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中的春水杂识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wei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诞生于我国历史上辽、金地区的“春水玉”和“秋山玉”,源自于“春水之饰”和“秋山之饰”。常见的是玉器正面琢有一只大雁在枝叶交错的荷叶丛中引颈飞窜,以逃避头顶上的东海青的追杀。还有的画面是东海青正在摆琢天鹅的头颅,而天鹅作奋力反抗、展翅跳窜的挣扎姿态。专家曾考证这种海东青捕略天鹅构成图案主题的作品,表现的是契丹、女真等北方游牧民族“捺钵”、“春水”等弋猎生活的内容。
  
  反映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春水”“秋山”玉
  
  在中华民族玉文化史上,少数民族谱写了辉煌的篇章。“春水玉”和“秋山玉”的出现就是一个标志。大量的实物表明,在此之前,刻画逼真、造型准确的写实性玉雕作品并不多;多层镂空透雕以表现枝蔓交错层次丰富的玉器也只是此时才出现。可谓“前不见古人”而“后以启来者”。这种表现技法也影响至明清,为各类装饰工艺所采用。透过出土和传世的“春水”“秋山”玉可以看见,辽、金、元等国的能工巧匠们以其聪明才智创造了中华民族玉器雕刻艺术史上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和水平的一个高峰。
  契丹、女真等北方游牧民族建立封建政权后,不仅在政治体制上吸收采用汉民族的做法,而且在舆服、器用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也在逐步转向定居的过程中有所革新变化并取得很大的进步。“春水玉”和“秋山玉”就是在这种土壤中成长起来的。考察这一时期的玉器可以看到,辽、金三地的玉器中,实用性的制品占了相当大的部分,为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产品的生产占了玉器产能很大的比重。契丹、女真以及后来蒙古族等游牧民族同汉族一样喜欢并大量使用和制作玉器。辽、金服饰用玉之盛与中原的差别不大,皇帝公服则“紫皂幅巾,紫窄袍,玉束带,或衣红袄;臣僚亦幅巾,紫衣”。皇后祭服“服络缝红袍,悬玉佩”(《辽史·仪卫志二》)。常服中五品以上官员佩戴金、玉带;武官亦然(详见《辽史·仪卫志二》)。1985年由著名的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出土了一大批玉器,主要有玉带板、各种组合形佩饰及风字形玉砚、玉水孟等。罕见的文物珍品,对于了解研究契丹贵族的葬俗及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墓出土的佩饰,多是组合性的器件。主要有:工具性玉佩,共7件,白玉琢成。上端饰透雕玉莲花,下有金链垂挂刀、锥、挫、勺、剪等工具形玉饰件。动物形玉佩一组,为6件。上端饰以花边方形玉雕,并以极细的阴线条刻划出十二生肖图纹。下面用金莲垂饰蛇、猴、蝎、蛙、蜥蜴等动物形玉饰。还有一串以汉族传统的龙凤鱼为造型的玉佩,由6件组成。仍采用优质白玉,上端是透雕的长方图案花形饰,下端缀系透雕双龙、双凤、鱼龙纹及鱼形饰等。此外还出土有形体肥胖尾部上翘并具有一定动态的玉质双鱼形圆雕器和玉质温润洁白的两只交颈而眠、情深意长的美丽鸳鸯饰等。至于其它一些辽代玉器,也多散见于北方各地。其他如内蒙古宁城辽墓出土的花瓣纹玉带、玉竹节,义县清河门辽墓出土的牡丹形白玉冠饰、青玉双鹅带盖小盒,解放营子辽墓出的玉飞天等。这些年代可考的出土玉器,大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辽代玉器文化的认识。
