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在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2000年中期会议的主旨发言中说,承认不同但是要“和”,这是我国历史上逐步形成的民族观念,与西方的民族观念很不相同。这种“和而不同”思想,将是世界多元文化必走的一条道路。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就行走在多元文化的区域,她用自己的眼睛,一个是向外——无限拓展自己的视野,一个是向内——不断地去丰盈自己的心灵,思辨求索,和而不同!
“圆融”
古城姑苏东郊的金鸡湖畔,矗立着一座醒目的大型现代雕塑——“圆融”,两个灵动的圆自然相扣,标志着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的互融和共生.代表着苏州工业园区继承着传统的经典,演绎着现代的人文。
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紧邻着“圆融”,是中新合作开发区内第一所公办小学,以“起点高,起步快,成效引人注目”吸引了教育人士的眼球,其开放性的办学特色更是受到了教育同行的热切关注,引来了媒体的争相报道。面对记者的提问,吴云霞校长娓娓道来:
苏州工业园区是一片开放的热土:她实施的是开放式经济,敞开胸怀接纳来自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企业:她需要的是开放型人才,张开双臂拥抱来自五湖四海的仁人志士。作为区域内的第一所公办校,学校是园区以及园区教育的一张名片,它与古城区的同类学校具有共性,但更有个性,即现代化、国际化教育的特征更明显、更突出。
1.开放的教育资源——圆融的学园
走进新城花园小学的大门,可以看见门厅里做成一扇扇门的展板,展板上有师生的苏州园林摄影展、学生赴澳学习图片、十岁小记者看香港、奥运知识等内容。透过这些内容可触摸到学校文化建设的脉搏,感悟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浏览学校的博客,其中一篇写道:
我们来到加拿大学习近60天了。每天上午8点30分前到校。下午2点30分放学,上课,练习,完成各项作业,参加各类活动……在这里我们拥有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更多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有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我们去Peggy’s cove采风,收获了海风阵阵;我们在留学生聚会派对上精彩的演出,博得阵阵掌声;我们在China Board上自豪地展示祖国、家乡的风采
这是新城花园小学的学生赴澳洲修学的日记,一路走来,孩子们的言行由原先的谨慎拘束变成了潇洒自信;一路走来,投来的目光由原先的陌生、好奇变成了熟知、欣赏。孩子们在开放的教育中成长。
学校依托园区的有利环境,走“开放教育”之路,与新加坡孺廊小学、丹麦缇艾博学校、澳大利亚墨尔本市Hob Name小学等结成姐妹学校,开展互访、交流,使师生有机会走出国门,接触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为培养“国际人”奠定扎实的基础。
2.开放的师生关系——圆融的心园
学校坚持“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办学宗旨,倡导“师生人格平等”的教育理念,缔结新型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运用“微笑”、“鼓励”、“班干部轮流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能力。
语文课上,陆老师教完《海底世界》后,让学生写一写:你了解的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突然,小邱同学打破了教室的安静:“妈妈,‘珊瑚’怎么写?”大家很是诧异,继而哄堂大笑。小邱的脸红了,不好意思地抓抓头皮……陆老师微笑着对大家说:“我没有儿子,现在有人这么喊我,真幸福!”话音刚落,同学们热烈地鼓起掌来。这小邱是班中学习比较困难的,特别怕写作业。陆老师接班后,不知想了多少方法来矫正他的行为,原因是小邱的行为习惯差,一下子要改正比较困难。如今的一声“妈妈”,让陆老师感到特别的甜蜜,特别的欣慰,因为她的付出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在新城花园小学,教师既是老师又是“妈妈”,既是知心姐姐更是好朋友,他们有着博爱的心灵、善于发现的眼睛以及不断积淀、丰厚着的教育智慧。老师们用鼓励的话语为每一位学生加油,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使灿烂阳光照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在这样的心灵氛围里,学生的个性得到舒展,校园里,课堂上,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我觉得……”“我不同意老师的观点……”和谐开放的师生关系让校园成为心灵的花园。
