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篇:什么是粉彩瓷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后历朝流行经久不衰。
粉彩瓷装饰画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多种相关艺术门类的营养,采取了点染与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绘的对象,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既有严整工细,刻画微妙的工笔画,又有渗入淋漓挥洒,简洁洗练的写意画,还有夸张变形的装饰画。甚至把版画、水彩画、油画以及相关姊妹艺术都加以融汇运用,精微处,丝毫不爽;豪放处,生动活泼。粉彩的绘制,一般要经过打图、升图、做图、拍图、画线、彩料、填色、洗染等工序。其中从打图到拍图,是一个用墨线起稿,进行创作构思,如绘瓷决定装饰内容与形象构图的阶段。正式绘制时定稿叫“升图”,把描过浓墨的图样从瓷器上拍印下来叫“做图”。接着把印有墨线的图纸转拍到要正式绘制的瓷胎上去即“拍图”,这样就可进行绘瓷。
讲解:粉彩雪景的画法
雪景,因它洁白、晶莹、迷人的状貌,成为人们倾心和观赏的对象。文人雅士赞誉雪景的千古绝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了雪后万物银装素裹的美妙景色。这种赞誉还常常通过对雪景的拟人化描写,赞美人类最纯洁、崇高的品质和聪慧、灵秀的特质,赋予雪景以深刻的人文内涵。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惟有雪景画独立出一个专门的分支,不仅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而且对后人产生深遠的影响。传统雪景画发展到了唐代是一个高峰,唐代大诗人兼画家王维,运用丰富的联想和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利用大面积渲染的“留白”,造成了积雪清新、蓬松的感觉,令人耳目一新。
粉彩雪景瓷画与粉彩青绿山水画源出一流,只是表现和反映的季节不同,青绿山水画可以成春、夏、秋、冬四季景色,雪景山水只能反映春、冬两季景色。粉彩雪景有冬景、春雪之分,又有风、雨、晴、雾之别。不仅要有娴熟的山水画功底,还要有“借地为雪”“借云作雨”“借空作雾”和黑白相衬的绘画技巧,才能较好地表现画意,画出冬雪茫茫厚实、寒气逼人,春雪融融欲尽,春风送暖或雪后初晴、万物复苏的真实感。画雪景主要用艳黑和麻色,艳黑产地不同,配方也不同,有的艳黑往往导致玻璃白颤色失真泛黄,前功尽弃,是雪景画的不治之症。所以必须先试后用,艳黑属洋颜色系列,切忌与生料、生红混同,否则,画面没有光泽度,甚至还会脱落。麻色是用艳黑、西赤调合至深褐色即可。
填色用的玻璃白也要专门配制,一般常用玻璃白是作花头、衣褶境染的底色,宜薄不宜厚,填雪景的玻璃白恰恰相反,宜厚不宜薄,否则画面就缺少“雪”的厚实、晶莹的质感,所以填雪景的玻璃白必须加入适量的霜加剂,如透明粉、晶料或雪白等溶剂,用量可因玻璃白本身的适应性酌情增减。和好的玻璃白还要反复细擂,干后用有盖瓷制或玻璃容器装好备用,在散纸包存放期过长,其中有效化学成分挥发殆尽,犯惊起枯也就在所难免。
讲解:粉彩雪景的技巧
然而,要在画面上显示区分出来,从创作构思到画填结束,对创作者来说是颇费周折的。前面已经提到,雪景画和山水画同出一源,所以描绘山石、树木和建筑物的技法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它的阳面正是积雪面或承雪面,树木则以多画枯枝,老桩为宜,有叶的乔木(松、柏、杂树)应在叶、干上“着雪”。因此,画雪景在构思好画面以后,第一道工序就是拍(指彩绘)天色和枯枝的衬底色,然后在底色上用刮笔刮出山头、树木的白影位置,这就是所谓“借地为雪”,但是借法却大有文章,表现冬雪应该多借,增强厚实感。表现春雪,应该少借,以示浅薄。拍天色也有讲究,冬宜深,春宜淡,雨宜熏,睛宜空。上料时,笔上沽点老油,用手掌轻拍,既墨拍开,也不会显现掌纹,拍开以后,用棉花擦出云雾,切忌“满”“塞”。画雨景时,应在合适的天色空间或树梢浓雾处用弹性较好的毛笔斜捧出雨迹来,使画面更为逼真,“借天为雨”,意在笔先即指此也。
