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给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思想政治课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学生人生成长的必修课,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就成为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关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政治教师,应把课堂教学作为启发、培养创新精神的主阵地,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充分挖掘利用教材相关内容,有意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并注意进行相应的能力训练,为学生今后尽快成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做好充分准备。
一、找准切合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相关内容,找准进行创新教育的切合点,适时点拨,合理拓展引申、有机渗透,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从而让“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造、创新的要求”成为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推动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第一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教材中为我们进行创新意识教育提供了很多契机,只要我们教师善于驾驭教材,找准切合点,合理挖掘,恰当引申,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框讲:要真正做到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必须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导入新课时给学生讲述了原产于我国四川、云南等地的名贵中药材杜仲,日本在十几年前才开始种植,现在都将我国弃之不用的杜仲叶开发,深加工成杜仲茶取得了极佳的经济效益的事实后,启发学生:为何两国对待同一事物的观点截然不同,由此而产生的后果也不同?当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时,教师及时点拨:新思路比资源更重要,我们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都要有一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这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能诱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为他们将来能对社会有所发明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把握关键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素质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释疑解难,有所进取、有所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思维定势,注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集中思维能力,更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异探新。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充分重视发散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能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让学生学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分析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以尊重为前提,以激趣为条件,以自主为核心,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设疑看思。如:在讲授“量变与质变”这个内容时,我列举了“田忌赛马”这一例子,创设了相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分析田忌如何以智取胜。通过位置变换,从而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既讲明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再如:在讲授“普遍联系”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音乐与养牛”之间的关系。以前我们总以为“对牛弹琴”。两者毫不相干,而此时通过讨论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把原来认为毫无联系的信息加以合理构想,形成创造性思维,通过思维的任意组合进行发明创造。一位学生在讨论中举了“对牛弹琴”有利于奶牛增产的实例,为我们的定势思维开拓了思路,树立了学生敢于质疑求异、勇于创新的信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采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创造新的想法、新的事物的能力。从认识过程看,创新就是运用已知信息在新的情境中建立新的组合和系统的功能。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创造性活动的过程都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段。其中,明朗阶段创造性主体突然间被特定情景下的某一特定启发唤醒。创造性的新意识猛地笈现,以前的困扰顿时全部化解,问题顺利解决。例如:鲁班被苣草划破了手触发灵感,创造了锯子;牛顿看见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情境——探索”的全新教学模式,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新知识、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创设一些新的特定问题情景,或形真情切,或意远理蕴,或思趣荚感,并就此展开分析探讨,给挖掘学生创新潜力和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当导语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的支配下自觉完成由“让我学,逼我学”到“我要学,渴望学”的转变时,教师并不倾箱倒柜,而是提头留尾或择其一二,余者让学生自己探求。讲授到教学的紧要之处时,教师停止讲解,及时启发学生续讲后文,给学生大胆猜测、大胆假设、合理想象、勇于创新的机会。课堂小结之余,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故意留下,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钻研。这些做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动口、动脑、动手,这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找准切合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相关内容,找准进行创新教育的切合点,适时点拨,合理拓展引申、有机渗透,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从而让“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造、创新的要求”成为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推动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第一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教材中为我们进行创新意识教育提供了很多契机,只要我们教师善于驾驭教材,找准切合点,合理挖掘,恰当引申,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框讲:要真正做到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必须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导入新课时给学生讲述了原产于我国四川、云南等地的名贵中药材杜仲,日本在十几年前才开始种植,现在都将我国弃之不用的杜仲叶开发,深加工成杜仲茶取得了极佳的经济效益的事实后,启发学生:为何两国对待同一事物的观点截然不同,由此而产生的后果也不同?当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时,教师及时点拨:新思路比资源更重要,我们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都要有一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这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能诱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为他们将来能对社会有所发明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把握关键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素质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释疑解难,有所进取、有所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思维定势,注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集中思维能力,更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异探新。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充分重视发散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能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让学生学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分析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以尊重为前提,以激趣为条件,以自主为核心,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设疑看思。如:在讲授“量变与质变”这个内容时,我列举了“田忌赛马”这一例子,创设了相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分析田忌如何以智取胜。通过位置变换,从而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既讲明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再如:在讲授“普遍联系”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音乐与养牛”之间的关系。以前我们总以为“对牛弹琴”。两者毫不相干,而此时通过讨论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把原来认为毫无联系的信息加以合理构想,形成创造性思维,通过思维的任意组合进行发明创造。一位学生在讨论中举了“对牛弹琴”有利于奶牛增产的实例,为我们的定势思维开拓了思路,树立了学生敢于质疑求异、勇于创新的信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采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创造新的想法、新的事物的能力。从认识过程看,创新就是运用已知信息在新的情境中建立新的组合和系统的功能。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创造性活动的过程都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段。其中,明朗阶段创造性主体突然间被特定情景下的某一特定启发唤醒。创造性的新意识猛地笈现,以前的困扰顿时全部化解,问题顺利解决。例如:鲁班被苣草划破了手触发灵感,创造了锯子;牛顿看见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情境——探索”的全新教学模式,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新知识、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创设一些新的特定问题情景,或形真情切,或意远理蕴,或思趣荚感,并就此展开分析探讨,给挖掘学生创新潜力和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当导语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的支配下自觉完成由“让我学,逼我学”到“我要学,渴望学”的转变时,教师并不倾箱倒柜,而是提头留尾或择其一二,余者让学生自己探求。讲授到教学的紧要之处时,教师停止讲解,及时启发学生续讲后文,给学生大胆猜测、大胆假设、合理想象、勇于创新的机会。课堂小结之余,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故意留下,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钻研。这些做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动口、动脑、动手,这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