  至于金代,则“礼服,袍、裳、方心曲领、中单、蔽膝、革带、大带、玉具剑。乘舆服,间施三玉环,大绶五百首,小绶半之。白玉双佩、革带、玉钩”(《金史·卷第二十四》)目前看来,金代墓葬出土和传世的玉器都比较丰富,有与宋代风格相近的镂空花鸟佩、青玉龟游佩,王藻鱼、玉童子佩等。也有反映本民族生活习俗的春山、秋水玉饰和玉嘎拉哈等。体现出金代玉器鲜明的时代风格和民族特色。黑龙江省阿城县金齐国王墓出土的玉器中有幞头巾上的玉饰件(见图二)。均为我们了解金代玉文化提供了证物。上述情况足以说明旺盛的社会需求是辽、金等地玉器制作水平不断攀登高峰的重要原因。
  “春水”“秋山”玉的艺术成就还表现在创作方法的革新上面。从相关的作品可见,它们已彻底摒弃了汉魏以来在玉雕作品中对神灵怪兽等题材的热衷。可谓是“礼”性大减,“玩”味大增。在具体的玉器制作过程中,不再琢磨那种夸张变形的图案和以一些谷纹、云纹、回纹等特殊的符号去表现特别的意旨。而是通过对事物的生动自然的描绘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把富有北方民族生活习性,春水大猎的生动场面,装饰在玉雕艺术的画面中,显得清新脱俗,充满生机活力。
  辽、金、元时期的玉器碾作技艺取得如此令人惊羡的成就,还有一个重要的成因是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春水”“秋山”玉诞生于中国历史上宋、辽、金的对峙分治时期。这一时期从公元960年开始,历时274年。在此期间,宋、辽、金既互相攻略又互通贸易,人口、经济、文化交往频密。辽、金等地是契丹、女真与归附的汉族同处。从《辽史》、《金史》可考,在国内汉人聚居的地方就设立汉人的州府。契丹、女真是善于吸收先进文化的民族。仅就辽、金官家使用的带具为最高等级。按照《宋史·舆服志》记载,带方銙的玉带具为皇家专用。辽、金带具的等级一如前述。交流与互相的启迪促进使得三地玉器艺术共同繁荣。北宋的花形镂雕玉佩、南宋的玉荷叶杯和女真、契丹的“春水玉”、“秋山玉”都是代表这一时期琢玉水平的佳作。“春水”“秋山”玉的分期
  与其他艺术门类相同,“春水”、“秋山”玉同样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了解其不同时期的特点,就可以为我们认识和鉴定此类玉器提供正确的依据。
  要认识“春水”“秋山”玉的分期,应把握辽、金玉器风格演变的总体规律。辽玉的琢制基本承袭了汉文化的传统风尚。材料也多选用优质的白玉或青玉,图纹造型也没有太大的变化。辽代的出土春水玉器物多有唐代遗韵。(见图三)
  辽、金早期的春水玉多为表面圆润,主体突出,立体感较强,周围花饰较少或无饰,鹅颈直长。鹘、鹅的羽翼使用大量的粗短阴刻线去表现,到了金代后期以至元代,春水玉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器物上的花饰明显增多,并且雕镂穿透的层次更为丰富。多层透雕的技法可谓炉火纯青,器物中花草枝蔓穿连交缠,鹅的头颈多从花草中弯曲穿出,鹅颈部变得园大,翼面打洼,尖而不锐。与枝叶交接处有重刀分隔,其嘴颚与眼部以阴线刻画清楚。摇曳多姿的荷莲芦草等皆琢磨精细,叶脉叶缘表里翻转处均有交代。琢工精巧的作品对羽毛的刻画更是细致入微。(见图四)
  在带饰中还有边缘饰以当时较盛行的大联珠纹样的。(见图五)
  选料精心、构图巧妙,是春水玉中的艺术水平最高的时期。
  春水玉多用作带饰。《金史·舆服下》记:“金人之常服四:带,巾,盘领衣,乌皮靴。其束带日吐鹘吐鹘,玉为上,金次之,犀象骨角又次之”。由此可见,金人称用于常服的束带为“吐鹘”。据考,吐鹘带有出于明梁庄朱瞻垍的墓。梁庄王朱瞻珀(1411-1441)是明朝仁宗朱高炽(1424-1425)的第九子(详见湖北省考古研究所、荆门市博物馆、钟祥市博物馆:《湖北钟祥明代梁庄王墓发掘简报》,《文物》2D03年5期)。有论认为“这条吐鹘带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条完整的吐鹘玉带。此带原本或为金皇室用品,曾经历过改制和转赐是辽、金遗留之物。”(见图六)
