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开展新课改小学数学教育的路上,要坚定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推导,多问为什么。开展多样化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探索欲,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思维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数学 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为了更好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新课改孕育而生。作为学生发展阶段初期且关键的一环,小学教育应着重关注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深刻理解新课改三大基本理念。将新课改具体要求融入数学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形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模式。
一、将学生定为教学主体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确立了学生为教育主体的稳固地位。完整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育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扮演决策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自主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计划、实施、监控和评估。尊重学生内在成长规律、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应加强以下两方面的重视[1]。
1.转变教师身份由“教”转化为“导”
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十分稳固,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并不仅能靠课上教师少讲、安排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而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切身处地想学生之所想。教师身份应该由“教”变为“导”,明确自己在教学中引导、带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身份。例如在教学中抛出例子,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提出每种想法都没有对错之分,鼓励动脑动手自主解决问题,既调动独立思考能力,又增强学生积极性、自信心。
2.增强学生参与感,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科目与生活休戚相关,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科与实际相关这一特点,不把教室作为老师的个人舞台,只说书本上枯燥的公式例子,让学生也粉墨登场,在学习新知识时,让思路在自己脑海中展现,在抽丝剥茧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让每位同学都加入课堂互动中,将书本上的内容与现实相联系,通过与相熟悉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能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新知识,又能更好将相关知识运用于实践。
例如在学习圆柱体的计算方法时,可以展示一张光盘,询问学生可以观察到哪些相关数据(半径、直径、周长、面积);再将其他光盘叠加上去,询问学生是否能大致复述圆柱体的概念(不要求与定义相同,鼓励用自己的理解解释),询问现在的形状是圆柱体吗;哪些数据发生变化(高度),哪些保持不变(底面积);引入圆柱体体积问题,猜测与哪些因素有关(高度、底面积);出示与圆柱体底面积相等的烧杯,将烧杯内注入与圆柱体等高的水柱,询问水柱体积与圆柱体体积的关系(大致相等);询问如何计算水柱体积(转化为长方体);提问圆柱体与长方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有大致方向后,开展小组讨论,通过什么方法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并请有想法的小组进行讲解分享讨论。接着通过电脑进行3d演示,直观展现把圆柱体的底面分成32份、64份……的过程,询问同学分割后的物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越来越接近长方体),圆柱体变成长方体后,哪些变了,哪些不变(形状变了,体积不变),强调底面变了,底面积不变,高不变,体积相等,得出结论:圆柱体的体积只与底面积和高相关,与形状无关。最后根据长方体公式推导出圆柱体公式,并引导大家回顾整个推演过程。
二、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1.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的运用在课堂中体现大多在将书本上的知识转移到ppt上,同时辅助以图片、视频等形式,但这并没有完全发挥多媒体的全部功能。数学学科将数学思维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而三維模型的想象就是其中重要一部分,大部分小学生智力脑力尚未经过专业训练,在进行立方体的教学时,使用多媒体展示三维模型是培养学生想象意识的绝佳突进。
2.组织小组竞赛
在进行有挑战性、较复杂的内容学习时,可以采用小组pk的模式,每位同学都有不同的分工,通过每位组员取长补短,互相交流、分享想法的过程,让大家展示自己的长处,清楚自己不足,组员间相互学习进步,同时通过与其他小组竞争的方式,激发每组的学习动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担任,倾听学生想法、观察学生学习进展、优化学生展示成果的角色。
3.体验师生角色互换
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当十分钟的“小老师”,课后例题、作业都是适合开展师生角色互换的对象。这个过程不仅能帮助老师,更好的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解决问题,也能帮助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巩固,形成班内良性循环的学习氛围。
三、重视教学反馈
教学过程中的事中评价对教师及时调整并改进课程的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可将教师教学行为带给学生的学习体验作为效果评价中的配套环节,单独设计成教学反馈,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反映基于学生体验下的课程教学效果,间接反映课程教学质量,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教学反馈,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帮助学生高质量、高效率吸收知识[2]。
四、提高教师素质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素养,还要培养先进的教育思想,认真学习新课改基本目标,树立正确教育观,做好教育中的引导者,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具有为教育事业拼搏贡献的精神,保持教育工作的热情和积极。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开展新课改小学数学教育的路上,要坚定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推导,多问为什么。开展多样化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探索欲,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郭燕.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9).
