厚厚而温暖的被窝里,享受生活给你带来的温馨和幸福,你在似醒似睡中,听到北风里夹来阵阵的更声,和一声声颤颤抖抖被寒冷的西北风吹得断断续续的打更人的声音‘小心火烛,平安无事’时,你的内心会是什么感觉?”
  如果你像我一样,从这样深重的考问里,经过思考,看到了打更人隐藏在更声后面的辛酸,你还会认为那有节奏的更声就是简单地从梆子里或铜锣里发出来的吗?
  不是的。要说是,那也只是一种表象。
  生活着,我们看很多东西都习惯以表象的东西代替真实,并且始终信以为真。其实,那些把自己置身黑夜,并且引领大家走向光明的打更人是黑夜的神。尽管现在我们只能看到他们的背影,甚至他们的背影比任何的黑还要黑,仿佛他们就是黑的持有者。但他们所有的黑里,一定相对应地持有着所有与黑相对应的光明或白,那些在他们身后或跟随他们的背影到来的黎明,泄露了他们工作的秘密。
  他们对这个村子或这座城市里的每条路都烂熟于心。他们的心紧贴着大家的心,喜与大家同喜,忧与大家同忧。当哪家添丁了,他们会在黑夜里悄悄地在那家的大门上贴上一朵小红纸以表庆贺;当哪家老人走了,同样,他们也会在那家的大门上挂上一朵小白花表示哀悼。他们在黑夜里能做的,除了他们的本职工作之外,大概就是这些了。
  但他们简单的举动却温暖人心。
  大地是一面大鼓,包裹大地的黑夜同样也是一面大鼓。站在大地这面大鼓之上的打更人,被黑夜吞噬,当他们将棒槌击向黑夜的时候,我看到的仿佛是那些伟大的思想者,如屈原、但丁、尼采……面对黑夜,他们用自己的身体交换光明,并在光明到来之前倒下。在有月光的时候,就用月光照亮他们在黑夜里行走的脚步;没有月光有星星的时候,就用星星照亮他们在黑夜里行走的脚步;没有月光没有星星的时候,就用自己内心和记忆里的光明照亮他们在黑夜里的脚步。
  因此,我称那些打更人是黑夜之神。他们是黑夜里城市和村庄睁开的眼睛,醒着的耳朵,是黑夜里行走的时间,更是灵魂的守夜人。
  当我在一个寒冷的黑夜里看到两个警察在大街上巡逻时,不知为什么,我突然再次想到了他们。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最近,在一篇文章中读到一副楹联:“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心中一段春。”让我眼睛一亮,“受尽百官气”可见其自寻阔达;“养就一段春”可见其自逐明媚。  有如此大胸怀大境界的人,我想到的是大诗人苏东坡。苏东坡一生多次遭奸臣嫉妒陷害,何止受尽百官之气?但他心系百姓疾苦,了解民情,为民造福。在今天的杭州,当我们沉醉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漾雨亦奇”的西湖时,可曾想到,这里原是苏东坡为民办实事的工程之一。宋朝
期刊
今晚,轮到我守护热线。  正月初一,富阳区心理咨询工作室,本来大家还在春节休假中。鉴于当下疫情蔓延的严峻形势,领导通过微信群紧急通知,从初一下午开始,我们就取消假期,开通心理热线,14位心理咨询师主动报名,每天早中晚,轮流参与志愿服务。  “丁零零——丁零零——”  电话铃突然响起,划破周围的岑寂,也震得不设防的我浑身一颤,下意识瞄一眼电脑屏幕,6点39分。赶紧戴好耳机,深呼吸,让自己的心情平缓下
期刊
孩提时,我被人贩子拐卖,忘了父母的名字,也忘了回家的路,历经了不幸,却幸运幸福地活着。三十多年来,我常会在睡梦里看见儿时的故乡,那些模糊的山水房屋和零星的嬉戏场景,是我一生无法散去的记忆……  渐渐地,我长大、成家、生儿育女,也在轮回中慢慢变老,但我知道有一个相遇,在千山万岭后等我归来。  时间回到1982年10月,龙岩已是落叶纷飞的深秋,寒气逼人,新罗曹溪的山林一片萧瑟,霜降的前一天清晨,父亲一
