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质学基础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来源 :科技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iao1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为例,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地质学基础实验室使用需求特点及运行现状,并从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两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措施与优化方案,其具体措施有:明确补充建设目标,优化建设方案;优化、补充现有实验室配置,拓展其使用功能;优化标本存取与管理方式;推进管理制度建设,力促规范化使用。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有效解决了新工科背景下实验室的主要问题,确保了实验室的有序高效运行,切实保障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地质学;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
  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教育部明确提出了深入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改革任务[1]。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具有战略型、创新性、系统化、开放式的特征[2]。在新工科背景下,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改革,在实验教学方面表现尤为活跃[3-5]。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以下简称校区)以建成国内一流的高等工程教育示范基地为目标,致力于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尤为关键。地质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验教学环节更是重中之重。
  围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地质基础教学实验室涉及的实验课程多、学时长、学生人数多,这对实验室的建设质量与运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校区为例,对新工科背景下地质学基础实验室的使用需求及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措施与优化方案,以期为同类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借鉴。
  1 实验室现状分析
  校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16年开始招生,首届学生人数为82人,自2017年开始,每年招生人数维持在105人;石油工程专业招生情况相似;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2020年开始招生,每年招生人数维持在70人;四年在校生将常年维持在1100人左右。根据该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满足教学需求,通过近2年的时间,先后完成了普通地质实验室、结晶矿物学实验室、岩矿实验室、沉积岩与沉积相实验室、构造实验室等共5项6间基础实验室的建设。所有实验室目前试运行近2年,根据试运行整体情况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1.1 基础教学实验室体系尚需完善
  目前,基础教学实验室体系尚无法全面满足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部分实验课程尚无与之相匹配的实验室条件。实验教学主要借助于其他单位的实验室条件,在借用以及使用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比如,《古生物地层与地史学》是资源勘查工程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该课程实验教学环节必不可少,且其实验设备与其他专业课并不通用,但本校区缺乏配套的专用实验设备,目前一直借用邻近的某职业院校相关实验室,由此造成一系列问题。首先,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自主性受到很大制约;其次,对于设备及标本的使用和管理混乱,实验准备效率低;再次,借用的设备和标本质量较差,且标本的门类并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求,授课效果大打折扣。
  1.2 已建成实验室的容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目前已建成的岩矿实验室受场地和设备受限,造成所承担的《造岩矿物学》《岩浆岩及变质岩石学》《岩矿薄片鉴定》等课程时效性较差,对实验教学的质量保障有所欠缺。
  具体而言,岩矿实验室共32套学生设备(主要包括32套三目偏光显微镜、32套岩矿薄片及手标本),每次最多只能容纳32人,而实验学生人数每年级3个自然班,约95~105人,这就需要分3~4组进行实验教学,时间上必须错开。而相关课程的实验课都是穿插在理论课中间进行,实验课与理论课环环相扣、紧凑衔接,两节理论课之间的实验课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同时,对应的课程安排正好是在该专业各类课程最饱满的阶段,学生的课表非常满;再者,实验课程自身学时较多。因此,学生的实验课程的分组安排在避免与课表冲突的情况下,往往与理论课的衔接受到影响,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同理,类似的沉积岩与沉积相实验室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1.3 实验课程多、学时长,实验准备工作量大
  秉承校区应用型教学理念,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全部包含实验部分,且占比接近一半。同时,相较同类高校同类专业,增设了大量的实践环节。以目前的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2个本科专业计算,每学年的实验准备工作量近70000总人时,而目前地质系实验员仅为2名,平均每人的实验准备工作量远远超出了同类学校同类岗位。
  1.4 学生人数多,仪器设备管理难度大
  如前文所述,参与实验的学生总人数多。同时,各类实验设备精密性高,需经常校正,如三目偏光显微镜、生物显微镜等;各类器材小巧易随意挪动,归纳整理难度较大,如各类矿物岩石手标本及薄片标本、晶体光学模型、古生物标本以及各类辅助工具等;以上各类设备、器材如使用不当,极易损坏,各类标本、辅助工具易被夹带丢失,监管难度大。
  2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优化办法
