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锦2-6-9块大凌河油层是复杂的稀油小断块,于1979年投入开发,至1991年便进入低速开发阶段,采油速度在0.1%以下,断块表现为边部及水井的二线井供液差,水井一线井高含水停产的现状,而断块采出程度为17.5%,开发效果处于徘徊不前的状况。为了进一步搞清其油藏潜力,提高断块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并为其它同类油田挖潜提供经验,确定对其进行沉积模式及储层分布规律研究,为断块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使其挖潜措施更系统化、科学化、合理化。
关键词:复杂稀油小断块;沉积模式;储层分布研究;
1概况
锦2-6-9块大凌河油层位于辽河坳陷西部凹陷西斜坡欢西油田下台阶,北与锦16块相邻、南与锦29块相接壤,断块含油面积2.34Km2,石油地质储量310×104t,气顶气储量4.48×108m3,溶解气储量8.6×108m3,地层原油粘度为0.5mPa·s,地面原油粘度2.28mPa·s,原始地层压力28.4MPa,饱和压力24.1MPa,地饱压差为4.3MPa,压力系数1.08,原始气油比276m3/t。
2沉积模式
2.1沉积背景
通过对综合录井资料分析,大凌河油层是一套浅灰、绿灰、灰褐、灰一深灰色泥岩与薄一中厚一厚层块状砂砾岩、含砾砂岩组合,泥岩颜色以灰一深灰色为主,反映了半深一深水的湖体环境。
2.2沉积微相分析
2.2.1岩石相组合与电相类型
岩石相组合:沙三中段大凌河油层储集层为薄—中厚一厚层块状砂岩、含砾砂岩、砂砾岩组成,具正韵律、复合韵律、反韵律的类型,其中以复合韵律为主。
电相类型:电测曲线形態体现为齿化箱形、齿化弧形、指形和齿形等,其中以齿化箱形为主。
2.2.2微相类型及其特点
根据井区沙三中段大凌河油层储集岩岩石相组合、韵律类型及电相形态分类,对含油气的大Ⅱ、大Ⅲ油层组通过分析,大凌河油层属于半深一深湖相水下扇重力流沉积,沉积方向为北东一南西向,主要发育有辫状分支河道、河道坝、河道边滩、扇缘薄层砂等微相。
不同微相储层发育的特点:
a.辫状分支河道微相:岩性以中厚一厚层块状砂砾岩组合为主,主要为正韵律,电相特征为齿化箱形、钟形、少量复合韵律:
b.河道坝微相:岩性以中厚一厚层砂砾岩、复合韵律和反韵律为主,是辫状沟道向湖内方向的延伸,单层厚度较大,形状呈舌叶状,电相特征以齿化弧形为主:
c.河道边滩微相:是辫状沟道在强水期的扩张或主流分叉摆移形成的沉积,岩性主要为中厚一薄层砂、砾岩、含砾砂岩等,电相类型多为正韵律、复合韵律,单层厚度薄,电相特征呈正三角形;
d.扇缘薄层砂微相:以薄层砂岩、含砾砂岩组合为主,电相特征为齿状尖指状互层组合特点:
e.湖泥沉积:岩性为泥岩,是辫状沟道沉积未波及的泥岩沉积。
2.2.3沉积相模式宏观特点
井区范围内沙三中段大凌河油层为水下扇重力流沉积,沉积方向主要为北东一南西方向,各油层发育特点如下:
大凌河Ⅲ油层组:发育三条沟道重力流沉积,分布在锦2—丙6—10井区范围以东偏北,以辫状沟道、沟道坝为主,井区范围以西偏南为扇缘薄层砂及湖泥区。
大凌河II油层组:发育有五条沟道重力流沉积,井区范围内东北部,西南部辫状沟道,沟道坝最为发育,中间部分为扇缘薄层砂和湖泥区。
大凌河I油层组:发育有五条沟道重力流沉积,以经锦2—5-29井的辫状沟道为最强井区范围的北部偏东,南部偏东发育的是辫状沟道、沟道坝,其余大面积分布的是湖泥间有少量薄层砂。
分析沙三中段大凌河油层沉积,从早期到晚期,井区范围内靠北偏东,水下扇沉积范围向北退缩,体现了水下扇沉积向北转移以及重力流强度逐渐减弱的特点。南部沟系大I、大Ⅱ时期发育,体现了重力流沉积向西转移,所以沙三中段大凌河油层水下扇沉积受湖盆中重力流沟道系转移控制。
3储层特征
3.1储层发育特征