  从2005年下半年广东省博物馆展出的该墓出土文物中的吐鹘带来看,该带饰上的春水玉带饰应为明代所制。所据有三,其一是从带饰风格看,所琢鹅颈较为粗圆,头颈粗细缺少变化而显呆板。双翅尖锐而舒卷不足,磨工粗犷而不细,明代琢制的特点明显。其二是带的形制并非是辽、金流行的带型,与同墓所出的汉式玉带——玉銙银带——将玉带板缀在以银片代替革的鞓上所作成的带子迥然相异。辽、金流行的是各类玉銙蹀■带。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出土的玉銙丝蹀■带(详见《辽陈国公主墓》)可以为证。其三是从变化的迹象看,应是明代北方少数民族新的风格的带子。带子中把原来玉銙蹀■带中的方銙或圆銙变化为鹘啄鹅顶的肖形饰件,原来系挂的功能消失了。而仅仅在带扣上还留有当年玉銙蹀■带的痕迹。(见图七、图八)
  
  玉嘎拉哈
  
  “嘎拉哈”是满语,指狍子、猪、羊的后腿距骨,辽宁省溪滨县奥里米古城和中兴古城曾出土过玉嘎拉哈。“当是对羊距骨的模拟之作。它可能是金代贵族阶层使用的一种较高贵的玩具。”(常素霞《中国历代玉器鉴定手册》)“作为满族民间传统游戏‘嘎拉哈’,由一个装着粮食的小布口袋和四只膑骨组成,有坐锅、大把、抓对等等不同玩法。”“嘎拉哈”一向为东北人喜爱,在民间流传很广,满汉皆宜。“嘎拉哈”的称谓在网上也引起讨论,有人认为应该写作“旮旯下”。但不管叫法如何,所指并无二致。均指称狍子、猪、羊的后腿距骨(也有说是膑骨的),但根据笔者在新疆生活期间所见所闻,所谓“嘎拉哈”,似乎还另有含义。
  新疆过去多狼。狼对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危害之大,对草原人民则更为酷烈。老百姓遇狼必打,剥其皮吃其肉碎其骨。但狼的凶残和坚强却被神化为它身上的物件具有驱邪避凶的法力。狼的膑骨、跗骨往往被人们珍藏。当地人称它们为“狼璧石”,哈萨克族牧民称为“阿斯克”,维吾尔族则叫“勿希克”。佩戴它可以辟邪并为主任逢凶化吉带来好运。人们都很珍惜它,并请阿■为之念经开光。但它有专用性。戴过了别人戴则失效。这些骨头也可以当作游戏用具。但现在就很少了。用羊的就较多,主人宰了羊请客,往往把距骨留给客人,如果下次见面客人拿不出来,客人就要请客了。
其他文献
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玉器都有一种图腾崇拜,这种强烈的图腾崇拜跟人的早期精神追求有关。我们看当时的很多玉器,完全看不懂。今天无论多少学者,下多大精力,苦苦地去追求,得到的答案往往不能统一,各说各的。但有一个意见大致都认同:当时的人一定追求精神上的享乐。  早期人类的生活比较单一,跟今天不一样。今天可以去旅游,去滑雪,去听音乐会,去会朋友,各种事很多。古人没有,一天就为一件事——吃,就是想如何生存。他
期刊
1937年5月,徐悲鸿到香港举办画展。一天,作家许地山介绍他去看一位德国外交官夫人收藏的四箱中国字画。当他看到第三箱的一幅人物白描长卷时,不由眼前一亮。用手头仅有的一万元现金再加上自己的7幅作品,购下了这幅画。这是一幅白描人物手卷,佚名,深褐色绢面上描绘了87位列队行进的神仙,造型优美,将天王、神将那种“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的气派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冉冉欲动的白云,飘飘欲飞的仙子
期刊
最近,有一位爱好收藏的朋友从海外购回一件粉彩凸雕海水云龙八吉祥开窗加官晋爵图龙耳大瓶。此瓶器型硕大,采用减地雕刻与平面彩绘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彩绘精致,技艺一流,且品相完好(图1)。从其造型、纹饰、装饰工艺等方面来看,此瓶应是乾、嘉时期的御制官窑。下面就这件粉彩五爪龙纹大瓶的官、民窑之属及年代加以辨识。      器形与年代    该瓶作盘口,长宽颈,整器高达85厘米,口径31.5厘米,足径29厘米
