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教学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媒体和手段的改变,而且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整体的教学体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学习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将于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对提出的课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做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对比学习,对已学知识进行总结,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探究课题的引导下自主的进行探究,在组织《外科休克》一节的教学时,利用学校局域网教室以及因特网资源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根据教材、教学对象分析和教学目标,采取以下的教学流程:情景导入→自主探究→交流评价→教师小结→反馈评价→总结提高。通过语言讲授和学生操作计算机,以讨论法、讲授法组织整个教学过程。将教学中要利用的网上信息,图片、视频通过超级链接的形式与PPT中有关文字内容相连。在多媒体教室使用教学系统组织教学。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临床医学专业供全国高职高专教科书必修《外科学》专题五《外科休克》中的《概述》。本节是以学生基础医学课程中所学的《生理学》、《病理学》(同时开课)、《诊断学》(同时开课)、《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未学或同时)、《药理学》(同时开课)常识为基础的,提倡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师通过对简单的引起休克的相关疾病的病案提问学生所理解的或所见到的关于休克的表现引入课程的。通过本节的探究学习,既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作了铺垫,又为学习《外科学》后续相关知识如: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烧伤等相关知识打好基础。它不仅是本专题的重点,也是外科学总论部分学习的重点。
关于本节知识体系,从休克本身的概念谈起,通过对概念的相关知识点的分解理解,从而抓住休克的本质,由休克的本质作为基础展开相关的知识理解。在这一节中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病理生理变化是讲解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休克的难点。课程的安排由休克的概念导入→休克的本质→病理生理过程→休克临床表现→休克的诊断→休克的治疗;(以上内容以红色字体为本节教学重点)。休克是临床上急、危、重症患者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共有表现,在临床上也较容易遇到,让学生体会休克与临床关系密切,引起研究休克的欲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大多对休克曾有过一定的关注,对其表现有着类似的理解,如面色苍白、血压下降,但对引发患者出现如此表现的病理生理过程、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知识相对贫乏。客观上来说,学生已学基础课程如《生理学》、《生物化学》基础薄弱,而有些课程与《外科学》同步开设,学生可能对相关知识还未熟悉和理解透彻,另外,如:《病理生理学》学生未学习过。而本节想要完全掌握休克这一知识理论,又无法避开这些基础课程的铺垫,这也为学生在理解休克的相关知识设置了一定困难。但学生对休克并不完全陌生,有一定的好奇心,这对本节内容的讲述是一个好的前提。
2、媒体操作能力。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搜索引擎、留言版,具备一定的打字速度,小组内能够主动协作,共同交流,能够通过教师所提供的网络环境,获取一定的信息,但仍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尤其是在获取有用信息和整理加工信息方面,教师要避免学生在网络资源面前盲目浏览或不知所措的现象。
3、知识结构。本课中休克患者所发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如面色苍白、神情紧张、烦躁不安、心率、呼吸加快、血压进行性下降等都与患者的疾病相关性病理生理变化过程有密切关系。由休克的病理生理知识,学生知可推导出患者休克时的外在表现(临床表现),这部分知识为本节课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三、教法分析
新课程提倡“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图片和视频吸引学生兴趣,通过创设休克病理生理变化过程的情景,进行探究讨论式教学。
四、学习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查找,阅读收集整理资料(网页、图片、书籍等)。(2)教师:利用远教设备和网络资源,准备有关文字、图片、音像、模型资料,并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制作成课件、网站。
五、教学反思
1、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实现了将探究学习引入常规教学的初衷,形成一个WebQuest教案。本课题知识点要求较,而且网络资源丰富,适合于利用网络进行探究学习。在课件制作上导航合理、使用方便,页面超链接清楚一致,便于学习者随机进入学习内容,有引航功能,使网络学习者不至于迷航;课件交互性良好,利用学生论坛(bbs)促进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材料之间的交互,通过学生在论坛上的留言次数和质量能反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和效果。课件设计上图文并茂,能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2、借助网络,不仅加大了课堂的密度和容量,且实现了由课内向课外的便捷延伸。有效网络资源的集中,在学生课业负担重、上网条件并不优越的情形下,免去了漫无边际的查询之苦,有利于省时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3、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教师驾控比讲读授课更为宽松,学生从研读资料到完成作业,都可以更为充分地体现操作的个性化与层次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控研读状态、选择作业层级。优秀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借鉴,也对学生的学习有更好的促进、激励作用。
