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互联网金融作为我国当前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中的提供者,作为银行资金的有效补充,满足了更下沉人群的融资需求。本文从社会信任环境入手,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和社会信任环境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联系起来发现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并不均衡:以北京、上海、浙江等地为首的东部发达地区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较高,中部地区其次,西部地区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更是还有所欠缺。而社会信任水平则并未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态势,很多西部地区省市的社会信任水平都相对较高,占据前列。由此初步判断,社会信任环境与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在未来,这一理论也会有实证分析的支撑。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社会信任环境 地区差异 定量分析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商业模式逐渐被新型模式所取代。当然,金融行业也不例外。“互联网金融”已然成为经济发展的热搜词,网贷平台(P2P)、互联网理财以及第三方支付更是在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大潮中得以兴起和发展,并且挑战着传统金融固有的业务结构。因为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独特优势,其诞生伊始就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于普惠,相比之下,传统金融的商业模式则很难实现这一点。因为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人人都可以是投资者。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极大地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时间和成本,也相应扩大了市场的边界。在此基础上,互联网金融还大大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创新,给资金供求双方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机会。互联网金融的优点备受青睐,这一行业正冉冉升起,逐渐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与支付手段。
但是,就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应用技术尚存漏洞,相应的法律制度、监督机制仍有待完善,在某些情况下很有可能难以有效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为不法行为创造了契机。2015年前后,互联网金融市场上的负面新闻频频报导,企业非法集资,携款卷逃等失信现象频繁发生;“金钱至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等商业作风促使人们之间的信任关系变得更加脆弱,社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基于此,本人将社会信任环境与地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相互联系起来,并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猜想:人们之间这种“微妙”的关系是否会对当地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呢?如果有影响,那社会信任又会怎样影响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互联网的本质属性使互联网金融能够在相隔较远的地区以更低的成本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理论上其应当可以打破传统地理空间上的局限性,使得国内各地区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不会存在较大差距。但是已有众多学者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仍需依托于实体经济,还是需要遵循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叶佳宁(2015)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国民收入水平得以增加,从而导致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以此促进互联网消费的提升,从而带动地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莲遥(2016)的研究也表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受到当地金融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上述文献表明,各地区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因为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仍然存在较大差异。
有数据显示,在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水平大体上保持上升趋势,并在2016年3月达到了新高,这表明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态势整体较好。但与此同时,其增速情况也反映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情况并非一路平稳,增速波动较大。将各年度区分开进行比较后发现,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增速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即每年的一到二月份期间,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增速都有所下降,并在三月左右显著回升,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发现,这种情况可能与每年的春节时期有关。还可以看出的一点是,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受季节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
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的地区数据显示,我国上海、北京、浙江、福建、江苏、广东以及天津这些地区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要显著高于其他省份,而这些省份(直辖市)大多分布在我国经济更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在这之后的第二梯队的省份(直辖市)则是主要集中在中部区域,其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低于第一梯队省份,但也呈现出集聚的趋势。而最后第三梯队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则相对较低,主要集中在我国地域广阔的西部地区。由此可见,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并不均衡,大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
综上所述,从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来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总体水平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但是增速并不稳定,受季节性影响波动较大,并且在春节期间会有所下降。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水平与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大体相同,在区域间的发展并不均衡,东部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说明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与宏观经济走向大体类似,并没有背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规律。
我国各省份2014-2016年间的社会信任环境情况的相关数据显示,虽然在这三年间我国各省份的社会信任水平有所波动,但大体趋势较为平稳。与实际预想的情况不同,我国各地区的社会信任水平与当地的经济发达程度并没有呈现较高的关联度,在我国北京、上海及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整体不如其他省份。联系之前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的现状分析,可以初步做出判断:社会信任环境与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但仅仅依靠这些数据还无法定论,在未来这些理论还需要通过实证分析进行检验。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議:城市联动发展,谋求共同进步。本文研究发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各个区域之间可以依据各自的发展特征,扬长避短,重点发展能够发挥其比较优势的部分,促进地区间的分工合作,提高资源在地区间的配置效率,促进资源在不同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福建、广东以及天津等省份,应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周边甚至更远地区的发展。强调城市间的联动发展,谋求各地区的共同进步。 同时,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该自觉降低风险,以支持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的出发点。现如今,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互联网金融安全科学性管理模式还较为滞后,大部分的金融行业管理者还按照陈旧的方案来制定金融管理策略,却忽视了互联网金融体系的核心,就是安全。就当前的社会环境而言,保障互联网金融交易安全的机制必不可少。互联网金融行业内的企业应当致力于完善自身的风控体制,尽快纳入征信体系。除此之外,还应当培养更多风险管控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研究人员,从而较低互联网金融自身的风险,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给消费者创造一个安全放心快捷的网络消费环境,进而才能更好的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雨露,马勇.社会信用文化、金融体系结构与金融业组织形式[J].经济研究,2008(03):29-38.
[2] 文建东,何立华.中国“信任之谜”及其解释[J].经济科学,2010(03):73-83.
[3] 郭峰,孔涛,王靖一.互联网金融空间集聚效应分析——来自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的证据[J].国际金融研究,2017(08):75-85.
[4] 李炳,赵阳.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J].财经科学,2014(08):21-28.
[5] 郭百红.互联网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分析——兼与传统金融的比较[J].现代管理科学,2017(09):52-54.
[6] 杜家廷.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J].财经科学,2010(09):33-41.
[7] 王国刚,张扬.互联网金融之辨析[J].财贸经济,2015(01):5-16.
[8] 曹春方,周大伟,吴澄澄.信任环境、公司治理与民营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J].世界经济,2015,38(05):125-147.