  针对以上情况,有必要根据地质学基础教学实验室现状,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进行优化,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基础教学实验室体系,制定一套合理高效的管理方案,进一步提高地质学基础教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保障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全面满足实验教学需求。
  2.1 明确补充建设目标,优化建设方案
  首先,通过对照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结合在校生规模实际,审视现有的基础教学实验室条件,明确急需补充建设的实验室。截至目前,校区地质学基础教学实验室基本齐全,但非常缺乏《古生物地层与地史学》实验条件。在明确目标之后,深入调研其他高校或单位的类似实验室条件及运行情况,认真总结其优点与不足,同时借鑒本校区其他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经验,对古生物实验室的建设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古生物实验室主要设备包括两个方面:多类型生物显微镜和各门类古生物标本,其方案优化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有限的经费内采购最合适的设备种类和数量,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通过分析其他单位的古生物标本,结合本校区的教学实际进行古生物标本门类的精选,既保证门类齐全,又避免类似门类的重复;在生物显微镜的选择上,同时需要透视镜和体视镜两种类型,但其中体视镜使用的频次较低,为此,我们采用互动方案,将所有学生机与教师机组成交互教学系统,一方面可以降低体视镜的采购数量而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2.2 优化、补充现有实验室配置,拓展其使用功能
  通过分析各课程实验教学对配套实验室的使用规律,认为可以通过对相关实验室的设备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适当补充购置,来延伸拓展其使用功能,从而缓解现有实验室容量不足的问题。当前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的实验室主要集中在岩矿实验室、沉积岩与沉积相实验室。前者主要承担着《造岩矿物学》《岩浆岩及变质岩石学》及《岩矿薄片鉴定》的实验教学任务;后者主要承担着《沉积岩石学》《岩相古地理》及《岩矿薄片鉴定》的实验教学任务。两者均配备了32套学生偏光互动显微镜,主要区别在于观察与分析的对象不同。岩矿实验室配备的是32套常见的矿物、三大类岩石标本,沉积岩与沉积相实验室则为32套沉积岩类岩石标本,以及沉积构造及沉积相相关的宏观标本。实际上,前者的三大类岩石标本里包含了部分沉积岩类岩石标本,可以为《沉积岩石学》实验课程所用。因此,可以在不须添置显微镜设备的情况下,对以上两项实验室进行标本的优化配置和补充购置,来实现两者使用功能的拓展,使得实验室与实验课程立体交叉配套。如此,相当于扩建了以上两项实验室,但极大地节约了投入成本(32套薄片标本的购置成本约等于2台偏光显微镜),从而在应对同一门课程集中时段分多个班次教学时,可以同时使用两项实验室,实验课程的分组安排将游刃有余,与理论课的衔接也会更加紧凑,教学质量将得到有力保障。
  2.3 优化标本存取与管理方式
  针对实验准备工作量大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解析。一方面是实验课程学时总量大,这是在新工科背景下,依照学生的培养方案,切实为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一宗旨服务的,是不可随意調整的;另一方面是地质学科基础实验所用标本种类多、总量大。因此,可以通过优化标本存取与管理方式,提高实验准备效率。在标本的存取方式上,所有涉及标本使用的实验室,可根据实验课程的使用特点,设计独特的标本存储空间。例如,普通地质实验,每次实验项目每1组需用到不同类别的岩石手标本约10种,在传统的标本存储方式下,上、下课的实验准备单论每1组则需取、存10次标本。实际上,在教案成熟的背景下,这10种标本是比较固定的,若将本次实验常用的10种标本作为1组套装存储后,可以做到每1组只需存取1次。当然,不常用的标本仍按照传统的分门别类的方式存放,方便不固定的取用。
  在优化标本存取方式的基础上,可进一步优化标本的使用管理。依据标本类别、使用课次及存储位置对各组标本进行科学编号,同时,每门实验课程对学生进行分组编号,使得标本使用者与标本之间一一对应,避免课程中标本混乱,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标本损坏、丢失。即使发生以上问题,也可明确追责。同理,针对其他实验设备、器材及小工具,都可以通过相同的管理方式来降低监管难度。
  2.4 推进管理制度建设,力促规范化使用
  首先,不管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方式,期望达到何种管理效果,都离不开健全的规章制度,地质学基础教学实验室也是如此。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不规范、落实不到位是目前很多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有些虽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流于形式,没有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6]。因此,需针对本学科的特点,建立切实有效的规章制度,从上到下规范使用师生的行为。其中,安全必须摆在首要位置[7],须专门制定类似于《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以确保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同时在各实验室门前醒目位置粘贴安全信息门牌,明示安全负责人、紧急联系人及联系电话。为确保实验室有序、高效的运行,还需根据各项实验室的特点,针对性地明确各类细则。例如,前文提及的实验分组编号,按指定位置就座,使用对应编号的设备、仪器、标本及各类工具等;每次实验前后的注意事项,使用登记等;设备器材出现故障、损坏的处理程序,损坏、丢失的责任明确与赔偿、惩处机制等。在考虑周全的同时,要做到精简,比如归纳总结制定《实验室使用注意事项》和《实验室学生守则》即可,避免条文太多而影响执行效果。
  其次,实验室的管理应做到专人负责、责任明确。比如,每一间实验室明确指定负责人和专职运行管理员,对两者的职责进行明确界定,对设备的使用管理按照不同的使用情况进行责任划分。
  再次,由于地质学基础教学实验室整体较多,且承担的课程门类多、总学时长,各实验室与实验课程交叉配套,因此需要在整体管理上做到规范化。比如,钥匙的使用管理,每学期每项实验室的使用时段安排,充分发挥勤工助学学生作用,安排值班并制定值班细则等。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工科的教育背景下,地质学基础教学实
  验室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更加繁重,需通过优化实验室新建方案与优化拓展已建成实验室功能双措并举,来完善地质学基础教学实验室体系,以全面满足实验教学需求。另一方面,实验室管理难度不断加大,应根据地质学基础教学实验室的特点,设计出一套高效的设备存取及使用管理模式,提高实验准备工作效率;同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日常管理制度,确保实验室有序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2018-10.