[2]闵敏. 基于学生体验的教学反馈与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个案探究[J]. 2021(2018-4):24-30.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数学 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为了更好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新课改孕育而生。作为学生发展阶段初期且关键的一环,小学教育应着重关注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深刻理解新课改三大基本理念。将新课改具体要求融入数学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形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模式。
一、将学生定为教学主体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确立了学生为教育主体的稳固地位。完整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育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扮演决策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自主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计划、实施、监控和评估。尊重学生内在成长规律、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应加强以下两方面的重视[1]。
1.转变教师身份由“教”转化为“导”
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十分稳固,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并不仅能靠课上教师少讲、安排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而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切身处地想学生之所想。教师身份应该由“教”变为“导”,明确自己在教学中引导、带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身份。例如在教学中抛出例子,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提出每种想法都没有对错之分,鼓励动脑动手自主解决问题,既调动独立思考能力,又增强学生积极性、自信心。
2.增强学生参与感,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科目与生活休戚相关,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科与实际相关这一特点,不把教室作为老师的个人舞台,只说书本上枯燥的公式例子,让学生也粉墨登场,在学习新知识时,让思路在自己脑海中展现,在抽丝剥茧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让每位同学都加入课堂互动中,将书本上的内容与现实相联系,通过与相熟悉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能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新知识,又能更好将相关知识运用于实践。
例如在学习圆柱体的计算方法时,可以展示一张光盘,询问学生可以观察到哪些相关数据(半径、直径、周长、面积);再将其他光盘叠加上去,询问学生是否能大致复述圆柱体的概念(不要求与定义相同,鼓励用自己的理解解释),询问现在的形状是圆柱体吗;哪些数据发生变化(高度),哪些保持不变(底面积);引入圆柱体体积问题,猜测与哪些因素有关(高度、底面积);出示与圆柱体底面积相等的烧杯,将烧杯内注入与圆柱体等高的水柱,询问水柱体积与圆柱体体积的关系(大致相等);询问如何计算水柱体积(转化为长方体);提问圆柱体与长方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有大致方向后,开展小组讨论,通过什么方法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并请有想法的小组进行讲解分享讨论。接着通过电脑进行3d演示,直观展现把圆柱体的底面分成32份、64份……的过程,询问同学分割后的物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越来越接近长方体),圆柱体变成长方体后,哪些变了,哪些不变(形状变了,体积不变),强调底面变了,底面积不变,高不变,体积相等,得出结论:圆柱体的体积只与底面积和高相关,与形状无关。最后根据长方体公式推导出圆柱体公式,并引导大家回顾整个推演过程。
二、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1.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的运用在课堂中体现大多在将书本上的知识转移到ppt上,同时辅助以图片、视频等形式,但这并没有完全发挥多媒体的全部功能。数学学科将数学思维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而三維模型的想象就是其中重要一部分,大部分小学生智力脑力尚未经过专业训练,在进行立方体的教学时,使用多媒体展示三维模型是培养学生想象意识的绝佳突进。
2.组织小组竞赛
在进行有挑战性、较复杂的内容学习时,可以采用小组pk的模式,每位同学都有不同的分工,通过每位组员取长补短,互相交流、分享想法的过程,让大家展示自己的长处,清楚自己不足,组员间相互学习进步,同时通过与其他小组竞争的方式,激发每组的学习动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担任,倾听学生想法、观察学生学习进展、优化学生展示成果的角色。
3.体验师生角色互换
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当十分钟的“小老师”,课后例题、作业都是适合开展师生角色互换的对象。这个过程不仅能帮助老师,更好的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解决问题,也能帮助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巩固,形成班内良性循环的学习氛围。
三、重视教学反馈
教学过程中的事中评价对教师及时调整并改进课程的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可将教师教学行为带给学生的学习体验作为效果评价中的配套环节,单独设计成教学反馈,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反映基于学生体验下的课程教学效果,间接反映课程教学质量,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教学反馈,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帮助学生高质量、高效率吸收知识[2]。
四、提高教师素质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素养,还要培养先进的教育思想,认真学习新课改基本目标,树立正确教育观,做好教育中的引导者,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具有为教育事业拼搏贡献的精神,保持教育工作的热情和积极。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开展新课改小学数学教育的路上,要坚定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推导,多问为什么。开展多样化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探索欲,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郭燕.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9).
[2]闵敏. 基于学生体验的教学反馈与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个案探究[J]. 2021(2018-4):24-30.