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作文教学;作文接力本;作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2—0153—01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最难教的恐怕属作文了。一说作文课,有许多感慨,一是不知从何下手,指导写作方法太理论化,非常枯燥;让学生自己寫,太放手了,有点“放羊”的味道。二是上作文指导课,效果也不太明显,甚至学生写出的作文存在模式化的倾向。同样,一说到写作文,许多学生也会退避三舍。
笔者深刻反思当前作文教学的弊端,认真分析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通过学习和研究,设计了作文接力本的训练模式。
一、快乐习作,设计作文训练模式
将全班学生分成八个组,每组七人,每组一本作文接力本,每天由组内一位同学写一篇作文。作文接力本的封面由学生们自己设计,有画小船的,给自己组的作文接力本起名为“梦想之帆”,有用水晶贴纸在封面上粘贴心形的,预示着作文接力本将是他们的心血结晶……这样,能让学生在自由的作文王国里遨游。可将作文的中心基调定为“兴趣、成功”,作文的内容由学生自由选择,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拓宽学生作文的视野。不限制学生写作的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事物,发生在身边的事,或者身边的变化,以及自己的想象等。如同一天的习作,有的学生写《昨天,我很生气》,有的写《吊兰》,有的写《我的梦》等;有写记叙文的,也有写诗的。有一位学生的姥姥去世后,十一岁的他懵懵懂懂,不知道活着和死了有什么区别,刚开始还傻呵呵地看热闹,直到埋葬的那一刻才知道永远见不到姥姥了,才撕心裂肺地痛哭。回家后,他把这段刻骨铭心的感受写在作文接力本上。看到作文接力本上被浸湿的页面,所有读过此文的人都为之动容。总之,学生的想象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彻底将他们从对写作的恐惧中解放出来。
二、随堂微写,指向课堂主阵地的方法引领
随堂微写是随课文教学进行微型写作训练的简称,即在课本学习过程中指向单元习作重点选取有价值的练写点或具有语用衍生力、思维张力和情绪感召力的经典语段,伴随着语文学习过程以及所形成的特定氛围,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书面表达能力。随堂微写的训练点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还可以是整篇文章的仿写或续写,或是读后感,让学生通过伴随课文学习过程的高频练习,达到积微成著的目的。练习的内容要在作文接力本上表现出来,以供其他学生学习和借鉴,解决作文写作缺少方法指导的问题。如学习了《花之咏》后,学生在作文接力本上仿写《风之咏》,学习了张晓风的《我喜欢》,学生们仿写《我喜欢》……虽然他们的文笔比不上作者那么优美,但仿写中的丰富想象、真情流露也使人如沐春风。
三、多元评价,打造学生习作能力提升的平台
仅仅靠学生的写,没有指导,学生的写作就如没头的苍蝇,缺乏方向性。学生的习作每天要由教师批阅,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的习作轮换后,将要写作的学生应阅读前面同学的作文,学习教师的评价方法,并对前面的作文进行评价,主要找优点,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别人的优点。如有的学生给一首小诗的评语是:“你用诗人的语言表述了自己的梦想,我们期待你更大的进步”,虽然语言简单,但欣赏激励的意识已经具备。这样的设计,使作文教学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写─教师评”的模式,建立起“学生习作─同伴欣赏─家长评改─教师指导”的新模式,变单一单线(学生─教师)联系为单一多线(学生─学生─家长─教师)联系,拓宽了学生作文欣赏和评价的渠道,增强了学生横向间的交流,理顺了师生纵向之间的联系,逐步打造出学生习作的“四个平台”,即敢于说话的平台、乐于说话的平台、家校作文评价的平台、思想交流和互相学习的平台。
四、搭建发表平台,让孩子们体验习作成功的快乐
激发学生们习作的兴趣,仅仅靠单一的说教很难达到目标,长篇的说教不如作文接力本上一个红色的“优”来得有效。每次作文接力本发下去,看到学生们翻看作文接力本时阴晴不定的表情,得优的欣喜而兴奋,得良的多少有些沮丧。我就在想,如果学生的作品能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学生写作的兴趣是否会更大呢?我尝试给学生们搭建这样的平台,将优秀的作品投到学校校报、《张掖日报》,以及其他刊物。看到自己的作文变成一个个铅字,收到作文获奖的证书,学生们兴奋的心情难以言表,其他没获奖的同学向他们投来羡慕的目光,更加坚定了其“我要写下去”的念头。有人说,这样做是不是功利性太强,但较于童话想象来说,这样的激励比孩子在童话中做一次国王更来得直接吧!