由于受到沉积背景及沉积微相的影响,锦2-6-9块大凌河油层属于半深-深水环境的水下扇重力流沉积,主要发育辫状沟道,沟道坝微相;砂体发育表现出横向变化快的特点。
锦2-6-9块范围内沙三中段大凌河油层储集砂体,大Ⅲ油层组单井解释砂体平均厚度大,分布在井区范围的中部,砂体最大厚度位于锦31井,锦2-8-3012井,锦2-4-8井区附近,厚度分别为154.6米、144.3米、107.8米,井区范围以南砂体不发育。
大Ⅱ油层组单井解释砂体平均厚度远小于大Ⅲ油层组,但分布范围广,遍布工区的东北部和南部,砂体具有北部与南部独立分布,东部呈条带状展布特点,最大厚度位于锦2-11-21、錦2-4-29井、锦2-5-29井、锦2-7-312井、锦2-7-3012井区附近,厚度分别为83.0米、96.7米、72.3米、71.4米,井区中部砂体不发育。
3.2储层岩性特征
锦2-6-9块大凌河油层各油层组之间有一大套深灰色一灰绿色泥岩,各油层组主要为泥岩与含砾砂岩、砂岩、细砂岩互层。泥岩质纯,性脆,含蚧形虫化石。砂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少量暗色矿物及云母碎片,胶结致密,含碳化植物碎屑。
3.3储层物性
锦2-6-9块大凌河油层有效孔隙度为16.9%,空气渗透率0.152?m2,有效渗透率0.117?m2,渗透率变异系数0.85,砂岩系数0.65,泥质含量8.76%,碳酸岩含量5.3%,粒度中值0.342。根据铸体薄片资料统计,该块大凌河油层孔宽为61.4—94.3?m之间,平均为83.6?m,多表现为中孔类型。
4潜力评价
通过计算,预计可在锦31块东北部和锦2-5-10块大Ⅲ油层组新增含油面积0.4Km2,新增石油地质储量49.0×104t,新增溶解气储量1.3×108m3。
5结论
(1)针对稀油复杂小断块复产挖潜,沉积模式及储层分布规律研究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2)部分稀油复杂小断块由于前期地质认识程度不够,仍存在一定潜力。
参考文献:
[1] 刘俊荣.辽河油田开发技术座谈会论文集[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127~140.
关键词:复杂稀油小断块;沉积模式;储层分布研究;
1概况
锦2-6-9块大凌河油层位于辽河坳陷西部凹陷西斜坡欢西油田下台阶,北与锦16块相邻、南与锦29块相接壤,断块含油面积2.34Km2,石油地质储量310×104t,气顶气储量4.48×108m3,溶解气储量8.6×108m3,地层原油粘度为0.5mPa·s,地面原油粘度2.28mPa·s,原始地层压力28.4MPa,饱和压力24.1MPa,地饱压差为4.3MPa,压力系数1.08,原始气油比276m3/t。
2沉积模式
2.1沉积背景
通过对综合录井资料分析,大凌河油层是一套浅灰、绿灰、灰褐、灰一深灰色泥岩与薄一中厚一厚层块状砂砾岩、含砾砂岩组合,泥岩颜色以灰一深灰色为主,反映了半深一深水的湖体环境。
2.2沉积微相分析
2.2.1岩石相组合与电相类型
岩石相组合:沙三中段大凌河油层储集层为薄—中厚一厚层块状砂岩、含砾砂岩、砂砾岩组成,具正韵律、复合韵律、反韵律的类型,其中以复合韵律为主。
电相类型:电测曲线形態体现为齿化箱形、齿化弧形、指形和齿形等,其中以齿化箱形为主。
2.2.2微相类型及其特点
根据井区沙三中段大凌河油层储集岩岩石相组合、韵律类型及电相形态分类,对含油气的大Ⅱ、大Ⅲ油层组通过分析,大凌河油层属于半深一深湖相水下扇重力流沉积,沉积方向为北东一南西向,主要发育有辫状分支河道、河道坝、河道边滩、扇缘薄层砂等微相。
不同微相储层发育的特点:
a.辫状分支河道微相:岩性以中厚一厚层块状砂砾岩组合为主,主要为正韵律,电相特征为齿化箱形、钟形、少量复合韵律:
