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个重要奖项,旨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和奖励在科学教育中勇于创新并有突出成绩的中小学校。奖项自2010年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始设立以来,全国每年有10所中小学校获奖,并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评活动期間颁奖。这些获奖学校的创新实践经验,为促进各地中小学校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普及和开展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本期介绍的是2019年荣获此奖项的北京市第171中学。
北京市第171中学创办于1958年,至今已有62年发展历史。年过甲子的171,历经一代又一代171人上下求索、锐意进取,从东城区重点中学、北京市示范高中逐步成长为北京市171教育集团。集团目前有8个教学点,教职工1120余名,学生8000余名。171中学遵循区域要求,倡导把“科技素养作为171学生的第一素养”,由此确立科技教育培养目标。
为什么学校要将科技素养作为学生的第一素养呢?作为示范高中,承担着培养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科学家、领军人才、科技精英的责任和使命。而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需要有造福社会的抱负,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需要有忍受寂寞的探究精神,需要有能够抵御不断失败的艰苦卓绝的心性修为。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精神就是带有人格光环的精神。因此,171中学把科技素养作为学生培养的第一素养,就是要从学生终身发展、完善人格的角度出发,进行科技素养的培育。
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投入科技教育的资金与资源越来越多,从培养小众群体的阶段逐渐向让更多学生参与科技教育的方向迈进,实现“小众 大众”双线并行培养,带动以点到面的科技人才培养,是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可以大有作为的一件事。近几年,171中学对科技创新教育的探索实践,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是小众的科技创新教育,第2阶段则是大众的科技创新教育。
小众的科技创新教育——助力科技精英发展
投入物力、财力、人力,创造时间和空间
学校先后投入千余万元,建设机器人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地球与空间科学实验室,以及超过400平方米的创客空间等。同时采用多种途径吸纳人才,特别是饱含激情、具有深厚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团队和专家团队,采用自培、他培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了有人可用。
建立课程平台、重要科技创新教育平台,进行科技创新培养
学校建立了学森课程、金鹏科技培养平台、后备人才培养平台、翱翔计划平台、化海起航平台等,为不同基础、特长和潜质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其中,学森课程是打造科技精英的重要举措和超级平台,在高中的每个年级,学校都开设了涵盖文、理、技术等7个方向的19门学森课程。金鹏科技、后备人才培养、英才计划等平台引领学生在中学阶段走进实验室、走进社会,接受专家学者的指导,让学生通过科研氛围熏陶,形成持久的科研兴趣,让学生亲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体验过程。
为保障最优秀的学生获得最优质资源,利用英才计划、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学校每年选送20名左右高中精英学生进入高校做科研项目。学生走出去,高校导师专家请进来,多措并举,保证学校科技教育处于高水平状态。过去3年,在各类全国科技竞赛中,有13名同学获一等奖,19名同学获二等奖,在各类北京市学科比赛中获一等奖500余人次。
新的时代背景下科技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171教育集团现有8000余名学生,学校在做科技教育的时候,要让眼光移动起来,项目移动起来,人才移动起来,创新人才评分移动起来,并希望通过“移动”组群将“小众 大众”的创新科技教育打造成为171中学科技教育的特质。
据此,学校将“科技素养作为171学生的第一素养”这一培养目标进行深化,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明确科技教育在学生全面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挖掘学生潜质,普遍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三是实现“优秀基础加特长”的培养目标,在大范围提升学生科技素养的基础上为高端学生发展奠基,打造有特色的高品质教育。
要做大科技创新教育,需由点到面,由大变强,通过科技教育,让171中学这种大体量、学生人数众多的学习平台上走出一批又一批具有未来科技素养的创新人才。
大众的科技创新教育——使更多学生掌握适应未来的能力
在做好小众科技创新教育的同时,要进一步做好大众科技创新教育,这一目标对学校提出了挑战。为此,学校要“用实力形成科技教育的势,用队伍生成科技教育的智,用实践促成科技教育的能,用创新完成科技教育的魂”,要以更加丰富充盈的科技元素,更加盎然浓厚的科技氛围,更为扎实地推进科技教育,将科技教育立体化、常态化、系列化,在人、财、物、时、空各方面充分保障,全力打造,扩大受众面,让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科技,体验创新。
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科技环境,以境育才 171中学地处国家人事部、劳动部、林业局、交通部,原煤炭部化工部、航空科工委等几大部委的中心地带,为学校提供了专家和课题指导支持。
