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怎么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建立合作学习小组,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笔者认为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势在必行。
【关键词】中学语文 小组合作 自主学习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7-0061-01
一、合作探究学习小组的构建原则
1.注重个体,优势互补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差异。比如,有些学生口若悬河,在口头表达方面特别突出,有些平时爱好读书,在思维和动笔写作方面更为优秀,有些学生语文功底较差,各个方面都相对较弱一些,有些学生不善言谈,平时也不爱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语文教师在构建合作探究学习小组之时切不可搞“一刀切”,而应该进行深入调查,彻底摸清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智力水平、个性特征、性别等。然后,每小组一般由6人组成,分配比例是2:2:2,即每个小组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学困生2名。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结合学生个人意愿,进行合理的构建。
2.明确责任,合理分工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个组员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能增强组员的集体归属感,这就必须要保证小组内“人人有职务,个个尽所长”。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实行“组长责任制”,即由组长统筹,调动组员积极性,带领整个小组共同进步。组长的选择可由教师根据组员平时的表现和综合能力推选,也可由组内民主选举产生,也可以毛遂自荐,还可以让学困生担任,督促他们进步。然后,结合组员的兴趣和特长,争取让每个人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在组内选出资料员、记录员、汇报员等。组内相应职位可实行“固定制”,让每一位组员职责清晰、分工明确,也可实行“轮换制”,让每位组员都体验一下不同的分工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使组内资源的组合达到最优化。
二、合作探究学习小组的运作流程
1.课前导学,明确目标
课前导学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最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直接决定着本堂课的成败。所以,教师要提前作充分的准备,为学生们设计出重点突出、难易程度适中、有针对性的导学案,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基础性,又要有不同的层次性,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全体同学的主动思考。必须注意的是,对于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教师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细细斟酌,避免过难或过易,难度最好设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既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又能获得提升的空间。
一般来说,语文教师创设的问题大多都是开放性的,能够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探究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持有不同观点,发表不同的看法。比如,在上《出师表》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出师北伐之前写给后主刘禅的一封表文,为什么文中13次提到了先帝,7次提到了陛下?而且写完表文时已是泪流满面,此时诸葛亮的内心可能会想些什么呢?相信这一类问题是可以唤起学生的思考欲望。
2.课中讨论,展示点评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说,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老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和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 在小组讨论的环节中,教师不能急于点拨每一个问题,要先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讨论之时,组长负责监督组员,调动讨论气氛,把握讨论进度;记录员负责记录讨论结果。讨论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先2人讨论,得出成果后再相互交流,最后再归纳得出小组共同结果。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充当旁观者,而应当关注每个小组,听听他们精彩的发言,也可与学生互动。对后进生、学困生,教师更应该给予鼓励,让他们大胆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
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的发言人到讲台进行小组讨论的展示,对本组的讨论成果进行汇报,组内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每个小组展示完之后,各小组互相点评,可以就展示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质疑、补充。组内点评完之后,学生对知识可能还存在掌握不到位的情况,这时教师要作必要的点拨、评价,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升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课后跟踪,总结反思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一条龙服务”,从课前的准备到课中的点拨、在到课后的跟踪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教师很难在课堂上完全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那么我们该怎样跟踪学生的学习效果呢?我觉得首先要求学生做到在课后总结归纳课堂中合作探究的知识点,认真地記在笔记本上;其次,教师要精心的设计作业,尽量把课堂合作探究的知识点融入作业中,以此检测和强化知识点的掌握。
三、结语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愈显重要。小组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是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让每位学生都可以发光发热。愿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其最佳效能,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语文高效课堂中不断进步。
【关键词】中学语文 小组合作 自主学习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7-0061-01
一、合作探究学习小组的构建原则
1.注重个体,优势互补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差异。比如,有些学生口若悬河,在口头表达方面特别突出,有些平时爱好读书,在思维和动笔写作方面更为优秀,有些学生语文功底较差,各个方面都相对较弱一些,有些学生不善言谈,平时也不爱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语文教师在构建合作探究学习小组之时切不可搞“一刀切”,而应该进行深入调查,彻底摸清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智力水平、个性特征、性别等。然后,每小组一般由6人组成,分配比例是2:2:2,即每个小组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学困生2名。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结合学生个人意愿,进行合理的构建。
2.明确责任,合理分工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个组员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能增强组员的集体归属感,这就必须要保证小组内“人人有职务,个个尽所长”。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实行“组长责任制”,即由组长统筹,调动组员积极性,带领整个小组共同进步。组长的选择可由教师根据组员平时的表现和综合能力推选,也可由组内民主选举产生,也可以毛遂自荐,还可以让学困生担任,督促他们进步。然后,结合组员的兴趣和特长,争取让每个人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在组内选出资料员、记录员、汇报员等。组内相应职位可实行“固定制”,让每一位组员职责清晰、分工明确,也可实行“轮换制”,让每位组员都体验一下不同的分工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使组内资源的组合达到最优化。
二、合作探究学习小组的运作流程
1.课前导学,明确目标
课前导学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最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直接决定着本堂课的成败。所以,教师要提前作充分的准备,为学生们设计出重点突出、难易程度适中、有针对性的导学案,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基础性,又要有不同的层次性,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全体同学的主动思考。必须注意的是,对于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教师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细细斟酌,避免过难或过易,难度最好设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既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又能获得提升的空间。
一般来说,语文教师创设的问题大多都是开放性的,能够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探究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持有不同观点,发表不同的看法。比如,在上《出师表》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出师北伐之前写给后主刘禅的一封表文,为什么文中13次提到了先帝,7次提到了陛下?而且写完表文时已是泪流满面,此时诸葛亮的内心可能会想些什么呢?相信这一类问题是可以唤起学生的思考欲望。
2.课中讨论,展示点评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说,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老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和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 在小组讨论的环节中,教师不能急于点拨每一个问题,要先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讨论之时,组长负责监督组员,调动讨论气氛,把握讨论进度;记录员负责记录讨论结果。讨论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先2人讨论,得出成果后再相互交流,最后再归纳得出小组共同结果。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充当旁观者,而应当关注每个小组,听听他们精彩的发言,也可与学生互动。对后进生、学困生,教师更应该给予鼓励,让他们大胆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
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的发言人到讲台进行小组讨论的展示,对本组的讨论成果进行汇报,组内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每个小组展示完之后,各小组互相点评,可以就展示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质疑、补充。组内点评完之后,学生对知识可能还存在掌握不到位的情况,这时教师要作必要的点拨、评价,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升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课后跟踪,总结反思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一条龙服务”,从课前的准备到课中的点拨、在到课后的跟踪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教师很难在课堂上完全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那么我们该怎样跟踪学生的学习效果呢?我觉得首先要求学生做到在课后总结归纳课堂中合作探究的知识点,认真地記在笔记本上;其次,教师要精心的设计作业,尽量把课堂合作探究的知识点融入作业中,以此检测和强化知识点的掌握。
三、结语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愈显重要。小组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是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让每位学生都可以发光发热。愿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其最佳效能,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语文高效课堂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