编辑:孟 刚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2—0153—01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最难教的恐怕属作文了。一说作文课,有许多感慨,一是不知从何下手,指导写作方法太理论化,非常枯燥;让学生自己寫,太放手了,有点“放羊”的味道。二是上作文指导课,效果也不太明显,甚至学生写出的作文存在模式化的倾向。同样,一说到写作文,许多学生也会退避三舍。
笔者深刻反思当前作文教学的弊端,认真分析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通过学习和研究,设计了作文接力本的训练模式。
一、快乐习作,设计作文训练模式
将全班学生分成八个组,每组七人,每组一本作文接力本,每天由组内一位同学写一篇作文。作文接力本的封面由学生们自己设计,有画小船的,给自己组的作文接力本起名为“梦想之帆”,有用水晶贴纸在封面上粘贴心形的,预示着作文接力本将是他们的心血结晶……这样,能让学生在自由的作文王国里遨游。可将作文的中心基调定为“兴趣、成功”,作文的内容由学生自由选择,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拓宽学生作文的视野。不限制学生写作的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事物,发生在身边的事,或者身边的变化,以及自己的想象等。如同一天的习作,有的学生写《昨天,我很生气》,有的写《吊兰》,有的写《我的梦》等;有写记叙文的,也有写诗的。有一位学生的姥姥去世后,十一岁的他懵懵懂懂,不知道活着和死了有什么区别,刚开始还傻呵呵地看热闹,直到埋葬的那一刻才知道永远见不到姥姥了,才撕心裂肺地痛哭。回家后,他把这段刻骨铭心的感受写在作文接力本上。看到作文接力本上被浸湿的页面,所有读过此文的人都为之动容。总之,学生的想象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彻底将他们从对写作的恐惧中解放出来。
二、随堂微写,指向课堂主阵地的方法引领
随堂微写是随课文教学进行微型写作训练的简称,即在课本学习过程中指向单元习作重点选取有价值的练写点或具有语用衍生力、思维张力和情绪感召力的经典语段,伴随着语文学习过程以及所形成的特定氛围,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书面表达能力。随堂微写的训练点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还可以是整篇文章的仿写或续写,或是读后感,让学生通过伴随课文学习过程的高频练习,达到积微成著的目的。练习的内容要在作文接力本上表现出来,以供其他学生学习和借鉴,解决作文写作缺少方法指导的问题。如学习了《花之咏》后,学生在作文接力本上仿写《风之咏》,学习了张晓风的《我喜欢》,学生们仿写《我喜欢》……虽然他们的文笔比不上作者那么优美,但仿写中的丰富想象、真情流露也使人如沐春风。
三、多元评价,打造学生习作能力提升的平台
仅仅靠学生的写,没有指导,学生的写作就如没头的苍蝇,缺乏方向性。学生的习作每天要由教师批阅,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的习作轮换后,将要写作的学生应阅读前面同学的作文,学习教师的评价方法,并对前面的作文进行评价,主要找优点,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别人的优点。如有的学生给一首小诗的评语是:“你用诗人的语言表述了自己的梦想,我们期待你更大的进步”,虽然语言简单,但欣赏激励的意识已经具备。这样的设计,使作文教学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写─教师评”的模式,建立起“学生习作─同伴欣赏─家长评改─教师指导”的新模式,变单一单线(学生─教师)联系为单一多线(学生─学生─家长─教师)联系,拓宽了学生作文欣赏和评价的渠道,增强了学生横向间的交流,理顺了师生纵向之间的联系,逐步打造出学生习作的“四个平台”,即敢于说话的平台、乐于说话的平台、家校作文评价的平台、思想交流和互相学习的平台。
四、搭建发表平台,让孩子们体验习作成功的快乐
激发学生们习作的兴趣,仅仅靠单一的说教很难达到目标,长篇的说教不如作文接力本上一个红色的“优”来得有效。每次作文接力本发下去,看到学生们翻看作文接力本时阴晴不定的表情,得优的欣喜而兴奋,得良的多少有些沮丧。我就在想,如果学生的作品能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学生写作的兴趣是否会更大呢?我尝试给学生们搭建这样的平台,将优秀的作品投到学校校报、《张掖日报》,以及其他刊物。看到自己的作文变成一个个铅字,收到作文获奖的证书,学生们兴奋的心情难以言表,其他没获奖的同学向他们投来羡慕的目光,更加坚定了其“我要写下去”的念头。有人说,这样做是不是功利性太强,但较于童话想象来说,这样的激励比孩子在童话中做一次国王更来得直接吧!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