打造如虎添翼的校园硬件条件,以物育才 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软硬件建设的双向突破,尤其是171教育集团的成立,更为科技教育提供了雄厚的条件支持。
建设德业双馨的科技教育师资队伍,以人育才 经过多年的科技教育探索,已经形成了一支职业素养过硬的科技创新教育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的锻造和扩大是学校科技创新发展最核心的依靠。
大力开展与时俱进的科普教育活动,文化育才 学校每年投入一定经费,确保科普教育和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提升立体系统的科技课程,课程育人 课程始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依托地球与空间科学实验室,开设地球与空间科学课程;依托微生物实验室、生化测量室、数理实验室,开设生命科学、生物化学、物理学等学科课程;依托汽车拆装教室、金工木工实验室、创客空间,开设技术工程类课程;依托智能机器人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开设机器人系列课程。
将科学知识与理论实践化,课题育人 以课题项目为抓手将所学科学知识与理论的运用深化,形成重实验、重操作、重应用、重探究、重创新、重交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究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
全面辐射,努力成为有广泛影响力的科技教育实践基地作为北京市高中示范校、北京市科技示范校、北京市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基地校、北京青少年机器人教育基地、北师大国家重点机器人课题项目实验校,学校要不断处理好科技创新教育“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不断促进校本化科技集合力的发展与壮大。
小结
发展“小众 大众”的科技创新教育势在必行。其中,大众是面对更多学生,是基础,是基本;小众是针对潜质突出的部分学生,是提升和引领,是金字塔尖顶。在北京市、东城区这个重视科技教育的平台上,171中学要借力、助力、合力,为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做出更好的科技创新教育!
“北京市第171中学秉持‘有层次无淘汰’的教育理念,将科技素养确立为学生学习力的第一素养,凸显科技教育在学校的重要地位。学校建有完善的高端自然科学类实验室,如微生物实验室、生化测量室、数理实验室等,还有智能机器人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汽车拆装教室、木工实验室、创客空间等通用技术类实验室。学校教师研发了大量校本课程,机器人课程是学校最有特色的课程,其他还包括拆装汽车、厨艺、3D打印课程等,丰富的课程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学校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比如北京市的各类人才计划和国家英才计划等资源,以及北京市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为学生创设发展空间。”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评委会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评委会供稿)
北京市第171中学创办于1958年,至今已有62年发展历史。年过甲子的171,历经一代又一代171人上下求索、锐意进取,从东城区重点中学、北京市示范高中逐步成长为北京市171教育集团。集团目前有8个教学点,教职工1120余名,学生8000余名。171中学遵循区域要求,倡导把“科技素养作为171学生的第一素养”,由此确立科技教育培养目标。
为什么学校要将科技素养作为学生的第一素养呢?作为示范高中,承担着培养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科学家、领军人才、科技精英的责任和使命。而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需要有造福社会的抱负,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需要有忍受寂寞的探究精神,需要有能够抵御不断失败的艰苦卓绝的心性修为。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精神就是带有人格光环的精神。因此,171中学把科技素养作为学生培养的第一素养,就是要从学生终身发展、完善人格的角度出发,进行科技素养的培育。
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投入科技教育的资金与资源越来越多,从培养小众群体的阶段逐渐向让更多学生参与科技教育的方向迈进,实现“小众 大众”双线并行培养,带动以点到面的科技人才培养,是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可以大有作为的一件事。近几年,171中学对科技创新教育的探索实践,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是小众的科技创新教育,第2阶段则是大众的科技创新教育。
小众的科技创新教育——助力科技精英发展
投入物力、财力、人力,创造时间和空间
学校先后投入千余万元,建设机器人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地球与空间科学实验室,以及超过400平方米的创客空间等。同时采用多种途径吸纳人才,特别是饱含激情、具有深厚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团队和专家团队,采用自培、他培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了有人可用。
建立课程平台、重要科技创新教育平台,进行科技创新培养