期刊
比利时菲力浦 德巴盖先生收藏的大量精美的中国硬木家具独具特色。在他收藏的百余件中国明代家具中,绝大部分质地为黄花梨和紫搜等珍贵硬木,除少量产于清朝初年外,90%属于明代珍品。此次展览将展出德巴盖先生藏七十件明式家具,涵盖桌案、椅凳、床榻、柜架、文玩类等,这批家具曾先后在紫禁城、南京博物馆、法国巴黎吉美东方艺术博物馆展出,引起广泛关注,享誉世界。    中国古代家具,尤其是明清以来的家具,以其精湛的
期刊
苏富比近日发布的消息称,香港苏富比春拍于4月1日至8日举槌,包括中国瓷器及工艺品、传统中国书画、20世纪中国艺术、当代亚洲艺术、现当代东南亚艺术以及珠宝、腕表及洋酒等八大拍卖项目,共推出各类拍卖珍品逾3600件,总估价逾24亿港元。    “玫茵堂”珍藏瓷器成焦点    “玫茵堂”珍藏被苏富比专家誉为史上最精炼的御制瓷器私人珍藏之一。这次香港苏富比春拍的专场共推出其中的近80件稀世瑰宝,总估价高达
期刊
近期,国际艺术品观测网站Artprice发布了2011年最新拍卖纪录排行榜,在此为读者送上2011年最新鲜的艺术品拍卖数据。    从2009年开始,佳士得和苏富的销售额就在稳步提升,其中那些在伦敦拍出的声誉良好印象派和现代艺术品为此贡献甚大:2009年2月印象派和现代艺术作品斩获了8.37千万英镑成交额,2010年2月为1.882亿英镑,2011年2月为1.965亿英镑;当代和战后艺术品,200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谭树正 陈彦 胡兆才 吴建儒    玉,纯洁温润,以其特殊的质地和与众不同的美感,深受人们的崇尚和喜爱。而古人认为“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问,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也就是说石中的玉虽然有着美的本质,但没有精细雕琢与破瓦乱石一样。中国玉器精绝的重要原因之一,亦在于其匪夷所思的工艺。在中国八千多年的玉雕工艺从早期的阴阳线刻、斜面棱线、减地凸雕、透雕发展至立体圆雕、通雕、镂空
期刊
经过精美雕琢的玉器富有不同的时代气息,它不但融入了各种礼制内容、伦理道德,更呈现出各时期人们生活、艺术的追求。以下精选了十余件来自博物馆藏、拍卖场上出现的玉雕精品供读者鉴赏。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西汉,直径10.6厘米,孔径5.2厘米,厚0.5厘米  壁形,双面透雕,制成内外两环。这件佩饰构图主次分明,疏密得宜,线刻与镂空配合运用,龙凤躯体的边缘分减,中部隐凸,在平
期刊
20世纪上半叶的书画家大都订有自己的润格,这是书画界沿袭已久的习惯。润格或木版或铅版,有些书画家则用手书直接制版。通常情况下,润单必有以下内容:推荐语、引言或介绍,所应的范围,价码。如单项书法,如书印两项,又如书、印或文章。如是单项书法,会说明书体、尺寸、字数:如是篆刻,会注明材质、朱白文、字数,有些印人对边款也视文字多寡收费。中国画也是,从样式、尺幅甚至内容作规定。相同的润格,在不同的书画家那里
期刊
今年5月,佳士得拍卖行将与上海外滩美术馆携手举办“界线的共鸣”(BEING)艺术展览,展示约30件中国当代艺术家曾梵志(生于1964年)的重要代表作,聚焦该艺术家一直以来所关注的主题——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该展览由弗朗索瓦·皮诺基金会(Fran ois Pinault Foundation)赞助,于5月27日至30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香港佳士得2011年春季拍卖(5月27日至6月1日)也将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