3.开放的教学——圆融的乐园
建校以来,学校着力推进“开放式教学”研究,尝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的开放,努力营造“实效课堂”、“快乐课堂”,将知识教学和智力开发、能力训练融为一体,使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开发。
“老师,我知道了我们江苏的代码!”“我找到了苏州的投递区号。”“妈妈带我去参观园区邮政局,我知道了一封信函的投递。”……这是杭瑛老师在执教数学课《邮政编码》。学生参与教学,经历过程,尝试实践,认识应用邮政编码,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课前学生参观园区邮政局、上网查询编码、调查了解编码含义;课堂上学生讨论、交流搜集到的邮政编码,发送E-mail,使原本单调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思维活跃;课后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发送E-mail,把对这堂数学课的感想写一段话来告诉父母师长,让他们来共同分享这成功的喜悦。开放的课堂成了宽松和谐的学习空间,教学成了有血有肉的师生之间心智交往的过程。
新城花园小学积极倡导“小学校、大课堂”的理念,坚持教育形式和时空的开放,教学内容及过程的开放,转变观念尝试教育评价的开放,与国外的学校建立联系,努力走向教育改革的前沿,攀登教育国际化的高地,使校园洋溢时代的气息和生活的热情,使课堂充满人性的关怀和生命的激情。
“窗口”
从苏州古城区进入苏州工业园区,有一个标志性雕塑屹立在苏州主干道干将路东与中新路交界处,它的名字叫“窗口”——方方的一扇窗,被风掀起的窗帘,这一意象让人浮想联翩:工业园区是一个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这窗口展示着独特而和谐的魅力。 新城花园小学作为现代化、国际化园区教育的窗口。不仅要有现代化的校舍和教育教学设备,更要有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走了一条内涵发展之路,在各项管理工作中特别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从建校之初,学校就确立了“教师个体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双赢”的培养理念,努力培养理念先进、师德高尚、技能高超的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
1.读书品书,丰厚文化底蕴
吴云霞校长这样告诉老师们:“书能把我们托得多高,取决于我们触摸过多少文字;书能把我们带到多远,取决于我们品味过多少书香。”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教师读书品书,学校每年都要给每一位教师赠送书籍,几年下来已有十多本。
“阅读让我们如此美丽!”这是新城花园小学老师们由衷的感悟与心声。缪老师2001年应聘来到新 城花园小学。他说:“每天下班后,远离城市喧嚣,随更翻几页书的生活习惯,使我保持住了原本就不太多的灵性。”他读教育专著,读孔子,读陶行知,读杜成,读苏霍姆林斯基,读范梅南;他也读哲学,读文学……他不仅勤读,而且善写,教育论文、读书心得不断见诸报纸杂志。知识“打通”带来思维通达,他在教学、科研与管理之间自如行走,被同事誉为“缪(妙)不可言”。
缪老师的读书经历,是新城花园小学读书引领教师成长的缩影。如今,读书已成为新城教师的“第四餐”,他们人人参与“新城博客”的读书交流。读书也产生了“化学反应”,“腹有诗书”让老师们变得举止高雅、气质华贵、博学多才,反映校园教师读书教学生活的《和学生一起成长》、《书林漫步》相继出版。
2.研教研学。提升课堂技能
课堂教学水平是教师最核心的专业技能。学校大力开展“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升行动”。他们以教师职业成长的基本规律为实践依据,以叶澜教授“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论述为理论导向,以课堂教学评估为主要形式,引导教师重新审视课堂的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把“创新”作为永恒的目标,让每一堂课都迸射师生智慧的火花、生命的灿烂。
于是在日常教学中,“随堂课”、“推门课”、“展示课”、“诊断课”、“考核课”、“公开课”、“校际交流课”、“支教送教课”等,成了教师磨炼课堂技能的现场,演练教学绝活的舞台。
朱小萍老师是学校“元老级”老师,她的十几本听课笔记,记录着十年来自己参加学校“课堂教学技能提升行动”的印迹!《黑板跑了》、《敦煌莫高窟》、《生活的“平均拥有”》、《租房问题》、《小眼看园区》、《为中国加油》……这些课是新城老师历年来的“经典课”啊!从课内到课外,从学科内容到科际拓展,从多媒体辅助到网络教学,大量的尝试一直在行动着,而每个人又在其中分享着,痛并快乐着!以朱老师为代表的新城老师的听课笔记本,成了学校坚持“开放教学”、锐意课程改革的见证!
