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没有学生参与的教与学是失败的教学,没有学生思维参与的学习则是无效的学习。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调控主体,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这是当前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了解知识的发生与发展,从而揭示其中隐含的教学思想,并促使他们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最终他们的综合素质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思维情境;学习兴趣;独特学习: 课堂教学
新的教学思想,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即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给学生较多的思考、发现、探索、想象、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教师的激励和指导下,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一教学思想,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认为,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来,学会认知,增长智能,提高素质。
一、创设思维情境,调动主体参与意识
教学情境,对学生来说,是影响情绪的外部刺激。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应因文而异,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生动的情境,用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情感气氛的感染,一上课就进入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中,从而引发他们快乐有趣的情绪状态。如我在教《小蝌蚪找妈妈》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轻快的音乐响起)暖和的春天来到了池塘,青蛙妈妈在水草上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圆圆的卵。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青蛙妈妈产下的卵慢慢地活动起来,变成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蝌蚪,他们在水里快活地游啊、找啊——他们究竟在找谁呢?”老师生动形象的描述把学生的思维引进大自然中,引进了生机盎然的池塘里,学生会不知不觉地随着小蝌蚪去找蝌蚪妈妈,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老师的引导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二、引入竞争,变“一言堂”为“多言堂”
课堂教学教师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一味讲授,而应善于创造一个民主的、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讨论问题的机会,采用新的刺激方式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才可能激发其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性。
三、适时引导,发展学生的独特性学习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达到教学相长。它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也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变,也就是教师除了知识传授外,更应引导学生更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其实,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也有一种独立学习的要求和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惑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的过程。 如何鼓励学生更好地发现、分析问题,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呢?需要在教学中适时引导,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证明,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四、分层施教,确保主体全员参与
由于遗传、环境等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教学不能无视差异,也不能消除差异,而应从学生的差异出发,分层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层次的要求拥有同等参与学习的机会。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适应学生的差异,下能保“底”,上不封“顶”,要使学优生一伸手就能选摘果子、中间生踮着脚摘吃果子、学困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果子,让他们都能尝到参与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这样,学优生能吃好、中间生能吃饱、学困生能吃着(zháo),他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获得有差异的发展。尤其对学困生,教师应给予特别的关爱、鼓励和认可,适当启发,正确引导,看到点滴进步就进行激励,使他们体验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快乐,从而坚定“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
例如,在三年级描写人物外貌片段的作文教学中,我针对学生差异,分级制定教学目标。初级目标是:
1、學会抓住人物特点、按一定顺序描写人物的方法。
2、从身材、长相、神态、衣着等方面仔细观察人物外貌,练习说话并写话。第二级目标是:叙事写人,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展示人的爱好,反映人的品质。
关键词:思维情境;学习兴趣;独特学习: 课堂教学
新的教学思想,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即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给学生较多的思考、发现、探索、想象、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教师的激励和指导下,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一教学思想,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认为,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来,学会认知,增长智能,提高素质。
一、创设思维情境,调动主体参与意识
教学情境,对学生来说,是影响情绪的外部刺激。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应因文而异,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生动的情境,用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情感气氛的感染,一上课就进入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中,从而引发他们快乐有趣的情绪状态。如我在教《小蝌蚪找妈妈》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轻快的音乐响起)暖和的春天来到了池塘,青蛙妈妈在水草上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圆圆的卵。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青蛙妈妈产下的卵慢慢地活动起来,变成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蝌蚪,他们在水里快活地游啊、找啊——他们究竟在找谁呢?”老师生动形象的描述把学生的思维引进大自然中,引进了生机盎然的池塘里,学生会不知不觉地随着小蝌蚪去找蝌蚪妈妈,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老师的引导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二、引入竞争,变“一言堂”为“多言堂”
课堂教学教师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一味讲授,而应善于创造一个民主的、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讨论问题的机会,采用新的刺激方式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才可能激发其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性。
三、适时引导,发展学生的独特性学习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达到教学相长。它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也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变,也就是教师除了知识传授外,更应引导学生更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其实,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也有一种独立学习的要求和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惑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的过程。 如何鼓励学生更好地发现、分析问题,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呢?需要在教学中适时引导,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证明,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四、分层施教,确保主体全员参与
由于遗传、环境等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教学不能无视差异,也不能消除差异,而应从学生的差异出发,分层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层次的要求拥有同等参与学习的机会。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适应学生的差异,下能保“底”,上不封“顶”,要使学优生一伸手就能选摘果子、中间生踮着脚摘吃果子、学困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果子,让他们都能尝到参与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这样,学优生能吃好、中间生能吃饱、学困生能吃着(zháo),他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获得有差异的发展。尤其对学困生,教师应给予特别的关爱、鼓励和认可,适当启发,正确引导,看到点滴进步就进行激励,使他们体验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快乐,从而坚定“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
例如,在三年级描写人物外貌片段的作文教学中,我针对学生差异,分级制定教学目标。初级目标是:
1、學会抓住人物特点、按一定顺序描写人物的方法。
2、从身材、长相、神态、衣着等方面仔细观察人物外貌,练习说话并写话。第二级目标是:叙事写人,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展示人的爱好,反映人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