[8]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9] 周凯,刘帅.金融资源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基于中国省域空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投资研究,2013,32(01):75-88.
[10] 张茵,刘明辉,彭红星.社会信任与公司避税[J].會计研究,2017(09):48-54+97.
[11] 张芬,吴江.国外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与经济,2013(11):53-56.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社会信任环境 地区差异 定量分析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商业模式逐渐被新型模式所取代。当然,金融行业也不例外。“互联网金融”已然成为经济发展的热搜词,网贷平台(P2P)、互联网理财以及第三方支付更是在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大潮中得以兴起和发展,并且挑战着传统金融固有的业务结构。因为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独特优势,其诞生伊始就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于普惠,相比之下,传统金融的商业模式则很难实现这一点。因为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人人都可以是投资者。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极大地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时间和成本,也相应扩大了市场的边界。在此基础上,互联网金融还大大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创新,给资金供求双方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机会。互联网金融的优点备受青睐,这一行业正冉冉升起,逐渐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与支付手段。
但是,就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应用技术尚存漏洞,相应的法律制度、监督机制仍有待完善,在某些情况下很有可能难以有效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为不法行为创造了契机。2015年前后,互联网金融市场上的负面新闻频频报导,企业非法集资,携款卷逃等失信现象频繁发生;“金钱至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等商业作风促使人们之间的信任关系变得更加脆弱,社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基于此,本人将社会信任环境与地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相互联系起来,并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猜想:人们之间这种“微妙”的关系是否会对当地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呢?如果有影响,那社会信任又会怎样影响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互联网的本质属性使互联网金融能够在相隔较远的地区以更低的成本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理论上其应当可以打破传统地理空间上的局限性,使得国内各地区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不会存在较大差距。但是已有众多学者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仍需依托于实体经济,还是需要遵循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叶佳宁(2015)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国民收入水平得以增加,从而导致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以此促进互联网消费的提升,从而带动地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莲遥(2016)的研究也表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受到当地金融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上述文献表明,各地区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因为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仍然存在较大差异。
有数据显示,在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水平大体上保持上升趋势,并在2016年3月达到了新高,这表明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态势整体较好。但与此同时,其增速情况也反映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情况并非一路平稳,增速波动较大。将各年度区分开进行比较后发现,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增速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即每年的一到二月份期间,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增速都有所下降,并在三月左右显著回升,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发现,这种情况可能与每年的春节时期有关。还可以看出的一点是,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受季节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
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的地区数据显示,我国上海、北京、浙江、福建、江苏、广东以及天津这些地区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要显著高于其他省份,而这些省份(直辖市)大多分布在我国经济更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在这之后的第二梯队的省份(直辖市)则是主要集中在中部区域,其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低于第一梯队省份,但也呈现出集聚的趋势。而最后第三梯队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则相对较低,主要集中在我国地域广阔的西部地区。由此可见,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并不均衡,大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
综上所述,从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来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总体水平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但是增速并不稳定,受季节性影响波动较大,并且在春节期间会有所下降。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水平与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大体相同,在区域间的发展并不均衡,东部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说明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与宏观经济走向大体类似,并没有背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规律。
我国各省份2014-2016年间的社会信任环境情况的相关数据显示,虽然在这三年间我国各省份的社会信任水平有所波动,但大体趋势较为平稳。与实际预想的情况不同,我国各地区的社会信任水平与当地的经济发达程度并没有呈现较高的关联度,在我国北京、上海及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整体不如其他省份。联系之前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的现状分析,可以初步做出判断:社会信任环境与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但仅仅依靠这些数据还无法定论,在未来这些理论还需要通过实证分析进行检验。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議:城市联动发展,谋求共同进步。本文研究发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各个区域之间可以依据各自的发展特征,扬长避短,重点发展能够发挥其比较优势的部分,促进地区间的分工合作,提高资源在地区间的配置效率,促进资源在不同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福建、广东以及天津等省份,应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周边甚至更远地区的发展。强调城市间的联动发展,谋求各地区的共同进步。 同时,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该自觉降低风险,以支持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的出发点。现如今,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互联网金融安全科学性管理模式还较为滞后,大部分的金融行业管理者还按照陈旧的方案来制定金融管理策略,却忽视了互联网金融体系的核心,就是安全。就当前的社会环境而言,保障互联网金融交易安全的机制必不可少。互联网金融行业内的企业应当致力于完善自身的风控体制,尽快纳入征信体系。除此之外,还应当培养更多风险管控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研究人员,从而较低互联网金融自身的风险,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给消费者创造一个安全放心快捷的网络消费环境,进而才能更好的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雨露,马勇.社会信用文化、金融体系结构与金融业组织形式[J].经济研究,2008(03):29-38.
[2] 文建东,何立华.中国“信任之谜”及其解释[J].经济科学,2010(03):73-83.
[3] 郭峰,孔涛,王靖一.互联网金融空间集聚效应分析——来自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的证据[J].国际金融研究,2017(08):75-85.
[4] 李炳,赵阳.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J].财经科学,2014(08):21-28.
[5] 郭百红.互联网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分析——兼与传统金融的比较[J].现代管理科学,2017(09):52-54.
[6] 杜家廷.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J].财经科学,2010(09):33-41.
[7] 王国刚,张扬.互联网金融之辨析[J].财贸经济,2015(01):5-16.
[8] 曹春方,周大伟,吴澄澄.信任环境、公司治理与民营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J].世界经济,2015,38(05):125-147.
[8]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9] 周凯,刘帅.金融资源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基于中国省域空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投资研究,2013,32(01):75-88.
[10] 张茵,刘明辉,彭红星.社会信任与公司避税[J].會计研究,2017(09):48-54+97.
[11] 张芬,吴江.国外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与经济,2013(1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