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习难除,好像是真的。但若仔细想想,多半倒是不想除或不敢除。
譬如,每天晚上半个小时的新闻联播,开始必是几位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活动,大约占去一半的时间。如果这些都是有关国计民生的要闻,倒也罢了,但许多不过是送往迎来的礼仪程序或视察参观的一般场面,能在新闻上说的又大体是场面上的话,只是让人知道谁与谁握了手、照了相、喝了酒、说了话,或谁到过哪里,看了几个地方。
这些活动年年有、月月有、日日有。多数新闻了无新意,百姓中啧有烦言,新闻界也屡思更张,中央领导也曾要求改变,但就是改不过来。去年,央视传出新闻联播要“变脸”,等了一年,依然故我。真好像积习难除。
由此想到,若干年前,大概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吧,中央领导曾提出领导人的活动,重要的才播,无须都上电视。那时也曾翘首而望,但望了几个月,毫无动静。后来听说某位部长说:我们无法判断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这话是私下说的,所以倒是天大的实话。新闻工作做久了,都知道其中甘苦。如果下面的哪位编辑或主编,以为某次活动并不重要,所以不上荧屏或版面,万一哪位领导追究起来,还不是吃不了兜着走?谁敢去争辩?这是我们的体制,并非媒体所敢自专。除非中央做个决议,规定哪一类活动可报,哪一类不必报。但这个决议又难于作出,因为是否具有新闻性,是否重要,并不取决于活动的规模或形式。小场面爆出大新闻,大场面偏偏无新闻的事经常发生。真要让媒体自作主张(一个合格的媒体主编应当有这种判断力),就要给他这份权力,即便有误,也无须追究才成。否则,一条新闻放的版面不同,一条消息标题字号不一,都要撤职追查,下面谁敢负责?倒不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因奉此,求个平安。非不能也,是不敢也。新闻联播“变脸”不成,也就不奇怪了。
同样看似“积习难除”的还有“重要讲话”。始作俑者不知何人,但一开了头,就刹不住车,一直“重要”下来,谁也不敢移易。
其实,重要人物的讲话并不都是重要讲话,此理甚明。为什么就不能改改规矩?也是那个道理:“我们无法判断哪个讲话重要,哪个讲话不重要。”真的无法判断?非也。其实是我们“不敢判断”,生怕哪位重要人物如果追究下来,又是吃不了兜着走。在官越大真理越多的风习下,来自上面的追究往往就是定案,无法讨论,无法辩解。于是为了保险,统统加上“重要”。不重要的讲话即便加了“重要”,照例是无人追究的。所以,一旦开启了“重要讲话”的先例,要刹车也就难了。
然而,这样的求“保险”也会带来麻烦。譬如在一些国际会议上,讨论的是世界性的问题,到会的都是各国领导人,我们又是主张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那么,何以中国领导人的讲话就是“重要讲话”而其他 国家领导人的讲话都不重要呢?即便从外交礼仪上也说不过去吧。
讲话的重要与否,其实同是否标注“重要”二字无关,主要在讲话内容的份量。上个世纪50年代直到“文革”之前,记得就很少标注“重要讲话”。新闻只要把体现讲话份量的内容凸显出来,读者一看自然明白。要相信读者的判断力,而不要太相信“标注”的作用。民谚云:“开幕没有不隆重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已经对这样的“标注”幽以一默,我们何不改一改呢?
这个改变我想比新闻联播容易,只需下一通知,今后对领导人的讲话均不标注“重要”,但要做好标题或提要,突出讲话主要内容。这对媒体不是放松了责任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各级领导恐怕也不好意思再空话套话滔滔不绝了吧。
(作者为《瞭望》周刊原副总编)
譬如,每天晚上半个小时的新闻联播,开始必是几位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活动,大约占去一半的时间。如果这些都是有关国计民生的要闻,倒也罢了,但许多不过是送往迎来的礼仪程序或视察参观的一般场面,能在新闻上说的又大体是场面上的话,只是让人知道谁与谁握了手、照了相、喝了酒、说了话,或谁到过哪里,看了几个地方。
这些活动年年有、月月有、日日有。多数新闻了无新意,百姓中啧有烦言,新闻界也屡思更张,中央领导也曾要求改变,但就是改不过来。去年,央视传出新闻联播要“变脸”,等了一年,依然故我。真好像积习难除。
由此想到,若干年前,大概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吧,中央领导曾提出领导人的活动,重要的才播,无须都上电视。那时也曾翘首而望,但望了几个月,毫无动静。后来听说某位部长说:我们无法判断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这话是私下说的,所以倒是天大的实话。新闻工作做久了,都知道其中甘苦。如果下面的哪位编辑或主编,以为某次活动并不重要,所以不上荧屏或版面,万一哪位领导追究起来,还不是吃不了兜着走?谁敢去争辩?这是我们的体制,并非媒体所敢自专。除非中央做个决议,规定哪一类活动可报,哪一类不必报。但这个决议又难于作出,因为是否具有新闻性,是否重要,并不取决于活动的规模或形式。小场面爆出大新闻,大场面偏偏无新闻的事经常发生。真要让媒体自作主张(一个合格的媒体主编应当有这种判断力),就要给他这份权力,即便有误,也无须追究才成。否则,一条新闻放的版面不同,一条消息标题字号不一,都要撤职追查,下面谁敢负责?倒不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因奉此,求个平安。非不能也,是不敢也。新闻联播“变脸”不成,也就不奇怪了。
同样看似“积习难除”的还有“重要讲话”。始作俑者不知何人,但一开了头,就刹不住车,一直“重要”下来,谁也不敢移易。
其实,重要人物的讲话并不都是重要讲话,此理甚明。为什么就不能改改规矩?也是那个道理:“我们无法判断哪个讲话重要,哪个讲话不重要。”真的无法判断?非也。其实是我们“不敢判断”,生怕哪位重要人物如果追究下来,又是吃不了兜着走。在官越大真理越多的风习下,来自上面的追究往往就是定案,无法讨论,无法辩解。于是为了保险,统统加上“重要”。不重要的讲话即便加了“重要”,照例是无人追究的。所以,一旦开启了“重要讲话”的先例,要刹车也就难了。
然而,这样的求“保险”也会带来麻烦。譬如在一些国际会议上,讨论的是世界性的问题,到会的都是各国领导人,我们又是主张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那么,何以中国领导人的讲话就是“重要讲话”而其他 国家领导人的讲话都不重要呢?即便从外交礼仪上也说不过去吧。
讲话的重要与否,其实同是否标注“重要”二字无关,主要在讲话内容的份量。上个世纪50年代直到“文革”之前,记得就很少标注“重要讲话”。新闻只要把体现讲话份量的内容凸显出来,读者一看自然明白。要相信读者的判断力,而不要太相信“标注”的作用。民谚云:“开幕没有不隆重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已经对这样的“标注”幽以一默,我们何不改一改呢?
这个改变我想比新闻联播容易,只需下一通知,今后对领导人的讲话均不标注“重要”,但要做好标题或提要,突出讲话主要内容。这对媒体不是放松了责任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各级领导恐怕也不好意思再空话套话滔滔不绝了吧。
(作者为《瞭望》周刊原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