b.河道坝微相:岩性以中厚一厚层砂砾岩、复合韵律和反韵律为主,是辫状沟道向湖内方向的延伸,单层厚度较大,形状呈舌叶状,电相特征以齿化弧形为主:
c.河道边滩微相:是辫状沟道在强水期的扩张或主流分叉摆移形成的沉积,岩性主要为中厚一薄层砂、砾岩、含砾砂岩等,电相类型多为正韵律、复合韵律,单层厚度薄,电相特征呈正三角形;
d.扇缘薄层砂微相:以薄层砂岩、含砾砂岩组合为主,电相特征为齿状尖指状互层组合特点:
e.湖泥沉积:岩性为泥岩,是辫状沟道沉积未波及的泥岩沉积。
2.2.3沉积相模式宏观特点
井区范围内沙三中段大凌河油层为水下扇重力流沉积,沉积方向主要为北东一南西方向,各油层发育特点如下:
大凌河Ⅲ油层组:发育三条沟道重力流沉积,分布在锦2—丙6—10井区范围以东偏北,以辫状沟道、沟道坝为主,井区范围以西偏南为扇缘薄层砂及湖泥区。
大凌河II油层组:发育有五条沟道重力流沉积,井区范围内东北部,西南部辫状沟道,沟道坝最为发育,中间部分为扇缘薄层砂和湖泥区。
大凌河I油层组:发育有五条沟道重力流沉积,以经锦2—5-29井的辫状沟道为最强井区范围的北部偏东,南部偏东发育的是辫状沟道、沟道坝,其余大面积分布的是湖泥间有少量薄层砂。
分析沙三中段大凌河油层沉积,从早期到晚期,井区范围内靠北偏东,水下扇沉积范围向北退缩,体现了水下扇沉积向北转移以及重力流强度逐渐减弱的特点。南部沟系大I、大Ⅱ时期发育,体现了重力流沉积向西转移,所以沙三中段大凌河油层水下扇沉积受湖盆中重力流沟道系转移控制。
3储层特征
3.1储层发育特征
由于受到沉积背景及沉积微相的影响,锦2-6-9块大凌河油层属于半深-深水环境的水下扇重力流沉积,主要发育辫状沟道,沟道坝微相;砂体发育表现出横向变化快的特点。
锦2-6-9块范围内沙三中段大凌河油层储集砂体,大Ⅲ油层组单井解释砂体平均厚度大,分布在井区范围的中部,砂体最大厚度位于锦31井,锦2-8-3012井,锦2-4-8井区附近,厚度分别为154.6米、144.3米、107.8米,井区范围以南砂体不发育。
大Ⅱ油层组单井解释砂体平均厚度远小于大Ⅲ油层组,但分布范围广,遍布工区的东北部和南部,砂体具有北部与南部独立分布,东部呈条带状展布特点,最大厚度位于锦2-11-21、錦2-4-29井、锦2-5-29井、锦2-7-312井、锦2-7-3012井区附近,厚度分别为83.0米、96.7米、72.3米、71.4米,井区中部砂体不发育。
3.2储层岩性特征
锦2-6-9块大凌河油层各油层组之间有一大套深灰色一灰绿色泥岩,各油层组主要为泥岩与含砾砂岩、砂岩、细砂岩互层。泥岩质纯,性脆,含蚧形虫化石。砂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少量暗色矿物及云母碎片,胶结致密,含碳化植物碎屑。
3.3储层物性
锦2-6-9块大凌河油层有效孔隙度为16.9%,空气渗透率0.152?m2,有效渗透率0.117?m2,渗透率变异系数0.85,砂岩系数0.65,泥质含量8.76%,碳酸岩含量5.3%,粒度中值0.342。根据铸体薄片资料统计,该块大凌河油层孔宽为61.4—94.3?m之间,平均为83.6?m,多表现为中孔类型。
4潜力评价
通过计算,预计可在锦31块东北部和锦2-5-10块大Ⅲ油层组新增含油面积0.4Km2,新增石油地质储量49.0×104t,新增溶解气储量1.3×108m3。
5结论
(1)针对稀油复杂小断块复产挖潜,沉积模式及储层分布规律研究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2)部分稀油复杂小断块由于前期地质认识程度不够,仍存在一定潜力。
参考文献:
[1] 刘俊荣.辽河油田开发技术座谈会论文集[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12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