3.如琢如磨,打造“专业发展共同体”
新城花园小学从2007年起,开始实行“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行动”,努力打造三种不同形式的“共同体”——“委派式共同体”是针对新教师实施的“人格培养”,帮助教师走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师徒式共同体”是针对新教师以外的所有青年教师实施的“升格培养”;“导师式共同体”主要由学校的苏州市名教师、市学科学术带头人等组成。学校采取了“送课”到结对学校、带徒弟“压担子”、开设新城名师讲坛以及成立“骨干教师导师团”,聘请导师一对一指导等措施培养骨干教师。导师团的专家们与骨干教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些骨干教师的身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
“共同体”这一平台的搭建、学校外在的推动和引领正一步步变为教师内在发展的意识和动力,在他律与自律的互动中,每个教师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中。“学术超女”、“第五大名著”、“校园黑马”、“网络蚂蚁”……一个个独特的美名,在教学同伴中传诵,更成为大家追求的目标。
如今,工作心态平和、人际关系宽松、精神状态好、工作效率高,成为新城花园小学教师的共同特征,也成为新城人的“名片”。这样的教师队伍,最终得益的当然是学生。
“太阳花”
步入美丽的新城花园小学。校园里随处可见“太阳花”图案,这是学校的标志,由红、黄、蓝三原色组成。红色象征热情开朗,黄色象征温文尔雅,蓝色象征聪慧睿智,寓意着学生犹如一朵朵太阳花:阳光、健康、灵动、美丽。
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学校的名片,新城花园小学的学生具备与同龄人一样的各种优良品质,但性格更开朗、知识更丰富、做事更自信,处处显示出“地球村村民”的特质。
1.主题性读书目——太阳花的积淀
每年的4月1日、12月1日是学校的读书日。这一天,学生可以不带书包,只要带自己喜欢的书或卡片等。这一天,他们不用上语文、数学、英语等功课,可以静静地捧着喜欢的书看,可以做读书小报,可以和大作家对话,可以进行讲故事比赛,可以观看根据名著改编的经典影视片……对于每年两度的读书日,学生是记忆深刻、念念不忘的:
——进了教室,没有听见平时的早读声。只见有的同学在布置教室,有的在静静地看书,有的在做小报……虽然老师还没有来,但是大家秩序井然。
——我在弹钢琴时总觉得时间过得太慢,而这活动日是过得那么快,简直是一眨眼就过了。
《姑苏晚报》专版头条介绍新城花园小学的少年作家、苏州市首届十佳阅读之星——达梦圆,他10岁就公开出版散文小诗集《雪精灵》,成为苏州市年龄最小的写手。2001年,新城花园小学拉开了“营造书香校园,打造师生书香人生”的大幕。每日有读书时间,每周有读书课,每学期有读书目。读书已经成了师生生活的一部分。“书卷气”使师生变得灵气、睿智,让校园变得诗意、灵动。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不仅丰富知识,明白道理,还陶冶性情,感悟人生,逐渐成为基础扎实、聪颖灵动、乐学好学的“阳光少年”。
2.开放性课题——太阳花的行动
开放的园区,决定着学校的办学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国际人——放眼世界的地球村村民。他们不仅要有高远的眼光、宽阔的胸怀、科学的思维、卓越的能力,也要有文明的礼仪、儒雅的风度。这些品质的形成需要通过许多具体的、有效的活动来慢慢培养。
1998年,学校与丹麦环保生态保护组织合作.率先进行“垃圾分类”的项目实验。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学会了垃圾分类,更是在观念上有了根本转变,明白合理开发利用就能变废为宝,促进可持续发展。活动还辐射到了家庭、社区……学生、老师、家长都形成了这样的意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由这一项活动引发了学生一系列的小课题研究:苏州七子山垃圾填埋场的寿命忧患,考察园区金鸡湖水资源的污染情况,园区道路设想,邻里中心的配套设施……太阳娃意识到“任重道远”。
如今,学校又推出了“文化园区”校本课程,包括景观篇、教育篇、企业篇、生活篇等。学校还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设立了双周英语活动节、校园艺术节,组建了轮滑队、合唱队、科技制作组等兴趣活动小组,坚持写“数学日记”……顺其天性而育之,依其个性而塑之,丰富多彩的活动,给每个学生发展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生活与时代。