期刊
决定送母亲去敬老院。真不知是谁的主意。当然,姐妹中有反对的,有支持的,也有保持中立态度的。  母亲已经不能下床走动,躺在床上,自己不能翻身,不能大小便,不能坐立,不能自己吃饭,唯一能动的就是她的嘴,醒来时能说,能吃,也没任何疾病,就这样老了,老得身边离不开人。  我们姐妹都有家庭、工作、孩子,谁能这样一刻也不离地守候在母亲身边,侍候母亲呢?当然,我们想到了保姆,保姆也请了,年轻人嫌母亲脏,年老一些
期刊
我对猫咪的喜爱由来已久,追根溯源的话,要从我记事起。  我出生在农村。那个时代,父母白天干农活儿,晚上打席,打席的活儿累人烦琐,一点也不亚于田间的农活儿。我上头两个哥哥,因家中就我一个女孩儿,又最小,父母哥哥很宠我。妈妈每次去农田干活儿,就叮嘱我两个哥哥,不要带妹妹去河边危险的地方玩。所以,哥哥从不带我一起参与他们的插科打诨。但也有和我一般大的女孩子,混迹于那些男孩子们中间。粗一看,还真分辨不出男
期刊
排排窑洞,造就了小巷的“Z”字形。从入口到第一个转弯处是笔直的,第二转弯开始走不了多远又转一个大弯,从第二转弯到出口又是笔直的,一眼能望穿。初次走在这曲折的小巷,以为走出了,未曾料到一大转弯指引继续走,走完“Z”字的“一”笔,还得走在“L”的尽头。  最初,我的一个长辈住在那里,每次从乡下来城里带许多土特产,穿越在曲折的小巷,总感觉有些阴森和恐惧,似乎是穿越深山迷宫。加之年少的我来到陌生的地方,似
期刊
深秋的小镇,天空是明晃晃的蓝,爷爷坐在临河的石屋里,一身灰色对襟薄衫。  爷爷今年94岁,一个人在世上快要走过百年,那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他总是对奶奶说:“我还想多活几年。”奶奶说爷爷:“能活到这把年纪已经不错了,想那么远干吗?”爷爷摸摸胡子,张着没牙的嘴,呵呵地笑了。奶奶比爷爷小一岁,93岁,却比爷爷瘦弱多了,小小的个子,驼着背,喜欢穿一件蓝色粗布马甲。  春天的时候,龙浦河里的水清凌凌的,奶奶
期刊
我强迫他打扫他自家的小院,是因为我要拔出他的懒根,增强他勤劳致富的自觉性。  他,是我供职单位分配给我的挂钩扶贫户,虽说是户,却只有他一人(光棍),已经五十岁了,还没讨上老婆。  我第一次到他家,站在山梁上看,他的整个家,就像一把年代久远、斑驳陈旧的扇子。走近一看,才看清了矮小而简陋的家。两间平房卧室、一间厨房、一个小院,院子前端建盖的牛圈、羊圈、猪圈、鸡圈,还有露天厕所等,无一不是微缩版的。我的
期刊
淘书,犹若恋爱一般,可遇不可求。  记得有一次到上海出差,在会议间隙,我散步于上海一条僻静小巷,忽见一家小书店,一间门面,走进去一看,店里摆满了书,正逢书店特价售书,书店里有人忙着挑书,我拿起一本本书,翻看着,忽然,一本《走过半个世纪》映入眼中,里边的文章作者,都是我仰慕已久的大作家,心中狂喜,书中散文随笔佳作纷呈,这是《文汇报》副刊笔会出版的散文选粹,我喜出望外,当即花了15元买下了这部厚厚的书
期刊
胭脂巷,是杭州天水小区一条不足200米的小巷。这条巷子,在很早之前就是卖胭脂水粉、针头线脑儿的,是杭州市井柳巷的一个代表。  最近,胭脂巷又在改造了,青砖黛瓦的墙面,一律土黄色的店面招牌,多了一些商业气息,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在屋顶喝啤酒、看流星、数烟火了。  小黑  巷子里出名的东西很多。小黑,就是其中一个,算起来该有五六年的光景了。  小黑是条狗,而且是条草狗。论年纪,小黑也该是年过四十,但长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