山水画的雾可用虚空白和线勾勒来表示,雪景则应利用空间去拍出彤云密布,向远方消失,推开层次。连云波澹澹,和雾雨蒙蒙。可作借空为雾之解,雪景画面一般说来,萧瑟沉静有余,艳丽生机不足。所以楼台亭阁、人物衣着的色彩应鲜艳一点,切忌路绝人稀。即使是荒凉的画面,在枯树老藤上点几片红叶,或在悬崖绝壁处画一枝老梅,也可给人以冬雪中尚遗秋的痕迹,严寒中透露春的信息。
一幅“银装素裏、冰清玉洁”的雪景瓷画,如何“填色”是体现、烘托画意的关键环节。它要求厚薄相宜、平整光亮、虚实有度。最难就难在虚实运用上。在压满积雪的松针上,填色时一定要在浓密处点些大小不等的玻璃白点,增强雪意,在山石下面的消失处或岩石的阴暗部位,都应用断续的虚线或大小不等的点法去补充,起到点苔、托雪的作用。至于点多点少、大小疏密的处理,则只能根据画意的需要而心领神会。玻白中的石英比例高,极易沉淀或生水,克服的办法唯勤擂、细擂,每擂一次,都加入新色。表面看来,擂颜色次数越多越麻烦,实际上磨刀不误砍柴工,勤擂细擂的颜色填起来不但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并能减少硬标积色,生水流色、起冬瓜瓤或发惊、起枯等操作缺陷。所以一幅自画自填的雪景一定要加强画面“表达画意”的艺术作品。
感悟:浅谈陶瓷绘画的深意
一件好的作品,还要饰以相应的边花图案和题字、边款,达到相互呼应、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陶瓷美术作品犹如一台大戏,其中生、旦、净、末、丑齐全,尽管有主角、配角之分,但在分享艺术成果时,是难分彼此的。想要画活一山、一水,乃至一个人,画家不仅要长期的观察、思考,还要求作画者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与熟练的表现技巧,才能达到意在笔先,挥洒自如,意态天成,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总之,一件优秀的陶瓷美术作品,我认为是集体劳动创造的果实。也正是这支集体劳动创造的产业大军,推动着我国陶瓷艺术事业向前蓬勃发展!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后历朝流行经久不衰。
粉彩瓷装饰画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多种相关艺术门类的营养,采取了点染与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绘的对象,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既有严整工细,刻画微妙的工笔画,又有渗入淋漓挥洒,简洁洗练的写意画,还有夸张变形的装饰画。甚至把版画、水彩画、油画以及相关姊妹艺术都加以融汇运用,精微处,丝毫不爽;豪放处,生动活泼。粉彩的绘制,一般要经过打图、升图、做图、拍图、画线、彩料、填色、洗染等工序。其中从打图到拍图,是一个用墨线起稿,进行创作构思,如绘瓷决定装饰内容与形象构图的阶段。正式绘制时定稿叫“升图”,把描过浓墨的图样从瓷器上拍印下来叫“做图”。接着把印有墨线的图纸转拍到要正式绘制的瓷胎上去即“拍图”,这样就可进行绘瓷。
讲解:粉彩雪景的画法
雪景,因它洁白、晶莹、迷人的状貌,成为人们倾心和观赏的对象。文人雅士赞誉雪景的千古绝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了雪后万物银装素裹的美妙景色。这种赞誉还常常通过对雪景的拟人化描写,赞美人类最纯洁、崇高的品质和聪慧、灵秀的特质,赋予雪景以深刻的人文内涵。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惟有雪景画独立出一个专门的分支,不仅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而且对后人产生深遠的影响。传统雪景画发展到了唐代是一个高峰,唐代大诗人兼画家王维,运用丰富的联想和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利用大面积渲染的“留白”,造成了积雪清新、蓬松的感觉,令人耳目一新。