3.公益性活动——太阳花的魅力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的8.0级强烈地震牵动着全校师生的心。“伸出我们的手,为地震灾区献上我的爱”的捐款现场情意浓浓,《让世界充满爱》在校园里回响。孩子们有序地排着队。耐心地等待着,郑重地把自己的一份爱心投入到捐款箱中。有的把自己过年拿到的压岁钱全部捐了出来,有的孩子抱来了自己心爱的储蓄罐,生病在家的孩子让自己的父母亲把钱送到了学校,远在加拿大修学的孩子委托家长送来了捐款。
“走进博爱,体验‘博爱”’活动是学校建校以来一直坚持开展的爱心系列活动之一,每学期每周三的下午学校都会有不同年级的同学去博爱学校为残疾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作服务,献爱心。这爱心的种子在太阳娃心中生根、发芽,一直到他们读了中学还定时到博爱学校与那些有缺陷的孩子一起游戏、聊天……
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是学校教育学生的主旋律。学校开展“爱心义卖”活动,建立了由师生捐助的零花钱组成的“红领巾爱心基金”,每年资助一批困难家庭的学生;与苏州市“博爱”残疾儿童学校结为“手拉手”学校,捐钱物,献爱心。太阳娃们以这种特殊而有意义的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爱心奉献的决心,用满腔真情谱写温情驻满人间的真谛。
苏州文化渊源悠长,教育底蕴丰厚。刚刚走过10年发展历程的新城花园小学,秉持开放的办学理念,融合多元文化,致力于将学校办成为一所“洋溢着浓浓爱意的心灵家园”,一座“尊重自我、注意创造精神培养、师生个性都能健康张扬的人性公园”。一所“凸显人文精神、弥漫科学气息的文化圣园”。新城花园小学必将成为教育界的一朵奇葩!
“圆融”
古城姑苏东郊的金鸡湖畔,矗立着一座醒目的大型现代雕塑——“圆融”,两个灵动的圆自然相扣,标志着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的互融和共生.代表着苏州工业园区继承着传统的经典,演绎着现代的人文。
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紧邻着“圆融”,是中新合作开发区内第一所公办小学,以“起点高,起步快,成效引人注目”吸引了教育人士的眼球,其开放性的办学特色更是受到了教育同行的热切关注,引来了媒体的争相报道。面对记者的提问,吴云霞校长娓娓道来:
苏州工业园区是一片开放的热土:她实施的是开放式经济,敞开胸怀接纳来自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企业:她需要的是开放型人才,张开双臂拥抱来自五湖四海的仁人志士。作为区域内的第一所公办校,学校是园区以及园区教育的一张名片,它与古城区的同类学校具有共性,但更有个性,即现代化、国际化教育的特征更明显、更突出。
1.开放的教育资源——圆融的学园
走进新城花园小学的大门,可以看见门厅里做成一扇扇门的展板,展板上有师生的苏州园林摄影展、学生赴澳学习图片、十岁小记者看香港、奥运知识等内容。透过这些内容可触摸到学校文化建设的脉搏,感悟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浏览学校的博客,其中一篇写道:
我们来到加拿大学习近60天了。每天上午8点30分前到校。下午2点30分放学,上课,练习,完成各项作业,参加各类活动……在这里我们拥有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更多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有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我们去Peggy’s cove采风,收获了海风阵阵;我们在留学生聚会派对上精彩的演出,博得阵阵掌声;我们在China Board上自豪地展示祖国、家乡的风采
这是新城花园小学的学生赴澳洲修学的日记,一路走来,孩子们的言行由原先的谨慎拘束变成了潇洒自信;一路走来,投来的目光由原先的陌生、好奇变成了熟知、欣赏。孩子们在开放的教育中成长。
学校依托园区的有利环境,走“开放教育”之路,与新加坡孺廊小学、丹麦缇艾博学校、澳大利亚墨尔本市Hob Name小学等结成姐妹学校,开展互访、交流,使师生有机会走出国门,接触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为培养“国际人”奠定扎实的基础。