学校建立了学森课程、金鹏科技培养平台、后备人才培养平台、翱翔计划平台、化海起航平台等,为不同基础、特长和潜质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其中,学森课程是打造科技精英的重要举措和超级平台,在高中的每个年级,学校都开设了涵盖文、理、技术等7个方向的19门学森课程。金鹏科技、后备人才培养、英才计划等平台引领学生在中学阶段走进实验室、走进社会,接受专家学者的指导,让学生通过科研氛围熏陶,形成持久的科研兴趣,让学生亲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体验过程。
为保障最优秀的学生获得最优质资源,利用英才计划、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学校每年选送20名左右高中精英学生进入高校做科研项目。学生走出去,高校导师专家请进来,多措并举,保证学校科技教育处于高水平状态。过去3年,在各类全国科技竞赛中,有13名同学获一等奖,19名同学获二等奖,在各类北京市学科比赛中获一等奖500余人次。
新的时代背景下科技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171教育集团现有8000余名学生,学校在做科技教育的时候,要让眼光移动起来,项目移动起来,人才移动起来,创新人才评分移动起来,并希望通过“移动”组群将“小众 大众”的创新科技教育打造成为171中学科技教育的特质。
据此,学校将“科技素养作为171学生的第一素养”这一培养目标进行深化,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明确科技教育在学生全面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挖掘学生潜质,普遍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三是实现“优秀基础加特长”的培养目标,在大范围提升学生科技素养的基础上为高端学生发展奠基,打造有特色的高品质教育。
要做大科技创新教育,需由点到面,由大变强,通过科技教育,让171中学这种大体量、学生人数众多的学习平台上走出一批又一批具有未来科技素养的创新人才。
大众的科技创新教育——使更多学生掌握适应未来的能力
在做好小众科技创新教育的同时,要进一步做好大众科技创新教育,这一目标对学校提出了挑战。为此,学校要“用实力形成科技教育的势,用队伍生成科技教育的智,用实践促成科技教育的能,用创新完成科技教育的魂”,要以更加丰富充盈的科技元素,更加盎然浓厚的科技氛围,更为扎实地推进科技教育,将科技教育立体化、常态化、系列化,在人、财、物、时、空各方面充分保障,全力打造,扩大受众面,让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科技,体验创新。
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科技环境,以境育才 171中学地处国家人事部、劳动部、林业局、交通部,原煤炭部化工部、航空科工委等几大部委的中心地带,为学校提供了专家和课题指导支持。
打造如虎添翼的校园硬件条件,以物育才 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软硬件建设的双向突破,尤其是171教育集团的成立,更为科技教育提供了雄厚的条件支持。
建设德业双馨的科技教育师资队伍,以人育才 经过多年的科技教育探索,已经形成了一支职业素养过硬的科技创新教育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的锻造和扩大是学校科技创新发展最核心的依靠。
大力开展与时俱进的科普教育活动,文化育才 学校每年投入一定经费,确保科普教育和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提升立体系统的科技课程,课程育人 课程始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依托地球与空间科学实验室,开设地球与空间科学课程;依托微生物实验室、生化测量室、数理实验室,开设生命科学、生物化学、物理学等学科课程;依托汽车拆装教室、金工木工实验室、创客空间,开设技术工程类课程;依托智能机器人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开设机器人系列课程。
将科学知识与理论实践化,课题育人 以课题项目为抓手将所学科学知识与理论的运用深化,形成重实验、重操作、重应用、重探究、重创新、重交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究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
全面辐射,努力成为有广泛影响力的科技教育实践基地作为北京市高中示范校、北京市科技示范校、北京市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基地校、北京青少年机器人教育基地、北师大国家重点机器人课题项目实验校,学校要不断处理好科技创新教育“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不断促进校本化科技集合力的发展与壮大。
小结
发展“小众 大众”的科技创新教育势在必行。其中,大众是面对更多学生,是基础,是基本;小众是针对潜质突出的部分学生,是提升和引领,是金字塔尖顶。在北京市、东城区这个重视科技教育的平台上,171中学要借力、助力、合力,为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做出更好的科技创新教育!
“北京市第171中学秉持‘有层次无淘汰’的教育理念,将科技素养确立为学生学习力的第一素养,凸显科技教育在学校的重要地位。学校建有完善的高端自然科学类实验室,如微生物实验室、生化测量室、数理实验室等,还有智能机器人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汽车拆装教室、木工实验室、创客空间等通用技术类实验室。学校教师研发了大量校本课程,机器人课程是学校最有特色的课程,其他还包括拆装汽车、厨艺、3D打印课程等,丰富的课程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学校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比如北京市的各类人才计划和国家英才计划等资源,以及北京市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为学生创设发展空间。”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评委会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评委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