  [2]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3]王文东,袁小庆,史仪凯,等.新工科人才培养中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9(7):30-32.
  [4]张弛.新工科背景下如何有效建设地方高校专业实验室[J].科教文汇,2020(35):5-6.
  [5]施金鸿,庄志惠.新工科模式下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中国高新科技,2019(55):51-52.
  [6]陆佳,王忠诚,曹丹,等.6S管理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高教论坛,2019(21):13-14.
  [7]何玉林,杨连发,李海标.新形势下本科教学实验室管理的改革[J].大学教育,2019(5):184-186.
  课题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2020年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地质学基础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优化”,项目编号JG2020007
  作者简介:肖芳伟(1984— ),男,汉族,湖北监利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构造地质学,油矿地质学实验教学及相关研究;陈佳(1993— ),女,新疆克拉玛依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矿物岩石学实验教学及相关研究;张建伟(1977— ),男,陕西岐山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教学及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各高校教育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混合式教学模式也就应运而生。这种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多高校逐渐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与学改革创新,推进教学方式方法变革。本文从依托在线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性入手,就如何构建《创新创业基础》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旨在真正实现线上学习与线下翻转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老师的教育教学
期刊
摘要:《铁道概论》是铁路专业基础课程。在铁路行业工电供一体化改革的大环境下,指出传统模式《铁道概论》的不足,采用以铁路设备为基础,构建网状模式的动态思维导图,构建全面、系统、关联性强、发散和聚合思维并重的《铁道概论》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铁道概论;一体化;思维导图    《铁道概论》是铁路行业从业人员基础认知及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基础课,是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的先导课程,是学生能否学习后续专
期刊
摘要:为提高单片机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应用开发单片机的实践能力,本文结合“新工科”大背景,对单片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技术、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考核评价的改革进行探索,组织和开展线上学习+线下仿真、虚实结合,项目设计、课赛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将互联网教学资源引入教学中,并结合KeilμVision开发平台和Protues虚拟仿真平台辅助教学,采用兴趣与项目相结合完成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学生解
期刊
摘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这一趋势下各地都在充分挖掘自身的旅游资源,这其中安徽黄山太平湖镇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却明显动力不足,为此以该镇为例展开研究。通过对太平湖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了解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该地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思路,力图将其打造成以农业生产、文化旅游、生态保护三大功能为核心,集多项旅游形式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新模式,以实
期刊
摘 要:结合专业认证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建设,是提升本科教育水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基础。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四川轻化工大学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基本框架及基本制度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与改革,形成了完善的和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地方高校的本科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生为中心;专业认证;教学质量
期刊
摘 要:为适应日益加强的血液净化管理要求,方便日常工作开展,加强质量控制和科学管理,从血液净化中心实际需求出发,设计出血液净化中心实用病人管理系统并投入使用,能够实现事务管理、质量控制、信息汇总、趋势分析、病人沟通等多项功能,且经过适当修改,能够推广应用于类似业务单位的信息化管理。  关键词:病人管理系统;血液净化中心;信息化管理  伴随近年来血液净化病人数量的持续增长和血液透析的管理更加规范[1
期刊
摘 要:通过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受电弓试验平台,将形象化教学法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职业教育中进行应用。该平台能够真实地展示地铁车辆受电弓装置的机械结构、传动原理。通过将受电弓机械结构、控制器、计算机交互平台相互结合,实现通过人机交互界面远程控制受电弓动作。建设受电弓试验平台,可以实现受电弓上电受控运行、检测检修等功能,具备试验及教学条件。结果表明,受电弓试验平台建设能够通过电气控制完成机构运动状态,
期刊
摘 要:BOPPPS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及课堂组织的一种有效模式。本文以材料力学信息化教学改革为依托,针对具体教学环节,基于BOPPPS教学模型,阐述了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有效教学为目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课堂。  关键词:材料力学;BOPPPS;超星学习通;信息化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form
期刊
摘 要:实行大类招生制度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和教学改革的大趋势。2020年,西南医科大学在药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以及体育学院首次实施了大类招生政策,我们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其新生适应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大多数新生在心理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专业认同度、培养模式了解度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我们着重分析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满意度三个维度,最后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类招生;
期刊
摘 要:本研究在生物生态学和个体—环境交互作用观的基础上,根据压力影响个体问题行为的具体机制模型和“压力缓冲假设”,压力性生活事件会导致抑郁产生,而外部的社会支持对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内化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即缓冲效应。结果发现:(1)压力性生活事件可以正向预测抑郁。(2)社会支持具有缓冲作用。  关键词:教师压力;压力缓冲;内化问题  一、绪论  (一)教师压力  随着全球知识经济一体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