2.开放的师生关系——圆融的心园
学校坚持“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办学宗旨,倡导“师生人格平等”的教育理念,缔结新型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运用“微笑”、“鼓励”、“班干部轮流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能力。
语文课上,陆老师教完《海底世界》后,让学生写一写:你了解的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突然,小邱同学打破了教室的安静:“妈妈,‘珊瑚’怎么写?”大家很是诧异,继而哄堂大笑。小邱的脸红了,不好意思地抓抓头皮……陆老师微笑着对大家说:“我没有儿子,现在有人这么喊我,真幸福!”话音刚落,同学们热烈地鼓起掌来。这小邱是班中学习比较困难的,特别怕写作业。陆老师接班后,不知想了多少方法来矫正他的行为,原因是小邱的行为习惯差,一下子要改正比较困难。如今的一声“妈妈”,让陆老师感到特别的甜蜜,特别的欣慰,因为她的付出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在新城花园小学,教师既是老师又是“妈妈”,既是知心姐姐更是好朋友,他们有着博爱的心灵、善于发现的眼睛以及不断积淀、丰厚着的教育智慧。老师们用鼓励的话语为每一位学生加油,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使灿烂阳光照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在这样的心灵氛围里,学生的个性得到舒展,校园里,课堂上,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我觉得……”“我不同意老师的观点……”和谐开放的师生关系让校园成为心灵的花园。
3.开放的教学——圆融的乐园
建校以来,学校着力推进“开放式教学”研究,尝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的开放,努力营造“实效课堂”、“快乐课堂”,将知识教学和智力开发、能力训练融为一体,使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开发。
“老师,我知道了我们江苏的代码!”“我找到了苏州的投递区号。”“妈妈带我去参观园区邮政局,我知道了一封信函的投递。”……这是杭瑛老师在执教数学课《邮政编码》。学生参与教学,经历过程,尝试实践,认识应用邮政编码,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课前学生参观园区邮政局、上网查询编码、调查了解编码含义;课堂上学生讨论、交流搜集到的邮政编码,发送E-mail,使原本单调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思维活跃;课后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发送E-mail,把对这堂数学课的感想写一段话来告诉父母师长,让他们来共同分享这成功的喜悦。开放的课堂成了宽松和谐的学习空间,教学成了有血有肉的师生之间心智交往的过程。
新城花园小学积极倡导“小学校、大课堂”的理念,坚持教育形式和时空的开放,教学内容及过程的开放,转变观念尝试教育评价的开放,与国外的学校建立联系,努力走向教育改革的前沿,攀登教育国际化的高地,使校园洋溢时代的气息和生活的热情,使课堂充满人性的关怀和生命的激情。
“窗口”
从苏州古城区进入苏州工业园区,有一个标志性雕塑屹立在苏州主干道干将路东与中新路交界处,它的名字叫“窗口”——方方的一扇窗,被风掀起的窗帘,这一意象让人浮想联翩:工业园区是一个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这窗口展示着独特而和谐的魅力。 新城花园小学作为现代化、国际化园区教育的窗口。不仅要有现代化的校舍和教育教学设备,更要有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走了一条内涵发展之路,在各项管理工作中特别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从建校之初,学校就确立了“教师个体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双赢”的培养理念,努力培养理念先进、师德高尚、技能高超的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