4、通过“情景导入→自主探究→交流评价→教师小结→反馈评价→总结提高”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在探究课题的引导下自主的进行探究,整个过程以学为中心。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师在此类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应该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师者的思路必须是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思维走向和学习进程,在启发的过程中引导和带动着学生的学习,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予以疏导,从而体现出本课堂教学研究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学习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将于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对提出的课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做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对比学习,对已学知识进行总结,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探究课题的引导下自主的进行探究,在组织《外科休克》一节的教学时,利用学校局域网教室以及因特网资源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根据教材、教学对象分析和教学目标,采取以下的教学流程:情景导入→自主探究→交流评价→教师小结→反馈评价→总结提高。通过语言讲授和学生操作计算机,以讨论法、讲授法组织整个教学过程。将教学中要利用的网上信息,图片、视频通过超级链接的形式与PPT中有关文字内容相连。在多媒体教室使用教学系统组织教学。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临床医学专业供全国高职高专教科书必修《外科学》专题五《外科休克》中的《概述》。本节是以学生基础医学课程中所学的《生理学》、《病理学》(同时开课)、《诊断学》(同时开课)、《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未学或同时)、《药理学》(同时开课)常识为基础的,提倡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师通过对简单的引起休克的相关疾病的病案提问学生所理解的或所见到的关于休克的表现引入课程的。通过本节的探究学习,既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作了铺垫,又为学习《外科学》后续相关知识如: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烧伤等相关知识打好基础。它不仅是本专题的重点,也是外科学总论部分学习的重点。
关于本节知识体系,从休克本身的概念谈起,通过对概念的相关知识点的分解理解,从而抓住休克的本质,由休克的本质作为基础展开相关的知识理解。在这一节中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病理生理变化是讲解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休克的难点。课程的安排由休克的概念导入→休克的本质→病理生理过程→休克临床表现→休克的诊断→休克的治疗;(以上内容以红色字体为本节教学重点)。休克是临床上急、危、重症患者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共有表现,在临床上也较容易遇到,让学生体会休克与临床关系密切,引起研究休克的欲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大多对休克曾有过一定的关注,对其表现有着类似的理解,如面色苍白、血压下降,但对引发患者出现如此表现的病理生理过程、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知识相对贫乏。客观上来说,学生已学基础课程如《生理学》、《生物化学》基础薄弱,而有些课程与《外科学》同步开设,学生可能对相关知识还未熟悉和理解透彻,另外,如:《病理生理学》学生未学习过。而本节想要完全掌握休克这一知识理论,又无法避开这些基础课程的铺垫,这也为学生在理解休克的相关知识设置了一定困难。但学生对休克并不完全陌生,有一定的好奇心,这对本节内容的讲述是一个好的前提。
2、媒体操作能力。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搜索引擎、留言版,具备一定的打字速度,小组内能够主动协作,共同交流,能够通过教师所提供的网络环境,获取一定的信息,但仍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尤其是在获取有用信息和整理加工信息方面,教师要避免学生在网络资源面前盲目浏览或不知所措的现象。
3、知识结构。本课中休克患者所发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如面色苍白、神情紧张、烦躁不安、心率、呼吸加快、血压进行性下降等都与患者的疾病相关性病理生理变化过程有密切关系。由休克的病理生理知识,学生知可推导出患者休克时的外在表现(临床表现),这部分知识为本节课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三、教法分析
新课程提倡“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图片和视频吸引学生兴趣,通过创设休克病理生理变化过程的情景,进行探究讨论式教学。
四、学习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查找,阅读收集整理资料(网页、图片、书籍等)。(2)教师:利用远教设备和网络资源,准备有关文字、图片、音像、模型资料,并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制作成课件、网站。
五、教学反思
1、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实现了将探究学习引入常规教学的初衷,形成一个WebQuest教案。本课题知识点要求较,而且网络资源丰富,适合于利用网络进行探究学习。在课件制作上导航合理、使用方便,页面超链接清楚一致,便于学习者随机进入学习内容,有引航功能,使网络学习者不至于迷航;课件交互性良好,利用学生论坛(bbs)促进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材料之间的交互,通过学生在论坛上的留言次数和质量能反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和效果。课件设计上图文并茂,能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2、借助网络,不仅加大了课堂的密度和容量,且实现了由课内向课外的便捷延伸。有效网络资源的集中,在学生课业负担重、上网条件并不优越的情形下,免去了漫无边际的查询之苦,有利于省时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3、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教师驾控比讲读授课更为宽松,学生从研读资料到完成作业,都可以更为充分地体现操作的个性化与层次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控研读状态、选择作业层级。优秀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借鉴,也对学生的学习有更好的促进、激励作用。
4、通过“情景导入→自主探究→交流评价→教师小结→反馈评价→总结提高”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在探究课题的引导下自主的进行探究,整个过程以学为中心。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师在此类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应该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师者的思路必须是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思维走向和学习进程,在启发的过程中引导和带动着学生的学习,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予以疏导,从而体现出本课堂教学研究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