粉彩雪景瓷画与粉彩青绿山水画源出一流,只是表现和反映的季节不同,青绿山水画可以成春、夏、秋、冬四季景色,雪景山水只能反映春、冬两季景色。粉彩雪景有冬景、春雪之分,又有风、雨、晴、雾之别。不仅要有娴熟的山水画功底,还要有“借地为雪”“借云作雨”“借空作雾”和黑白相衬的绘画技巧,才能较好地表现画意,画出冬雪茫茫厚实、寒气逼人,春雪融融欲尽,春风送暖或雪后初晴、万物复苏的真实感。画雪景主要用艳黑和麻色,艳黑产地不同,配方也不同,有的艳黑往往导致玻璃白颤色失真泛黄,前功尽弃,是雪景画的不治之症。所以必须先试后用,艳黑属洋颜色系列,切忌与生料、生红混同,否则,画面没有光泽度,甚至还会脱落。麻色是用艳黑、西赤调合至深褐色即可。
填色用的玻璃白也要专门配制,一般常用玻璃白是作花头、衣褶境染的底色,宜薄不宜厚,填雪景的玻璃白恰恰相反,宜厚不宜薄,否则画面就缺少“雪”的厚实、晶莹的质感,所以填雪景的玻璃白必须加入适量的霜加剂,如透明粉、晶料或雪白等溶剂,用量可因玻璃白本身的适应性酌情增减。和好的玻璃白还要反复细擂,干后用有盖瓷制或玻璃容器装好备用,在散纸包存放期过长,其中有效化学成分挥发殆尽,犯惊起枯也就在所难免。
讲解:粉彩雪景的技巧
然而,要在画面上显示区分出来,从创作构思到画填结束,对创作者来说是颇费周折的。前面已经提到,雪景画和山水画同出一源,所以描绘山石、树木和建筑物的技法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它的阳面正是积雪面或承雪面,树木则以多画枯枝,老桩为宜,有叶的乔木(松、柏、杂树)应在叶、干上“着雪”。因此,画雪景在构思好画面以后,第一道工序就是拍(指彩绘)天色和枯枝的衬底色,然后在底色上用刮笔刮出山头、树木的白影位置,这就是所谓“借地为雪”,但是借法却大有文章,表现冬雪应该多借,增强厚实感。表现春雪,应该少借,以示浅薄。拍天色也有讲究,冬宜深,春宜淡,雨宜熏,睛宜空。上料时,笔上沽点老油,用手掌轻拍,既墨拍开,也不会显现掌纹,拍开以后,用棉花擦出云雾,切忌“满”“塞”。画雨景时,应在合适的天色空间或树梢浓雾处用弹性较好的毛笔斜捧出雨迹来,使画面更为逼真,“借天为雨”,意在笔先即指此也。
山水画的雾可用虚空白和线勾勒来表示,雪景则应利用空间去拍出彤云密布,向远方消失,推开层次。连云波澹澹,和雾雨蒙蒙。可作借空为雾之解,雪景画面一般说来,萧瑟沉静有余,艳丽生机不足。所以楼台亭阁、人物衣着的色彩应鲜艳一点,切忌路绝人稀。即使是荒凉的画面,在枯树老藤上点几片红叶,或在悬崖绝壁处画一枝老梅,也可给人以冬雪中尚遗秋的痕迹,严寒中透露春的信息。
一幅“银装素裏、冰清玉洁”的雪景瓷画,如何“填色”是体现、烘托画意的关键环节。它要求厚薄相宜、平整光亮、虚实有度。最难就难在虚实运用上。在压满积雪的松针上,填色时一定要在浓密处点些大小不等的玻璃白点,增强雪意,在山石下面的消失处或岩石的阴暗部位,都应用断续的虚线或大小不等的点法去补充,起到点苔、托雪的作用。至于点多点少、大小疏密的处理,则只能根据画意的需要而心领神会。玻白中的石英比例高,极易沉淀或生水,克服的办法唯勤擂、细擂,每擂一次,都加入新色。表面看来,擂颜色次数越多越麻烦,实际上磨刀不误砍柴工,勤擂细擂的颜色填起来不但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并能减少硬标积色,生水流色、起冬瓜瓤或发惊、起枯等操作缺陷。所以一幅自画自填的雪景一定要加强画面“表达画意”的艺术作品。
感悟:浅谈陶瓷绘画的深意
一件好的作品,还要饰以相应的边花图案和题字、边款,达到相互呼应、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陶瓷美术作品犹如一台大戏,其中生、旦、净、末、丑齐全,尽管有主角、配角之分,但在分享艺术成果时,是难分彼此的。想要画活一山、一水,乃至一个人,画家不仅要长期的观察、思考,还要求作画者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与熟练的表现技巧,才能达到意在笔先,挥洒自如,意态天成,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总之,一件优秀的陶瓷美术作品,我认为是集体劳动创造的果实。也正是这支集体劳动创造的产业大军,推动着我国陶瓷艺术事业向前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