1.读书品书,丰厚文化底蕴
吴云霞校长这样告诉老师们:“书能把我们托得多高,取决于我们触摸过多少文字;书能把我们带到多远,取决于我们品味过多少书香。”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教师读书品书,学校每年都要给每一位教师赠送书籍,几年下来已有十多本。
“阅读让我们如此美丽!”这是新城花园小学老师们由衷的感悟与心声。缪老师2001年应聘来到新 城花园小学。他说:“每天下班后,远离城市喧嚣,随更翻几页书的生活习惯,使我保持住了原本就不太多的灵性。”他读教育专著,读孔子,读陶行知,读杜成,读苏霍姆林斯基,读范梅南;他也读哲学,读文学……他不仅勤读,而且善写,教育论文、读书心得不断见诸报纸杂志。知识“打通”带来思维通达,他在教学、科研与管理之间自如行走,被同事誉为“缪(妙)不可言”。
缪老师的读书经历,是新城花园小学读书引领教师成长的缩影。如今,读书已成为新城教师的“第四餐”,他们人人参与“新城博客”的读书交流。读书也产生了“化学反应”,“腹有诗书”让老师们变得举止高雅、气质华贵、博学多才,反映校园教师读书教学生活的《和学生一起成长》、《书林漫步》相继出版。
2.研教研学。提升课堂技能
课堂教学水平是教师最核心的专业技能。学校大力开展“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升行动”。他们以教师职业成长的基本规律为实践依据,以叶澜教授“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论述为理论导向,以课堂教学评估为主要形式,引导教师重新审视课堂的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把“创新”作为永恒的目标,让每一堂课都迸射师生智慧的火花、生命的灿烂。
于是在日常教学中,“随堂课”、“推门课”、“展示课”、“诊断课”、“考核课”、“公开课”、“校际交流课”、“支教送教课”等,成了教师磨炼课堂技能的现场,演练教学绝活的舞台。
朱小萍老师是学校“元老级”老师,她的十几本听课笔记,记录着十年来自己参加学校“课堂教学技能提升行动”的印迹!《黑板跑了》、《敦煌莫高窟》、《生活的“平均拥有”》、《租房问题》、《小眼看园区》、《为中国加油》……这些课是新城老师历年来的“经典课”啊!从课内到课外,从学科内容到科际拓展,从多媒体辅助到网络教学,大量的尝试一直在行动着,而每个人又在其中分享着,痛并快乐着!以朱老师为代表的新城老师的听课笔记本,成了学校坚持“开放教学”、锐意课程改革的见证!
3.如琢如磨,打造“专业发展共同体”
新城花园小学从2007年起,开始实行“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行动”,努力打造三种不同形式的“共同体”——“委派式共同体”是针对新教师实施的“人格培养”,帮助教师走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师徒式共同体”是针对新教师以外的所有青年教师实施的“升格培养”;“导师式共同体”主要由学校的苏州市名教师、市学科学术带头人等组成。学校采取了“送课”到结对学校、带徒弟“压担子”、开设新城名师讲坛以及成立“骨干教师导师团”,聘请导师一对一指导等措施培养骨干教师。导师团的专家们与骨干教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些骨干教师的身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
“共同体”这一平台的搭建、学校外在的推动和引领正一步步变为教师内在发展的意识和动力,在他律与自律的互动中,每个教师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中。“学术超女”、“第五大名著”、“校园黑马”、“网络蚂蚁”……一个个独特的美名,在教学同伴中传诵,更成为大家追求的目标。
如今,工作心态平和、人际关系宽松、精神状态好、工作效率高,成为新城花园小学教师的共同特征,也成为新城人的“名片”。这样的教师队伍,最终得益的当然是学生。
“太阳花”
步入美丽的新城花园小学。校园里随处可见“太阳花”图案,这是学校的标志,由红、黄、蓝三原色组成。红色象征热情开朗,黄色象征温文尔雅,蓝色象征聪慧睿智,寓意着学生犹如一朵朵太阳花:阳光、健康、灵动、美丽。
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学校的名片,新城花园小学的学生具备与同龄人一样的各种优良品质,但性格更开朗、知识更丰富、做事更自信,处处显示出“地球村村民”的特质。
1.主题性读书目——太阳花的积淀
每年的4月1日、12月1日是学校的读书日。这一天,学生可以不带书包,只要带自己喜欢的书或卡片等。这一天,他们不用上语文、数学、英语等功课,可以静静地捧着喜欢的书看,可以做读书小报,可以和大作家对话,可以进行讲故事比赛,可以观看根据名著改编的经典影视片……对于每年两度的读书日,学生是记忆深刻、念念不忘的:
——进了教室,没有听见平时的早读声。只见有的同学在布置教室,有的在静静地看书,有的在做小报……虽然老师还没有来,但是大家秩序井然。
——我在弹钢琴时总觉得时间过得太慢,而这活动日是过得那么快,简直是一眨眼就过了。
《姑苏晚报》专版头条介绍新城花园小学的少年作家、苏州市首届十佳阅读之星——达梦圆,他10岁就公开出版散文小诗集《雪精灵》,成为苏州市年龄最小的写手。2001年,新城花园小学拉开了“营造书香校园,打造师生书香人生”的大幕。每日有读书时间,每周有读书课,每学期有读书目。读书已经成了师生生活的一部分。“书卷气”使师生变得灵气、睿智,让校园变得诗意、灵动。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不仅丰富知识,明白道理,还陶冶性情,感悟人生,逐渐成为基础扎实、聪颖灵动、乐学好学的“阳光少年”。
2.开放性课题——太阳花的行动
开放的园区,决定着学校的办学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国际人——放眼世界的地球村村民。他们不仅要有高远的眼光、宽阔的胸怀、科学的思维、卓越的能力,也要有文明的礼仪、儒雅的风度。这些品质的形成需要通过许多具体的、有效的活动来慢慢培养。
1998年,学校与丹麦环保生态保护组织合作.率先进行“垃圾分类”的项目实验。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学会了垃圾分类,更是在观念上有了根本转变,明白合理开发利用就能变废为宝,促进可持续发展。活动还辐射到了家庭、社区……学生、老师、家长都形成了这样的意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由这一项活动引发了学生一系列的小课题研究:苏州七子山垃圾填埋场的寿命忧患,考察园区金鸡湖水资源的污染情况,园区道路设想,邻里中心的配套设施……太阳娃意识到“任重道远”。
如今,学校又推出了“文化园区”校本课程,包括景观篇、教育篇、企业篇、生活篇等。学校还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设立了双周英语活动节、校园艺术节,组建了轮滑队、合唱队、科技制作组等兴趣活动小组,坚持写“数学日记”……顺其天性而育之,依其个性而塑之,丰富多彩的活动,给每个学生发展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生活与时代。
3.公益性活动——太阳花的魅力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的8.0级强烈地震牵动着全校师生的心。“伸出我们的手,为地震灾区献上我的爱”的捐款现场情意浓浓,《让世界充满爱》在校园里回响。孩子们有序地排着队。耐心地等待着,郑重地把自己的一份爱心投入到捐款箱中。有的把自己过年拿到的压岁钱全部捐了出来,有的孩子抱来了自己心爱的储蓄罐,生病在家的孩子让自己的父母亲把钱送到了学校,远在加拿大修学的孩子委托家长送来了捐款。
“走进博爱,体验‘博爱”’活动是学校建校以来一直坚持开展的爱心系列活动之一,每学期每周三的下午学校都会有不同年级的同学去博爱学校为残疾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作服务,献爱心。这爱心的种子在太阳娃心中生根、发芽,一直到他们读了中学还定时到博爱学校与那些有缺陷的孩子一起游戏、聊天……
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是学校教育学生的主旋律。学校开展“爱心义卖”活动,建立了由师生捐助的零花钱组成的“红领巾爱心基金”,每年资助一批困难家庭的学生;与苏州市“博爱”残疾儿童学校结为“手拉手”学校,捐钱物,献爱心。太阳娃们以这种特殊而有意义的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爱心奉献的决心,用满腔真情谱写温情驻满人间的真谛。
苏州文化渊源悠长,教育底蕴丰厚。刚刚走过10年发展历程的新城花园小学,秉持开放的办学理念,融合多元文化,致力于将学校办成为一所“洋溢着浓浓爱意的心灵家园”,一座“尊重自我、注意创造精神培养、师生个性都能健康张扬的人性公园”。一所“凸显人文精神、弥漫科学气息的文化圣园”。新城花园小学必将成为教育界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